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馬思聰、父親和我

來源: jianadaren 2019-01-13 19:27:3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0065 bytes)

 

向澤沛 口述

文 靖 執筆

 

 

我的父親是庚款留學生,他非常喜歡音樂,吉他彈得不錯,還寫過電影劇本,但是爺爺堅決不讓他搞文藝,所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商學院學了經濟。畢業以後,父親在美國工作了一段時間,生活得很好,後來聽說成立了新中國,他趕緊回來,把全家從香港接到了天津,南開大學經濟係聘他為係主任。

 

從美國回來的時候,父親帶了一箱子78轉的粗紋唱片,很多樂譜,另外還帶了一把1/4的小琴,大概花了五百美金。四十年代,那個價錢都能買一把不錯的成人琴了,但他不懂,其實那是一把真正的名琴,是有證書的。父親先讓我哥哥學,吱扭了兩天,堅決不學,又讓我姐試試,她是一拉就哭,最後把我叫過來,拉了兩下,說:“好聽不好聽?”“好聽。”“想不想學?”“想學。”

 

好,那就是你了。

 

一九五○年我五歲,起先我跟天津一個很老的老先生學了幾個月,叫馬道永,後來換了白俄老師古達迪耶夫。他在租界裏教琴為生,每次都是父親帶著我去,古達迪耶夫會說英語,父親就給我翻譯。

 

當時我家和馬思聰家非常近,就隔著一個結核病院,大概也就幾十米的一段圍牆,但並不認識。一九四九年後,不斷有外國人離開,一九五二年,古達迪耶夫也要走了,去巴西,但他特別喜歡我,說一定要給我介紹一個好老師。當時他在中蘇友協裏跟馬先生認識,並且一起合過重奏,但是他說俄文、英文,馬先生說法文,語言不通,所以也不是很熟。

 

那天正趕上父親出差,古達迪耶夫一個人帶著我去見馬先生。聽我拉了之後,他們倆各說各話聊了半天,知道馬先生決定收我了,我們挺高興的就走了。後來馬先生說,那天他以為古達迪耶夫帶了一個會拉琴的小娃娃來,是個沒人要的孩子,問他們夫婦是不是可以收養。馬先生覺得不錯,想留下,但又覺得奇怪,怎麽臨了古達迪耶夫又把我給帶走了?等父親回來,又帶著我到馬先生家,他這才明白是怎麽回事。

 

所以從一九五二年起,我開始跟馬先生學琴。那時候他剛四十歲,我七歲。過了兩年,馬先生到北京定居,我就每個禮拜坐一趟火車到北京上課。開頭父親帶著,後來就是我自己去,父親怕我走丟了,還在琴盒裏擱十塊錢,寫個紙條:“叔叔阿姨,我迷路了,請幫我買一張去天津的火車票。”一九五七年父親被打成右派,我有半年多沒去馬先生那兒,他給我家打電話,說:“澤沛怎麽不來上課?”父親說自己這邊出了政治問題,怕牽連他。馬先生說:“你的事兒跟澤沛有什麽關係?你叫他該來就來。”就這樣,我跟馬先生學了十四年琴,一直到一九六六年他被關進牛棚,是他的弟子中跟他學琴時間最長的一個。一般別的學生,比如林耀基,他是馬思聰一九五二年從廣州選來的,當時十五歲,他們一般隻跟馬先生學兩三年。另外還有盛中國,比我大四歲,是我雙料的師兄,他跟馬思聰學過,我也跟他的父親盛雪學過。因為馬先生說,盛家的左手技術很好,所以讓我跟他學了兩年。馬先生有這樣的胸懷,並不把學生當成私有的,別人不許碰,但今天就不一樣了。

 

我是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第一屆的學生,不過那時候並不是專業附小,文化課還要到普通小學裏上。的確,我是比較聽話的那種小孩,雖然也挨過打,但在練琴上不含糊。每天早上先拉一個鍾頭琴,再去上學,下午兩三點鍾回家,那時候沒有那麽多的作業,玩一會兒又開始拉。除去吃飯,一直到晚上九點都在練琴,正是這樣,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而且,因為我從小跟馬先生學,從七歲一直弄到二十一歲,無論從持琴、運弓等等,都很像他,就跟一個模子裏扣出來的一樣。馬先生對我也基本滿意,有時候拉得不好,他也不說話,把臉一沉——本來他的臉就長,那樣就更可怕了,對我簡直就是大禍臨頭,絕對回去得玩兒了命地好好拉。

 

我跟古達迪耶夫學到克萊采爾的練習曲,但是馬先生又重新打了一遍基礎。比如《克萊采爾》第二課和第七課,一個分弓、一個大弓,他讓我天天練、天天練,前後三年不斷強化,所以我的基本功是比較好的。而且,馬先生特別注重音樂,不像現在許多人“技、藝分離”,你去了隻是學技術,完全就是肌肉練習,非常枯燥,也非常的無趣。但馬先生不是這樣。拉琴畢竟不是體操,不能隻把響兒弄出來,你要表達生命裏的什麽東西,這才是目的。所以他的學生發音都非常漂亮,比如林耀基、楊寶智、劉育熙、餘富華、王華益、常希峰等等。

 

馬先生說,一個孩子在音樂方麵有沒有才能,主要就兩點:一是他對聲音是不是敏感,就像學美術的是不是對色彩敏感一樣,隻有你對聲音敏感了,能夠捕捉到不同的聲音,才有可能塑造不同的聲音。二是這個孩子有沒有想像力。音樂沒有具象的東西,比如你說“蒼白”,那是沒辦法形容的,但是一拉你就知道,這個聲音很蒼白,這就是想像力。比如在拉費奧裏羅第二十八課的時候,我十一歲,馬先生啟發我說:“你把它想像成一條小溪。起先……接著……然後……”什麽是“幽咽泉流水下灘”,馬先生是作曲家,他在創作的時候有這個想像力,他在教琴的時候,就把這種想像力傳授給學生。

 

馬先生平時話特別少,課上也一樣,但他會做示範,這一點他做得特別好。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需要模仿,需要人“帶”出來,就像小孩學說話一樣。每個媽媽都會去示範,說你“慢——慢——來”,沒見過哪個母親說:“我聽著,你說吧!”所以好的老師必然要做示範,而我最煩的就是那種“君子教學法”,上課連琴都不帶,就憑嘴說。所以我那時候特別服馬先生,他上課從來不用看譜。我跟他學了十幾年,所有我拉的東西,從練習曲到大、小曲目,他坐在譜架後麵都能拿起琴來就拉,而且全部是背奏。有時候他提醒你,說:“這兒是f(強)吧。”或者“這兒是cresc(漸強)吧。”你仔細一看,哎,果然是這樣。所以我現在教學生也是這樣,從《開塞》到《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等等,基本上都背得出來,那是從小訓練出來的結果。

 

現在學琴的人很多,市場很大,一些人自己拉得不怎麽樣,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會拉琴,照樣到外麵教課。比如有個人在外自稱是音樂學院的,但他隻說了一半,其實他在音樂學院是燒鍋爐的。現在就是這樣魚龍混雜。我們有一個學生,琴拉得不錯,她爸爸是出租司機,不會拉琴,但也在外麵教學生。還有一個學鋼琴的孩子,每次上課他爸爸都拚命記,半年後竟然開班了。所以現在做學生也很難,要我說,挑好老師最簡單的一條,就是看他上課帶不帶琴,一拉你就知道他的水平。要是他從來不示範,就憑一張嘴,然後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把架子端得足足的,那可萬不能信。

 

另外,馬先生從始至終都沒收過我學費。有一次父親提起這事兒,他說:“國家給我的就夠了。”他是一級教授,每個月工資大概三百塊,當時來說的確不少,而且據我所知,包括林耀基、楊寶智等等這些學生,他都沒要學費。但是現在的風氣完全不同了,一堂課五百、六百,就我所知道的,最貴的是一堂課兩千,那麽可能一些非常有才能的孩子就學不起了。再比如有的老師,今天下午三點我跟你約了,你沒來,那錢你得交,因為時間我給你留出來了,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再比如,有個老師買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住了十一個吹小號的外地孩子。你想想,三室一廳,都是吹小號的,住了十一個,怎麽弄?每個人床費每月一千二,飯費每個月一千二,每個人上一節課是五百塊錢,他一個上午能上八個:半個鍾頭一個,吹兩下,行了行了,換下一個。最後考音樂學院,他就讓一個考上了,別人問怎麽回事,他說:“都考上了,誰住我那兒去?”就是這樣赤裸裸的。如此下去,老師和學生之間就剩下買賣關係了,你來,好,交錢,上課,然後你走人。但馬先生那時候的整個社會風氣都和現在不一樣,傳業、授藝、培育人格,那才真叫教書育人。

 

馬思聰早年留法,頭一次是11歲去的,學小提琴,回來後沒幾年又去,這次專門學的作曲。所以他的基本功非常紮實,和聲漂亮極了,那種精致、考究,雖然脫胎西洋,但又非常的中國味道,他是結合得最好的,無人出其右。而且,馬先生平時話很少,很內秀,不會海闊天空跟你吹,但是他喜歡琢磨,肚子裏的東西特別多。比如繪畫,馬先生自己不畫,但是很懂,家裏大大小小掛著很多,其中就有齊白石送他的。有時候他給我上課,忽然就指著牆上的畫,讓我去體會中國文化中的那種內涵和修養。有一回他帶我到蔣兆和家,就是畫《流民圖》的那位老先生,那次馬先生特意帶上我,就是要讓我去聽。他們聊了差不多得有一兩個鍾頭,他們聊天、我喝茶,在旁邊學了很多東西。

 

有的人一輩子就會拉琴,但馬先生不是這樣。他是一個真正的文化人,一個非常儒雅的、中國知識分子,如果你和他接觸,你就會知道。所以他的作品看似簡單,但越品越有味道,有一種跟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似的娓娓道來。比如《思鄉曲》,那是馬思聰一九三七年寫的《綏遠組曲》(又稱《內蒙組曲》)中的一首,旋律其實就是從“我在城牆跑馬,眼淚流花花……”那首歌裏抓過來的。馬先生在給我拉的時候,不像現在人那樣一板一眼,而是很自由的,雖然也在拍子裏,但是一張一收、一張一收,表達出一種歎息,在一種半清醒、半沉迷的狀態下,思緒衝出你的屋子,自由地飛到你遙遠的家鄉去。而且,馬先生非常喜歡研究,他把綏遠民歌都吃透了,在處理的時候借用了“縮腔”——這在民歌裏很常見,但現在極少有人這麽演奏了,還是按照西洋歌劇的理解,好比外國人唱《茉莉花》,在中國人聽,還是太“洋”了。

 

另外,馬先生一般不拉特難的東西。他17歲成名,技巧很好,但平時不顯擺的,隻有一次露了一回。一九六三年“上海之春”全國比賽時,東北的閻泰山也來了,那是“東北一霸”,拉得很棒的。他來找我,希望能跟馬先生上一堂課。馬先生說:“行啊,來吧。”那時候,大家水平都不高,那天閻泰山拉的是帕格尼尼的協奏曲,就算是最頂級了。閻泰山拉完以後,馬先生沒說話,拿出琴來,從頭到尾嘩啦嘩啦又來一遍,而且是背奏。閻泰山佩服得不得了,說:“哎呀,厲害、厲害、厲害!”其實馬先生平時很少拉這種炫技的作品,他是很儒雅的一個人,偏愛那些非常細膩的、有內涵的曲目,所以那也是我頭一次聽他拉這麽難的東西,真是大開眼界。

 

馬思聰是一九四九年周總理從香港招回來的,是中央音樂學院的首任院長,在天津住一個單獨的小洋樓。當時呂驥是副院長,是延安係統的,後來還有一個趙渢,過去是地下黨,他們主持工作多一些。而馬先生除了開會,很少摻和外麵那些事兒,他的生活非常靜,心裏也非常的靜。有一次我問他:“您這個‘院長’怎麽不管事兒啊?”他說:“管事兒?那我這院長就當不成了。”那時候正是運動最激烈的時候,他也挨過批。先是一九五六年討論“音樂的方向”,他挨過批,後來是向黨提意見,一定要他說,結果反右又挨批。後來四川的一個什麽人,說馬思聰獨奏的那些曲目都是“封資修”的東西,是給老爺太太們聽的,於是又挨批。

 

一九五七年,我父親當了右派。過去他是天津民盟的負責人。“三反五反”的時候,他的一個學生,姓曾,非常聰明的一個女孩子,被冤枉致死,跳樓自殺了。後來讓給黨提意見的時候,本來他不說,但是學校黨委書記讓他一定帶頭發言,於是他就提起這件事,要求不要擴大化。父親後來被打成右派,他不服,還抗辯,結果弄成“極右”,被《人民日報》點了名。因為這個問題,一九五八年沒讓我上附中,所以初中我是在普通中學念的。一九六二年形勢變了,政治氣氛緩和了一下,我才插班進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高中部。

 

到了一九六五年,又不行了。那時候特別講出身,我又是右派家庭,算是“黑五類”,加上琴又拉得好,全國比賽拿過名次,所以從一九六四年開始,老在班裏挨批判,成了“隻專不紅”的典型。還有一個陳佐湟,他是我同班同學,當時是學鋼琴的,也是出身不好——但比我好一點,所以後來把他分到了“全總”(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把我分配到了平穀,在農村文化館教舞蹈,順便也作曲、打快板、組織表演隊、畫主席像,一直幹到被革命群眾“揪”出來、當了“反革命”為止。

 

我是一九六五年八月去的平穀。本來院務委員會通知我,讓我到農村呆一年,然後回來繼續上大學,但一九六六年六月文革開始了,我就一直呆在那兒。那時候馬先生是“黑幫”,關在學校的牛棚裏,紅衛兵說他姓馬,讓他吃草,用軍用皮帶打他,有一次皮帶扣打在腦門上,那血當時就流了下來。還有一個老教授叫章彥,據說是紅衛兵抄家,翻出他過去上海音專的畢業證,上麵有國民黨黨徽,因為這個把他們兩口子都抓起來,後來章彥被打昏了過去。

 

當時音樂學院東門對麵有個家屬院,附近的“地富反壞右”都集中全關在那兒。有個叫“西糾”(西城糾察隊)的紅衛兵組織,打死裏麵很多人,後來都沒法追究,其中就有中央音樂學院的紅衛兵。比如我們有個吹長笛的同學,一個人就背負好幾條人命。還有一個女孩子,以前我們同班,她爸爸是部隊的領導,文革初她給自己剃了光頭,叫做“光頭黨”,整天穿著馬靴,拿皮帶抽人。虧得當時我沒在音樂學院,不然多半也是被打死,或者像劉詩昆那樣。他家在天津是十大資本家之一,“封資修”典型,但這個人很聰明,轉得得快,他的夫人又是葉劍英的女兒,大概跟這個有點關係,所以他在文革剛開始紅過一陣,參與了文化部“一·一九”奪權,很風光的,但是後來又被打下去。因為他鋼琴彈得好,在國際比賽上得過獎,紅衛兵說:“讓你彈!”啪,把他的手給打斷了。

 

一九六七年馬思聰“叛逃”,中央軍委派專案組到平穀調查我,因為第一我父親是右派,第二我跟他學了那麽多年,第三我家是建國後從香港回來的。結果平穀一看是中央軍委派人來,立刻當成一號案子來辦,審了半天,什麽都沒查出來,而且的確也沒有什麽。文革開始以後,我基本就沒見過馬先生,一次他們讓我去看他勞動,我說我不去。當然我也沒辦法救他,但我不願意看到他們那樣待他。

 

但這麽大的案子轟轟烈烈地上馬了,最後什麽結果也沒查出來,說不過去的,所以最後給我定了一個“反革命叛國分子”,開除公職五年,留用兩年。我家本來有七把好琴,到平穀時,我帶的是最次的那把,都是五十年代初馬思聰帶著我父親在天津挑的。過去天津有很多白俄、猶太人,離開時候留下一些好琴,幾百塊錢、或者一兩千就能買把相當不錯的了,放到今天大概得賣到一二十萬(馬先生用的那把獸頭琴是他在東北買的,當時就一萬二)。結果文革時候抄家,七把琴全沒了,最後就剩下一個琴頭。

 

當時受株連的人很多,馬思聰的大哥(馬思武)就是在這個時候跳樓自殺了。我哥哥原來在天津教書,文革開始以後把他開除了,準備弄到鄉下去,他就拿著戶口本跑到昆明,我嫂子一家幫他落了戶口,又找了工作。結果天津大學專案組追到昆明,說:“他弟弟是反革命、叛國分子,他爸爸是右派,這樣的人你們也敢用?!”我哥哥當場大吐血,後來昆明的醫院診斷是侵潤性肺結核晚期,給家裏下了病危通知書。父親跟我說:“你去看看吧,生離死別,也許就看不到了。”我到醫院一看,他身上蓋著白被單,就倆眼珠是黑的,整個臉跟被單一樣白。結果打了一個月結核病針,再照片子,肺上連一個陰影都沒有。那肯定是醫院搞錯了,大概是哪個肺結核來了,大夫當感冒給打發了,然後把他的片子擱在我哥頭上。這就算是撿了一條命,但是身體垮了,很多年才養過來。

 

“反革命”的帽子一戴就是十年,一九七八年底,我平反了。第二年春天,我到北京交響樂團做了首席和獨奏演員。

 

一九八五年,馬思聰平反了。他托女兒馬瑞雪從美國帶來坦普爾大學的報名表,說連房子都替我找好了。那時候,團裏很多人出國考學的錄音帶都是我拉的,但我覺得,既然已經是首席了,學曆並不是很重要,何況馬先生說,他很快就回來,所以我沒去。

 

一九八七年,馬先生動了一個心髒手術,據說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幾,大家都以為沒問題,但他就趕上那百分之一,沒兩天就去世了。消息傳來的那天,我心裏難受極了。跟馬先生學了那麽多年琴,可以說是情同父子,他也視我如己出。過去他住西城馬勺胡同1號,國家給他配了專車,並且有專職司機,有時候他帶我和馬如龍到頤和園,他在知春亭那兒站一會兒,這就是休息了,然後我和馬如龍兩個人在外麵推汽車玩兒。等大一點兒了,有一次他帶我去佛香閣,看飛簷上的鈴鐺,他念起陸遊的“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複舊池台”。我問他什麽是“畫角哀”?他說,那裏有音樂,你聽:

 

叮當——

 

叮當——

 

我父親是一九八三年去世的。一九五四年,他被調到天津大學經濟係,當了右派以後,又調到化工係,但一直都在勞動,中間教過一段英文,文革開始以後又是勞動。父親當了21年的右派,骨頭很硬的。那時候批貝多芬、莫紮特,後來又批德彪西,他跟我說:“我始終相信,貝多芬和莫紮特永遠都是人類的精神財富。”一九七八年父親平反,天津大學請他籌建係統工程係,他拚命工作。那年,他發著燒到昆明開會,到醫院一查,直腸癌晚期,住了一個月的院就去世了,累死在任上。

 

我很懷念我的父親,如果沒有他,我也同樣走不到今天。五十年代的時候,他常帶我去劇院,梅蘭芳,小白玉霜,還有河南的常香玉,這些我都聽過現場。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在北京、天津演出,兩場我都聽了。當時的票價不低,但父親就是要培養我,而且幾個孩子裏他最喜歡我:因為,我是要去完成他的夢想的。

 

 

 

 

 

 

 

 

 

 

 

 

 

 

 

 

 

 

 

 

 

 

 

 

 

 

 

 

 

 

 

 

 

 

 

 

 

 

 

 

 

馬思聰、父親和我

 

 

向澤沛 口述

文 靖 執筆

 

 

我的父親是庚款留學生,他非常喜歡音樂,吉他彈得不錯,還寫過電影劇本,但是爺爺堅決不讓他搞文藝,所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商學院學了經濟。畢業以後,父親在美國工作了一段時間,生活得很好,後來聽說成立了新中國,他趕緊回來,把全家從香港接到了天津,南開大學經濟係聘他為係主任。

 

從美國回來的時候,父親帶了一箱子78轉的粗紋唱片,很多樂譜,另外還帶了一把1/4的小琴,大概花了五百美金。四十年代,那個價錢都能買一把不錯的成人琴了,但他不懂,其實那是一把真正的名琴,是有證書的。父親先讓我哥哥學,吱扭了兩天,堅決不學,又讓我姐試試,她是一拉就哭,最後把我叫過來,拉了兩下,說:“好聽不好聽?”“好聽。”“想不想學?”“想學。”

 

好,那就是你了。

 

一九五○年我五歲,起先我跟天津一個很老的老先生學了幾個月,叫馬道永,後來換了白俄老師古達迪耶夫。他在租界裏教琴為生,每次都是父親帶著我去,古達迪耶夫會說英語,父親就給我翻譯。

 

當時我家和馬思聰家非常近,就隔著一個結核病院,大概也就幾十米的一段圍牆,但並不認識。一九四九年後,不斷有外國人離開,一九五二年,古達迪耶夫也要走了,去巴西,但他特別喜歡我,說一定要給我介紹一個好老師。當時他在中蘇友協裏跟馬先生認識,並且一起合過重奏,但是他說俄文、英文,馬先生說法文,語言不通,所以也不是很熟。

 

那天正趕上父親出差,古達迪耶夫一個人帶著我去見馬先生。聽我拉了之後,他們倆各說各話聊了半天,知道馬先生決定收我了,我們挺高興的就走了。後來馬先生說,那天他以為古達迪耶夫帶了一個會拉琴的小娃娃來,是個沒人要的孩子,問他們夫婦是不是可以收養。馬先生覺得不錯,想留下,但又覺得奇怪,怎麽臨了古達迪耶夫又把我給帶走了?等父親回來,又帶著我到馬先生家,他這才明白是怎麽回事。

 

所以從一九五二年起,我開始跟馬先生學琴。那時候他剛四十歲,我七歲。過了兩年,馬先生到北京定居,我就每個禮拜坐一趟火車到北京上課。開頭父親帶著,後來就是我自己去,父親怕我走丟了,還在琴盒裏擱十塊錢,寫個紙條:“叔叔阿姨,我迷路了,請幫我買一張去天津的火車票。”一九五七年父親被打成右派,我有半年多沒去馬先生那兒,他給我家打電話,說:“澤沛怎麽不來上課?”父親說自己這邊出了政治問題,怕牽連他。馬先生說:“你的事兒跟澤沛有什麽關係?你叫他該來就來。”就這樣,我跟馬先生學了十四年琴,一直到一九六六年他被關進牛棚,是他的弟子中跟他學琴時間最長的一個。一般別的學生,比如林耀基,他是馬思聰一九五二年從廣州選來的,當時十五歲,他們一般隻跟馬先生學兩三年。另外還有盛中國,比我大四歲,是我雙料的師兄,他跟馬思聰學過,我也跟他的父親盛雪學過。因為馬先生說,盛家的左手技術很好,所以讓我跟他學了兩年。馬先生有這樣的胸懷,並不把學生當成私有的,別人不許碰,但今天就不一樣了。

 

我是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第一屆的學生,不過那時候並不是專業附小,文化課還要到普通小學裏上。的確,我是比較聽話的那種小孩,雖然也挨過打,但在練琴上不含糊。每天早上先拉一個鍾頭琴,再去上學,下午兩三點鍾回家,那時候沒有那麽多的作業,玩一會兒又開始拉。除去吃飯,一直到晚上九點都在練琴,正是這樣,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而且,因為我從小跟馬先生學,從七歲一直弄到二十一歲,無論從持琴、運弓等等,都很像他,就跟一個模子裏扣出來的一樣。馬先生對我也基本滿意,有時候拉得不好,他也不說話,把臉一沉——本來他的臉就長,那樣就更可怕了,對我簡直就是大禍臨頭,絕對回去得玩兒了命地好好拉。

 

我跟古達迪耶夫學到克萊采爾的練習曲,但是馬先生又重新打了一遍基礎。比如《克萊采爾》第二課和第七課,一個分弓、一個大弓,他讓我天天練、天天練,前後三年不斷強化,所以我的基本功是比較好的。而且,馬先生特別注重音樂,不像現在許多人“技、藝分離”,你去了隻是學技術,完全就是肌肉練習,非常枯燥,也非常的無趣。但馬先生不是這樣。拉琴畢竟不是體操,不能隻把響兒弄出來,你要表達生命裏的什麽東西,這才是目的。所以他的學生發音都非常漂亮,比如林耀基、楊寶智、劉育熙、餘富華、王華益、常希峰等等。

 

馬先生說,一個孩子在音樂方麵有沒有才能,主要就兩點:一是他對聲音是不是敏感,就像學美術的是不是對色彩敏感一樣,隻有你對聲音敏感了,能夠捕捉到不同的聲音,才有可能塑造不同的聲音。二是這個孩子有沒有想像力。音樂沒有具象的東西,比如你說“蒼白”,那是沒辦法形容的,但是一拉你就知道,這個聲音很蒼白,這就是想像力。比如在拉費奧裏羅第二十八課的時候,我十一歲,馬先生啟發我說:“你把它想像成一條小溪。起先……接著……然後……”什麽是“幽咽泉流水下灘”,馬先生是作曲家,他在創作的時候有這個想像力,他在教琴的時候,就把這種想像力傳授給學生。

 

馬先生平時話特別少,課上也一樣,但他會做示範,這一點他做得特別好。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需要模仿,需要人“帶”出來,就像小孩學說話一樣。每個媽媽都會去示範,說你“慢——慢——來”,沒見過哪個母親說:“我聽著,你說吧!”所以好的老師必然要做示範,而我最煩的就是那種“君子教學法”,上課連琴都不帶,就憑嘴說。所以我那時候特別服馬先生,他上課從來不用看譜。我跟他學了十幾年,所有我拉的東西,從練習曲到大、小曲目,他坐在譜架後麵都能拿起琴來就拉,而且全部是背奏。有時候他提醒你,說:“這兒是f(強)吧。”或者“這兒是cresc(漸強)吧。”你仔細一看,哎,果然是這樣。所以我現在教學生也是這樣,從《開塞》到《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等等,基本上都背得出來,那是從小訓練出來的結果。

 

現在學琴的人很多,市場很大,一些人自己拉得不怎麽樣,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會拉琴,照樣到外麵教課。比如有個人在外自稱是音樂學院的,但他隻說了一半,其實他在音樂學院是燒鍋爐的。現在就是這樣魚龍混雜。我們有一個學生,琴拉得不錯,她爸爸是出租司機,不會拉琴,但也在外麵教學生。還有一個學鋼琴的孩子,每次上課他爸爸都拚命記,半年後竟然開班了。所以現在做學生也很難,要我說,挑好老師最簡單的一條,就是看他上課帶不帶琴,一拉你就知道他的水平。要是他從來不示範,就憑一張嘴,然後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把架子端得足足的,那可萬不能信。

 

另外,馬先生從始至終都沒收過我學費。有一次父親提起這事兒,他說:“國家給我的就夠了。”他是一級教授,每個月工資大概三百塊,當時來說的確不少,而且據我所知,包括林耀基、楊寶智等等這些學生,他都沒要學費。但是現在的風氣完全不同了,一堂課五百、六百,就我所知道的,最貴的是一堂課兩千,那麽可能一些非常有才能的孩子就學不起了。再比如有的老師,今天下午三點我跟你約了,你沒來,那錢你得交,因為時間我給你留出來了,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再比如,有個老師買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住了十一個吹小號的外地孩子。你想想,三室一廳,都是吹小號的,住了十一個,怎麽弄?每個人床費每月一千二,飯費每個月一千二,每個人上一節課是五百塊錢,他一個上午能上八個:半個鍾頭一個,吹兩下,行了行了,換下一個。最後考音樂學院,他就讓一個考上了,別人問怎麽回事,他說:“都考上了,誰住我那兒去?”就是這樣赤裸裸的。如此下去,老師和學生之間就剩下買賣關係了,你來,好,交錢,上課,然後你走人。但馬先生那時候的整個社會風氣都和現在不一樣,傳業、授藝、培育人格,那才真叫教書育人。

 

馬思聰早年留法,頭一次是11歲去的,學小提琴,回來後沒幾年又去,這次專門學的作曲。所以他的基本功非常紮實,和聲漂亮極了,那種精致、考究,雖然脫胎西洋,但又非常的中國味道,他是結合得最好的,無人出其右。而且,馬先生平時話很少,很內秀,不會海闊天空跟你吹,但是他喜歡琢磨,肚子裏的東西特別多。比如繪畫,馬先生自己不畫,但是很懂,家裏大大小小掛著很多,其中就有齊白石送他的。有時候他給我上課,忽然就指著牆上的畫,讓我去體會中國文化中的那種內涵和修養。有一回他帶我到蔣兆和家,就是畫《流民圖》的那位老先生,那次馬先生特意帶上我,就是要讓我去聽。他們聊了差不多得有一兩個鍾頭,他們聊天、我喝茶,在旁邊學了很多東西。

 

有的人一輩子就會拉琴,但馬先生不是這樣。他是一個真正的文化人,一個非常儒雅的、中國知識分子,如果你和他接觸,你就會知道。所以他的作品看似簡單,但越品越有味道,有一種跟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似的娓娓道來。比如《思鄉曲》,那是馬思聰一九三七年寫的《綏遠組曲》(又稱《內蒙組曲》)中的一首,旋律其實就是從“我在城牆跑馬,眼淚流花花……”那首歌裏抓過來的。馬先生在給我拉的時候,不像現在人那樣一板一眼,而是很自由的,雖然也在拍子裏,但是一張一收、一張一收,表達出一種歎息,在一種半清醒、半沉迷的狀態下,思緒衝出你的屋子,自由地飛到你遙遠的家鄉去。而且,馬先生非常喜歡研究,他把綏遠民歌都吃透了,在處理的時候借用了“縮腔”——這在民歌裏很常見,但現在極少有人這麽演奏了,還是按照西洋歌劇的理解,好比外國人唱《茉莉花》,在中國人聽,還是太“洋”了。

 

另外,馬先生一般不拉特難的東西。他17歲成名,技巧很好,但平時不顯擺的,隻有一次露了一回。一九六三年“上海之春”全國比賽時,東北的閻泰山也來了,那是“東北一霸”,拉得很棒的。他來找我,希望能跟馬先生上一堂課。馬先生說:“行啊,來吧。”那時候,大家水平都不高,那天閻泰山拉的是帕格尼尼的協奏曲,就算是最頂級了。閻泰山拉完以後,馬先生沒說話,拿出琴來,從頭到尾嘩啦嘩啦又來一遍,而且是背奏。閻泰山佩服得不得了,說:“哎呀,厲害、厲害、厲害!”其實馬先生平時很少拉這種炫技的作品,他是很儒雅的一個人,偏愛那些非常細膩的、有內涵的曲目,所以那也是我頭一次聽他拉這麽難的東西,真是大開眼界。

 

馬思聰是一九四九年周總理從香港招回來的,是中央音樂學院的首任院長,在天津住一個單獨的小洋樓。當時呂驥是副院長,是延安係統的,後來還有一個趙渢,過去是地下黨,他們主持工作多一些。而馬先生除了開會,很少摻和外麵那些事兒,他的生活非常靜,心裏也非常的靜。有一次我問他:“您這個‘院長’怎麽不管事兒啊?”他說:“管事兒?那我這院長就當不成了。”那時候正是運動最激烈的時候,他也挨過批。先是一九五六年討論“音樂的方向”,他挨過批,後來是向黨提意見,一定要他說,結果反右又挨批。後來四川的一個什麽人,說馬思聰獨奏的那些曲目都是“封資修”的東西,是給老爺太太們聽的,於是又挨批。

 

一九五七年,我父親當了右派。過去他是天津民盟的負責人。“三反五反”的時候,他的一個學生,姓曾,非常聰明的一個女孩子,被冤枉致死,跳樓自殺了。後來讓給黨提意見的時候,本來他不說,但是學校黨委書記讓他一定帶頭發言,於是他就提起這件事,要求不要擴大化。父親後來被打成右派,他不服,還抗辯,結果弄成“極右”,被《人民日報》點了名。因為這個問題,一九五八年沒讓我上附中,所以初中我是在普通中學念的。一九六二年形勢變了,政治氣氛緩和了一下,我才插班進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高中部。

 

到了一九六五年,又不行了。那時候特別講出身,我又是右派家庭,算是“黑五類”,加上琴又拉得好,全國比賽拿過名次,所以從一九六四年開始,老在班裏挨批判,成了“隻專不紅”的典型。還有一個陳佐湟,他是我同班同學,當時是學鋼琴的,也是出身不好——但比我好一點,所以後來把他分到了“全總”(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把我分配到了平穀,在農村文化館教舞蹈,順便也作曲、打快板、組織表演隊、畫主席像,一直幹到被革命群眾“揪”出來、當了“反革命”為止。

 

我是一九六五年八月去的平穀。本來院務委員會通知我,讓我到農村呆一年,然後回來繼續上大學,但一九六六年六月文革開始了,我就一直呆在那兒。那時候馬先生是“黑幫”,關在學校的牛棚裏,紅衛兵說他姓馬,讓他吃草,用軍用皮帶打他,有一次皮帶扣打在腦門上,那血當時就流了下來。還有一個老教授叫章彥,據說是紅衛兵抄家,翻出他過去上海音專的畢業證,上麵有國民黨黨徽,因為這個把他們兩口子都抓起來,後來章彥被打昏了過去。

 

當時音樂學院東門對麵有個家屬院,附近的“地富反壞右”都集中全關在那兒。有個叫“西糾”(西城糾察隊)的紅衛兵組織,打死裏麵很多人,後來都沒法追究,其中就有中央音樂學院的紅衛兵。比如我們有個吹長笛的同學,一個人就背負好幾條人命。還有一個女孩子,以前我們同班,她爸爸是部隊的領導,文革初她給自己剃了光頭,叫做“光頭黨”,整天穿著馬靴,拿皮帶抽人。虧得當時我沒在音樂學院,不然多半也是被打死,或者像劉詩昆那樣。他家在天津是十大資本家之一,“封資修”典型,但這個人很聰明,轉得得快,他的夫人又是葉劍英的女兒,大概跟這個有點關係,所以他在文革剛開始紅過一陣,參與了文化部“一·一九”奪權,很風光的,但是後來又被打下去。因為他鋼琴彈得好,在國際比賽上得過獎,紅衛兵說:“讓你彈!”啪,把他的手給打斷了。

 

一九六七年馬思聰“叛逃”,中央軍委派專案組到平穀調查我,因為第一我父親是右派,第二我跟他學了那麽多年,第三我家是建國後從香港回來的。結果平穀一看是中央軍委派人來,立刻當成一號案子來辦,審了半天,什麽都沒查出來,而且的確也沒有什麽。文革開始以後,我基本就沒見過馬先生,一次他們讓我去看他勞動,我說我不去。當然我也沒辦法救他,但我不願意看到他們那樣待他。

 

但這麽大的案子轟轟烈烈地上馬了,最後什麽結果也沒查出來,說不過去的,所以最後給我定了一個“反革命叛國分子”,開除公職五年,留用兩年。我家本來有七把好琴,到平穀時,我帶的是最次的那把,都是五十年代初馬思聰帶著我父親在天津挑的。過去天津有很多白俄、猶太人,離開時候留下一些好琴,幾百塊錢、或者一兩千就能買把相當不錯的了,放到今天大概得賣到一二十萬(馬先生用的那把獸頭琴是他在東北買的,當時就一萬二)。結果文革時候抄家,七把琴全沒了,最後就剩下一個琴頭。

 

當時受株連的人很多,馬思聰的大哥(馬思武)就是在這個時候跳樓自殺了。我哥哥原來在天津教書,文革開始以後把他開除了,準備弄到鄉下去,他就拿著戶口本跑到昆明,我嫂子一家幫他落了戶口,又找了工作。結果天津大學專案組追到昆明,說:“他弟弟是反革命、叛國分子,他爸爸是右派,這樣的人你們也敢用?!”我哥哥當場大吐血,後來昆明的醫院診斷是侵潤性肺結核晚期,給家裏下了病危通知書。父親跟我說:“你去看看吧,生離死別,也許就看不到了。”我到醫院一看,他身上蓋著白被單,就倆眼珠是黑的,整個臉跟被單一樣白。結果打了一個月結核病針,再照片子,肺上連一個陰影都沒有。那肯定是醫院搞錯了,大概是哪個肺結核來了,大夫當感冒給打發了,然後把他的片子擱在我哥頭上。這就算是撿了一條命,但是身體垮了,很多年才養過來。

 

“反革命”的帽子一戴就是十年,一九七八年底,我平反了。第二年春天,我到北京交響樂團做了首席和獨奏演員。

 

一九八五年,馬思聰平反了。他托女兒馬瑞雪從美國帶來坦普爾大學的報名表,說連房子都替我找好了。那時候,團裏很多人出國考學的錄音帶都是我拉的,但我覺得,既然已經是首席了,學曆並不是很重要,何況馬先生說,他很快就回來,所以我沒去。

 

一九八七年,馬先生動了一個心髒手術,據說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幾,大家都以為沒問題,但他就趕上那百分之一,沒兩天就去世了。消息傳來的那天,我心裏難受極了。跟馬先生學了那麽多年琴,可以說是情同父子,他也視我如己出。過去他住西城馬勺胡同1號,國家給他配了專車,並且有專職司機,有時候他帶我和馬如龍到頤和園,他在知春亭那兒站一會兒,這就是休息了,然後我和馬如龍兩個人在外麵推汽車玩兒。等大一點兒了,有一次他帶我去佛香閣,看飛簷上的鈴鐺,他念起陸遊的“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複舊池台”。我問他什麽是“畫角哀”?他說,那裏有音樂,你聽:

 

叮當——

 

叮當——

 

我父親是一九八三年去世的。一九五四年,他被調到天津大學經濟係,當了右派以後,又調到化工係,但一直都在勞動,中間教過一段英文,文革開始以後又是勞動。父親當了21年的右派,骨頭很硬的。那時候批貝多芬、莫紮特,後來又批德彪西,他跟我說:“我始終相信,貝多芬和莫紮特永遠都是人類的精神財富。”一九七八年父親平反,天津大學請他籌建係統工程係,他拚命工作。那年,他發著燒到昆明開會,到醫院一查,直腸癌晚期,住了一個月的院就去世了,累死在任上。

 

我很懷念我的父親,如果沒有他,我也同樣走不到今天。五十年代的時候,他常帶我去劇院,梅蘭芳,小白玉霜,還有河南的常香玉,這些我都聽過現場。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在北京、天津演出,兩場我都聽了。當時的票價不低,但父親就是要培養我,而且幾個孩子裏他最喜歡我:因為,我是要去完成他的夢想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馬思聰那一代的知識分子大多數都承繼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優良傳統。今後越來越少了。 -信筆由墨- 給 信筆由墨 發送悄悄話 信筆由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3/2019 postreply 20:20:5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