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滅絕新理論
北京時間4月1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俄羅斯科學院期刊》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地球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可能是由大鹽湖引起,鹽湖排放出的鹵化氣體改變了大氣成分,導致植被遭到永久性破壞。
這是大約2.5億年前,在二疊紀末三疊紀初,地球上90%的動植物逐漸滅絕。之前,這次地球生物大滅絕被認為是火山爆發、行星撞擊或者甲烷水合物導致。這一新理論是根據與今天的生物化學和大氣化學過程進行比較得出的。該研究的聯合作者、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的路德維格·維福洛格說:“我們的計算顯示,內海之類的大鹽湖散發出的鹵化氣體導致的汙染在當時一定產生了悲劇性影響。”專家預測,氣候改變導致沙漠和鹽湖麵積的增加。這就是研究人員認為鹵化氣體的影響也相應增加的原因。
來自俄羅斯、奧地利、南非和德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從地球早期就發生的過程是否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大滅絕,尤其是在二疊紀末。這種理論的起點是他們在俄羅斯和南非發現現有鹽湖中的微生物過程可自然生成和排出大量揮發性鹵烴氣體,如氯仿、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事實。他們把這些發現應用於2.5億年前二疊紀時期的內海,內海大約位於今天的中歐,總麵積約60萬平方公裏,幾乎和今天的法國一樣大。和今天的鹽海一樣,當時內海也暴露在幹燥的大陸沙漠性氣候和強烈的太陽照射之下。維福洛格說:“因此,我們假定,中海的氣候、地球化學和微生物情況與我們研究的當代鹽海相當。”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解釋了二疊紀時代二氧化碳循環複雜過程之間的相似之處,以及那時和眼下全球變暖之間的相似之處。通過與當前俄羅斯南部鹽海排放在大氣中的鹵化氣體相比較,研究人員認為,內海一年的鹵代烴排放率至少為130萬噸三氯乙烯,130萬噸四氯乙烯,110萬噸氯仿以及5萬噸三氯乙烷。比較起來,全球工業每年的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排放量各自僅占內海排放氣體的20%,氯仿占5%。三氯乙烷的工業生產從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的通過而被禁止,因為三氯乙烷會破壞臭氧層。
海德爾堡大學的卡斯滕·庫特博士解釋說:“通過草原植物種類我們能證明鹵化氣體可加速沙漠化進程:幹燥和化學刺激的雙重壓力加重了碳氫化合物鹵化,破壞植物,加速侵蝕進程。”根據這些新發現,研究人員形成了新的假設:在二疊紀末,內海和其他鹽海排放的鹵化氣體引起了一係列狀況,造成了地球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大約90%的動植物逐漸滅絕。
根據這項來自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預測,氣候改變引起的溫度升高和幹旱還會加速沙漠化進程,導致鹽海、鹽湖和鹽濕地的數量和麵積增大,而且還會導致鹵化氣體的天然形成。加上其他大氣汙染,這些物質的植物毒性就會加強,與此同時,氣候改變引起的幹旱和生物毒物結構也會增加。
新理論可能是地球曆史上最大規模生物滅絕這一難題的一種解釋。路德維格·維福洛格說:“隻這一個大鹽海排放的鹵化氣體造成生物大滅絕還是和各種因素一道造就,火山爆發、行星撞擊或者甲烷水合物同樣扮演一定角色目前仍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毫無疑問:鹽海影響之前一直未被重視。研究人員在研究結論中想要證明歐洲東南部、中亞、澳大利亞、非洲和美洲的現有鹽湖和鹽沙漠不僅影響所在區域而且影響全球氣候。鹵化氣體影響的新發現對修改形成氣候預知基礎的氣候模式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