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地主這個成分,想起文革時期聽到的一個從省城被遣回

家鄉的地主的故事。他是客家人,本是農家子弟,小時候家境並不好。客家人崇尚讀書,宗祠有集資幫助本族子弟上學的傳統。他聰明好學,靠宗親助學在家鄉讀完了初中,又升到府城(相當於後來的地區首府)讀完高中,再升到省城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後在省城舊政府做技術工作,安頓下來。他回鄉結的婚,因為考慮在省城生活開支大,老婆孩子就留在家鄉。他把省下來的錢買了田產,請人幫忙打理。他也捐錢給宗祠做助學或公事,作為回饋。他被宗親們當成努力奮鬥成功的榜樣,鼓勵後代,特別是貧困家庭的孩子。可是,這樣的日子沒過多少年,新中國成立,在土改中他家被劃成地主。其實他的田地並不多,隻是因為全是請人做工,自己家人沒做。廣東土改換了領導人主導後,更加嚴厲,他的田地被沒收,隻好接家眷去省城安家。

被劃成地主成分,加上又是從舊政府過來的,政治上成為下等人。好在是搞技術,小心翼翼,兢兢業業,一場場運動都過來了,直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清理階級隊伍沒能過去,被遣回老鄉,全家都跟著離開省城。回到老家後,重新幹農活,年紀也不輕了,當然不適應,艱難熬著。直到文革後,才重回省城。但已是快要退休的年紀了。

他本是努力勤奮的人(即今天說的是正能量的人),隻因買了田地雇人耕做,被劃成了地主,這個成分給他家人幾十年的厄運。

所有跟帖: 

哎,這和我媽家比不值一提, -coach1960- 給 coach1960 發送悄悄話 coach1960 的博客首頁 (258 bytes) () 05/23/2025 postreply 20:54:0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