看看共產黨黨史怎麽說的 -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85041/6887812.html

本文內容已被 [ 不好吃懶做 ] 在 2019-01-19 20:43:2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四渡赤水”還是“第四次渡赤水”

毛澤東不可能把紅軍在長征中來回四次渡過赤水河都看成是自己的“得意之筆”。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雖然進入了中央領導核心,但他的領導地位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曆史過程,決非在遵義開個會就能一蹴而就的。毛澤東在第一、二次渡赤水時連名正言順的軍事指揮頭銜也沒有,又怎麽可能把四次渡赤水都看成是自己指揮的。

  事實上前三次渡赤水的過程,也並沒有值得毛澤東有所“得意”的地方。首渡赤水由於情報的錯誤,導致了土城之戰的失利。為此,毛澤東一再做過檢討。一次是在失利後不久,當時在紅軍總部工作的呂黎平回憶:“毛澤東站在一個斜坡上注視全場,好像有點自責的神情,對集合坐在平地上的三軍團和軍委縱隊的指戰員說:‘同誌們,十幾天前,我們在土城戰鬥中沒有打贏,傷亡還很大,主要是沒有把敵情搞清楚,拳頭不硬(沒有集中兵力),責任在我們軍委,不怪下麵。”另一次是在紮西會議上,毛澤東總結了三條經驗教訓,內容與上述大同小異。對遵義會議後的出師不利,毛澤東豈會作為“得意”的理由。

  二渡赤水是紮西會議的決定,目的是要建立黔北根據地。但在關鍵性的魯班場之戰中失利,建立黔北根據地的計劃受挫,紅軍被迫三渡赤水另做打算。魯班場之戰毛澤東是前敵司令部政委,自然也不會有可以“得意”之處。從這三次渡赤水的目的和結果來看,很難找到能使毛澤東感到“得意”的理由。恰恰相反,從毛澤東當時創作的那首有名的詩詞《憶秦娥·婁山關》來看,他的內心世界凝重而悲壯,哪有絲毫“得意”的蹤影。

  紅軍三渡赤水後,毛澤東於1935年3月17日在川黔交界處赤水河畔的陳福村成為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開始真正掌握了最高軍事指揮權,指揮紅軍第四次渡赤水奇襲貴陽。這是毛澤東軍事生涯中直接麵對最高對手鬥智鬥勇而實施的最大最成功的戰略欺騙行動,體現了戰場上最出色最精彩的智慧與計謀。

  1935年3月21日,紅軍第四次渡過赤水,開始了當年“擒賊先擒王”的“斬首行動”。毛澤東“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麵下令小部紅軍大張旗鼓地北上,一麵卻率主力晝伏夜行,秘密南下奔襲蔣介石所在的貴陽。在這一過程中,毛澤東迫使蔣介石按照紅軍的意圖三調滇軍,為紅軍進軍雲南讓開了路。

  毫無疑問,毛澤東在軍事上以弱製強,把蔣介石玩弄於股掌之上,把紅軍帶出了險境,顯然是毛澤東感到“得意”的主要原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