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官方中小學教科書說“舊中國一窮二白,隻能用洋火、洋釘”。這是天大的假話。高考製度使教科書成了中國孩子們的“聖經”,但如果有一天,當他們發現事實並不是如書中所寫的那樣,會有怎樣的困惑?事實上,在中小學課本上,我們就曾讀到這樣的內容:舊中國一窮二白,工業落後,連火柴、鐵釘都要從國外進口。那麽,舊中國數以百萬計的工人階級究竟在做什麽?
教科書不忘“洋火洋釘”
大中華美麗火柴民國商標
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的教科書,在論及新中國工業起步時,總是不忘提及“一窮二白”、“洋火洋釘”:
例一、“在舊中國,火柴鐵釘都要從外國進口”,學生們從小學政治教材中就會學到:在舊中國,我國的工業相當落後,很多東西我們都不能自己製造,隻能用外國人製造的產品,甚至連火柴、鐵釘都要從外國進口,因此在這些物品的名稱前麵都加了一個“洋”字。(《品德與社會》6年級上冊第68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二、為什麽“許多東西都帶一個‘洋’字”?初中曆史教材再度強調了“洋火洋釘”問題:在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總的來說是很薄弱的,甚至連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從外國進口,因此許多東西都帶一個“洋”字。“洋火”其實就是我們日常所用的火柴;“洋油”就是用來點燈的煤油;“洋灰”就是蓋房子用的水泥;而“洋釘”就是釘木板用的小小的釘子。(《中國曆史》8年級上冊第103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例三、當時的中國“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初中曆史教材還摘選毛澤東一九五四年六月十四日所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一文的內容,對這段曆史進行了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中國曆史》8年級下冊第18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例四、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改變工業落後麵貌”,高中曆史教材又對當時的經濟情況進行了總結: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在國內既不能製造汽車、飛機,也沒有冶金設備、礦山設備和大型發電設備等製造業。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麵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必修2》第50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舊中國飛機大炮都能造
初讀起來,先輩們篳路藍縷建設祖國的精神令人異常感動。但不會有太多人會意識到,現行教材提及這段曆史時存在著問題——在新中國工業起步之前,中國真的是“一窮二白”嗎?以下內容是關於洋火、洋漆、洋泥等。
1、“中國火柴大王”劉鴻生
1920年劉鴻生創辦,位於上海龍華的華商上海水泥公司外景
1879年,廣東佛山縣出現了第一家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巧明火柴廠。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帝國主義忙於戰爭,輸入中國的商品,包括火柴數量都大為減少;加上五四運動爆發,中國人民奮起抵製日本貨,提倡國貨,全國各地又興起了辦火柴廠的熱潮,在短短幾年中,全國的火柴廠就增加到100多家。
1920年11月,上海的“火柴大王”劉鴻生創辦“鴻生火柴公司”。
工廠技術人員經過半年多的試驗研究,采用高強度的膠粘劑,解決了火柴頭受潮脫落的難題;並購置磨磷機,提高了赤磷麵的質量。改進後的鴻生火柴,頭大,發火快,火苗白,磷麵經久耐用。此後,他們又對生產技術進行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進,火柴質量一再提高,鴻生成為眾口一詞的名牌產品,不但在國內成了搶手貨,一度還打入了南洋市場。工廠的利潤也逐年上升。
1935年7月,劉鴻生首先邀集國產火柴製造同業成立聯合辦事處,繼而以此名義與美商火柴公司達成協定,成立了華中地區火柴產銷管理委員會,並製定了相應的火柴生產、銷售限製辦法。最後,劉鴻生又以中華火柴同業聯合會首席代表名義,與日商在華火柴同業會進行談判。日商迫於華商聯合會與華中管理委員會的一致行動,不得不加入中華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社。
2、侯氏製堿法
堿
在創建永利製堿廠之前,中國所用的堿完全依賴於英國卜內門公司生產的“洋堿”。堿不僅是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是冶金、石油、機械、紡織、造紙、玻璃等多種工業都離不開的原材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洋堿”的進口中斷,一些以堿為原料的工業紛紛停工。範旭東等人有鑒於此,決定自己創辦製堿工廠。
1916年開始籌建,1920年5月召開第一次股東會,推選範旭東為總經理,定名“永利”,在天津設公司,塘沽建廠,由留美歸來的侯德榜任總工程師,廠內由侯德榜、李燭塵輪流值年擔任廠長。1924年8月,永利堿廠開工出堿,揭開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製堿工業史上的第一頁。
侯德榜:侯氏製堿法的創造者
初期,由於缺乏經驗,製出的堿質量低劣,銷售困難。侯德榜帶領技術人員和工人廢寢忘食,攻下一道道技術難關,終於在1926年6月生產出潔白的純堿,碳酸納含量在99%以上,定名為“紅三角”牌。同年8月,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紅三角”純堿榮獲最高榮譽的金質獎,躍居世界榜首。“紅三角”純堿在國際市場上成為準許免檢的“信得過”產品,打破了外國公司對中國國內和東南亞市場的壟斷。
天津的“紅三角”,隻經曆了9個年頭,在中國市場上便挫敗了經營50年之久的英國卜內門純堿,這是一個驚人的速度。
抗日戰爭期間,塘沽廠被日本侵略者霸占,範旭東等人拒絕與侵略者合作,在四川五通橋建立了“永利川廠”。在永利川廠,侯德榜帶領技術人員經過500多次試驗,於1940年創立了侯氏製堿法,這種新工藝可同時生產純堿與氯化銨,不但成本低,而且增加了產品,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製堿法。
3、國產水泥長期壟斷中國市場
啟新洋灰公司
1906年周學熙籌建“啟新洋灰公司”。由於產品質量好,所以銷路很暢。啟新水泥很快被全國重大的建築工程所采用,津浦鐵路上的淮河鐵路橋、黃河大橋,京漢鐵路上的漯河鐵橋,以及青島、煙台、廈門、威海等地的海壩、碼頭,用的都是啟新生產的馬牌水泥;北京圖書館、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大陸銀行、交通銀行、河北體育館、上海郵政總局等當時的有名建築,也都是用馬牌水泥建造的。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這些建築大部分仍然完好無損,與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並肩挺立。
外國商人、特別是日本商人為了爭奪中國水泥市場,與啟新公司展開了一場殊死的競爭大戰。日本商人仗著日本水泥產量高、質量好,又離中國最近,大量運到中國傾銷。為了擠垮啟新公司,他們孤注一擲,拚命壓低價格。他們的水泥在日本的銷售價是每袋2.97兩白銀,運來中國的運費合到每袋2.5兩白銀,但他們卻以每袋3兩白銀的價格出售,也就是說每賣出一袋就要虧損白銀2.47兩。這是一場不見刀光血影、沒有呐喊衝殺的戰爭。啟新公司也及時采取了應付措施,將原來每桶的售價2.25兩白銀降到1.55兩白銀,袋裝水泥從每包1兩白銀降到0.7兩白銀。由於周學熙十分重視生產設備的更新與改良,啟新公司的水泥生產在產量和質量上不斷提高,成本不斷降低,並且多次在國際賽會、博覽會及國內展覽會上獲得獎章和獎狀,所以日本商人那種自殺式的傾銷,最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啟新公司壟斷中國的水泥市場達14年之久,銷量達到全國水泥總銷量的92%以上。
啟新公司的成功,為多災多難的中國民族工業爭了光,也為中國人在國際上贏得了寶貴的榮譽。
油畫《啟新老廠》 田威作
4、陳調甫:為國家漆上自己的顏色
1929年5月,天津永明漆廠在鞭炮聲中開工了。經過3年多的苦戰、幾百次的試驗,陳調甫終於如願以償,研製出了物美價廉的油漆新配方。陳調甫把新產品定名為“永明漆”,它成為中國油漆工業的第一個名牌產品,當年就獲得了實業部頒發的獎狀,不但風行國內,而且美、英、日、荷、德等國的150多家廠商都和永明公司建立了業務聯係。永明公司成了令全國同行刮目相看的名牌企業。
陳調甫一天都沒有放鬆過自己的研究工作。1945年,他研製出一種醇酸樹脂漆,是我國合成樹脂漆中的第一代品種。這種漆才在恢複後的永明漆廠投產成功,陳調甫將它取名為“三寶漆”。這是中國油漆工業中又一個超越西方的名牌產品。
此外,還有中國船王盧作孚等就不說了。我最後要講的是,中國以前是窮,但不白。而且我們當時有比得上日本美國的工業產品。這些比較要橫比,不要縱比。現在我們廣東人還叫香皂叫“番堿”,不管洋堿國堿一律叫番堿,隻是習慣問題。
20世紀30年代,永明漆廠工人合影
5、晚清與民國:可造槍支大炮軍艦飛機
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機器製造局(江南造船廠前身,用的就是海關稅收)
清末,洋務派集中國家力量發展軍事工業,在短時間內開辦了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工廠,以及漢陽鐵廠等配套工業,讓中國獲得了槍支、大炮、輪船等裝備的製造能力。在甲午戰爭前後,江南製造局就成功量產了120mm、150mm口徑艦炮,福建船政局也造出了全鋼甲戰艦“平遠”號。辛亥革命後,福州船政局又於1919年8月造出了中國第一架雙翼水上飛機“甲型一號”,此後又造出了雙座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17架飛機。
1866年12月23日 (農曆冬月十七),馬尾造船廠建立。
1919年8月9日中國海軍製造的第一架飛機"甲型一號"整裝待發
馬尾造船廠建於1866年12月23日,是我國晚清洋務運動產生的第一家機器造船廠,時任總理船政大臣的沈葆楨,力排阻力,改革舊製,大膽引進歐洲先進的造船技術、設備和工程技術人員,聘請法國人日意格為船政正監督,任用洋人傳授造船、造機技藝。1869年,造出了我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1871年,誕生了我國第一台蒸汽機;1882年,製造了我國最大噸位鐵肋木殼兵船;1889年製造出我國第一艘鋼殼網甲軍艦。從建廠至1907年,馬尾船政經曆了從跟洋人學造木殼蒸汽兵輪到1875年辭退外籍技師,自行設計建造艦船,實現了自主建造木殼—鐵木合構—鋼製艦船的質的轉變,共製造出大小船40餘艘,成為當時我國規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廠,也是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辛亥革命後,馬尾船政改為福州船政局,又創設了飛機製造工程處。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係的巴玉藻、王助、曾詒經等中國年輕科技人員,經一年多努力,於1919年8月,製造成功了中國第一架“甲型一號”雙翼水上飛機(1910年法國的費勃成功地解決了水上飛機的起降問題,製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飛機。),此後又造出了雙座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17架飛機,並培養了我國自己的飛行員。這使福州船政不僅是艦船的發祥地,還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
漢陽造步槍
漢陽兵工廠(本文隻引輕兵器有關資料,漢陽兵工廠尚生產其他大小火炮及炮彈,均略去),1890年9月6日,張之洞在大別山下找到廠址,長600丈,廣100丈,南枕山,北濱漢,西臨大江,與省城對岸。惟需築地基9尺,並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當地設鐵廠,槍廠和炮廠。1895年8月開始小量生產,冬季重建完成,開始生產,仿造德國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槍(應是CommissionRifle,與毛瑟無關),因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為88式,其全稱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槍。使用圓彈頭。同時生產子彈,每月能生產十三萬粒。
M定調的所謂“一窮二白”
解放前一窮二白的社會麵貌
MZD說,“解放後”中國才能製造萬噸輪,事實是這樣的嗎?
為何曆史教科書除了極個別例子以外,對以上史實總是按下不表呢?我們無從得知。不無巧合的是,MZD在建國後曾對“一窮二白”問題多次定調:
“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從發展的觀點看,這並不壞。窮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難。科學技術水平高的國家,就驕傲得很。我們是一張白紙,正好寫字。”
——MZD《論十大關係》,MZD文集第七卷
“現在,我國又不富,也不強,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我國是個大國,但不是富國,也不是強國。飛機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車也不能造,精密機器也不能造,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現在才開始學習製造。”
——MZD《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MZD文集第六卷
“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曆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我們所說的大躍進,就是這個意思。難道這是做不到的嗎?是吹牛皮、放大炮嗎?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隻要看我們的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們不是在我們的國家裏把貌似強大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從基本上打倒了嗎?我們不是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基地上經過十五年的努力,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麵,也達到了可觀的水平嗎?”
——MZD《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MZD文集第八卷
這裏可以窺見MZD當時對中國工業的基本看法:“我們一為‘窮’,二為‘白’”,“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現在才開始學習製造”,“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基地上經過十五年的努力……達到了可觀的水平”,“什麽國家替我們設計的呢?是蘇聯替我們設計的”。但即便是毛澤東的看法,也因為實際需要被推翻了,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的曆史就很好地折射出了這一無奈: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建於1958年?
1958年11月27日,由前蘇聯專家幫助設計,大連造船廠建造的“躍進”號貨輪建成,排水量22100噸,載貨量13400噸。大連造船廠特地製作紀念章,銅質鍍金,紅色琺琅彩,副章上鑄有主題文字“第一艘萬噸遠洋輪紀念”。當時各大媒體也載文歡呼“我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下水”,競相稱讚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這一偉大成就。為了宣傳這一重要的工業成就,郵電部於1960年12月15日發行特種郵票(編號T32,全套1枚)《中國製造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畫麵為“躍進號”航行在大海中的英姿,船頭有“躍進”二字。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建於1960年?
但僅過了三年,在1960年4月15日,又一個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在江南造船廠的船台下水了。如果讀者對同時存在兩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感到疑惑,可以仔細閱讀當天《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報紙的頭版頭條,不難發現這一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前邊多了一個定語——“自行設計”。為何會特別強調“東風號”是“自行設計”的呢?回顧曆史,1960年正處於中國與蘇聯交惡時期,“蘇聯替我們設計的”第一艘萬噸輪當時自然是不好意思提了,由於“躍進”號在首航中便觸礁沉沒,以後更不好意思再提了。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建於1920年“官府”號
事實上,早在1920年,建造“東風”號的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造船所,就造出了中國第一艘萬噸輪,而且還不隻是一艘,而是美國政府訂造的四艘:“官府”號(Mandarin)於1920年6月3日下水;“天朝”號(Celestial)於1920年8月3日下水;“東方”號(Oriental)於1921年2月23日下水;“震旦”號(Cathay)於1921年5月26日下水,四艘船的規格均為載重量10000噸、排水量14750噸。據《江南造船所紀要》稱:“船殼、鍋爐、煙箱等由富有經驗之匠目甘(火肅)初、李慶祥等包工承造,木作工程由何祖康、慶瑤等包工承造,機器、輪軸等件由本所機器廠製造。”這四艘船完工後均開赴美國交付,直至二戰時仍在美歐航線上使用。
江南造船廠中平海的下水典禮
這是中國製造的首艘萬噸貨輪,即上麵提到的官府號,為上海江南造船廠按美國訂貨要求而製造的。船長135米,寬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噸,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機型貨船。其間,江南造船廠為美國造萬噸貨輪四艘,都經美國運輸部驗收,結論是:工程堅固、配置精良。從圖上可以看出當時國人的激動和振奮,讓我們感慨頗多。
青溪鐵廠遺址
青溪鐵廠生產的第一塊鐵。
至於中國能不能生產鐵釘,那就先說鋼鐵,1885年,貴州巡撫潘靂始建貴州省的青溪鐵廠,形式是官督商辦,機器是從英國購買回來的,最初的建設規模是“每日夜應出鐵二十五噸,煉鋼現有別色麻爐兩座,每兩刻能煉鋼一噸,煉熟鐵爐設有八座,軋條機現備十三付,軋板機一付,能軋四尺,寬長則隨便”。1889年創辦的漢陽鐵廠,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八幡製鐵所早七年,,整個工程包括煉鋼廠、煉鐵廠等十個分廠。這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僅次於德國費爾克林根鋼鐵廠,居世界第二位,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鋼鐵原料暴漲,漢陽鐵廠進入黃金時期——日產生鐵700噸、鋼210噸,並出口生鐵到日本、美國、印度、新加坡等國。漢陽鐵廠為清政府修建的京漢鐵路提供了幾乎全部的鋼軌,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京漢鐵路與京張鐵路等一起獲得了世博會最高獎“大獎章”,作為中國工業代表參展的漢陽鐵廠的標本與鋼鐵,也獲得“名譽獎章”。後漢陽鐵廠與大冶鐵礦等與合並為漢冶萍公司,成為當時亞洲最大鋼鐵聯合企業。在辛亥革命前夕,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擁有工人7000餘人,鋼鐵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
清同治四年(1865),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共同創辦江南機器製造局。
1890年在上海創辦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附設之煉鋼廠,設置15噸酸性平爐一座及卷槍筒機一座,每日出鋼三噸,槍一百支,這是我國最早的新式鋼鐵廠和第一座煉鋼平爐。在上海,至1949年5月解放時為止,共有冶煉、熱軋鋼鐵企業31家,冷軋鋼、焊接鋼管、複製無縫鋼管、冷拉型鋼等小廠34家。主要冶煉設備有:10~25噸高爐3座,10~15噸平爐3座、1~3噸電爐7座、1~1.5噸轉爐4座。主要軋鋼設備有:直徑178~500毫米軋鋼機29套、複二重式線材軋機1套。冶煉產品主要有:100毫米普碳鋼錠、12噸以下鑄鋼件;鋼材品種主要有:線材、竹節鋼筋、中小型鋼、冷軋帶鋼、打包鐵皮、氣焊管、冷拉複製鋼管及棒材、元釘、魚尾板等。可見,當時中國的是能生產鋼鐵的,並且並沒有想象的那麽不堪。
中國第一台柴油機“燒球式”1915年出廠
既然鋼鐵生產是可信的,那麽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就是材料有了,接下來就是工藝和機床了。提到機床,我們不得不說到上海,上海是當時國內最大也是機床工業最發達的城市。上海製造機床發端於清政府創辦的江南製造局。1867~1873年,該局仿造出供自用的車床、刨床、鑽床共97台。清光緒三年(1877年),由手工作坊起家的民辦上海發昌機器廠開始製造車床出售。1912年,上海家興工廠仿製出國內最早的手搖織襪機, 胡國光在天通庵路創辦中國蓄電池廠(現上海礦用電器廠),生產汽車蓄電池,它是國內第一家蓄電池廠。1913年,浙江鄞縣人王生嶽在楊樹浦路鼎和裏創辦王嶽記機器廠(現上海減速機械廠),它是上海最早的齒輪加工專業廠。後來,該廠仿製出國內第一台萬能銑床,這是中國人自製銑床的開始。1914年,大隆機器廠仿製成功國內第一台單級離心泵。1915年,裕康洋行會計楊濟川按照美國奇異電扇仿製成功國內最早的一台國產電扇。榮錩泰機器廠仿製出4.5英尺車床,並出口印尼等地。一戰的爆發極大的刺激了中國尤其是上海的機床工業。大戰期間,協大機器廠開始製造8~12英尺車床,並通過洋行出口印尼等地。戰後,上海有11家機器廠製造機床。抗日戰爭前夕,上海機床製造業已初具規模,除生產車、刨、銑、鑽床外,還能生產剪板機和壓力機等。中國已經能生產印刷機、直流發電機、天軸傳動皮帶車床、牛頭刨床、柴油發動機、變壓器等產品。可見中國的機床工業也並不是像書中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
中國第一台蒸汽機1862年在安慶誕生
有了工藝和機床,製造業就有了一定基礎。那麽中國的製造業能造什麽,中國的工業是否如此不堪呢。首先可以肯定中國能生產船舶,而且能夠生產萬噸巨輪。古代中國造船業曾經輝煌一時,鄭和下西洋更顯示出中國的海上力量及發達的造船工業。事實上,近代中國造船工業興起的也很早,起碼在亞洲來說是如此。鹹豐後期,洋務運動興起。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設立內軍械所,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軍工企業,並延聘華衡芳與徐壽試製蒸汽機。1862年12月,湘軍大營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氣機。《曾文正公日記》當日載:“華蘅芳、徐壽所作火輪船之機來此試演。其法以火蒸氣貫入筒,筒中三竅:閉前二竅則汽入前竅,其機自退而輪行上弦;閉後二竅則汽入後竅,其機自進而輪行下弦。火愈大則汽愈盛,機之進退如飛,輪行亦如飛,約試驗一時。竊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也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中國火箭號”,由照片可以看出這台機車設計規範、製造精良
既然舊中國能造輪船,輪船的工藝似乎要比汽車的還要高,那麽舊中國能否製造機車呢?答案是肯定的。關於機車爭議比較大,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1881年唐胥鐵路通車時,中國工人憑借時任工程師的英國人金達的幾份設計圖紙,采用礦場起重鍋爐和豎井架的槽鐵等舊材料,試製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機車,這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曆史上製造的第一台機車。另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第一輛火車是當時任唐胥鐵路總工程師的英人薄內的夫人仿照喬治-斯蒂文森製造的英國著名的蒸汽機車“火箭號”而造成的,人們把它命名為“中國火箭號”。由於中國工人在機車兩側各刻一條龍,於是就把它叫做“龍號”機車。不管爭論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中國人已經能夠製造了機車。
早期的機車是蒸汽機車,當時蒸汽機仍然是主要動力。而當時能夠製造萬噸配套的蒸汽機的國家寥寥無幾,但是中國也擠進了萬噸的行列。1918年,江南製造局生產出3430和3668馬力蒸汽機,是中國第一台萬噸輪配套的蒸汽機。也許很多人會不以為然,不過在當時也算很了不起了。想想建國後乃至現在中國的輪船又有多少用了自己的“中國心”,無不令我們神傷。中國的技術似乎也並非止步於此,也很前衛的與時俱進。1915年,廣州協同和機器廠製造出中國第一台柴油機。1924年,上海新樣機器廠中國生產出中國第一批重型柴油機,共5種規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機。在當時解決了動力問題,這無疑是很了不起的。
1885年10月,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製成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車。此後汽車工業興起,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在中國的公路上就像開辦"萬國汽車展覽"一樣,行駛著上萬輛、上百種不同牌號的汽車。但遺憾的是,沒有一種是我國製造的。1931年,遼寧迫擊炮廠在張學良將軍的支持下,引進美國技術,製成我國國產第一輛汽車--民生牌75型2.5噸載貨汽車,該車載重量1.82噸,采用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65馬力,前後輪距4.7米,最高車速為每小時40公裏。在全車666種零件中,有464種是自製的,202種是進口的,“國產化”率達70%。首輛民生牌汽車在國內引起極大反響。雖然現在看這輛車的性能不怎麽樣,但在舊中國能自己生產汽車確實是件了不起的事!今天,試問我們天朝的國產化又有多少?
品牌名稱:民生(取意自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下線時間:1931年6月
此車製造成功,在國內產生巨大反響。1931年9月12日在中國全國道路協會主辦的上海市展覽會上,民生汽車被放在展廳中央,前保險杠上用中、英兩種文字寫著:“載重後行駛粗劣之路能力極強,駛平坦之途速率增大。”並附帶主要零部件的掛圖,以及自製與外購零部件一覽表。蔣介石派張群作為代表參加展覽會,時任外交部長的王正延、實業部長孔祥熙等國民黨要員也都親自到會祝賀。 1931年9月19日奉天《盛京日報》記載,“民生工廠自製國產汽車40輛工程將告竣……樣式精美,輕便異常。”
根據民生工廠的汽車製造計劃,原定製造生產55型載重2噸和100型載重3噸兩種汽車。初定批量生產計劃年生產75型汽車100輛,100型汽車50輛。後根據城鄉運輸需要,調整為75型2.5噸載貨汽車。“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入侵中國的時候,日本人將工廠內即將完成的首批40輛汽車及零部件被日軍全部拖走,而後來的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就是建立在原遼寧迫擊炮廠舊址。這無不讓國人感傷。除此之外,1933年山西、1936年湖南也先後試製出幾輛貨車。
我們中國那些先輩們在荊棘中掙紮前行,他們的創造與付出絕不應該被有意或簡單的湮滅,他們的每一步都深深地嵌入了地下,在曆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不論是出於什麽動機,顛倒黑白的厚今薄古都是厚顏無恥的,這樣做對得起先輩先祖嗎?對得起苦讀教科書的天真求知的孩子們嗎?這也是對所有編書人與讀書人智力財力體力的侮辱與浪費。
下麵就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
中國第一台重型柴油機:1924年,5種規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機,上海新樣機器廠。
中國第一輛汽車:1929年,65馬力,載重為1.8噸,沈陽遼寧迫擊炮廠。
中國第一台萬能銑床:1918年,上海王嶽記機器廠。
中國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飛機:1919年,甲型一號水上飛機,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至1930年,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已生產出教練機、偵察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7種飛機。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1920年,排水量14,750噸,時速10.5浬,遠洋運輸輪,美國訂單,此後又生產了另外3艘。
中國第一架飛機:1912年,廣州燕塘廣東飛行器公司(第一次升空後墜機,試飛未成功)。
中國第一台柴油機:1913年,燒球式40馬力柴油機,廣州協同和機器廠。
中國第一家車床製造廠:1915年,上海榮昌泰機器廠。
中國第一家飛機專業製造廠:1918年,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
中國第一台為萬噸輪配套的蒸汽機:1918年,3430和3668馬力蒸汽機,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台軋花機:1887年,上海張萬祥福記鐵工廠。
中國第一台對開平板印刷機:1900年,上海曹興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台繅絲機:1900年,上海永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條軋油聯合設備:1905年,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艘大型軍艦:1906年,寧紹號,排水量3074噸,3000馬力,福州船政局。
中國第一台抽水機:1907年,15馬力,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台卷揚機:1907年,60馬力,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台汽錘:1868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台刨床:1868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台銑齒機:1870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艘大馬力軍艦:1872年,海安號,排水量2800噸,1800馬力,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輛簡易蒸汽機車:1881年,用蒸汽鍋爐改製,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中國第一輛標準蒸汽機車:1882年,中國火箭號,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中國第一台蒸汽機:1862年,安慶軍械所。
中國第一艘輪船:1865年,黃鵠號,安慶軍械所。
中國第一台車床:1867年,江南製造局。
中國第一艘近代軍艦:1868年,恬吉號,排水量600噸,江南製造局。
記得上學的時候地理老師可是說舊中國“沒有一滴石油”,是李四光在新中國結束了中國貧油的曆史。
1939年,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五團指戰員在延長石油廠老一井前合影。
近代開采延長石油,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延長油礦是中國石油工業之母。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陝西巡撫曹鴻勳奏準朝廷,撥銀8100兩為資<屯墾經費),開辦延長油廠,並令知縣洪寅為總辦。經武漢化驗油質,成分特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五日開鑽,在延長縣城西門外打出第一口油井,初日產量1.5噸。這是中國陸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稱老一井。此井鑽采成功,標誌著中國工業開采石油的開始,從此揭開了中國石油發展史上新的一頁,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油的曆史。
獨山子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曾與甘肅玉門、陝西延長同稱為中國最早的三大油礦。
順德糖廠舊址·沙頭渡口舊址·德勝河沿
1935年,有“中國甘蔗製糖之父”之稱的原順德糖廠投產,成為中國第一家機械化甘蔗製糖廠,這個中國最老、也是最大的甘蔗製糖廠後來發展成現在的順糖集團。
薛廣森,清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於順德龍江。17歲去香港在船廠做工,學成一手出色的機械技術。薛氏借為停泊珠江的英國油輪“青龍號”檢修機械的機會,設法將船上的柴油機全麵拆卸,繪出圖紙,測得數據,經過反複試驗改進,在1915年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國產柴油機,不久就成批投產,引起國外工業界人士的驚異。
老式縫紉機
十九世紀清朝末年的1898年,第一台美國“老狗”牌(NEWHOME)縫紉機輸入中國;1910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從上海、廣州等口岸大量輸入,很快壟斷了這些地區的縫紉機市場。
1928年,上海龍華人計國禎力求改變這種局麵,他曾預言:“將來有一天,每家女兒出嫁,都要有一台縫紉機做陪嫁!”於是他開設了勝美縫紉機廠(取名“勝美”是要勝過美國,勝過“勝家”),成功試製了中國第一台國產家用縫紉機,開創了中國家用縫紉機工業的起點。
所謂“舊中國”真的“一窮二白”嗎?
直到70年代,東北還在大量使用日本留下的機器設備;直到今天,有些城市當年的城建設施還沒有退役。中國在民國時不僅能生產洋釘火柴,而且能生產槍炮,包括中國軍博在內的大大小小官方的、民間的博物館至今還陳列當年的輝煌。一窮二白的謠言從何說起?
中國過去一百年的建設,有兩次止步甚至退步,一次是日本侵華,一次是XX亂華,後者更甚,為禍之烈都是要永載史冊的。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宣傳標語
中國真正的一窮二白始於朝鮮戰爭,中國幾億農民經過20多年的勞作,不但沒有積累,反欠下吃口糧和返銷糧的“三角債”,至此才真正的一窮二白了。
先介紹一個常識:1950年8月起,貴金屬收兌價格全國統一,黃金每克3.04元,白銀每克0.04元,銀元每枚1元,白金每克9.12元。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禁止金銀、銀元計價行使和自由買賣,金銀收兌牌價采取低價凍結政策。違者以破壞社會主義經濟治罪。直到1973年,民間少見金銀之後,收兌價格才作過一次調整。
朝鮮戰爭下來,按官方公布過的最保守的數字是62億人民幣,折合時價黃金6000萬兩左右,是蔣介石帶到台灣黃金的20多倍!
1948:多少黃金與國寶運往台灣 南京,1948年底,守護金屬錠,這些金屬錠將運往上海轉台灣
蔣帶走多少黃金呢?官方統計是270多萬兩,目前最高的說法是不超過300萬兩,現在還在台灣的金庫裏保存、展覽。而以廣東省為例,1950年一年共收兌黃金745.5萬兩(其中下半年收兌的占71.1%),銀元101.2萬枚(其中下半年收兌的占73.7%),純銀5323.6萬兩(其中下半年收兌的占98.2%)。僅此一省(當時廣東並不是最富的)一年強行收上來的黃金即是蔣帶走黃金的二倍以上。
不承認謊言,是將來一切苦難的根源。就像財產公示的事兒,20多年前就有人提了,別當新鮮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