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布施

來源: 福慧雙修 2011-01-04 06:54:0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456 bytes)
回答: 求助,這個婚前協議合理嗎?不著四六2011-01-02 00:09:45
論布施
烏有之鄉

很多國文經典中都有“布施”的身影,《國語·周語上》:“享祀時至,而布施優裕也。”《淮南子·主術訓》:“為惠者,尚布施也。” 日常生活中布施也是一種不難理解的情狀。但有些時候,布施的行為或者動機卻失去了它的本意和真諦,佛學作為一種教化的方式對人們的行為有著很深刻的影響和規正,希望借理清“布施”的佛學意義,對於人們合情合理的行“布施”之道有所幫助。  

(一)淺說大乘、小乘對於布施的不同理解  

大小乘法對於布施有著不同的目的。小乘布施的目的,是為破除個人的吝嗇和貪,目的是免除未來世的貧困。大乘法的布施卻是與大慈大悲的教義緊密聯結,為的是超度眾生。這個不同與大小乘的法和宗旨密不可分,修小乘之法,要的是自度,研修者對於廣大眾生的苦惱,自然淡然處之,所以很多有大誌的人修了小乘並不會得到滿足和解脫,因為眾生即我,眾生還有苦惱自身亦不會達到光明的極致。大乘者秉承著大慈悲心,不急於求得自我的涅槃,而始終懷著救護眾生之心。但是若隻發展慈悲,果報隻能是人天小果,未來世會仍脫離不了苦海,無法自拔,所以以六度四願傅之。  

度是濟度之度,有超脫生死達於涅槃的意義,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願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六度之首就是布施,從一方麵也可說佛法的修行與實踐是從“布施”立足,據佛經中記載,須菩提曾經問釋迦摩尼:“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①]  

(二)布施的三種具體形式  

布施正是大慈悲的運用,布施分為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舍財而施名為財施;布施能使人遠離貪心,如對佛、僧、貧窮人布施衣、食等物資,必能招感幸福之果報。財施又分內財施和外財施,內財施包括用個人自己的腦力、體力、智慧、知識,無償地、義務地為他人、為公司集體、為國家、為社會提供幫助,也包括獻血、捐獻器官、骨髓,幫助他人脫離生命危險,獲得新生。外財施,是利用個人的錢財,幫助他人,幫助社會,幫助國家。佛教因果定律說很多人推斷,外財布施會另人得到更多的財富,如果人經商能精進地修外財布施,那他的財會源源不斷,滾滾而來,曆史上就有這樣的人,春秋戰國時期的範蠡,又叫陶朱公,三聚三散,做生意白手起家,發財後,就把所有的錢財都布施給貧苦的老百姓,重新白手起家,又發財,發了財又都布施出去,又重新做起,如此三聚三散,人們稱他是“財神”,這就是佛家講的“財布施得財富”的典型例子。內財布施,因為可以使他人身心得到安穩,這裏邊包含有“法布施”和“無畏布施”,所以,會得到身體健康、聰明智慧的果報。不肯修財布施,即是吝財,相反會得到貧窮下賤的果報。
曆代三藏法師說法,令人悟道,向人宣說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稱為法施。用自己已經明了的善的道理,用自己所學的佛法,幫助別人破迷開悟,了解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明了苦的根源,從而發心出離。佛教化眾生,都是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以這與佛道相同。  

觀音菩薩現神力救眾生苦,使人離開種種恐怖,當眾生在艱難恐怖之中的時候,修行人應該做不請之友,給與安慰幫助,讓眾生身心安穩,這就是佛法的無畏施,而最終極的無畏施則還是讓眾生遠離生死輪回, 無畏施中又包含著財施和法施。  

大乘法所行的布施雖然會帶來相應的福報,但是大乘中的這三施都隻是為了追求慈悲的發揚光大,不僅僅是出於脫離望報的心理,所以布施是沒有環境人事的特定考慮的,稱菩薩心恒無所住以行布施。但是雖然心無所住,因果的循環卻是不會磨滅消失的,那些真心無牽絆的為善的人,他們的福報高出無量倍之上。[②]  

(三)清淨施與不清淨施  

布施若以遠離貪心與期開悟為目的,則稱為清淨施;反之則稱不清淨施。  

華嚴經的第五十八卷記載了十種清淨的布施:  

l、平等施,不揀眾生故,平等善待一切眾生,而不分別計較。
  2、隨意施,滿其所願故滿足眾生的需要和願望。
  3、不亂施,令得利益故,使受者得到真實的利益。
  4、隨宜施,知上中下故,明白受者的根器和性向。
  5、不住施,不求果報故,不貪求果報和功德。
  6、開舍施,心不戀著故,心中沒有眷戀和執著。
  7、一切施,究竟清淨故,身心清淨自在,無有掛礙。
  8、回向菩提施,遠離有為無為故,遠離有為和無為等對待的名相和境界。
  9、教化眾生施,乃至道場不舍故,直到成道也時常以布施利樂眾生。
  10、三輪清淨施,於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觀察,如虛空故,不執著施者、受者及所布施的財物。
  如果做到了上麵這十點,就可以證得最完美的清淨廣大施。  

不清淨施指有執心之布施。又作不淨施。為‘清淨施’之對稱。即難為布施,然卻未能於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輪相離實有之見,而存有粗細之執心。據中阿含卷四十七瞿曇彌經、北本大般涅經卷二十四等所載,若依施者與受者其心之淨與不淨,可分為:(一)施者淨,受者不淨。(二)施者不淨,受者淨。(三)施者、受者俱淨。 (四)施者、受者俱不淨。又據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六之說,不淨施中有二種情形,一為怖畏而施,另一為求報恩而施。[③]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527),達摩祖師泛海經廣州至建業,會梁武帝。梁武帝是當時有名的佛心天子,崇尚佛教,大興土木,建寺造院,廣賜度牒,剃度僧尼,並且自己三次出家,以身侍佛,均被臣子重金贖回。他想到自己為佛教做了如此廣大的布施,所以,他問達摩祖師有何功德?沒想到達摩祖師嚴肅地回答他:沒有功德。梁武帝急了:為什麽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說:這隻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不是實相。梁武帝問:怎樣才是功德?達摩祖師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由於與梁武帝相談不契,達摩祖師遂一葦渡江北上,後卓錫於少林寺。  

不淨布施,經典上記載的還有許多。佛告訴毗耶娑,這些不淨布施,不會得到真正佛道的果報,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報而已。佛用種子作比喻,布施作為一種業力行為,等於播種,挾帶不純動機的“垢染布施”,就像種子下到鹽堿地裏,不會有好的收成。而且,這種子本身的功能(“種子界”),不但與土地的品質(“地界”)處在一種相依相存的關係中,還須有陽光、空氣和雨水,才能使種子發芽。種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會發芽,但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若得不到雨水的滋潤,也是不能開花結果的。

(四)布施的意義  

《佛說布施經》雲布施可得五種利益: 1.身相端莊 2.氣力增盛 3.壽命延長 4.快樂安穩 5.成就辯才,清淨的供養,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 《月燈三昧經》雲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布施帶來的所有果報不應作為目的而存在,布施的真正目的在於通過布施達到淨行淨心。  

曆史中的諸多公案都很清楚地說明,停留在世俗水平上的布施,為布施而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這種布施沒有“實相”。達摩祖師開示我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的布施,才是具“實相”的布施,才是真正修行意義上的布施;說得再通俗一點,布施為了對治貪心,為了修行淨心,為了去“我執”、“有執”,為了體證世間萬事萬物的空性。布施是外在的,布施者的修行功夫是內在的;布施隻是修行人舍離諸有心、體證諸有空性的自然流露而已,即我們平時常說的“三輪體空”。  

生活中其實每時每處都可以布施,布施並不是艱深晦澀的佛學詞匯,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確切的行布施之道,布施其實很簡單。施以善意,微笑,一份小小的禮物,一句鼓勵的話語,施以理解,及時的幫助,都是圓滿的布施。做一個不吝於布施的人吧,拋去執與妄念,布施快樂,布施幸福,收獲美好的人生。  

--------------------------------------------------------------------------------

[①] 《佛法要論》 馮達庵著

[②] 《佛法總學》 太虛大師著

[③] 《佛光大辭典》 “布施” 19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