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如果真的有穿越的體驗,那感覺可能就像李鴻章當年踏足美利堅的那一刻。想象一下,從一個熟悉的世界突然置身於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那種震撼、新奇與不適應交織在一起,恐怕就是穿越最真實的寫照了。
在1896年,年事已高的晚清朝廷重臣李鴻章肩負重任,踏上了訪問歐美諸國的旅程。然而,在他返回故土之後,卻出人意料地保持了緘默,未曾透露絲毫的行程細節。這其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與經曆?晚清的時代背景與世界的發展潮流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難以逾越的鴻溝?
【01】
在1896年的春日三月,李鴻章以出席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盛大加冕儀式為契機,踏上了一段跨越200餘日、行程逾九萬公裏的環球之旅。此次長途跋涉中,有三個國家給他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象——它們分別是歐洲的德國、大不列顛的英國以及美洲的耀眼明珠美國。

在德國,李鴻章的主要行程聚焦於與高層人士的交流互動,深入探討了諸多議題。
六月末,李鴻章蒞臨柏林,他下榻於柏林聞名遐邇的標誌性建築——凱撒大酒店(Kaisehof Hotel)。為迎接這位尊貴的訪客,酒店方麵進行了精心而周到的籌備工作。
他們獲悉李鴻章對雪茄情有獨鍾,亦鍾愛聆聽畫眉鳥的婉轉歌聲,因此精心策劃,在酒店大堂內陳列琳琅滿目的煙酒佳釀,同時懸掛數籠畫眉鳥以增添雅致氣氛,熱誠迎接賓客的到來。這一精心安排的接待方式,令李鴻章首次深切體會到了現代服務行業的細致周到與高品質服務。
在德國,最令李鴻章眼界大開的並非其他,而是那裏先進的現代醫療技術。值得一提的是,他榮幸地成為了首位接受X光檢查的中國人,這一經曆無疑為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體驗。
一年前,李鴻章不幸在日本遭遇槍擊事件,子彈擊中了他的左臉頰。針對此事,《柏林日報》曾詳盡地報道了李鴻章接受醫療檢查的全過程。
整個拍攝流程耗時整整20分鍾,最終呈現出一幅清晰度極高的圖像。在這幅圖像中,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的頭骨形狀躍然紙上,顯得尤為引人入勝。總督對這張圖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仔細地端詳著。圖片不僅清晰地展示了子彈射入的準確位置,甚至還能夠追蹤到子彈穿過的完整彈道軌跡。
【02】
若將德國之行比作一場盛宴的開場佳肴,那麽後續的英國之旅,無疑為李鴻章展示了現代工業文明的磅礴之力,使其深感震撼。
在拉格賽德公館的居所內,李鴻章目睹了一係列令人眼花繚亂的電器機械設備。這座宏偉的大樓,其內部照明皆由先進的電器設備提供,熠熠生輝,璀璨奪目。此外,他還發現新式的電話機已巧妙布線,將公館與外界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仿佛一條隱形的紐帶,延伸向遠方的世界。
此處設有一套高效的水壓裝置,它穩定地從人工湖中汲取清澈的自來水,不僅確保了抽水馬桶的正常運作,還極大地便利了公館內植物盆栽的灌溉工作,為公館的環境增添了綠意與生機。(《倫敦每日新聞》)
他滿懷興致地在倫敦為國內的盛宣懷發送了一封電報,僅僅過了25分鍾,一封穿越了大半個地球的回信便奇跡般地出現在李鴻章的手中,這封回信來自遙遠的上海。

英國女皇盛情邀請李鴻章參觀其皇家艦隊,李鴻章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好奇地詢問:這些壯觀的軍艦究竟是如何匯聚於此的呢?英國人聽後,微笑著引領他前往英國的樸次茅斯港,為他揭示了這一切的奧秘。
李鴻章被軍港內那巍峨壯觀的轉台深深吸引,英國官員向他詳細闡釋了這些轉台的構造與功能。這些轉台全部采用先進的蒸汽設備驅動,單個轉台重達46噸,足以支撐兩組炮台穩固地矗立。待全部建設完工後,整個轉台係統的總重量將高達驚人的200餘噸,展現出強大的軍事力量與工業實力。
李鴻章默然不語,因為在大清國,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幾乎是天方夜譚。想象一下吧,那重達200餘噸的機械,其體量之大,至少需要集結上千名勞力進行搬運。然而,反觀英國,他們卻能夠憑借幾台高效的大型蒸汽機,輕鬆完成製造過程,這樣的技術差距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對英國的鐵路係統讚譽有加。當他遊曆至約克郡時,不禁對火車座位設置產生了好奇。他疑惑地詢問,為何火車會增設三等座而減少二等座,難道在英國,連貧困的民眾也能普遍享受到乘坐火車的便利嗎?
他再度向鐵路經理提出疑問,詢問為何要在特定線路上加大鐵軌的重量,這樣的舉措難道不會加大投入成本嗎?對此,經理詳細解釋道:這實際上是從公共安全的角度出發所做的考慮。鑒於英國機車引擎技術的持續升級,現有的鐵軌必須增強抓地牢固性,以確保運行的穩定和安全。據《約克郡晚報》報道,這一決策是為了保障廣大乘客的出行安全。
【03】
李鴻章遠離了英國的土地,橫跨廣袤的大西洋,踏上了前往美國的旅程。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親眼目睹了當時地球上普通人所能享受到的生活最高水準。
在美國的大街小巷中,有軌電車穿梭於城市的每個角落,幾乎無處不在。街上的行人大多穿著考究的西裝,男士們頭上戴著優雅的圓頂禮帽,手中握著彰顯身份的文明杖;而女士們則身著維多利亞風格的巴斯爾裙,有些貴婦人還佩戴著精美的花色頭飾,展現出別樣的風采。
每個人的臉龐都洋溢著健康的紅潤,散發著一種獨特的優雅氣質。這種氣質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得益於他們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高品質的生活。這種精神麵貌,甚至讓許多北京的旗人都自愧不如。

在紐約這座繁華的都市,李鴻章目睹了眾多聳入雲霄、高達二十餘層的摩天大樓,他心中充滿好奇,遂向隨行的官員發問道:“你們美國的這些高樓,難道就不怕狂風暴雨將其撼動嗎?”隨後,他步入了一棟巍峨的摩天大樓,當服務員引領他至電梯旁時,他又以困惑的語氣詢問道:“這空間如此狹小,恐怕連十人都難以容納,它的用處究竟何在呢?”
在華盛頓的街頭,李鴻章踏入那座莊嚴肅穆的美國國家圖書館。館內規定嚴禁吸煙,這對於他這位位高權重的大臣來說,無疑是一種難以忍受的束縛,使他心生不悅。離開圖書館後,李鴻章在街頭隨意吐痰,這一行為立即引起了兩位值班人員的注意。他們嚴肅地指出這一不文明行為,並依照規定對李鴻章處以罰款。這一突如其來的懲罰讓李鴻章倍感尷尬,麵子盡失。
李鴻章在美國的旅程,宛如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麵的跨時代體驗,在古稀之年,他親眼目睹了那些曾在他一生中未曾見過的“絢爛多彩”。然而,就如同羅馬城並非一蹴而就,美國的崛起也並非一日之功,它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才逐漸達到今日的人類文明之巔。
在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之際,紐約證券交易所應運而生,這一裏程碑式的事件標誌著世界金融中心的轉移開始傾向美國。
在1802年,也就是嘉靖七年的時光節點上,一家名為杜邦的全球化工巨頭嶄露頭角,宣告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盛大開幕,為世界的工業化進程揭開了嶄新的篇章。
在1812年,即嘉靖紀年的第17個年頭,一家名為花旗銀行的金融巨頭嶄露頭角,為美國的工業發展注入了穩定的資金血液,確保了其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在道光十七年,即公曆1837年,全球日用品領域的領軍企業寶潔應運而生,從此,化學日用品逐漸普及,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在道光年間的第29個年頭,即1849年,醫藥領域的領軍企業輝瑞公司正式誕生。時至今日,這家曆史悠久的公司依然在全球範圍內發揮著重要作用,持續為全球供應新冠疫苗,助力抗擊疫情。
一八八一年,即清朝光緒七年,全球範圍內頗具影響力的影像產品供應商柯達公司應運而生,自此,照相機逐漸走入了千家萬戶,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在光緒十八年,即公元1892年,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應運而生,它為人類現代文明帶來了琳琅滿目的電器設備,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點綴著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04】
李鴻章歸國後,變得異常沉默寡言,他心中五味雜陳,對於如何追趕美國的步伐感到束手無策。他深知,清朝政府的固步自封和傲慢自大的態度,注定會被曆史的車輪無情地拋棄。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思考著如何改變這一局麵,然而卻找不到一個明確的方向。
然而,直至李鴻章離世,他都未能推動深層次的變革。這究竟是何故呢?實則,百萬漕工的生計皆係於此,社會的各個行業與領域早已被無數的利益集團所牢牢掌控。
如同港口運營,購買一台起重機需要高達100兩白銀的巨額投資,而雇傭十位工人一整年卻僅需花費10兩白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為何要冒險投入如此巨大的資金來推動變革呢?更進一步說,若我最終選擇了購買起重機,那麽那十名因此失業的工人又該如何妥善安置?這確實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從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後,到思想開明的地主階層,無不深知,倘若維持現狀,則必將陷入無盡的困境,岌岌可危;而一旦涉足改革,則又仿佛置身於刀山火海,險象環生。整個晚清社會,早已病入膏肓,腐朽至極,唯有發起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方能覓得一線生機,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