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三事件”發生後,中共高層如何評價林彪,成為曆史研究的重要一環。近日閱讀“老知青家園”一篇名為《“9·13”後,高層是如何揭發林彪的》的文章,其中一些細節引人深思。文章提到,當時有不少軍政高層對林彪進行了揭發,其中肖克和李富春在表述中稱“林彪”,語氣尚屬克製。而另一批重量級人物——朱德、陳毅、聶榮臻和劉伯承四位元帥,則不約而同地使用了一個更加嚴厲的稱呼:“林賊”。
這一稱呼,既是政治態度的表達,也是一種強烈情緒的宣泄,反映了當時政治語境中的“定性”化趨勢。
朱德:“惡貫滿盈、十惡不赦”
朱德元帥的發言充滿義憤與政治堅定,他說:“當從文件中看到林賊及其一夥,妄圖謀害偉大領袖毛主席時,更使我異常憤慨。真是惡貫滿盈、十惡不赦。由於主席洞察一切,及時識破了他們的陰謀,他們隻好倉皇出逃,自取滅亡,罪有應得,死有餘辜。”
朱德不僅使用了“林賊”一詞,還將其形容為“十惡不赦”,措辭極為嚴厲,既強調了毛澤東的英明,也將林彪定性為“罪無可恕”的叛徒。
陳毅:“抓雞不給錢”
陳毅元帥則從紀律與生活作風角度揭批林彪:“林賊口頭上擁護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實際上早年就一貫破壞紅軍紀律,經常同勤務員等一夥親信吃吃喝喝,每到一地總是抓老百姓的雞吃不給錢。”
這段話將林彪的“虛偽”暴露於微處,用“吃雞不給錢”的老百姓語言展現出他作風上的“腐敗”,與“革命軍人”身份形成尖銳對比。
聶榮臻:“黨史上最大的叛徒”
聶榮臻元帥則從曆史與政治層麵,嚴厲地揭示林彪的“曆史問題”:“林賊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幾次反對毛主席。一直到這次,發展到妄圖謀害毛主席,投敵叛變,成為我黨曆史上最大的個人野心家、陰謀家、大叛徒、大賣國賊,這不是偶然的。”
此番話中,“大叛徒”“大賣國賊”等字眼突顯了林彪在黨內的“曆史原罪”,也為其“定性”為“敵我矛盾”而非“人民內部矛盾”提供了理論基礎。
劉伯承:“要學蔣介石”
劉伯承元帥則從林彪的戰略觀出發,指出其野心本質:“楊成武當代總長的時候,林賊曾和黃永勝在總參謀部談過一次話,在談到軍隊的重要性時,林賊說,要學蔣介石,蔣介石把一國的兵力抓住了,他就是把一個國家抓住了,這一點是值得學習的。”
在劉伯承看來,林彪以軍權奪國的思維,是直接背離黨領導軍隊原則的“大忌”,可見其“反黨本質”。
“林賊”一詞的使用,不僅體現出四大元帥對林彪“九一三事件”後徹底背叛行為的極度憤慨,也反映了當時中共高層定性林彪為“黨內頭號敵人”的政治共識。
相較於其他相對冷靜的批判者,這四位曾與林彪並肩作戰、又長期擔任軍政要職的老元帥,在公開揭發中直呼“林賊”,既是情感的爆發,也具有極強的政治導向意義。
幾十年來,形成了一個慣例,彭德懷打倒了叫“彭賊”,劉少奇打倒了叫“劉賊”,林彪打倒了叫“林賊”。秦爺以為:這樣的稱呼,並非偶然,而是文革政治語言體係中的一個典型特征。“賊”字是一種語言上的極刑,它標誌著某個人從“革命同誌”被徹底變成了“階級敵人”和“階級異己分子”。這是一種極端鬥爭文化的表現,也反映了那個時代鬥爭邏輯的非理性與極端性。
改革開放以後漸漸開始了文明理政,該判刑的判刑,該槍斃的槍斃,稱號上可是大有改善“天下無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