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張中行和過眼雲煙的楊沫

來源: 千裏 2019-01-10 08:26:4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933 bytes)
不朽的張中行和過眼雲煙的楊沫
    張傑:不朽的張中行和過眼雲煙的楊沫


    
    張中行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其先後出版專著《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順生論》、《文言津逮(京帶)》、《詩詞讀寫叢話》、 《佛教與中國文學》等,詩詞集《說夢草》及回憶錄《流年碎(歲)影》等。張先生晚年成名,堪稱我國文化史奇跡。張先生完成他的代表作《順生論》時,已是83歲高齡老人。楊沫是我國著名的小說家,其代表作為《青春之歌》。小說的主人翁林道靜已是家喻戶曉的革命女青年,我至今還記得小說開頭描寫林道靜的情形。“清晨,一列從北平向東開行的平沈通車,正馳行在廣闊、碧綠的原野上。茂密的莊稼,明亮的小河,黃色的泥屋,矗(處)立的電杆······全閃電似的在憑倚車窗的乘客眼前閃了過去。乘客們吸足了新鮮空氣,看車外看得膩煩了,一個個都慢慢回過頭來,有的打著嗬欠,有的搜尋著車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們的視線都集中到一個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麵插著用漂亮的白綢子包起來的南胡、簫、笛,旁邊還放著整潔的琵琶、月琴、竹笙,······這是販賣樂器的嗎,旅客們注意起這行李的主人來。不是商人,卻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學生,寂寞地守著這些幽雅的玩藝兒。這女學生穿著白洋布短旗袍、白線襪、白運動鞋,手裏捏著一條素白的手絹,——渾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沒有同伴,隻一個人坐在車廂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動也不動地凝望著車廂外邊。她的臉略顯蒼白,兩隻大眼睛又黑又亮。
    
    張傑:不朽的張中行和過眼雲煙的楊沫


    
    這個樸素、孤單的美麗少女,立刻引起了車上旅客們的注意,尤其男子們開始了交頭接耳的議論。可是女學生卻像什麽人也沒看見,什麽也不覺得,她長久地沉入在一種麻木狀態的冥想中。”
    
    但誰知道,張中行與楊沫曾是一對情侶,他們曾經廝守,但後終分離,其原因是張中行對革命抱有保守主義的懷疑,而楊沫卻對革命不僅相信而且全身心投入。楊沫對張中行是有深刻描寫的,《青春之歌》中自私、落後、庸俗的餘永澤就是以張中行為原型的。
    張中行,原名張璿,1909年生,武清河北屯石薄莊村人。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張先生在北大讀書時,經人介紹認識了與家庭抗爭、並寄居在哥嫂家的楊沫。楊沫比張中行小五歲。在相互接觸中,楊沫被張中行的淵博的學識所吸引,張中行也被楊沫的清爽、熱情所感染。於是,他們相愛了,1932年, 他們有了一個女兒。隨著激情的消退,他們之間的矛盾漸漸顯現出來了。張中行保守,醉心於中國古文古籍的研究。而楊沫雖然隻有初中文化,但很現代,接觸新的事物多,她厭煩整天圍著鍋台轉的平凡生活,渴望投身到社會革命之中。由於雙方隔閡巨大,觀點各異,後楊沫在她的三妹著名電影演員白楊的勸說下,終於與張中行分手。後楊沫憑革命小說《青春之歌》享譽全國,而張中行卻默默無聞地研究著中國古代文化。
    
    文革中,北京市文聯請張中行證明楊沫是三反分子,張中行卻在揭發材料寫“她直爽、熱情,有濟世救民的理想,並且有求其實現的魄力。” 楊沫得知後,大為感動,甚至寫了一封感謝信給張中行。她在信中說:想不到你還能為我說好話,對你的寬容公道表示感謝。並讓他們唯一的女兒,給張中行送來一張老照片,以作永久的紀念。其實,張中行在文革中的遭遇與楊沫在書中塑造的人物餘永澤不無關係。1969年,時年61歲的張中行隨出版社下放到安徽鳳陽的“五七幹校”。 1971年,63歲時被退職,遣返原籍香河改造。但張中行卻對楊沫所為不以為然,他說:人家寫的是小說,又不是曆史回憶錄,何必當真呢?就是把餘永澤的名字改成張中行,那也是小說,我也不會出麵解釋。後來,因有人著書披露張中行和楊沫年輕時的感情生活,晚年的楊沫以為是張中行指使,在媒體上對張中行進行了刻薄指責,兩人關係再次惡化。楊沫去世時,其家人想請張中行出席遺體告別儀式,張中行委婉地拒絕了。在張中行的記憶裏,似乎還保留著楊沫年輕時的印象“十七歲,中等身材,不胖而偏於豐滿,眼睛明亮有神。言談舉止都清爽,有理想,不世俗,像是也富於感情”。
    
    張傑:不朽的張中行和過眼雲煙的楊沫


    
      張中行保守、質疑和用自己眼睛看待、感悟社會,並以平和的心態生活,張中行成為了一代國學大師。楊沫以革命和改造社會的雄心,創作了名揚一時的小說《青春之歌》,但以文學藝術的眼光去審視這部作品,其實除了如火的激情外,乏善可陳,難以傳世。隨著時光的流逝,張中行和他深刻的作品已成為不朽,而楊沫和她的小說也在革命烈火中化為一縷青煙。保守可以不朽,激情僅為過眼煙雲。曆史就是這麽哲學,張中行的文章是淡泊的,如同老友談天論地,但裏麵既有曆史的厚重,也有睿智和幽默。張中行曾吟詩句“添衣問老妻。”他解釋道:“吃飯我不知饑飽,老妻不給盛飯,必是飽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讓添衣,必是暖了
    
    2006年2月24日,與季羨林、金克木並稱“未名湖畔三雅士”的國學大師張中行去世,享年98歲

所有跟帖: 

不朽談不上,這年頭各種人物這麽多,都是過眼雲煙而已. 還不如楊沫的青春之歌 -aebny- 給 aebn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0/2019 postreply 08:35:05

確實吹捧過了!知識分子小圈子裏,張先生肯定名氣比較大,社會大眾大圈子裏肯定楊沫和《青春之歌》名氣大,而且知識分子 -東坡學士- 給 東坡學士 發送悄悄話 東坡學士 的博客首頁 (242 bytes) () 01/10/2019 postreply 10:32:48

文章的意思是張雖然名氣不廣但作品可以傳世楊沫作品雖然有名但很快就回被忘記 -aebny- 給 aebny 發送悄悄話 (226 bytes) () 01/10/2019 postreply 10:44:31

一個舞文弄墨的人,連常用的形容詞的詞義和尺度都把握不好。是自己的思維扭曲了呢,還是有意蔑視讀者的文化水平? -FarewellDonkey18- 給 FarewellDonkey18 發送悄悄話 FarewellDonkey1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0/2019 postreply 11:47:47

雞本垃圾製造者。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0/2019 postreply 12:10:18

54運 運,45運 運,65運 運。。。皆是好運,但是,精英們太自私,最後錯把它鄉當故鄉,懸在空中,把自己搞丟了。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0/2019 postreply 12:23:05

老毛深知運 運者們的體格,於是將它們投入8卦爐中鍛煉,讓它們上山下鄉。。。結果都給虐待死了,沒死的自哀,它們心已s。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0/2019 postreply 12:26:01

不過一個爛文人 -xisa1- 給 xisa1 發送悄悄話 (500 bytes) () 01/12/2019 postreply 19:59:5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