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無常 中朝關係的“變”與“不變”

來源: 千裏 2019-01-10 12:57:3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499 bytes)

冷暖無常 中朝關係的“變”與“不變”

北京時間1月7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訪華。在中美經貿談判舉行之時,第二次特金會或將到來之際,金正恩的訪華之行引發外界多方猜測。中國對於朝美關係、 朝鮮半島局勢走向的影響自不待言。但長久以來這種影響或有被誇大的傾向,仿佛朝鮮真如清朝時中國的藩屬國一般,可以下詔令支使。而若站在朝鮮角度,也從沒有放心的把自身命運托付中國,哪怕是冷戰時期。中國於朝鮮,或許一直都是擋箭牌。

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左一)與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日成會麵。毛澤東統一中國的計劃,因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而擱淺(圖源:VCG)
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左一)與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日成會麵。毛澤東統一中國的計劃,因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而擱淺(圖源:VCG)


朝鮮戰爭中糾葛不斷

1949年10月6日,即中共建政第六天,朝鮮成為首批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彼時,中國、朝鮮都未統一。兩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和金日成將實現國家統一視為自己的政治使命。在毛澤東的計劃裏,待中共解放台灣後,再全力支援朝鮮統一半島。而在金日成的盤算中,收複南朝鮮國土更為急迫。在取得蘇聯領導人斯大林(Joseph Stalin)的許可後,金日成找毛澤東商議。即便心有不滿,毛澤東也隻得表態支持。結果,朝鮮戰爭爆發。

戰爭開始,確如金日成所料,朝鮮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南韓軍隊壓根不是對手。但美國恰在此時出手了。美國的介入產生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派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明確宣示對台灣的“保護”態度,導致中共解放台灣計劃擱淺;二是朝鮮半島的戰場形勢急轉直下,戰火甚至燒到中國的鴨綠江邊。蘇聯為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不能出兵相助。而出兵朝鮮,對於建政不久的中共來講,亦是不小考驗。而且,當時的金日成顯然也不願中國軍隊介入。

戰爭爆發前,金日成未向中國領導人透露任何具體作戰計劃。戰爭爆發後仍然對中國封鎖消息。中共上將鄧華曾提出由中國派觀察員到朝鮮了解戰況,遭到金日成拒絕。一位朝鮮高級軍需官回憶說,在戰爭爆發前,所有的蘇製武器都是通過海路,而不是通過中國的鐵路運抵朝鮮的,這樣做的特別目的是不讓中國情報人員獲知朝鮮的準備工作。

戰爭初期,中國總理周恩來派中國駐朝鮮使館參讚柴成文攜親筆信見金日成,信中特別說明柴成文是“可靠的”。朝鮮方麵顯得很重視,給予高規格待遇,並在他和金日成之間架設直線電話。其實,這反而限製了柴成文的耳目,朝鮮方麵的實際情況很少向他介紹。

後來,金日成在萬不得已情況下,向中國求援。毛澤東力排眾議,決定出兵。然而,在中朝兩國軍隊協同作戰的背後,兩國領導人的矛盾糾紛卻從未消停,關係十分緊張。先是在軍隊指揮權問題上,中國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堅持軍隊必須統一指揮和調度,金日成卻不願放棄對人民軍的控製權;在戰爭進程上,越過三八線後,金日成主張一鼓作氣,趕走美軍,毛澤東卻要求軍隊停止進攻,全麵修整;而當談判久議不決時,金日成希望盡早實現停戰,毛澤東卻勸朝鮮采取強硬立場。當時,中朝關係的調解人斯大林,毫無例外的支持毛澤東。可以說,朝鮮戰爭中的金日成,在中國出兵後,一直處於受壓製狀態。

但從宏觀視角考量,朝鮮戰爭中,金日成不僅保住了政權,反而把中國拉出來與“聯合國軍”對抗。而在戰後,金日成在中蘇兩國中搞平衡外交,也得了不少實惠。

中蘇之間的朝鮮

戰爭結束後,朝鮮的重建受到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大量援助。其中,中國的援助規模甚至超過蘇聯。1958年,毛澤東在中國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金日成緊隨步伐,在朝鮮發動“千裏馬”運動,毛澤東再次給予大規模經濟技術援助。在中朝兩國攜手並進的樂聲中,毛澤東與金日成開始討論誰先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問題。

1978年9月,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左一)訪問朝鮮時,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右一)會晤(圖源:Getty)
1978年9月,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左一)訪問朝鮮時,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右一)會晤(圖源:Getty)

19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朝鮮政治地位凸顯,金日成奔走於北京和莫斯科之間,左右逢源。中國在國內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向朝鮮提供大量糧食援助;蘇聯在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執政後,加大了對朝鮮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力度。這一時期,朝鮮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中蘇兩個大國背後的“力挺”。

雖然毛澤東晚年開始考慮調整對外布局,改善與美國的關係,但中朝關係“隻算政治賬”的基本麵貌並未改觀。直到鄧小平主導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以國家利益為準則重塑對外關係,朝鮮才開始從背靠中國的迷思中覺醒。

陣痛中的兩國關係

1980年代中期,金日成以朝鮮半島形勢緊張為由,派助手到北京要求軍援。鄧小平認為,在和平年代,不能援助軍火,所以他“一個子兒也不給,連來人也不見”。

1992年,中韓建交前夕,金日成訪華。向鄧小平提出:“既然你想和我們共同的敵人韓國建立外交關係,那麽朝鮮可以和中國的敵人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嗎?”

對朝鮮來說,中國與韓國建交是不可原諒的。中國一度成為朝鮮眼中 “向帝國主義屈服的變節者和背信者”。時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錢琪深受命前往平壤,向金日成當麵通報中韓建交事宜。據他回憶:“這次會見,是金主席曆次會見中國代表團中時間最短的。會見後,也沒有按過去的慣例舉行宴會招待。” 

而中朝關係自1993年時任中共政治局常委的胡錦濤訪問朝鮮後,一直到1999年,兩國才恢複互訪。

經過這段陣痛後,中朝關係才從"血盟"性質轉向正常化。這種變化,讓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有了更從容的國際空間。而變化背後,不變的則是地緣政治格局下的中朝"友誼"。

所有跟帖: 

天氣每時都在變化,國家關係冷暖也是常態。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0/2019 postreply 13:03:4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