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毛澤東的生日,網上便會出現許多褒貶不一的文章。但大多文章是以個人情感出發,很少有客觀性,褒者盲目,貶者失明。
中西方曆史學家評價曆史人物的錯誤,通常會注意以下幾點:
1. 該錯誤是無心之失(innocent mistakes)還是有意為之(committed out of evil intention)。前者為過,後者為惡。華盛頓在他的《臨別贈言》中說,他在職的八年中,政府犯過很多錯誤,但都屬於前者。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同樣的區分:“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2. 即使是無心之失,還是應該區分是玩忽職守(negligence)還是努力之後的判斷失誤。前者比後者自然嚴重得多。如果一邊抽著煙哼著小曲一邊按下導彈發射的按鈕,應該屬於前者。如果要決定敵機在35公裏時還是40公裏時發射導彈,而當時並沒有數據說明孰優孰劣,指揮員決定在40公裏時發射導彈,結果沒有擊落敵機。一年後發現35公裏時發射導彈優於40公裏時發射導彈,則我們不能以此來批評一年前的指揮員的決定。
3. 是否有利益衝突,包括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衝突,黨派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衝突,等等。如新中國建立後於1950年2月14日和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包括蘇聯向中國提供價值3億美元的貸款,但要從1955年後開始還債。由於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中蘇關係很快惡化,於是蘇聯逼債日甚一日。須知美國當時在台灣組建了U-2高空偵察機大隊,經常深入大陸境內,直至新疆。了解曆史的或不懂曆史但看過《絕密543》的,會知道中國是依靠蘇聯提供的地空導彈(SAM)首次擊落U-2。雖然中蘇交惡,但中國政府還得厚著臉皮要求蘇聯提供地空導彈和MiG-17,不然便沒有防空。麵對著防空和人民餓肚子之間的選擇,中國政府顯然是選擇了前者,加上毛的小資產階級狂熱性和各級幹部的媚上情結,害得全國餓殍遍野。渥太華便有一位50後的哥哥是當時活活餓死的(吃了觀音土,在肚子裏排不出來,嚎叫一晚後死去)。這便是共產黨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利益衝突。這種利益衝突,在列寧時代的蘇維埃初期便極其明顯,即使是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類謳歌蘇維埃的文學作品中也隨處可見。軍閥混戰時,“灑向人間都是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同一軍隊中,也有將軍和士兵的利益衝突,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選擇人道主義是君子,以黨派之私動輒以民族大義擠壓個人空間的是小人。深受獨裁荼毒後移民西方的50後,最擔心西方也會以黨派之私動輒以民族大義擠壓個人空間,唯恐任其發展會禍及後代。
4. 犯錯誤後是否痛心疾首,努力彌補過失。痛定思痛是君子,痛定後文過飾非是小人。把前30年描述為有重大成就的“艱辛探索”便是文過飾非的例子。幾億人幾十年中,自然會有些成就,如兩彈的成功,衛星的發射,屠呦呦的諾貝爾獎,等等。但這些並不能衝淡公私合營,大躍進,尤其是反右和文革留下的斑斑血跡。
有人可能會覺得還債和餓死人沒有直接關係,所以說明一下。韓戰後國內糧食生產持續上升,到1958年增至2億噸(有可能是連年浮誇虛報),於是政府錯誤地認為農業問題已經解決,以後就應該解決工業問題(主要是鋼鐵問題)。在這一錯誤認識的誤導下,政府還和一些國家簽訂了出口糧食換錢換物的協定。沒想到其後糧食持續減產,1959年減至1.7億噸,1960年減至1.435億噸...... 不履行協定要賠錢,於是政府死要麵子繼續出口糧食換錢換物,人民則挨饑受餓活受罪。大躍進中全民煉鋼是糧食產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造成餓死人甚至人相食的局麵,是政府的愚還是政府的惡?或許是愚多於惡。毛是反科學的,從來沒有真正尊重過知識分子。
(我是反對以個人情感代替曆史研究的。我父親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所以我很難對那段曆史做出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