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毛澤東同誌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發表80周年

來源: 千裏 2022-05-24 13:31: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3612 bytes)

紀念毛澤東同誌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發表80周年

80年前,延安文藝座談會在延安楊家嶺召開,毛澤東同誌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攝影前輩吳印鹹為大會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延安文藝座談會代表合影》,彰顯了影像記錄時代的價值。

80年來,中國攝影人緊緊貫徹《講話》精神,以“文藝為人民大眾”為宗旨,用鏡頭貼近人民、記錄時代,留下了一幅幅精彩力作!小藝選取了部分攝影作品,一起來感受攝影人的初心和力量吧。

 

01《白求恩大夫》 吳印鹹

*****手機端升級,關注朋友動態,快捷瀏覽!

1939年10月,日本侵略軍阿部規秀中將糾集兩萬人馬在河北淶源縣摩天嶺和八路軍展開激戰。白求恩醫療隊就在距離火線7裏的孫家莊村口的小廟裏安置了手術室,在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

《白求恩大夫》是在戰場實地拍攝的。吳印鹹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克服攝影器材短缺和物質極度匱乏帶來的種種困難,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革命事業的時代篇章,在中國攝影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他在延安時期拍攝的紅色題材攝影作品充分地表現和謳歌了延安軍民鬥誌昂揚、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以及為新的社會理想奮鬥的家國情懷。

吳老晚年在回顧自己早期創作經曆時曾說,“因為藝術的生命力在於真實。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麽叫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但我的成功之作大多是實踐了這一條原則的,這與我一直生活在當時社會的下層,生活在中國最大多數人中間,熟悉他們、了解他們、同情他們有關。”

 

02《父母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 沙飛

1942年2月,河北省平山縣八區165名參軍青年之一劉漢興光榮入伍時,他的父母、妻子和弟弟備好毛驢為他送行、話別。

沙飛的《父母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是中國抗日攝影史上的經典,照片反映出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喜悅和保家衛國的堅定決心,也從側麵體現出中國共產黨深厚的群眾基礎。照片在《晉察冀畫報》發表後,引起很大反響,迅速傳遍了整個邊區,激勵無數家庭送親人參軍報國,起到了巨大的宣傳作用。

沙飛於抗日戰爭爆發後,奔赴華北前線,從事長達將近8年的戰地攝影。他把自己的鏡頭當作武器,既記錄下了戰爭的曆史,也用攝影為我軍戰鬥添了一把力。他把鏡頭對準抗戰中我方戰士的英勇無畏,對準戰爭的殘酷,對準大生產運動,對準邊區民生,甚至對準抗戰勝利後的戰俘,對準聶榮臻和日本孤兒,對準好友白求恩。他用一張張照片記錄了抗戰的點點滴滴,用個人視角為我們保留了最真實的抗戰史料。

 

03《兄妹開荒》 鄭景康

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後,1943年春節出現了新秧歌運動的高潮,魯迅藝術文學院在延安廣場為群眾演出了以後方生活為主題創作的秧歌劇《兄妹開荒》。

鄭景康曾作為攝影界唯一的正式代表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後來他與學生衛元理提到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情況——毛主席進場後大家站起來歡迎,毛主席與大家一一握手,到鄭景康跟前問他名字,是幹什麽的。他說他叫鄭景康,是照相的。他不說搞攝影工作,而說照相的,很通俗,並不丟人。由於他身材魁梧、高大,很引人注目,毛澤東專注地看了看他,微笑著點了點頭。

在延安期間,鄭景康為黨中央領導拍攝的許多重要照片,以及反映延安當時景況的照片,都成為珍貴的曆史文獻。1944年,鄭景康在延安拍攝了毛主席的第一張標準像,作為開國大典時城樓上懸掛的照片。他也為革命根據地培養了眾多攝影專職幹部。

 

04《夜過獨木橋》 徐肖冰

*****手機端升級,關注朋友動態,快捷瀏覽!

1943年,南泥灣的三五九旅戰士練兵,夜過獨木橋。

“戰爭是非常殘酷的,要想拍下這些真正表現戰鬥的鏡頭,就要深入前線。我拍攝的時候,親眼看到一個小戰士被敵人的機關槍掃中了頭,壯烈犧牲。這就是戰爭,很殘酷,但你也要記錄。”著名戰地記者徐肖冰,拍攝的許多經典畫麵為廣大讀者所熟悉。比如:毛澤東在抗大講“論持久戰”、去重慶談判在延安機場向群眾揮動帽子、在香山閱讀南京解放“號外”;朱德在太行山上;彭德懷指揮百團大戰;等等。

徐肖冰從事電影、攝影工作70餘年,曾專職為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拍照,為黨的攝影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在他的作品中,有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形象與風采,有百團大戰等激烈的戰爭場麵,有革命聖地——延安地區軍民的日常生活,也有全國人民熱火朝天建設新中國的情景,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曆史影像資料。

 

05《開國大典》 侯波

194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侯波這樣回憶當年拍攝的情況:“我拿著一個隻能裝12張底片、隻有一個標準鏡頭的相機,在城樓上開始了緊張的拍攝工作。在奏國歌後,毛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我感覺身上的血都沸騰了,顧不得危險,將身體仰到城樓護欄的外邊,搶拍了主席宣告的曆史瞬間。”

侯波是毛主席的第一位專職攝影師,她用鏡頭記錄了叱吒風雲的共和國偉人們尤其是毛澤東主席工作和生活的點點滴滴,她用相機凝固了新中國的許多重大事件,留下大量珍貴的曆史文獻。她說:“過去我們用我們的鏡頭記錄了曆史,現在我們還要用我們的作品把曆史再現給現在的人們,尤其是作為祖國未來的孩子們。這也是曆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06《歡送誌願軍回國》 呂厚民

*****手機端升級,關注朋友動態,快捷瀏覽!

1958年,中國人民誌願軍全部撤離朝鮮。這是朝鮮人民歡送中國人民誌願軍回國的場麵。

呂厚民於1958年9月參加中國政府代表團赴朝訪問,並作為隨軍記者留下來采訪。那時,誌願軍分批啟程回國。一天,他來到朝鮮的成興北道市沙裏院大街,人山人海,他遠遠看到一隊朝鮮人民軍正簇擁著兩位誌願軍走了過來。他判斷“有好事要發生”,趕緊擠進人群,尋找合適的拍攝位置。這時,他發現身旁停了一輛朝鮮人民軍的吉普車,到車頂拍照將是個不錯的選擇。他當即向司機講明情況,得到了許可。於是,題為《歡送誌願軍回國》的照片“一拍而就”。“照片中揮舞著鮮花、情緒飽滿的誌願軍被高高抬起,昂首向前。整個歡送場麵氣氛十分熱烈,表現了兩國人民和軍隊的深厚情誼,也體現了鮮血鑄就的勝利喜悅。”

談到攝影創作,呂厚民認為:“不但要時刻注視常常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瞬間,還要努力捕捉轉眼即逝的美好瞬間。攝影是瞬間的藝術,明天的曆史。不要忽略重要的瞬間,就要有好眼力,即較高的認識能力。不要錯過轉眼即逝的美好瞬間,還要有較高的技藝和較強的應變能力,這是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高度統一。”

 

07《雷鋒握槍照》 周軍

*****手機端升級,關注朋友動態,快捷瀏覽!

照片拍攝於1960年,雷鋒頭戴一頂長耳皮毛軍帽,雙手緊握衝鋒槍,端莊站在鬆樹前。這張雷鋒照在國內和國際上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曾入選國際權威藝術攝影組織“GAPA”評選的全球20世紀最有影響的百幅圖片。

從周軍有關該照片拍攝經過的一篇回憶文章裏得知,周軍從報紙上和廣播裏知道了解了雷鋒的事跡,並為其精神所感動,一心想有機會見到、采訪雷鋒,和雷鋒交朋友。1960年冬,沈陽軍區召開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會議,聽說雷鋒也來參加,編輯部決定邀請雷鋒寫一篇文章,拍攝一張雷鋒的照片作為封麵,這個任務交給周軍來完成。當時天氣很冷,雷鋒多次換帽子,又不能戴手套,手和臉都凍紅了,卻仍一遍遍耐心地配合著拍攝。

據雷鋒照片拍攝的親曆者——原沈陽軍區前進報社美術圖片編輯李奎根回憶,當時為了塑造雷鋒這位東北戰士的堅強階級立場,拍攝時選擇反差比較大的光影,不是很柔和的光,以凸顯立體感。另外,采用仰視鏡頭,更顯得雷鋒形象的高大。

 

08《東方紅》 袁毅平

照片拍攝於1961年。畫麵中,撲麵而來的彩霞占據了絕大部分,一輪紅日透過彩霞從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廣場東麵冉冉升起。畫麵簡潔並富有動感,色彩鮮豔,充滿張力,這是一幅能讓人產生強烈自豪感的攝影作品。

《東方紅》從立意、構思、醞釀和深化主題,直到拍攝完成大約延續了兩年多的時間。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袁毅平設想拍攝一幅能夠反映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形象的日出照片,天安門的形象激發了他的創作衝動,但他深知中外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拍攝過的天安門的照片難以計數,如何把天安門拍得新穎獨創、具有較深意境,便成了袁毅平的心願。最後,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的“東方紅、太陽升”樂曲聲給了他啟示,“反複響起‘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來個毛澤東’,我說行,這個照片就是‘東方紅,太陽升’”。就這樣,一個富有時代特征的意象誕生了。

袁毅平說理論和實踐就像是攝影的兩條腿。在他的攝影人生中,他用相當大一部分時間致力於中國攝影理論的建設和發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開拓出了新的理論形態和攝影藝術美學。他所倡導的攝影“意境論”更是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充實進新的內涵。

 

09《紅旗渠工地“鐵姑娘”》 魏德忠

照片拍攝於1962年,畫麵中的4個姑娘身著粗布衣,身背鐵鏈,肩扛木樁,笑容淳樸燦爛。這張照片是眾多反映當年紅旗渠建設者影像中最具傳播力、影響力、代表性的現象級作品,生動再現了勞動人民的時代精神風貌,成為紅旗渠精神的標誌性影像。

魏德忠回憶,1962年春天,盤山村的四個年輕姑娘,一起在羊腸小道上運料,山道狹窄陡峭,稍一失足就會有喪生的危險。四個人抬著三四百斤的大石頭行走艱難,放下石頭後,魏德忠說:“姑娘們拍個相吧!”她們輕鬆了許多,開心地笑了起來,墊肩上還搭著拉石頭的鐵鏈子。魏德忠說,在她們眼裏,把工作幹好,把石料運到,就是最大的快樂。這一張照片,真切表達出她們的精神狀態,洋溢著建設者的豪氣。

魏德忠曆時10年拍攝紅旗渠建設圖片,見證了紅旗渠修建過程,用影像作品書寫了共和國史冊上永恒的力量。拍攝紅旗渠時,魏德忠就住在了農民家裏。他說:“他們真苦啊,‘早晨湯、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幹活之餘,還四處挖野菜,擼樹葉。楊桃樹葉子太苦,要在水裏泡幾天才能吃,為了不挨餓,隻好閉著眼睛往下咽。”魏德忠去紅旗渠80多次,膠卷拍了幾麻袋,他說:“隻有把鏡頭對準群眾,對準人民,照片才有生機,才能有生命力,作品才能拍得鮮活。”

 

10《黃河中原擺渡的農民》 朱憲民

*****手機端升級,關注朋友動態,快捷瀏覽!

1980年,黃河中原擺渡的農民。

半個世紀以來,朱憲民聚焦生養他的黃河故土,持之以恒地關注平民生活,用鏡頭定格了大時代變遷中普通民眾的時光歲月和曆史滄桑。他的作品集《黃河百姓》收錄了他在1968年至1998年拍攝的480幅照片,被譽為“是迄今為止以影像方式全麵表現‘黃河人’生存狀態的、時間跨度最大的攝影專著”。他說:“我拍的是社會上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樣子,這大多數人才能代表社會主流。”

已故世界攝影大師法國人布勒鬆曾這樣評價朱憲民的作品:“真理的慧眼,永遠向著生活。”朱憲民自己也說:“我的拍攝理念與我所追尋的就是真實生動地記錄這個時代,讓更多的人通過我的鏡頭了解到當時國內、國外的真實狀況。”從朱憲民這些照片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黃河流域自然人文風景以及人們的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11《希望工程——大眼睛的姑娘》 解海龍

*****手機端升級,關注朋友動態,快捷瀏覽!

照片拍攝於1991年,8歲的蘇明娟趴在課桌前寫作業。她望鏡頭時的那雙大眼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張“我要上學”的照片,引發人們對失學兒童的關注,成了希望工程的宣傳標誌。

解海龍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一直關注貧困地區教育狀況,用手中的相機為“希望工程”記錄、奔走,行程2萬多公裏,走遍了中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128個貧困縣,拍攝了上萬張珍貴的照片。他的鏡頭對準貧困地區教師艱辛的耕耘,還有孩子渴望讀書的眼神。通過這些照片,希望工程這個項目才真正被人們廣泛知曉和關注,他拍攝的很多孩子都得到了救助,走過的許多地方都建起了希望小學。這也讓解海龍真正看到了影像所具有的驚人力量和社會價值。

也正因如此,解海龍說,手中的相機隻有關注國家的命運、記錄時代的變化,給後人看,才最有意義。

 

12《雪域親情》 柳軍

1996年,青海玉樹遭遇百年未遇的大雪災,經過解放軍近10個小時的尋找,終於找到了雪災中失蹤12天的6戶21名藏族同胞。青海玉樹縣結隆鄉右眼雪盲口啞的75歲老阿媽卓措拉毛深情親吻重聚親人。

作為一名軍事攝影人,柳軍的作品常常觸及人的心靈,引發人們對生活、對現實和社會的思考。柳軍說,中國百姓的命運,百姓的生態、心態、狀態、神態千姿百態,最能折射出他們在社會中的衣食住行和命運軌跡。他的作品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環境中的人物形象,反映時代大潮中的個體命運。普通軍營中的昂揚鬥誌喜怒哀樂,殘酷戰場上的衝鋒陷陣七情六欲,社會不公和災難麵前的官民關係和人間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真實而極具溫情的表達。

 

13《脊梁》 於文國

1998年7月30日,九江市水修縣郭東大堤上,武警戰士與洪水搏鬥兩小時之後的背影。

於文國將鏡頭對準中國工人以及更多的普通勞動者,捕捉人物的細節,照片中那些勞動者的眼神、汗水、脊背、雙手等,都讓觀者為之動容,它們彰顯出一個群體堅韌的生命力、充沛的生命能量和強大的精神力量。他說:“優秀紀實攝影作品乃至所有精神產品都是講人的故事,把人的故事講好是正道。而講好人的故事需要有情節,情節表達需要細節,細節定格需要瞬間,瞬間情感解讀時代,這就是紀實攝影作品的整個生產邏輯。”

 

14《神舟十號飛船發射升空》 張桐勝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張桐勝用鏡頭全麵記錄了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國防科技和航天事業的發展曆程。從“兩彈一星”開始,到“神舟一號”至“神舟十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嫦娥一號”至“嫦娥三號”探月工程,以及中國第一顆洲際導彈、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地球同步衛星、第一顆一箭多星等上百顆衛星發射,張桐勝拍攝見證了新中國國防和航天事業中的每一個重大時刻。他說:“回頭看自己的人生,最欣慰的是作為一名攝影工作者,站在了該站的地方,記錄了曆史、表現了曆史、傳承了曆史。”

 

15 英苗寨脫貧攻堅記錄 黃孝邦

*****手機端升級,關注朋友動態,快捷瀏覽!

2019年6月30日,在烏英苗寨,駐村第一書記韋桂華(右四)、黨員梁成兵(右三)、梁誌新(左二)帶領村民維修河堤。烏英苗寨位於黔桂交界的大苗山深處,共有140戶600多人。其中100戶屬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40戶屬貴州從江縣翠裏瑤族壯族鄉南岑村。由於地處偏遠,山多地少,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黃孝邦作為駐村記者的職責就是:深入群眾生活、紮根基層調研、記錄時代變化。在黃孝邦心中,他要拍攝烏英的“變”與“不變”,反映在照片中就是“新”與“舊”。在他的鏡頭下,既有無人機俯拍的大場麵,梯田的美麗、收水稻的忙碌、蓋房工地的協作、眾人吹笙的美妙等;他也用了很多微鏡頭,讀書學文化的村民、踩在泥水裏的腳、特色亮布文化節、勞動的雙手等。從2017年開始,3年時間,黃孝邦每年超過250天駐村,拍攝了15萬張照片,用解剖麻雀式的標本記錄,拍攝了苗寨脫貧奔小康的時代影像,見證了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

 

80年來,

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

一代又一代攝影工作者

自覺投身

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偉大實踐,

用鏡頭記錄下

各個曆史時期取得的偉大成就,

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複興事業

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廣大攝影工作者

要秉承老一輩攝影家的優良傳統,

與黨和人民同心,

與時代同行,

記錄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

發揮攝影不可替代的價值!

所有跟帖: 

照片很経典 -飯盛男- 給 飯盛男 發送悄悄話 飯盛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24/2022 postreply 18:58:27

我當作還有江阿姨的大作呢。 -chufang- 給 chufang 發送悄悄話 chuf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24/2022 postreply 19:23:34

第 09 照片,估計是擺拍。她們穿的衣服與 ‘早晨湯、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 的苦日子不吻合。 -欲千北- 給 欲千北 發送悄悄話 欲千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24/2022 postreply 20:51:1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