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雜誌盤點08年度100項重大科學新聞 Zt

來源: 雲霧之間 2009-01-12 16:25:3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9413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雲霧之間 ] 在 2009-01-12 17:48:3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美國《探索》雜誌盤點08年度100項重大科學新聞
據美國《探索》雜誌報道,目前,該雜誌列舉了2008年度100項重大科學新聞,其範圍包括了天文學、自然生物學、物理學、醫學等領域的重大突破和發現。以下是這100個科學新聞:
1、後石油時期的開始
電能很可能成為今後人類的主要能源,而電能可由核能甚至燃燒植物來產生。據統計顯示,2008年,美國生產了90億加侖玉米酒精,是2006年的兩倍。到今年底,國際油價出現戲劇化變化,曾經價格較高的石油價格一再低迷,落入價格低穀。隨著地球石油儲量的逐漸減少,究竟後石油時期,地球能量的前景在何處呢?
 
玉米酒精作為一種新的生物燃料引起了各國的關注,而且玉米種植易實現,產量比較可觀。但是近期的研究表明,製造玉米酒精的成本更加昂貴,其經濟性和環保性並非人們所預想的那麽理想。隨著玉米酒精生產的擴大化,玉米的價格也將走高,直接影響居民收入和全球糧食供給。然而,麵對今年出現的石油價格一度降低,玉米酒精這種新生物燃料在能源市場上也明顯失去了競爭實力。
2、大型強子對撞機開始尋找“上帝粒子”
2008年一項令科學界倍受關注的研究就是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開啟,9月10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啟動。第一束高能質子被注入LHC的環形隧道順時針運行,初步測試獲得成功。
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可以將質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再讓它們迎頭相撞,使巨大的能量擠壓在極小的空間範圍內,以重現宇宙大爆炸最初幾微秒的極端環境。在開啟之前曾有研究人員認為它的啟動將帶來新的科學紀元,但同時也會釀成世界災難。科學家預計,LHC可能發現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預言的62種基本粒子中唯一仍未被發現的希格斯粒子,還有可能揭開宇宙中暗物質的本質。目前,該對撞機啟動後並未形成能夠吞噬世界的黑洞,但由於出現故障,預計將於明年春季重新啟動。
3、美國FDA與中國藥品食物監督接軌
隨著中國食品和藥物業績的攀升,今年也相繼出現了一些不良事件,諸如:牛奶中發現三聚氰胺。為了更加規範藥品食物的健康運行,2008年11月,中美兩國達成協議,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北京、廣州和上海分別設立辦公室,今後中國也將在美國設立相應的辦事機構,進一步促進加強兩國在食品藥物監管方麵的國際合作。
4、海洋環境中“死區”逐漸增大
由於人類大肆捕撈,目前全球海洋一半的魚類已消失,超過一半的珊瑚已不存在。海洋汙染使海底環境日趨惡化。2007年8月,斯克裏普斯海洋學協會海洋生態學家傑裏米·傑克遜(Jeremy Jackson)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發布文章稱,海洋多細胞生物的大量消失滅絕,將直接導致生態多樣性的動物和植物的數量減少,從而使微生物占據生態係統主導地位。
目前,從地麵上進入海洋的汙染物質日益增多,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也逐漸升高,這將導致海洋變暖和酸性,進而加速世界近海環境的惡化。據悉,在1910年,當科學家開始研究所謂死區的低氧海洋地區時,世界上隻有4個海洋死區,而依據8月15日《科學》雜誌的研究顯示,現今全球海洋死區共有405個,總麵積已達到9.5萬平方英裏。維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一項全球性研究分析稱,海洋死區的數量在1995—2007年之間驟然增加了三分之一。
5、一些國家“期望”北極冰川的融化
目前,北極冰川的持續性融化引起科學家們的憂慮,到今年夏季,北極海洋冰川覆蓋麵積僅是1979—2000年平均麵積的三分之一。隨著冰川的大量減少,北極海洋的自然資源便容易獲得,同時引起了周邊許多國家的興趣。英國達拉謨大學國際分界線研究部研究主管馬丁·普拉特(Martin Pratt)稱,今年他和研究小組繪製了一張北極海事管轄和分界線地圖,僅3天時間,這張地圖便在網站上被下載了42000次。
這張地圖用不同的色彩標識出北極洋和海岸與北極洋鄰接的5個國家之間的分界線,這5個國家分別是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丹麥和挪威。明亮、純色塊表示該海區屬於鄰近國家,已得到司法權的裁定,這是由於該海區位於該國海岸200海裏範圍之內。條狀區域是海區的最大延伸,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一區域屬於鄰近國家的附加海區。今年7月,美國地理勘測機構發現北極圈北部可能蘊藏著全球13%的未開采石油資源,大約有900億桶。為了保護和搶占這些北極資源,各國甚至還訴諸了武力,試圖在北極地區創立軍事威脅。
6、“鳳凰號”在火星表麵發現水
火星上有水,終於有了直接的“目擊證據”。科學家於今年6月20日證實,美國宇航局“鳳凰”號探測器在火星極地發現了水冰。此前,已經有諸多信息表明火星上有水,“鳳凰”號發回的首批照片中也出現了疑似冰塊的物質,但“鳳凰”最近發回的兩張照片清晰地留下了火星存在水冰的直接證據。
6月15日,“鳳凰號”的機械臂在名為“渡渡鳥—金發姑娘”的約5厘米深的溝中發現大約8個明亮的小碎塊。6月19日,這些小碎片便消失了。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碎塊就是掩埋於薄泥土層之下的水冰,“鳳凰”號讓它們暴露於空氣後蒸發掉了。19日,研究人員對此次發現進行了討論,對小碎塊是否就是水冰還不確定,但在20日舉行的記者會上,他們已沒有任何懷疑。科學家說,如果是鹽的話,它們是不會消失的,如果是由二氧化碳構成的冰,它們也不會蒸發掉。
在火星發現水冰並不令人十分震驚,因為此前派往火星軌道的衛星——例如2001年的“火星奧德賽”號探測器的觀測已經顯示,水冰可能隱藏在火星地下。但如果“鳳凰”號的發現得到證實,這將是在火星地表第一次直接發現水冰存在。科羅拉多州大學地質學家布魯斯·捷克斯基曾參與過去進行的火星任務,他表示:“我們一直相信能夠在火星上發現水冰。正是因為有以前找到的證據,我們才決定對這一地區進行探測,但期望發現和真正發現之間顯然有天壤之別。”
捷克斯基指出,此次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意味著“鳳凰”號將繼續進行試驗,分析火星土壤曆史和水冰成分。他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沒有發現水冰——這種可能性是真實存在的——事情將變得越發艱難。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化學分析的結果。”
科學網相關報道——“鳳凰”號確認火星上有水
7、隱形不再是科幻之夢
科幻作品中的“光學迷彩”,以及科幻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隱形鬥篷”將有可能成真,今年8月份,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華裔科學家張翔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成功發明了一種隱形鬥篷新物料,理論上小至人類、大至坦克和船隻,均可因而做到“隱形”。不過要實際應用將是多年後的事,而且研究由美軍斥資,預計會先應用於軍事上。
平常說“看到東西”,實際上“看到”的,是從物件反射的光波。張翔的這項研究是借著使射向物件的光波“轉彎”不能反射,猶如河水繞過河中的石頭,造成“隱形”效果。要做到這點,必須用到人造的“中間物料”,也是近年納米工程科技有足夠發展,科學家才可製造出它們。
8、穴居人比人類祖先“更會吃”
請不要認為穴居人是一支頭腦簡單的遠古人類分支,今年科學家發現穴居人所吃的食物非常複雜,而且他們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工具,他們的大腦發育情況非常類似於我們遠古時期的祖先,並非之前人們所想的穴居人是頭腦簡單。
穴居人曾被認為是不懂得如何對肉食進行烹飪,但目前的這項最新研究揭示,兩處直布羅陀考古遺址發現的穴居人在4萬年前就懂得在海岸旁烹飪食物,這要比人類祖先早1000年進入直布羅陀半島。這項發表在今年9月份美國《國家科學家院學報》(PNAS)上的最新考古研究顯示,穴居人曾吃過海豚、海豹以及各種魚類。他們用爐床烹飪過河水中捕撈的貽貝,將長海豹骨骼加熱後插入骨髓之中。
9、零售DNA測試
在未與“零售DNA測試”服務23andMe奠基人安妮·沃西基見麵之前,我隻知道關於她的三件事情:她剛懷孕;她的丈夫是GOOGLE公司的塞奇·布瑞恩;以及她曾經去過耶魯。但是經過與她在咖啡屋裏進行一個小時的聊天,我知道了她更多的“秘密”,自從沃西基與合作人琳達·阿維共事後,她也對自己進行了“零售DNA測試”,結果顯示:喝咖啡經常會使她感到頭暈;她喜歡將鞋子裝飾得很漂亮;很喜歡吃新鮮出爐的麵包;她的未出生兒子有50%概率遺傳帕金森氏症。
獲悉並分享你的基因秘密是23andMe“零售DNA測試”的核心內容,但同時這項最新技術也頗具爭議。你隻需花費399美元便能進行唾液DNA測試,該測試將評估你的90多項身體狀況,比如:禿頭、失明等。據悉,23andMe並不是全球唯一一家進行DNA測試的公司,但是該公司卻能夠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今年35歲的沃西基說,“我們公司可提供60萬個基因標記便於客戶基因的識別和分析,這些基因標記將使你以數字化形式呈現出來。這是你從鏡子中無法看到真實自我的信息。”她還指出,我們正處於“個性化基因革命”的初始期,這種DNA技術革命不僅會改變我們如何了解照顧自己身體的觀念,還向人們轉達了我們個人基因信息的表達方式。在過去,隻有個別頂尖技術人員才能在研究測試中得到自己的遺傳指紋信息,但是這項看似遙不可及的技術現在隻需399美元即可實現,在23andMe公司的優質服務下,你將對自己的身體和DNA信息有更深入的認識。
10、早期地球移民路線圖
今年幾項考古研究綜合繪製了曆史上世界各地的人們穿越北極移民發現新大陸的路線圖。比如:俄羅斯北部3000多年前的考古遺址中發現捕鯨人活動跡象,這支捕鯨小組共有6人。這項研究使科學家理解的人類最早捕鯨活動提前了1000年。
11、不再需要終生服用藥物的有效的腎器官移植
人體器官移植是一項重大挑戰,需要免疫性藥物輔助治療,以及接受者和捐獻者匹配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標記,並且免疫細胞接受者能夠識別異種蛋白。今年1月份,美國波士頓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新技術,能夠在接受者和捐獻者的情況下,順利實現腎器官移植。通過向患者輸入捐獻者的骨髓細胞,在5位移植患者中有4位在術後1年便不再服用抑製性藥物。
12、塑料製品安全性遭到置疑
2008年,塑料製品的安全性遭到了嚴厲的抨擊,聚碳酸脂塑料中發現一種起到雌性激素的化學物質——雙酚A(BPA),該物質通常用於製造塑料瓶。今年10月份,通過對雙酚A的科學研究分析,加拿大政府宣稱未來將調控禁止雙酚A用於製造嬰兒飲水瓶。其他一些國家也相繼推出這樣的禁令,但是就在9月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聲稱用雙酚A製造塑料瓶是安全的。
13、中國宇航員完成首次太空行走
9月27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誌剛成功實施了中國航天員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對於這一曆史性壯舉,外國媒體普遍認為這將提升中國作為太空大國的地位,並稱中國在外太空的成就也不僅限於近地領域,中國正在向太空強國大步邁進。翟誌剛在“神七”軌道艙外活動約15分鍾並返艙,中國已成功完成了航天員太空行走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活動。
太空行走是“神七”68小時飛行任務中的最關鍵部分,是中國向建造國際空間站邁出的重要一步。在中國的這次航天科技壯舉中,翟誌剛27日成為中國首個進行太空行走的人。翟誌剛從“神七”軌道艙出艙時說:“神舟七號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
14、流感源自亞洲
無論你在澳大利亞、美國或阿根廷,如果你患有流感,那麽這種流感來源隻有一個地方。今年4月份,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肆虐全球的流感病毒都有一個源頭,自從2002年開始研究分析,現跟蹤至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學家科林·拉塞爾(Colin Russell)說:“大約60年了,遍及世界的流感病毒傳播路徑仍是一個謎團。”他和研究小組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流感監督網絡80個國家收集的分析數據顯示,流感持續地在亞洲一些國家循環傳播,這些國家地區是韓國、新加坡和中國。一些“不知情”的旅行者在這些國家患有流感後作為“傳播體”,再旅行至歐洲、澳大利亞或北美洲等地,這樣流感便成為一種流行病在全球範圍內傳播。
這項研究將最終幫助改進流感疫苗,拉塞爾和他的同事們還吃驚地發現一旦流感株菌離開了亞洲,便很難再重返。他說:“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之外的地區基本上是流感病毒的進化墓地。”
15、亞馬遜流域的“遺失城市”
今年9月份,科學家一項考古發現顯示,巴西偏遠的亞馬遜流域曾經繁榮昌盛,並不是僅僅現今保存完好的南美原始雨林。科學家通過對區域的衛星圖像查明了這一遺失的鎮群和村落的位置,發現該地區的土著人曾經居住在一種方格模式的城鎮和村莊之中,其間通過複雜的道路網絡互相連接,並圍繞著大型舉行公眾儀式的社區中心進行分布排列。
科學家猜測15世紀第一批歐洲探險者進入亞馬遜流域的上興穀河區域(巴西中北部一河流)之前,這裏就有5萬多當地居民在這種古老獨特的建築中生活至少數百年曆史。 但是,探險家和殖民者的進入,則帶來了疾病和災難,進而導致多數當地居民陸續死亡。
 
據悉,此殖民地是一個具有完好城牆的城鎮,其中心廣場圓周居住著較為少量的居民,如今這裏幾乎全都長成了森林。美國佛羅裏達大學的人類學家邁克·赫肯恩伯格說:“這裏還算不上大城市,但它具備都市化生活,是圍繞此城鎮建立的都市化。如果你了解中世紀時的城鎮或古希臘的城邦,就會發現大多數城鎮的規模和我們在此亞馬遜區域發現的這些城鎮的規模差不多。區別在於,我們在此發現的城鎮從規劃上來說要複雜得多。”研究人員花了10多年時間揭示了此失落社會的細節,並繪製出了其地圖。在歐洲人於1492年到達這裏之前,美洲人已經在此安居樂業多年,且建立了繁榮的重大社會和較大的城市。這些發現有助於了解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的不同的文明。
 
16、科學家從幹細胞生產出人體血液
 
今年8月份,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成功地利用胚胎幹細胞人工培育出O型陰性血液。由於O型陰性血也被稱為“萬能血型”,能夠與任何其它血型相匹配,這就使得人類未來將不必再為血源緊張而發愁。
 
美國的科學家表示,胚胎幹細胞被稱為“萬能細胞”,它可以分化出皮膚細胞等各種組織細胞,因而有巨大的醫療應用潛力。如果通過胚胎幹細胞能夠生產出O型陰性血液,那麽就意味著人類將不必再為血源緊張而發愁。因為O型陰性血液能夠與任何血型相匹配,任何需要輸血的病人都可以接受O型陰性血液。但是,目前O型陰性血液的庫存有限,供應不足。此外,通過胚胎幹細胞生產血液,還可以避免因為獻血和輸血而引起的病原體感染,如HIV感染、肝炎感染以及克雅氏症感染等。研究人員對於這項成果的醫學應用前景充滿信心。他們認為,血液生產隻是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首項應用,此後必將在臨床醫學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美國馬薩諸塞州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科學家羅伯特—蘭紮認為,供血不足對於失血過多的病人來說,是一個致命的威脅。而胚胎幹細胞則是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血液來源,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的血液。一條利用胚胎幹細胞技術的O型陰性血液生產線將等同於“萬能供血者”。
 
 
17、細胞重組有助於治療糖尿病和其他疾病
 
今年8月份,科學家已成功把活老鼠體內的普通細胞轉化為能生產胰島素的細胞,為治療糖尿病邁進一大步。醫生將來可能用病人自己的細胞去對抗疾病,而不用從胚胎抽取出來的幹細胞。理論上,這種細胞轉換技術還可用在肝、皮膚、脂肪細胞上,借以對抗多種疾病。
 
據悉,研究人員首先把老鼠體內生產胰島素的細胞殺死,令它們患有糖尿病,其後再注入3種基因的胰腺。這3種基因可控製其它基因,令20%胰腺外分泌細胞,轉化成生產胰島素的細胞。老鼠的血糖含量因重新製造胰島素而有所降低,但仍非完全根治。這方法可能對無法產生胰島素的糖尿病第二型患者有效,但對第一型的病人仍然是束手無策,因為就算有轉換成功的生產胰島素細胞,病人的免疫係統仍然會把它們殺死。
 
 
18、兩種治療老年癡呆症的有效藥物
 
目前,二種非傳統治療藥物對於老年癡呆症的初期治療取得了可喜療效,這兩種藥物分別為:Rember和Dimebon,它們可以減緩老年癡呆症對患者造成的智力減退。經臨床測試顯示,這兩種藥物對於老年癡呆症並沒有副作用。據悉,僅在美國就有400多萬老年癡呆症患者。這項疾病將表現為識別能力下降,主要患者群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此之前多數的老年癡呆症治療的目標是澱粉樣蛋白(amyloid),這是大腦中形成斑塊的主要蛋白質成份。Rember是第一種治療大腦蛋白質組織紊亂的藥物。該藥物是由TauRx Therapeutics公司製造,在芝加哥老年癡呆症討論會上,研究人員統計分析顯示,經服用Rember一年時間,將81%患者將重度轉為輕度老年癡呆症。據稱,最終該藥物的測試將於2009年開始進行。
 
第二種藥物Dimebon在20多年前是俄羅斯一種過敏症治療藥物,今年7月份報道稱,在過去26個星期的治療過程中,Dimebon能夠顯著提高記憶和思維。
 
19、沙門氏菌爆發食物安全危機
 
自今年4月10日出現第一例沙門氏菌患者以來,在近4個月裏已有兩人死亡。在“罪魁禍首”最終將發現之前,共浪費了價值1億美元的西紅柿。據悉,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引發的腸道傳染病。沙門氏菌是通過食物傳播的一種病菌,禽肉、禽蛋是導致人類感染這種病菌的主要源頭之一。豬肉、牛肉、穀類、水果和蔬菜也可攜帶這種病菌。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頭痛、惡心、腹痛、嘔吐、腹瀉、發熱等。最終,研究人員才發現沙門氏菌的病源來自於2007年春天從墨西哥進口的一種辣椒粉。
 
20、世界種子銀行啟動
 
挪威啟動了一項“世界末日種子銀行冷藏計劃”,大約450萬粒種子已在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特群島冷凍保存,這項計劃的實施意在假如出現全球性大災難時有效地保護地球農作物。
 
挪威政府在偏遠的北極斯瓦爾巴特群島挖掘儲藏室用於存儲450萬粒來自全球各地的農業種子,以此避免全球氣候變化、植物流行病、自然災難和戰爭所帶來的自然破壞。斯瓦爾巴特群島位於挪威陸地以北300英裏,這個島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其位置偏遠遠離各種威脅,同時該島氣候寒冷有永久凍結地帶。挪威農業部長特爾勒·裏斯約翰森說,“我們對於這項計劃非常滿意,我們需要保護農作物多樣性的持續發展。”
 
據了解,挪威最初於2005年6月提議“諾亞方舟世界種子計劃”,並於一年之後著手部署,挪威政府在斯瓦爾巴特群島冷凍山脈挖掘近400英尺隧道,在隧道裏放置用箔紙包裹好的種子,每包有500粒種子。該計劃啟動之後,預計在未來兩個月內強大動力的冷凍裝置將使種子儲藏室由當前的零下5攝氏度降至零下18攝氏度。
 
這個種子銀行的作用十分顯著,當出現地區性或全球性大災難時,斯瓦爾巴特群島由於處於偏遠的北極島嶼能夠遠離災難,利用這些種子重新啟動農作物生產。挪威政府公共建築理事會項目主管特外勞特說,“我們相信斯瓦爾巴特群島能夠完好地保存種子,即使出現全球性的氣溫上升。”
 
21、受植物光合作用啟發推出新型儲存太陽能的方法
 
人類能夠廣泛使用太陽能的一個最大障礙就是缺少低廉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當太陽不處於照射時間段。今年8月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兩位化學家發明了一種儲存太陽能的有效方法,該方法模擬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的反應。其中的一位化學家丹尼爾·諾切拉說:“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研究葉子是如何進行光合作用的。然後,我們在模擬植物光合作用存儲太陽能時與植物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是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丹尼爾指出他們的方法是建立一種“人造樹葉”, 實際上,丹尼爾教授展示的正是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將水分解成氧氣和氫氣的化學反應裝置,由於丹尼爾教授成功研發出一種催化劑,利用這種催化劑,水分解的化學反應首次可以在常溫下進行,從而克服了利用水製成氫氣這一重要反應中最困難的一個難題。這個成果的重要意義更在於,利用太陽能發電的主要障礙將被克服,太陽能可能取代石油成為最主要的能源。
 
在丹尼爾的研究中,太陽光照射下,水分解成氫氣,而氫氣是一種用途多樣容易儲存的燃料,可以密封在內燃機內,也可以與燃料電池中的氧氣重新結合,更重要的是,如果該設想用在海水中,太陽能不僅能分解海水產生電能,更能使得分解後的氫氣與氧氣重新結合而形成寶貴的淡水。
 
模擬光合作用儲存太陽能的技術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進入了科學家的視線。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嚐試複製綠色植物分解水的方式。利用化學方式,科學家早已能夠完成水的分解反應,但這些化學反應條件非常苛刻,溫度很高,溶液具有腐蝕性很強的堿性,而且催化劑需要用到鉑等稀有而昂貴的化合物。丹尼爾的設計就像光合作用一樣,分解水的反應在室溫下就可進行,溶液也沒有腐蝕性,更重要的是催化劑非常便宜,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氫氣和氧氣。
 
 
22、揭示水星神秘麵紗
 
美國宇航局的“信使”號飛船在今年10月6日飛越水星時,發回1287張新圖片,這些圖片展示了近三分之一以前從沒看到過的水星表麵。這次是“信使”號今年第二次飛越這顆行星。從圖片上可以看出,水星的西半球一地區看起來比東半球平坦30%。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信使”號聯合調查員瑪麗亞·蘇伯爾稱:“我們需要認真分析情況為什麽會是這樣。”
 
“信使”號在本月飛越水星的過程中,用照相機拍到這顆行星上的一種奇特地貌,即一條所謂的“皺脊”,它大約有1968英尺高(約600米),高度幾乎是火星上的相同地貌的高度的兩倍,這說明水星在形成初期的冷卻過程中,曾經曆過劇烈的收縮過程。
 
這些新照片顯示,水星上的一些空蕩蕩的隕石坑,靜靜地躺在被凝固的熔岩流填滿的巨大的隕石坑附近。其中一個這樣的隕石坑內的固體熔岩,如果是在地球上,這些熔岩足以淹沒巴爾的摩—華盛頓特區這個麵積巨大的都市區,厚度將是555英尺高的華盛頓紀念碑的12倍。蘇伯爾說:“對這麽小的一顆行星來說,一個地方竟有那麽多火山岩物質,確實非常驚人。其中有很多已經進入水星內部,熔化後再被噴發出來。”
 
今年“信使”號第一次飛越水星拍攝的照片,為證明這顆行星上平坦的平原是由遠古火山活動形成,並不是太空岩石撞擊的產物的說法提供了證據。研究人員說,“信使”號的兩次飛越和美國宇航局較早進行的“水手10號”任務大約已經給水星95%的表麵拍攝了圖片。研究人員表示,“信使”號上的其他儀器發現水星的磁場和太陽風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這種情況引起的超動力能交換,大約相當於地球上的100座中型發電站輸出的能量。
 
 
23、黑洞控製嬰兒恒星的誕生
 
今年11月份,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最新觀測數據,位於大型星係和星係團中的強大黑洞扮演著該係統心髒的作用,它定期抽吸釋放著能量,控製著黑洞自身的生長和恒星的形成。
 
黑洞強大的重心引力甚至連光都無法逃離,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甚至是太陽的10億多倍,位於較大星係的中心位置。落入黑洞中的物質將出現偶然或隔離性的能量釋放,通過這種途徑黑洞有能力可以改變所在星係的命運。這項最新研究可顯示黑洞能夠以溫和、有節奏的方式抽吸釋放能量,而不是猛烈地爆發。來自美國密歇根州大學、馬裏蘭大學、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研究中心、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協會和雅各布大學的科學家對該項研究進行了分析。他們對橢圓星係M84中心的黑洞進行了深入研究,觀察和模擬了黑洞如何向太空釋放熱等離子泡,逐漸加熱星際空間。
 
科學家聲稱,這種熱量可以減緩新恒星的形成和黑洞自身的成長,有助於維持星係的穩定。當氣體足夠冷卻時,星際氣體才能冷凝合並成新恒星。這種加熱過程對於最需要熱量的地方將變得更加有效。美國馬裏蘭大學的亞曆克西斯·菲諾格諾維(Alexis Finoguenov)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協會的科學家將星係中心的黑洞比喻成一個心髒組織。他說,“它就如同我們的心髒組織定時抽吸血液促進人體循環係統,維持著人類的生命,同樣,黑洞是星係熱循環係統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自然形成的,使星係維持著脆弱的平衡關係。”
 
 
24、基因療法使盲人恢複視力
 
今年11月份,一項新型基因治療方法可以使數十名先天性黑蒙(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的失明患者重新恢複視力,據悉,導致該失明疾病的根源在於人體缺少或損失一種叫做RPE65的基因。
 
科學家具體的治療方法是對患者的視網膜細胞內注入一個正常健康的RPE65基因拷貝,該基因可以使已經失去功能的細胞重獲功能。這種療法需要使用特殊的病毒或者噬菌體作為基因載體。在研究剛開始的時候,人們主要擔心基因治療是否安全。不過人們很快發現治療能迅速的提高患者的視力。
 
 
25、美國製定未來氣候對人類生活的重要影響
 
美國7月份,美國環保署發布了一項永久性報告——“SAP 4.6”,該報告評估了未來氣候改變對人類健康和社會所帶來的影響。這項報告得出結論稱,氣候變暖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美國居民。直接影響範圍包括:帶來幹旱、熱浪和日益增多的強烈海嘯,間接影響範圍包括:蚊蟲或其他病毒攜帶體加大病毒傳播幾率,降低空氣質量以及汙染物增多。
 
26、新型成本低廉有效的太陽能電池板
 
對於地球而言,陽光是最充足的能量,但目前科學工程人中很難使用太陽能產生清潔的電能,這是由於矽在太陽電池板中成本十分昂貴。目前,製造太陽能板的方法有許多種,但是確定其性價比的方法隻有一個——與化石燃料發電的成本相對比,太陽能所需的成本價格是多少。甚至太陽能成本要比煤的價格還低廉,但是太陽能利用率卻並不高,大多數人並不會將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家裏的屋頂上,畢竟傳統的太陽能板太大。目前,位於美國聖何塞的納米太陽能公司生產的一種太陽能板薄膜將改變人們利用太陽能資源的觀念,這種太陽能薄膜與傳統太陽能板所采用的矽板不一樣,太陽能薄膜不僅非常輕,而且價格很低廉。據悉,導致兩種太陽能板差別如此之大的原因在於它們的製造過程,矽板需要分批次地燒烤,而納米太陽能公司的太陽能薄膜是從一個類似複印機的生產裝配線上複印出來的。
 
 
27、發現迄今最年輕的行星
 
今年4月份,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天文學家簡·格裏夫斯(Jane Greaves)在貝爾法斯特召開的會議上介紹了一顆新發現的原行星,它距離地球520光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年輕的行星。
 
格裏夫斯說:“通常當人們談及孕育行星形成的恒星時,他們會說這些恒星體係至少具有10億年曆史。”但是她對這顆最年輕行星所在的恒星觀測顯示,其所在的HL Tau恒星隻是一顆嬰兒恒星,年齡隻有10萬年曆史。她還指出,我們看到的一個清晰的圍繞恒星旋轉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球,那正是一個原行星的樣子。我們估計它將來會演化為一個與木星類似的巨大氣體星球,其質量將是木星的14倍,此行星到“HL Tau”的距離大約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四分之三。
 
 
28、鋰能夠有效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
 
很少有疾病能夠像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一樣導致嚴重的神經組織退化,該病症還有一個名稱就是“Lou Gehrig”症。在此之前,ALS患者通常幾乎失去行走移動能力,最終患者將癱瘓,呼吸衰竭。癱瘓是由於控製行動的神經元逐漸死亡而導致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批的一種叫做“riluzole”,顯示能夠最小程度地減緩ALS症的發展。
 
今年2月份,意大利比薩大學解剖學教授弗朗西斯科·福奈(Francesco Fornai)的最新研究顯示,鋰能夠有效改善ALS症的病情發展。據悉,鋰能夠有效地治療雙極性情感疾病(bipolar disorder)。
 
在這項研究中,16位ALS患者接受了藥物結合治療方法,其中所服用的藥物riluzole和鋰碳酸鹽。其28位ALS患者隻單獨接受riluzole藥物治療,經過15個月的藥物服用觀測,8位僅服用riluzole藥物治療的患者已死亡,而服用鋰碳酸鹽的患者人群卻沒有出現死亡。
 
29、美國製定新法案禁止反對基因歧視
 
美國一項反基因歧視法案在曆經13年的坎坷後終於有望成為美國法律。今年5月份,美國眾議院以絕對優勢通過了這項名為《反基因信息歧視法案》(GINA)的提案。盡管目前還未確定參議院投票的時間,但因為參議院曾經在2003年和2005年兩次順利通過GINA的當時版本,而且布什總統已經明確表示了對該法案的支持,現在看來,GINA成為美國法律已經是確鑿無疑的事情了。
 
一直以來,GINA的反對者主要來自眾議院,其共和黨領導人出於保護部分商業集團的利益,阻撓該法案在眾議院的投票。商業界擔心該法案會侵犯雇主們的獨立自主權。隨著共和黨在2006年中期選舉中失去眾議院主要黨地位,該法案迅速地被提上議程。GINA的主要內容是禁止保險公司和各種團體健康計劃僅僅基於基因信息,拒絕健康的個人投保,或者向他們收取高於其他人的保險費。此外,它還禁止雇主在聘用、解聘或者人事更迭中利用基因信息。
 
美國過去多年進行的民意調查均顯示,大多數美國人傾向支持該法案。該法案的主要提案人紐約州的民主黨眾議員路易絲·斯勞特(Louise M. Slaughter)說:“有了這項法律,我們就可以享受基因研究帶來的巨大好處,而不會破壞美國人最最重要的基本隱私之一。”
 
該法案的支持者說,很多人因為害怕保險公司或雇主歧視他們,拒絕接受基因檢查。2000年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出於同樣的原因,一半以上的人拒絕向保險公司支付基因檢查的費用。支持者們還援引了各種基因歧視的案例,比如拒絕雇用攜帶鐮狀細胞貧血基因的健康非裔美國人。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協會(NHGRI)主管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今年3月在眾議院的一次聽證會上稱,潛在的基因歧視已經阻礙了科學研究的發展,“除非美國人確信基因信息不會被用於歧視他們,個性化醫療永遠不可能實現。”目前,美國的基因信息隱私主要由一係列聯邦和各州法律法規保護,但是這些法律法規不成體係,而且未經考驗。
 
30、喜鵲能在鏡子識別自己的形象
 
人們並沒有壟斷在鏡子裏欣賞自己的“能力”。大猩猩、寬吻海豚、亞洲象都已通過鏡子測試,顯示它們有能力在鏡子中識別自己的形象。今年8月份,德國家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大腦結構與哺乳動物不同的喜鵲也有同樣本領。喜鵲可以從鏡子中認出自己,這個現象證明一些鳥類也有強大的思維功能,推翻了自我意識隻存在於人類和一些高等哺乳動物身上的觀點。
 
領導本次研究的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赫爾穆特·普賴爾(Helmut Prior)和他的同事們在喜鵲身上點了紅點或黃點印記,印記位置隻有自己在鏡子裏才能看到。他們發現喜鵲通常都會用嘴去啄那個位置,表明它們可以認出鏡子裏的是自己而為別的動物。為了驗證它們確實看到了自己,研究人員又用黑筆點了黑色印記,這個印記在喜鵲深色羽毛下完全看不出來。但喜鵲的反應是一樣的。
 
實驗引發了關於人腦工作機製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此前人們認為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對自我認知起到關鍵作用,但鳥類並沒有大腦皮層,暗示著這種認知功能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發育。
 
 
31、野生大馬哈魚麵臨著生存危機
 
經過數十年的大量捕撈,上世紀90年代,北大西洋的鱈魚、金槍魚、大比目魚出現了嚴峻的數量減少。消費者和自然保護學家寄希望於人工養殖,但是今年2月份一項統計分析顯示,野生大馬哈魚的養殖麵臨著危機。大馬哈魚養殖者都知道野生大馬哈魚暴露在白虱生存的環境將會數量明顯減少,與逃逸出來的飼養魚類進行*****繁殖,並且飼養環境中很容易混雜著抗生素、殺蟲劑和消毒劑等。海洋生態學家詹尼弗·福特(Jennifer Ford)以及之後的達爾豪斯大學蘭塞姆·梅耶斯(Ransom Myers)對野生魚類進行人工飼養後所帶來影響的研究,分析對比了相關的魚類資源多樣性和成活率等數據。據悉,野生大馬哈魚即使在普通的生存環境,其生存也將十分艱難。它們出生在河流中,必須朝向大海的方向遊動,在那裏進行交配,在它們返回至出生地產卵之前至少有90%都相繼死亡。
 
32、破壞7年前炭疽信件襲擊案
 
經過為期7年的2001年炭疽信件襲擊事件調查之後,美國聯邦調查局準備於今年7月指控一個科學家,被指控的這位科學家是美國陸軍醫學研究中心的布魯斯·艾文斯(Bruce Ivins),美國政府公開了指控艾文斯的證據,其中包括他在襲擊之前所發生的電子郵件。為了破獲這一案件,美國聯邦調查局使用“微生物辯論”技術,這一方法是結合DNA序列的微生物學技術。
 
33、發現第一種噬病毒體
 
巨病毒分離毒株來自英國布拉福德市的一個冷卻塔。最初因其大小(是已知最大病毒的三倍大,而且大於很多細菌),該病毒被誤認為一種細菌,它是在名為“Acanthamoeba polyphaga”的原生動物中發現的。當它被識別為一種病毒時,它被稱之為一種模仿病毒(mimivirus,因其與細菌相似而得名)正式稱謂為APMV。現在,一種新的、甚至更大的APMV毒株已從巴黎一個水冷卻塔中分離出來。引人注目的是,該病毒並不是孤立的,其本身還被一種“衛星病毒”所寄生。被稱為Sputnik的這種病毒在“建造”在被APMV共感染的阿米巴中的“病毒工廠”中複製。比照噬菌體,Sputnik被看作是人們所發現的第一種噬病毒體。它也許隻是一座噬病毒體冰山之一角,因為對海洋水域所進行的宏基因組學研究顯示,存在大量與巨病毒密切相關的基因序列,從而導致人們懷疑:它們是一種共同的浮遊生物寄生蟲。
 
這種名叫Sputnik的病毒,可以從宿主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上“攻擊掠奪”基因,進而實現顯著的基因混合效應。
 
34、抗瘧疾基因可降低艾滋病患病幾率
 
美國空軍研究人員通過對1200名艾滋病患者的深入分析研究,從中發現了非洲後裔在艾滋病感染方麵的一個新的基因危機。之前科學家都知道非洲人群中存在著一種抵抗瘧疾的基因,然而,這種基因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它同時降低了艾滋病的感染幾率。
 
一支由濾過性病原體學家、遺傳學家、和免疫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近距離觀測達夫抗原受體,非洲人群體內的這種抗瘧疾基因代碼的免疫受體表現為紅色血細胞,缺少能夠預防原形體感染的受體。他們對美國測試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具有這種抗瘧疾基因的人群患艾滋病的概率增加40%。
 
35、科學家發現死區“起死回生”的關鍵性因素
 
多年以來,科學家知道氮和磷通常進入淡水流域會形成化學肥料,這對於淡水流域的營養起著重要作用,這可以促進海藻大量繁殖、河水混濁和氧不足,逐漸使湖泊流域成為死區。該區域很大程度上不存在動物生命。今年8月份,一項從事了37年的科學研究揭示了死區之謎,研究小組對加拿大安大略湖北部的湖泊進行了研究,科學家們最終證實使死區“起死回生”的關鍵性因素是控製湖泊流域中的磷含量。
 
36、美國學生課堂創造論占主流
 
在美國當地校董會和國家法庭,進化論多次“戰勝”了創造論。盡管進化論占據了“上風”,然而進化論在美國學生課堂上卻遭到了很大的挑戰。據美國公立學校內對於進化論首次嚴格性全國調查顯示,八分之一的學校生物教師將創造論或智慧設計作為一種可行理論,而不向學生們傳授進化論理論。
 
37、近年來遷徙的海岸鳥類數量驟減
 
目前是時候紀錄鳥類數量了,迄今為止全球20%鳥類物種已滅絕。鳥類數量日益減少現象仍將繼續。今年3月,一項24年大型勘測結果顯示澳大利亞和亞洲海岸鳥類數量急劇減少,其中包括遠途遷徙鳥類,這並不與之前的監測結果相一致。這項統計結果非常令人震驚。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小組在過去20年裏每年的10月份,通過飛機低空拍攝,對占澳大利亞三分之一麵積的13萬平方英裏東部地區進行勘測,統計結果顯示遷徙鳥類的數量減少很多,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減少較快,2006年,遷徙的海岸鳥類總數已下降至73%,同時,澳大利亞境內常駐的海岸鳥類總數下降至81%。
 
38、美國降低膽固醇藥物服用年齡
 
今年7月份,1998年頒布的美國兒科學會(AAP)推薦將之前的10歲兒童降低至8歲兒童可以服用低膽固醇藥物,這項推薦招來一些爭議。兒科學會的研究人員稱,雖然沒有長期的研究數據支持兒童使用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物,但足夠的數據證明這一推薦是正確合理的。
 
然而,畢竟從10歲適用藥物的年齡降低至8歲是一項大膽建議,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小兒科和流行病科副教授尼古拉斯·斯特勒(Nicolas Stettler)說:“更早地服用低膽固醇藥物很可能造成嬰兒發育期出現牙斑沉積。”
 
39、沒有“數字概念”的巴西部落
 
生活在亞馬遜河雨林的一支小型巴西部落主要靠打獵和采集為生,他們的生活過得非常淳樸,這支部落叫做毗拉哈人。美國麻省理工認知科學家愛德華·吉布森(Edward Gibson)說:“毗拉哈人沒有語句能夠合適地表達“1”和“2”以及“更多”的詞匯,他們並沒有計算數字的單詞。他將這項研究發表在《認知雜誌》上。
 
40、發現宇宙最大的黑洞
 
今年11月份,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和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的高功率觀測儀器,科學家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為龐大的超級黑洞。科學家們介紹稱,這一超級黑洞位於MS0735.6+7421星係群中,距離地球約26億光年。圍繞在該黑洞周圍的總共有大約10個星係。初步的估算顯示,該黑洞是天文學家們到目前為止發現的質量最大的黑洞,其總質量大約相當於太陽的1萬億倍。
 
專家們指出,該黑洞的發現主要得益於其產生的強烈無線電輻射以及其噴發出的溫度接近5000萬攝氏度的炙熱氣體。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噴發出的物質數量極其龐大,以至於它們散布的空間居然超過了我們所處的銀河係。
 
科學家們表示,該黑洞一次噴發出的氣體質量和產生的無線電輻射的強度,相當於太陽在1億年內噴發的總量。
 
41、合成基因組人造生命誕生
 
今年1月份,有“科學怪人”之稱的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已人工複製成功一種支原體的基因組,完成“造物”的最關鍵一步。
 
據稱,這個支原體就是能導致性病傳播的生殖支原體,它擁有485個基因、58萬對堿基,是已知的基因組最小、最簡單的生命形態。由於無法自我複製,病毒不被認為是完整的生物。文特爾研究所的科學家將製造人造生命的研究分為“三步走”,“而整個過程是從四瓶化學物質開始的”。在第一步中,他們首先製造了4個DNA堿基A,G,C和T,這4個堿基可重複配對58萬次,合成數百萬DNA片段。第二步就是將這些片斷“組裝”成DNA鏈,並形成完整基因圖譜。文特爾說,這次的成功標誌著第二階段的完成。
 
該實驗室研究人員漢密爾頓·史密斯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我們的實驗證實創造大型基因組現在是可行的,是可以逾越的。”
 
42、歐洲藍眼睛源於10000年前的基因突變
 
據今年1月份發表在《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人類之所以長著藍眼睛是由於1萬年前一次基因突變所形成的,此後這種藍色眼睛基因人群便迅速在歐洲人口之中蔓延。
 
通過對來自丹麥、土耳其和約旦的800位測試者分析研究,哥本哈根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傑斯珀·特羅爾森(Jesper Troelsen)說:“這項研究太令人驚奇了!我們發現這些藍眼睛人的祖先應當來自於黑海地區東部或西北部,那裏的人類在6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農業遷徙,許多人來到了歐洲北部。從而使現今許多歐洲人長著藍色眼睛。”據悉,這種基因突變影響一種叫做OCA2的基因,使人們的眼球從棕色變成了藍色。
 
43、量子速度遠超過光速
 
瑞士科學家使用兩個對麵相立的村莊作為“實驗室”,使量子力學最奇特的現象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這項實驗中,瑞士物理學家尼古拉斯·吉森和研究同事進行了量子糾纏研究,他們將兩個糾纏態光子進行分離,通過光纖分別傳輸至這兩個村莊“實驗室”。據悉,量子糾纏曾被愛因斯坦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吉森和同事們通過這項研究進而證實了該信號傳輸的速度遠遠超過光速。
 
44、蜜蜂神秘死亡
 
近期,美國境內大批蜜蜂的神秘死亡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在許多地區,蜜蜂死亡種群在90%以上。德國和瑞士也是如此,近15年來,蜂群的數量減少了一半。是什麽原因引起蜜蜂大量死亡?殺蟲劑、新老病原體都被研究人員列為懷疑對象,最近,人們開始將手機信號發射塔、高壓電線看作是潛在的蜜蜂“殺手”,有人甚至宣稱,拉登正在通過“殺死蜜蜂”來摧毀美國農業。其實,美國農業的單一栽培以及蜜蜂種群內部較低的遺傳多樣性,可能是蜜蜂死亡的原因之一,因為美國栽種了大量的轉基因作物,尤其是Bt玉米和Bt棉花。
 
在美國西海岸,約有60%的蜂群遭到了毀滅,東海岸以及德州的死亡蜜蜂數量則在70%以上。一半以上的美國聯邦各州受到了影響,加拿大、巴西和歐洲部分地區也發生了類似現象。其實,早在上述現象發生前,美國的蜂群就發生了數量不斷減少的現象,但是,這次的症狀有所不同:蜜蜂不是個別死亡,而是離開蜂巢後不再返回。在美國,這種症狀被稱為蜂群衰竭失調(ColonyCollapseDisorder,CCD)。
 
45、發現大猩猩數量增長
 
由於疾病、捕獵和深林采伐,西方低地大猩猩麵臨嚴峻的滅絕危險。之前的統計數據顯示野外生活的大猩猩數量僅有50000隻。但是2008年8月份,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宣布科學家在剛果熱帶雨林中發現了大約125000隻大猩猩,這一發現對這一瀕危物種無疑是個喜人的消息,意味著多年來生態環境保護者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成效。但是大猩猩目前仍難逃瀕危處境,仍舊麵臨著嚴重的威脅,尤其是致命的埃博拉病毒,這一病毒已經致使多種大猩猩滅絕。
 
46、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準克隆動物肉製品銷售
 
今年1月份,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宣布批準克隆動物的奶製品和肉製品上市銷售,並宣稱這些有爭議的食品可以像來自正常動物肉製品那樣安全食用。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稱“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克隆動物,比如克隆牛、豬和山羊的肉和奶,可以安全食用。”此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耗時6年研究是否允許以克隆動物為原料製成的食品上市銷售。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2006年宣布克隆動物製品與正常飼養的牛的製品沒有任何區別,但FDA通告生產商在確定的指導政策出台前不要上市銷售克隆動物製品。
 
47、科學家僅需5分鍾觀測艾滋病毒誕生
 
今年6月份,美國洛克菲勒大學一位病毒學家和一位生物物理學家,利用一種特殊的、隻照亮細胞表麵的顯微鏡,親眼見證了幾十個分子在一個活的細胞表麵聚集,最終形成一種可怕的病毒——艾滋病病毒的過程。這是人類第一次看到艾滋病病毒的產生過程,將對艾滋病的治療和治愈產生巨大的影響。
 
見證這一驚人發現的科學家分別是病毒學博士後儒佛內和細胞生物物理學實驗室主任桑迪·西蒙。他們的發現已被刊登在《自然》雜誌的網絡版上,這也許不僅僅是數百萬艾滋病患者的福音,更可能改寫科學家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他們的試驗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儒佛內說:“使用這項技術幾乎沒有任何局限性。”“現在我們真的能看到一個病毒的誕生過程了!這將使我們能夠解釋很多過去根本解釋不了的問題,不論在病毒學領域,還是整個生物學領域。” 艾滋病病毒簡稱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係統的病毒。國際醫學界至今尚無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藥物和療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稱為“超級癌症”和“世紀殺手”。上世紀80年代初期,法美科學家首先發現艾滋病。25年過去了,艾滋病已在全球奪命2500萬,死亡人數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蒙解釋了他們的實驗。“用於這項技術的顯微鏡不同於傳統的顯微鏡。傳統顯微鏡一般會照亮整個細胞,而這種被稱作‘全內反射顯微鏡’的新顯微鏡,僅僅照亮聚集HIV病毒的細胞表麵,從而把注意力放在細胞表麵及其細微的細節上。”當一束光透過鏡片射向細胞表麵時,來自光的能量會筆直地向前傳播,照亮整個細胞。但是當這束光被折成一個角度很小的銳角時,光的能量就會僅從細胞表麵反射回來,而僅僅照亮薄薄的細胞外壁。他們不斷調整折射角度,得到了不可思議的結果。
 
這對組合最終成為了第一對記錄HIV病毒形成時間的人。他們的結論是:HIV病毒從開始到最終形成,一共隻需要5—6分鍾。“過去,我們對病毒形成的時間一無所知,這是第一次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病毒實體的誕生。不僅僅是HIV,還包括所有病毒!”
 
48、黑客計算機網絡攻擊是一場真實的戰爭
 
去年8月,俄羅斯和格魯吉亞之間出現交火之前,網絡黑客便開始攻擊了格魯吉亞政府網站。在交火結束幾個月之間,攻擊者的身份仍無法揭開。像這樣的網站攻擊事件是分布範圍較廣的“弱點事件”,同時也意識著網絡攻擊可能是一場真實的戰爭!
 
據安全調研機構SecureWorks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是全球遭受黑客攻擊計算機網絡次數最多的國家,達到了2060萬次,中國排名第二,達770萬次。
 
49、隨著氣候變暖植物出現“遷移”
 
目前,科學家發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聖羅莎山脈氣候明顯變化的證據,該區域的主要植物種類隨著氣候變暖而向山坡之上“遷移”。
 
研究人員對比了1977和2006—2007年的植物調查統計,他們分別在三個或更多的海拔高度分析了該區域的主要植物種類。結果顯示,10種植物中有9種已出現明顯向山坡位置遷移的跡象。平均遷移的高度為213英尺。
 
50、隕石從太空帶來生命遺傳物質
 
1969年,有著4.6億年曆史的默奇森隕石(Murchison)墜落至澳大利亞境內。早期研究者在該隕星墜落地點提取到DNA及RNA成份,然而誰都無法明確是堿基分子來自太空還是僅僅為土壤汙染。今年6月份,倫敦帝國學院的澤塔·馬汀(Zita Martins)和他的同事們經過一係列研究後宣布他們在隕石上發現了遺傳物質的關鍵組分。這一發現支持了一個觀點,即40億年前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開啟了生命之旅。
 
馬汀稱,她發現這顆隕石包含著兩種分子:一種來自RNA的核苷酸基,另一種是黃嘌呤,它是合成DNA和RNA的中介物質。她還對比了兩者中兩類碳原子(碳13 與碳12)的百分比,相比之下,黃嘌呤含有更多的碳12。馬汀說:“這是第一次證實隕石中所含苷酸基是‘天外來客’,從該研究結果得知生命起源化學物質就可能已流露出孕育生命的跡象。”
 
51、世間最小晶體管誕生
 
科學家對晶體管這一構成現代電子設備核心部分的要求越來越高,並且其體積越來越小,據今年4月份發表的《科學》雜誌報道,歐洲物理學家小組已經製造出史上最小的晶體管,僅有令人驚訝的10原子長,1原子寬,係由一種稀碳納米材料——石墨烯製成。
 
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大學負責這項研究的科斯特亞·諾維塞洛維(Kostya Novoselov)說:“石墨烯隻有肉眼無法觀看到的1個原子厚,卻擁有絕佳的晶體結構,是世間可能存在的最薄的材料。”
 
諾維塞洛維認為這一微型晶體管將極好地滿足日益衰退的電子設備業對小區域產生大能量的的需求。在實驗室中體積略大的石墨烯晶體管的運行速度是常見矽製晶體管的10倍。這一成果預示著更快更小的分子型電子元件新紀元將取代矽時代。諾維塞洛維稱,這一目標是每個晶體管可由一個重組分子構成。
 
52、音樂才能一半來自遺傳
 
綜觀世界樂壇,無數的名人事例顯示音樂天賦也有著家族聚集性。目前,在一本醫學遺傳學期刊中載有一個研究,該研究由15個芬蘭家庭參與,其結論為音樂才能與基因有必然關聯提供了第一手證據。
 
赫爾辛基大學的醫學遺傳學家厄瑪·賈爾維拉和她的同事分析了224名或本身或其親屬為音樂家或音樂愛好者的家庭成員,對其音樂才能進行標準化測試,如辨明音調和曲調的異同的能力,賈爾維拉發現該遺傳性接近50%。也就是說,是先天稟賦而不是後天培養導致了幾乎五成的才能上的可見差異,同時也解釋了一些未經聲樂培訓的被調查者幾達專業水平的原因。
 
賈爾維拉還確定了幾個與音樂天賦有關的DNA 序列,其中之一便是可能涉及編碼內耳毛細胞振動的神經傳導的蛋白質的。她識別的另一基因是先前發現與“讀寫困難”(dyslexia)有關的,這預示著語言能力的發展與音樂天賦之間可能擁有同一起源。她說,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識別出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音樂的演化及音樂如何實現它的生物學效應的分子。
 
53、微生物偷竊基因無性繁殖千萬年
 
一直通過無性繁殖“傳宗接代”的淡水微生物曾讓科學家感到非常吃驚,現在他們通過研究發現,這些微生物能從其他物種“竊取”基因,因此它們或許能很好地幸存下去。他們發現,起源於細菌、真菌甚至植物的基因,組成了蛭形輪蟲的DNA。蛭形輪蟲是在4000萬年前放棄有性生殖的微小動物。
 
美國馬薩諸塞州哈佛大學的愛麗娜·阿爾希波娃和馬修·麥賽爾遜以及同事們在《科學》雜誌的報告中寫道:“蛭形輪蟲是一種微小的淡水無脊椎動物,它們顯然不通過有性生殖方式傳宗接代,而且它們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非常耐旱。”它們即使變幹,一旦遇到合適環境,仍能繼續存活下去,而且它們還能抗輻射。它們的適應能力非常驚人,它們通過與眾不同的無性生殖方式,允許有機體接納有益的新基因,放棄有害和變異基因,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
 
這些半透明的水上生物,體長從0.004英寸到0.04英寸(0.1毫米到1毫米)不等,它們產卵,但是所有後代都是雌性。為此,麥賽爾遜的科研組開始研究它們的DNA,希望弄清楚它們如何能通過這種方式幸存下來。結果大大出乎意料,原來它們是通過“竊取”其他物種的基因延續後代。這些科學家在報告中寫道:“在蛭形輪蟲體內,我們發現很多起源於細菌、真菌和植物的基因。” 阿爾希波娃在一項聲明中說:“這些引人注目的動物不僅能輕而易舉地將外來遺傳材料與自己的結合在一起,而且更令人驚奇的是,它們甚至能保持一些外來基因的功能。”了解這種動物如何獲得並利用這些新基因,將對醫學有好處。因為可在任何活有機體中發生的遺傳變異現象,能引發癌症、心髒病和各種其他疾病。
 
54、“精銳”免疫係統可以預防艾滋病
 
一些個別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卻很少生病。科學家暗示著這些人群叫做“精銳受體”,他們的免疫係統能夠控製整個強度的艾滋病毒。研究人員發現測試者體內含有一種叫做“CD8+ T”細胞。科學家指出,這二種機理不僅可以直接壓製病毒複製,還可以選擇變異病毒,抑製其病毒性發作。
 
55、北極熊被列為瀕危物種
 
今年5月份,美國內政部長德克·克姆斯諾宣布將北極熊列為世界瀕危動物,從此北極熊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因全球氣候變暖而被列入的瀕危物種。
 
克媽斯諾在宣布的這份《瀕危物種法》中將北極熊正式列為瀕危物種。科學證據表明,北極海冰的減少“正在而且可能將持續威脅北極熊的棲息地”。棲息地的縮減將使得北極熊在“可預見的將來”麵臨滅絕的危險。而根據美國《瀕危物種法》,在這種情況下,北極熊應該被定為“瀕危物種”。
 
56、記憶訓練可提高人們的IQ
 
多年以來,研究人員認為IQ(液化智力)有能力可以解決新的問題,而且IQ是與生俱生,不再發生變化的。然而,最新研究顯示,足夠的大腦訓練,能夠促進本人的智商發育。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期刊上。
 
57、罕見的基因突變導致精神分裂症
 
許多小型的基因突變可能會促成精神分裂症的形成,而這些基因突變中的每一種都是罕見的。盡管像精神分裂症這樣的複雜疾病常常具有家族性,但似乎沒有一種單一的基因突變可以引起該種疾病。目前有關基因對精神分裂症影響的研究工作假設是“常見疾病—常見等位基因”模型。該模型提出,精神分裂症是由普通基因突變的結合所引起的,其中每種基因突變都貢獻了其適度的影響。
 
科學家湯姆·沃爾什(Tom Walsh)及其同事現在提出了一個另類的模型,即某些使人易患精神分裂症的單個基因突變是罕見但效應強大的,其對某些單一病例或家族病例甚至還具有特異性。文章的作者將15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因組DNA與268名健康個人的基因組DNA進行了對比,他們發現有多種DNA小段序列的重複或缺失形式的突變(但每種突變本身都很罕見)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發生率比對照組的發生率要高出約3倍以上。在那些18歲或之前就發病的患者中,這種類型的基因突變發生率比對照組要高出4倍以上。
 
58、智商較高的人們對時間節奏感把握準
 
今年4月份,瑞典一項科學研究發現那些智力測驗得分較高的人,他們對於時間節奏的把握準確程度也很高。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和於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0位男性測試者進行實驗,他們被測試傾聽頸鈴聲和同樣節拍的鼓聲,這項測試以7種不同的節拍重複進行,然後將結果與測試者的IQ值進行對比。研究人員對比數據結果得出結論,高智商的人群對音樂的節奏強把握性很強,對音樂節奏性的把握與人體大額葉某些區域的白質體積具有相關性。
 
59、低脂飲食不如低碳飲食效果好
 
今年7月份,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最新研究顯示,吃低碳食物比脂肪食物對於減肥效果更明顯。研究人員對三種食物進行了測試,低碳食物、高脂肪食物和低碳水化合物食物(地中海式食物),最終科學家們發現低碳食物能夠更好地控製體重減少。
 
60、揭示火星“陰陽臉”
 
火星南北半球地貌差異巨大,構成獨特的“陰陽臉”。成因一直是未解之謎。美國3個科研小組經模擬推斷後得出相同答案:小行星或彗星等外力猛烈撞擊是造成火星南北差異的原因。他們的研究成果刊登在6月26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火星南北半球可謂“風格迥異”。南半球是充滿隕石坑和溝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低地和平原。火星北半球的平均高度約比南半球“矮”約3000米,外殼也相對較薄。地貌上,南北半球分界線呈現為清晰可見的一條巨大曲線。據估計,火星上直徑寬於30公裏的深坑數超過3000個,其中約90%分布在南半球。北半球則存在巨型隕石坑伯勒裏斯盆地。
 
最新計算數據顯示,伯勒裏斯盆地長約1.06萬公裏,寬約8500公裏,麵積約為月球南極巨大隕石坑艾特肯盆地的5倍,相當於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麵積總和。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3篇論文,對火星“陰陽臉”成因做出相同解釋。他們認為,數十億年前,小行星或彗星猛烈撞擊年輕的火星,是造成地表巨大差異的原因。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研究人員根據火星探測器傳來的火星重力和地麵參數,重構火星地表在火山形成前的狀況,推斷火星遭遇撞擊後可能形成橢圓形隕石坑。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傑弗裏·安德魯斯·漢納說,“形狀是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北部巨型隕石坑可能形成於一次巨大的撞擊。
 
61、坐著也能減肥的減肥藥
 
新藥分兩種,一種名為AICAR,另一種名為GW1516,由加利福尼亞州索爾克研究所研製。
 
研究人員在實驗鼠試驗階段發現,兩者能“虛晃一槍”,使肌肉誤以為人體已作長時間、大運動量活動,於是加快脂肪燃燒,消耗卡路裏。因而,服用者無需運動,服用藥片就可望達到塑身效果。區別在於,GW1516效果更甚,但前提是服用者需配合一定日常運動,AICAR則可以使服用者完全免於運動。試驗顯示,一些平時缺少運動的實驗鼠服用AICAR四周後,與未服用藥物的實驗鼠相比,燃燒了更多卡路裏,體內脂肪相對較少。
 
英國《每日郵報》8月1日援引研究人員之一、著名生物學家羅納德·埃萬斯的話稱:“這類藥物誘使肌肉相信它們天天在鍛煉。因此,服用藥物就能獲得與鍛煉同樣的效果……太神奇了。”不過,這種新藥幾年後才可能投入市場。新藥有望用於治療肥胖症或肌肉萎縮等疾病。年事較高、身體虛弱或忙於各類事務沒有時間進健身房的人也可以“享受”塑身效果。
 
62、唾液可以加速傷口愈合
 
荷蘭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唾液中有一種蛋白能有效加速潰瘍、外傷等傷口的愈合。
 
研究人員在數個培養皿中培養從人的口腔內采集的上皮細胞,讓細胞增殖並布滿整個培養皿內表麵,然後在每個培養皿內的細胞層中都劃掉一小片製造出“傷口”,接著用人的唾液對“受傷”的細胞層進行處理。16個小時後,人唾液處理過的細胞層“傷口”基本愈合。這表明,人唾液中含有特殊成分,能夠加速口腔細胞“傷口”的愈合。研究人員使用多種技術把人的唾液分離成單一成分,並進行細胞“傷口”測試,發現起作用的是蛋白。
 
63、新西蘭大蜥蜴是進化速度最快的動物
 
今年3月份,科學家們通過多年研究得出結論:目前為止在所有已測量實驗的生物中,新西蘭大蜥蜴的DNA分子進化速度是最快的。研究人員所研究的這種新西蘭大蜥蜴,目前也僅僅生存在新西蘭。早在在200萬年前的上三疊紀時期(Upper Triassic period),它曾經與早期恐龍同時生存在地球上,可以說新西蘭大蜥蜴是地球上的活化石。
 
在一份對新西蘭大蜥蜴的研究報告中,艾倫·威爾遜分子生態與進化研究中心的進化學專家大衛·蘭伯特與他的團隊對有著8000年曆史的古代新西蘭大蜥蜴骨骼進行了研究,他們將骨骼中的DNA序列複原。之後他們驚訝的發現,雖然在幾千年的進化過程中,新西蘭大蜥蜴的外觀並沒有發生顯著的改變。然而在DNA的分子序列方麵,它們的進化速度卻遠遠的高於其他任何動物。蘭伯特教授表示,“在所有已測量過的動物DNA分子進化速度裏麵,我們發現新西蘭大蜥蜴的進化速度是最快的。”
 
64、大猩猩享有法律權利
 
今年6月份,西班牙國會環境委員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保障本國的猩猩免遭濫用、虐待以及死亡,它們應當享有法律權利。黑猩猩、大猩猩等靈長目動物應當享有生存、自由以及不被虐待的權利。在新的法案之下,將全麵禁止對猩猩進行傷害性實驗,或利用這些動物拍攝廣告、電影,這樣將屬於刑事犯罪,但是動物園飼養猩猩仍屬於合法。
 
65、首個憶阻器帶來的電腦變革
 
美國惠普公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最近證明憶阻器(Memristor)的確存在,研究論文在5月1日的《自然》期刊上發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機工程和計算機科學係教授提供了憶阻器的原始理論架構,推測電路有天然的記憶能力,即使電力中斷亦然。惠普實驗室的論文則以《尋獲下落不明的憶阻器》為標題,呼應前人的主張。蔡少棠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當年他提出論文後,數十年來不曾繼續鑽研,所以當惠普實驗室人員幾個月前和他聯係時,他吃了一驚。
 
憶阻器可使手機將來使用數周或更久而不需充電;使個人電腦開機後立即啟動;筆記型電腦在電池耗盡之後很久仍記憶上次使用的信息。憶阻器也將挑戰掌上電子裝置目前普遍使用的閃存,因為它具有關閉電源後仍記憶數據的能力。利用惠普公司這項新發現製成的晶片,將比今日的閃存更快記憶信息,消耗更少電力,占用更少空間。憶阻器跟人腦運作方式頗為類似,惠普稱或有朝一日電腦係統能利用憶阻器,像人類那樣將某種模式(patterns)記憶與關聯。目前,研究人員證實除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之外的電路第4種基本元件就是憶阻器。
 
66、自然選擇影響地域文化變遷
 
目前,科學家舉了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證實自然選擇如何影響文化變遷,他們是基於斐濟和10大波利尼西亞島上文化有關獨木舟設計而得出的。這項研究發表在今年3月份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期刊上。
 
據悉,他們通過分析研究,發現獨木舟功能變化的曆史過程,該變化不僅影響獨木舟航海能力,其標誌性裝飾也將有所改變。
 
67、揭示印尼泥火山噴發之謎
 
今年11月份,74位地質學家對於尼魯西泥火山噴發形成因素得出了結論,原來,尼魯西泥火山噴發是由於鑽探石油和天然氣這種人為因素而導致的。英國達翰姆大學的理查德·戴維斯(Richard Davies)教授表示,這些數據顯示鑽井內壓力增大導致出現斷裂,斷裂從鑽孔向150米外的地表蔓延,最終造成魯西泥火山噴發。但拉賓多·布蘭達斯的高級鑽探顧問洛基·薩沃羅(Rocky Sawolo)卻利用同樣的初步數據得出相反結論,聲稱鑽井內的壓力處於可接受的範圍。他的同事——奧斯陸大學的阿德裏亞諾·馬茲尼(Adriano Mazzini)更是將造成斷裂的罪魁,直指兩天前發生在日惹的6.3級地震。日惹與魯西泥火山的距離大約為280公裏。
 
但他們的這種說法卻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地質壓力與岩石力學專家馬克·蒂恩格(Mark Tingay)博士相矛盾。蒂恩格表示,地震級數並不高,不會造成如此大的破壞力。魯西泥火山的受力影響非常小,隻相當於一輛重型卡車在山頂碾過。兩年來,魯西泥火山一直向外噴射泥漿,每天噴出的泥漿足以填滿50個奧運會遊泳池。2006年5月29日早上5點,這座位於東爪哇島(靠近印尼第二大城市蘇臘巴亞)詩都阿佐的泥火山開始噴發。所有阻止泥流的舉措均未能遏製災難,其中包括眾多防泥大壩、通向大海的渠道以及一項用混凝土球封堵火山口的計劃。一些地質學家認為,魯西泥火山將繼續噴發數十年。噴發導致的泥流淹沒了4個村莊和25家工廠,共造成13人死亡,其中一座攔泥壩下方的天然氣管道也出現斷裂。
 
68、“芯片上的樹”
 
美國科學家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用隱形眼鏡的原材料——人工凝膠製造出了“芯片上的樹”,它能夠複製植物中特有的水分運輸。該研究成果有望改善土壤修複技術,並創造出更加有效的冷卻係統。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份的《自然》雜誌上。
 
當植物發生蒸騰作用時,葉片中的水壓減小,根部水分就會通過木質部運輸向葉片。通常情況下,該過程中產生的負壓會令一些水蒸發成小泡,稱作“木質部栓塞”(xylem embolisms)。它會打破水柱的凝聚力,阻斷傳輸。但木質部通道的兩端都結合有帶微孔的膜,這些孔能夠阻礙通道中的水超越其表麵張力,發生蒸發。盡管科學家對上述理論的了解已經長達一個世紀,並且已經找到大量的實驗證據支持,但所有在實驗室中嚐試複製這一係統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原因要麽是人造通道太脆弱,無法承受壓力差異,要麽是通道壁的微小瑕疵導致了“栓塞”,從而阻斷了整個係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生物工程學家亞伯拉罕·斯特魯克(Abraham Stroock)表示,更讓人對大樹感到驚訝的是,它們可以維持超過50米的水柱的完整性。
 
不過,在最新的研究中,斯特魯克和同事托拜厄斯·惠勒(Tobias Wheeler)成功克服了技術上的困難,用基於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的水凝膠製成了帶有微小、均勻的孔的通道。他們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的係統,能夠形成一種持續的負壓,通過“根”從水蒸氣中汲取水分,並將液態水沿著水凝膠通道運達“葉片”,再從這裏蒸發出去。
 
美國哈佛大學的植物生理學家邁克勒·霍爾布羅克(Michele Holbrook)表示,能夠利用水蒸氣讓這些人造樹比真實的樹更進了一步,植物吸收液態形式的水分要容易一些。她說,從某種意義上,新的研究已經創造出了一種“超級作物”。
 
69、超級絕緣體
 
今年4月份,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最新製造出一種超級絕緣體,該材料將紊亂引入很薄的超導膜,會誘導生成一種液滴狀的電子結構。該結構中有超導“島嶼”,它們浸沒在一個正常的基質中。通過微調這種紊亂狀態,該體係可從超導體變成絕緣體。本期《自然》上的一篇論文,為物質的一種以前沒有定性的“超絕緣”狀態(它相當於電阻無限大的超導體的一個“鏡像”)參與了這一過程提供了實驗證據。在從超導體變成絕緣體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導電狀態,即一種庫柏對絕緣體,它具有熱激發的導電性。用氮化鈦薄膜所作的實驗表明,在一定的溫度下,一種庫柏對絕緣體會成為一種超絕緣體,它是一種與超導類似的狀態,即它會被一個強度足夠大的臨界磁場破壞,並且在一定的臨界電壓下也會消失。
 
70、首次拍攝到電子連貫運動圖像
 
電子運動速度非常快,過去若要完整地拍攝一個電子的運動情況非常難,但是今年2月份,瑞典科學家首次實現了這一點,他通過飛秒激光成功拍攝到電子連貫運動的圖像。進而使科學家能夠研究原子內部電子飛逸後原子的具體變化。
 
從事該研究的瑞典蘭德大學原子物理學家約翰·馬裏森稱,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轉一周大約需要150飛秒。在另一束激光的協助下,科學家還成功地引導了電子運動,進而讓電子和原子核發生了碰撞,連貫地拍攝了這一過程。
 
71、細菌生物首次被發現具有驚人記憶能力
 
今年2月份,日本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證實,在一種原生質粘菌中發現了記憶能力和神經活動性。該研究成果有望揭示智慧和智力的最初起源。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Toshiyuki Nakagaki和同事曾經證實,阿米巴門菌能夠穿過迷宮,解決很簡單的謎題。而在最新的研究中他們發現,當對一種名為多頭絨泡菌的阿米巴門原生質粘菌施加一係列周期性刺激後,它能夠學會其中的變化模式並能夠按照預期,在下一次刺激到來之前改變自身的行為。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即使當刺激停止,這一記憶仍會在多頭絨泡菌體內維持數個小時。
 
72、抗抑鬱藥可用於治療弱視
 
今年4月份,意大利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藥物可治療弱視,該研究發表在4月份出版的《科學》雜誌上。據悉,這種藥物是普羅薩克(Prozac),曾是一種主要用於治療精神紊亂的藥物。在由意大利和芬蘭科學家組建的研究小組最新實驗中,他們對老鼠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它對於老鼠大腦視力組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該現象僅形成於早期發育階段。目前,科學家們推測普羅薩克可用於治療兒童早期視力下降。
 
73、晴朗天空中墜落巨大隕冰
 
氣候專家曾警告稱,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極端氣候現象的出現,比如颶風和幹旱。但是他們卻沒有預想到重達20磅的隕冰會從晴朗的天空中墜落,擊穿屋頂和汽車擋風玻璃。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陸續出現類似的“晴天隕冰事件”。今年2月份,西班牙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奇特的隕冰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化而造成的。據美國馬德裏天體生物學中心行星地質學家朱蘇斯·馬迪尼茲·弗裏亞斯稱,在過去70年裏,全球共出現類似50多起隕冰墜落事件。
 
74、科學家用病毒製造微型電池
 
今年8月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宣稱,僅有半個人體細胞大小的微型超前主義電池將由病毒微生物構成。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現已完成這種微型電池三個部分中的兩部分設計,該微型電池可向植入式醫學傳感器或實驗室計算機芯片提供動力,以及那些非常小的物體。此外,它還可以超乎想像地植入其他生命體內。據悉,這種微型電池可以在某裝置表麵進行蓋印或打印。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保拉·哈蒙德、安吉拉·貝爾徹、常業明(音譯)和研究小組同事共同負責此項研究,他們指出,據我們了解,這是用於製作和安置微電池電極的第一個微接觸打印實例,同時這也是首次裝配病毒用於微型電池製造。該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自然科學院學報》期刊上。
 
貝爾徹說,“目前研究小組已建造並測試了微型電池所需三個部分中其中兩個,該技術自身並不涉及任何昂貴裝置,同時該實驗需要在室溫下完成。”微型電池包括兩個相反電極——陰極和陽極,它們由電解液進行隔離。在當前的研究狀態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已建立了陰、陽極和電解液。首先,研究小組在光亮、橡膠材料上使用一種叫做“軟平版印刷術”(soft lithography)的普通技術建立微型電池接頭模型,這些微型電池接頭的直徑僅有4—8微米。在電池接頭的頂部,研究小組堆積了多個雙聚合體層,其作用是固體電解液和電池離析器。接下來,將病毒自裝配在電池接頭的聚合體層頂部,最終形成陽極。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微型電池接頭蓋印,每個電池接頭都覆蓋著電解層和氧化鈷陽極。
 
75、辣椒產生辣椒素避免真菌攻擊
 
今年8月份,一項科學研究顯示,辣椒產生辣椒素主要是用來保護它們不受真菌的攻擊感染,辣椒素是形成辣椒辛辣味道的主要化學物質。據悉,研究人員對玻利維亞超過200英裏長區域中的辣椒的辣椒素濃度和真菌病害率如何變化進行了調查,從而得出了上述結論。辣椒容易受到在其表麵打洞取食的小蟲傳播的真菌的感染。一旦真菌進入果實中,即便是微量的真菌也足以毀掉辣椒種子。
 
76、歐洲最古老的“先驅人”骨骼有120萬年曆史
 
今年3月份,西班牙科學家表示,他們確認去年在西班牙發掘出來的人類早期鄂骨化石,是迄今為止在歐洲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由此推斷人類在歐洲生活的曆史超過了120萬年。
 
2007年6月,考古學家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埃爾卡山區發掘出一個人類鄂骨化石、以及一些簡單的石器工具。經過研究考證,科學家認定,這些化石是迄今為止在歐洲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時間為大約120萬年前。這比1994年在該地區發現的“先驅人”還要早40萬年。而“先驅人”此前被認為是歐洲最古老的人類。在此之前,考古人員在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都發現了人類活動的跡象,時間可以追溯到大約100萬年前,但是一直以來隻有動物遺骸和石器工具,從沒能找到過任何人類遺骸。
 
在這次考古發現中,科學家還驚奇地發現有一塊打火石的薄片植入了動物骨骼裏,並由此推斷,原始人類把打火石當作天然的刀具來使用。
 
77、世界最早的計算機源自兩千年前古希臘文物
 
今年12月份,美國科學家發現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竟源自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一件文物,實際上這是一個裝有刻度盤、齒輪和嵌齒的計算裝置。
 
科學家喬·馬紮特撰寫的《天堂解密》中曾介紹過古希臘時期的計算機——“安蒂基塞拉”,它主要是一種計算時間的裝置。據悉,該裝置發現於1900年愛琴海底的潛水勘測中。美國耶魯大學德雷克·德索拉·普賴斯教授在20年裏,利用X射線掃描技術透視其內部的工作狀況,最終掌握了它的真實用途。它可以向人們展示從地球上觀測太陽、月球和其他星體的運動狀況,實際上是一台計算太陽和月亮日曆的計算機。主輪轉動一圈等於一個太陽年,較小的齒輪則顯示太陽和月亮以及最重要的恒星上升時的位置。
 
這個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表明希臘科學家已使用此類的一係列儀器著手天文學研究。據稱,在最早計算機存在的同一時期,古希臘數學家、物理學家和發明家阿基米德曾設計了一個球形天文學裝置。目前,一些科學家大膽推測,這個世界最早的計算機很可能是由阿基米德設計發明的。
 
78、遙遠星係發現壯觀“氣體燈絲”
 
今年8月份,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2.35億光年的星係中呈現出“燈絲”結構,這種太空結構是圍繞橢圓狀星係NGC 1275中心位置的絲狀氣體。該絲狀氣體結構的質量是太陽的100萬倍,氣體燈絲寬200光年,經常令人驚訝地徑直延伸至2萬光年的距離。天文學家長期置疑這種氣體燈絲的易脆性,已有1億年曆史的該太空結構如何幸存於苛刻的太空環境中,但目前天文學家們不能完全地看清這些氣體燈絲結構,從而執行有效性研究。
 
劍橋大學卡羅爾·克勞福德博士說,“我們從地麵上進行觀測時,總受到地球大氣層的雲層幹擾。而哈勃望遠鏡所拍攝到的這組圖片非常清晰,我們能夠進行精確測量,並研究該氣體燈絲結構的成份。如果某些太空結構非常稀薄,且天然性易脆。那我們目前需要認識到它的易碎程度,以及需要多強的磁場力量進行維持。”
 
這些氣體燈絲從星係中心延伸至英仙座星係,該星係是一個充滿“敵意”的高能量環境,其內核具有強大的重力潮汐牽引力。通常在這種綜合力量作用下,氣體燈絲應當在短時間內被撕裂,導致它們瓦解成為恒星。然而令科學家費解的是,氣體燈絲卻能夠抵禦如此惡劣的環境長達1億年以上。
 
79、遠古齧齒動物體型比牛大
 
今年1月份,烏拉圭古生物學家發現,大約在400萬年前,地球曾經生活過一種體重達1噸的巨型老鼠,體形有如一部汽車,遠比牛大,主要在南美洲的沼澤地帶出沒,堪稱齧齒類家族中的巨無霸。
 
烏拉圭國家自然曆史和人類學博物館的裏德內特博士和蒙得維的亞物理研究所的布蘭科博士日前在英國皇家協會《進化》月刊上刊登論文稱,他們和其他古生物學家在烏拉圭河床地區石灘上一塊破裂的巨石中,發現這個頭骨化石。該具頭骨長53厘米,門牙長逾30厘米,其中10厘米部分外露,可能充當對抗食肉動物的武器,或者像現在的海狸一樣啃食木頭。
 
布蘭科博士對這具頭骨進行研究後發現,它屬於一個以前從未見過的生物。兩位博士為新發現的遠古齧齒動物取名“碩鼠”。現在,科學家已對這個老鼠家族中的巨無霸的頭骨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它有可能是天竺鼠和海狸雜交後的產物。
 
80、植物油和尿液製成新型自愈型橡膠
 
橡皮條可以被延伸其原本長度的數倍,並最後反彈至初始狀態,但是如果將橡皮條切斷或損壞,橡皮條則無法恢複。目前,法國科學家研製出一種被切割破壞後仍能“自愈”的新型橡膠,該技術將對於服飾和玩具的自我修複帶來希望。據悉,製造這種自愈型橡膠的原料十分特殊,它是由植物油和尿液製成的。
 
81、能夠拆散後自組裝的機器人
 
目前,美國科學家設計一種新型機器人“ckBot”由15個部分構成,當它被拆散後又可以自已重新組裝起來。這款機器人的設計師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GRASP實驗室機械工程教授馬克·伊姆(Mark Yim)稱,它非常像科幻電影《終結者2》中的金屬液體機器人T—1000。在ckBot實際操作時,該機器人上裝配的攝像機和內部傳感器發布指令,可以將分散的模塊進行翻轉扭動,彼此間進行靠攏。
 
82、新型免疫係統武器:人體內髒的DNA“彈弓”
 
今年8月份,美國和瑞士科學家研究揭示了嗜曙紅細胞(eosinophil,白細胞的一種)幫助機體抵禦細菌感染的機製。研究發現這種細胞能被細菌激活,用類似“彈弓”的方式釋放出線粒體DNA,創建成一張“網”捕獲並殺死細菌。
 
嗜曙紅細胞僅占人體白細胞組成的1%·3%。此前,科學家已經知道它們有助於人體防禦寄生蟲,但對於其在免疫係統中的具體角色並不清楚。與其它種白細胞遍布全身不同,嗜曙紅細胞隻發現於消化道等特定區域。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當嗜曙紅細胞受到細菌感染的刺激時,它們會如彈弓發射一般,快速分泌出線粒體DNA。線粒體DNA會綁定在顆粒蛋白上,形成一張能夠捕獲並殺死細菌的網。
 
不過,嗜曙紅細胞釋放的有毒蛋白並不總是對機體有益,它也會損傷附近的組織。比如某些種類的哮喘和克羅恩氏病就要歸因於嗜曙紅細胞。
 
83、超強納米紙
 
美國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正在開發一種神奇的納米紙,這種納米紙看上去像複寫紙,比重是鋼的十分之一,強度卻能高達鋼的500倍。科研人員認為,這種納米紙未來有望為從電視到飛機的製造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據稱,這種神奇的納米紙名叫buckypaper,它由粗細隻有人頭發直徑五萬分之一的管狀碳分子製成,具有銅一樣的導電和散熱性能。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表示已在研製方麵取得重要進展,buckypaper有望很快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據說,用buckypaper這種複合納米材料可生產更輕、更節能的飛機和汽車、效能更強大的電腦、清晰度更好的電視等多種產品,從而有可能引發材料學和製造業的一場革命。
 
84、9000年前就有乳業加工
 
考古學家曾長期認為古代人類飼養家畜獲得相應食物之間存在著拖延滯後,目前,一項研究顯示9000多年前,人類就懂得如何讓家畜犁地,並獲得家畜乳汁。考古學家在英國北安普敦郡的考古遺址發現鐵器時代等不同時期的盛放牛奶的陶器碎片,進而證實人類進行家畜乳汁生產的曆史可追溯至9000年前。
 
85、印尼霍比特人的爭論仍在繼續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進化動物學家林德爾·布朗厄姆和馬塞爾·卡爾迪洛在6月份出版的《生物學通訊》上發表文章稱,電影中出現的“霍比特人”,也許是原始人類的一支,由於進化壓力才演變成矮小體型。這為印尼富有爭議的“霍比特人”真實存在說補充了新證據。
 
他們指出,一種“島上原則”是造成這支原始人類演變得矮小的原因。“島上原則”指由於島嶼上食物數量有限,體型較小的物種能更好存活,之後逐漸演變為較大型物種;相對地,較大體型物種則因食物不足麵臨嚴酷生存挑戰,逐漸變得矮小,這是因為食物需求量小的物種擁有更大的生存優勢。
 
但同時關於印尼霍比特人爭議仍在繼續,許多學者認為這可能是一種病態遠古人類。並不是一種新發現的遠古人種。
 
86、人體大腦記憶如同相片存儲器
 
數十年以來,認知科學家知道人們可以識記十年前的大量圖片,但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大腦記憶功能要更加強大。今年1月份,認知科學家奧德·奧利瓦(Aude Oliva)的研究小組重新進行了一項上世紀70年代曾進行的實驗:用4個小時時間研究14個測試者瀏覽3000張圖片,然後立即問詢測試者相關圖片的具體信息。結果顯示,人體大腦的記憶功能如同相片存儲器一樣,最易區分的圖片準確識別率為92%,中等識別難度的圖片識別率為88%,最難識別的圖片識別率為87%,其中一位測試者的識別率竟然高達98%。
 
87、快速受精揭示開花植物多樣性之謎
 
目前據科學家評估,世界上有已知的270000種已知被子植物,或開花植物,但僅有大約900種裸子植物,其中包括針葉樹、蘇鐵綱植物和銀杏樹等不開花植物。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進化生物學家約瑟夫·威廉姆斯(Joseph Williams)稱,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間的差異性在於被子植物存在至關重要的受精過程。
 
他研究顯示,被子植物通過花粉管攜帶花粉中的精子與卵子快速結合,因此形成了世界上開花植物多樣性。
 
88、細菌可以控製氣候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大學生物科學係副教授布倫特·克裏斯特納(Brent Christner)表示,在全球範圍內降水區域的大氣層中有一種非常有效的“造雨細菌”。它們能夠形成冰晶體,而這種冰晶體在雲層中是形成雨雪的重要元素。
 
這種存在於大氣層中的細菌被稱為“造雨細菌”,可能引發形成雲層中的冰核顆粒,進一步影響全球氣候水循環。這項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填補了人們對大氣層冰核科學性理解的空缺。該研究報告將發表在11月17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期刊上。
 
克裏斯特納的研究小組還包括該大學實驗統計係的凱文·麥克卡特(Kevin McCarter)、羅格曼·凱(Rongman Cai),以及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INRA)和美國蒙大納州大學的合作研究員,他們之前曾證實在大氣層降水中存在著冰核細菌,但是對於其來源仍存在許多疑問。克裏斯特納說,“為了證實冰核細菌,我們對比了大氣降水物中生物冰核和伴隨沉澱噴霧中化學成份之間的相互關係。”最終,噴霧中的化學成份揭示了其來源的信息,以及生物冰核起源的潛在環境。他指出,使用我們的研究模型精確地預測出大氣降水物中生物冰核的含量,這項研究首次顯示大氣層中生物冰核的分布狀況,相關的研究數據將對其他研究領域具有很大的幫助。
 
89、世界上最古老的箭頭距今6萬年
 
今年5月份,研究人員報導稱世界上最古老的箭頭發現於現今南非的東海岸,距今至少有60000年曆史。這一時期正值鐵器時代,遠古人類通常是將這種箭頭裝配在矛上,用於捕殺獵物。而在20000年前南非地區的人類主要以弓箭獵射為主,並通過獵殺的動物換取其他的食物。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考古學家林恩·瓦德雷(Lyn Wadley)使用顯微鏡對這些石製箭頭進行了觀測,他發現這些箭頭被削得十分鋒利,其箭頭呈現出很強的對稱性。
 
90、鴨嘴獸具有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基因特征
 
鴨嘴獸長著鴨子的嘴和腳;下蛋卻又用母乳喂養後代;一半時間生活在陸地上,一半時間又待在水中……集如此多的古怪特性於一身,難怪當這種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剛被介紹給歐洲人時,許多著名的生物學家會認為,鴨嘴獸不過是一個拚湊出來的噱頭。雖然科學界早已接受了鴨嘴獸的獨特存在,但直到今年5月份,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韋斯利·沃倫率領的研究小組成功破譯了鴨嘴獸的基因圖譜,它在進化樹中的精確位置才得到確定。通過比對鴨嘴獸與其他動物的基因圖譜,研究者指出,乳汁的產生開始於距今1.66億年前,那時,哺乳動物剛剛從蜥形類動物中分化出來,鴨嘴獸的祖先就出現於這個階段。此外,在許多與功能相關的基因上,鴨嘴獸既擁有哺乳動物的類似基因,也擁有鳥類的類似基因。
 
91、基本麵部表情需要至少10種麵部肌肉協同合作
 
人類表達基本的麵部表情需要哪些麵部肌肉的協助工作呢?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心理學家布裏奇特·沃勒(Bridget Waller)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體麵部基本的6種表情表達需要至少10種肌肉的協同合作。他想理解生物學基本上人們如何表達情感,而這些情感表達時又會關聯著哪些麵部肌肉組織。據悉,他分析的這5種基本麵部表情包括:高興、悲傷、恐懼、憤怒、驚奇和反感。
 
92、3.8億年前“魚媽媽”化石
 
今年5月份,科學家發現了3.8億年前一條即將生育幼仔的盾皮雌魚化石,這是迄今發現最古老的胎生魚化石。雖然這條雌魚已經死亡,但是從化石標本上可清晰地看到一條即將出生的胚胎幼仔和母親的臍帶相連。
 
這項研究使遠古魚類胎生的曆史向前追溯了2億年,支持了脊椎動物體內受精起源於遠古魚類的觀點。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博物館古生物學家約翰·朗說,“當我第一次看到雌性魚化石標本中包含著胚胎幼仔,我非常吃驚。通過研究最早期脊椎動物交配,我對此項研究漸漸理解了,遠古魚類不僅會在水中排卵,還會在水中交配胎生幼仔。”
 
這個化石標本是一種叫做“Materpiscis attenboroughi”的盾皮魚,它現已滅絕,在4.17—3.54億年前泥盆紀時期,這種下頜可以咬碎骨骼的盾皮魚分布在海洋世界之中。在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投資的一項科學勘測探索中,朗和同事們在戈戈地岩層發現這一遠古魚類標本,戈戈地岩層以埋藏豐富魚類化石而聞名。在Materpiscis attenboroughi生活的時期,西部澳大利亞海域的熱帶暗礁中生存著許多海洋生命。
 
這條遠古雌性盾皮魚長度不足10英寸(25厘米),其腹內的幼仔是成年魚體的25%。昆士蘭州立大學的史蒂文·索爾茲伯裏說,“相對於母體大小,胚胎幼仔的身體較大表明這種魚類幼體出生時就是成型的,這種生殖策略可以避免幼仔出生後被其他大型魚類掠食。”
 
93、地球發出神秘聲音
 
10年前科學家發現地球持續發出嗡嗡響聲,是一種完全不被人耳所查覺的聲音,這就像在演奏一場巨大、異常安靜的交響樂,但是這種嗡嗡聲音的來源仍是一個謎團。目前,科學家在嗡嗡聲音中有了意想不到的重大發現,將有助於揭示其中的秘密。
 
地球持續釋放出嗡嗡聲音,卻無法被人耳所聽到,甚至當地震發生時人耳也不會聽到這種神秘聲音。據悉,研究人員是在10年前通過一種叫做“地震檢波器”的科學儀表首次發現這種地球的神秘嗡嗡聲,當時他們稱這是地球的“嗡嗡之音”。
 
研究人員猜測這種聲音可能來源於處於攪動狀態的海洋,或者是煽動的大氣層。為了尋找更多的線索和證據,科學家們對德國黑森林觀測台的異常安靜地球傾聽研究所的分析數據進行了研究,這些資料的總結得到了中國和日本科學家的幫助。之前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嗡嗡聲音所形成的振動是一種“類球體”類型,雖然這種聲音無法被人耳所探測到,但它基本上可平息岩石上下移動所產生的震動。目前,嗡嗡聲形成的振動的成形大致上像一個環。科學家們其實期望能夠揭示這種神秘嗡嗡聲音的振動類型,但是這種環狀波的能量就如同類球體一樣非常強大。
 
這項發現將使研究人員不得不重新思考地球嗡嗡之音的形成原因,他們認為類球體振動可能由地球上向下的擠壓作用力所形成,這些壓力來自於海洋或大氣波。這種扭曲環狀現象可能由地球表麵的切變力導致,地球表麵的切變力可能源於海洋、大氣層或者是太陽。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地球學家魯道夫·施尼德瑞格說,“未來關於地球神秘嗡嗡之音的研究將更富有挑戰性,這是非常微弱的聲音信號很難被測量到,該聲音的激發原理可能歸咎於一個複雜係統的多樣化交互作用。”他指出,更好地理解這種神秘聲音將有助於分析地球的陸地、海洋和空氣是如何進行交互作用。目前施尼德瑞格將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3月20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學研究學報》上。
 
94、海藻製造遮光曬劑
 
蘇格蘭海岸炎熱日子裏散發的氣味就如同遊泳池內一樣,這種氣味主要是碘。然而並不是化學性物質氯氣。今年5月份,蘇格蘭海洋科學學會大氣層科學家表示,雖然碘是創傷消毒殺菌劑,起到對水質的清潔過濾作用,實際上這些碘主要是由海藻製造的,其作用是為海藻遮光防曬。
 
95、土衛二存在有機物質
 
目前,科學家觀測發現從土星的衛星土衛二(Enceladus)中以超音速噴出的大塊羽狀水汽和冰粒可能來自土衛二冰麵下的液態水,這意味著土衛二可能有支持生命存在的條件,即使隻是微生物。
 
今年3月,NASA“卡西尼”號宇宙飛船飛過土衛二表麵時收集了圖像數據以及冰和水汽的樣本。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研究人員對“卡西尼”號宇宙飛船拍攝到的圖片進行了研究,認為從土衛二中噴出的大塊羽狀物裏含有水汽,這表明土衛二也許蘊含著一個地下水庫。
 
研究人員計算出這些羽狀物的運行速度大約在每小時1360英裏以上。該研究負責人、噴氣推進實驗室研究員康迪斯·漢森表示,這些羽狀物噴出的速度比音速還快,如果沒有液體,要達到這個速度將非常困難。但是漢森也指出,這項研究成果是證明土衛二上存在液態水的有力證據,但並不是最終證據。漢森說:“我們認為液態水是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更多的證據已證明土衛二存在著液態水。當然你(生命存在)還需要能量、營養和有機物質,看上去那裏有這些物質。但是那裏是否真的存在生命,我們還無法說。”
 
96、1000多年前出現遠途海運貨易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1000多年前厄瓜多爾商人通過木筏將商品從厄瓜多爾送到墨西哥後再返回,其航程共計6400公蚖。在此之前考古學家曾置疑為什麽具有南美洲風格的人工製品僅出現於墨西哥,而在墨西哥和厄瓜多爾之間卻找不到。依據這項最新發現,科學家意識到當時可能存在著海運貨易。
 
97、冥王星被劃為“類冥王星體”
 
在兩年前被太陽係開除後被降級為“矮行星”的冥王星有了新地位,國際天文聯合會6月10日正式宣布冥王星將同一些“矮行星”一起被稱為“類冥王星”天體。國際天文聯合會轄下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會議,會後發表聲明指出,冥王星與厄裏斯(Eris)應歸為“類冥王星”新類別。
 
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定義,“類冥王星”是指繞著太陽軌道運轉,軌道平均距離大於海王星,質量約相當於地球1/12000,圍繞太陽運轉周期在200年以上且自身重力須能使其形狀維持圓球形的矮行星。“類冥王星”在運轉時,不會撞擊其他星體。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投票決定,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
 
98、櫛水母可能是地球上第一種動物
 
一項針對動物進化史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第一種動物可能比科學家以前想象的結構更為複雜。這其實是一種頗為神秘的動物,研究人員隻能通過對其化石和現存動物的分析研究推斷出它的各種形態特征。
 
這項研究的經費來自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4月10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將對該研究進行詳細描述。研究采用最新的高能技術用以分析海量遺傳數據,確定了動物生命樹底部的最早分離時間。“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由進化論創立者達爾文提出,是各物種間進化關係的一種分等級表現形式。
 
這項研究中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是,櫛水母在海綿(一種水棲的海綿綱無脊椎海生動物)之前就同其它種類的動物中分離,並發展了自身的進化途徑。最新研究發現對有關動物進化樹底部結構的傳統觀點構成了挑戰。這項理論將結構簡單的海綿視作從生命樹最早分離的動物。領導這項研究的鄧恩說:“這確實令人驚訝不已,以至於我們剛開始認為是我們自己的研究出現了什麽錯誤。”
 
但是,鄧恩研究小組在反複檢查研究結果,並增加了更多的數據後,他們的研究結果仍表明,擁有組織和神經係統的櫛水母(comb jelly,一種會發光的水母)在無組織、無神經的海綿體之前,就已同其它動物分離,建立了自身進化道路。鄧恩表示,結構相對複雜的櫛水母出現在生命樹底部,這本身表明地球上第一種動物可能比科學家以前想象的更為複雜。
 
99、木星上的“紅斑”之謎
 
木星不但是太陽係中最大的行星,而且其大氣運動過程也極其的神秘,尤其是著名的“大紅斑”更是讓無數科學家感到困惑不已。多年前,科學家們發現在木星上又形成了一個新的紅斑,隻是體積要稍小一些。就在學者們對新紅斑形成的機製感到困惑之際,美國天文學家又宣布了一個令人感到驚奇的消息:他們在木星大氣中觀測到了第三個紅斑。
 
根據現代科學理論,“大紅斑”是木星大氣中一片壓力非常高的反氣旋構造,其現在東西長度為24000·40000公裏,南北長12000·14000公裏。該構造的尺寸以前還要大得多,然而自20世紀以來,其體積已縮小了一半。“大紅斑”自身也處於快速的旋轉之中,平均每6個地球日便可旋轉一周。
 
至於“大紅斑”色彩的具體成因目前還是個未解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與其化學成份存在著密切的聯係。行星學家們認為,其色彩可能是太陽紫外線與木星大氣中的有機分子或是硫化物相互作用的產物。
 
100、史前巨鯊撕咬力竟超過霸王龍
 
科學家已發現地球曆史上具有最強撕咬力量的物種——史前巨型鯊魚“Megalodon”,其牙齒撕咬力量甚至超過了霸王龍。“Megalodon”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大牙齒”,它的身體可生長至50多英尺,體重達到110噸,是現今其近親大白鯊的30多倍。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生物機械學家、古生物學家斯蒂芬·朗伊稱,化石證據表明這種遠古巨齒鯊魚通過撕咬大型鯨的尾部和鰭,可實現對鯨的獵殺。
 
為了分析大白鯊和“Megalodon”的撕咬能力,研究人員使用複雜精湛的計算機技術,包括模擬機翼、橋梁和航天飛機的工程學軟件。朗伊和同事們基於8英尺長雄性大白鯊屍體共同開發的這個3D數字模型,重建了鯊魚頭骨、口腔的近200萬個微型連接組件。朗伊說,“這需要通過大量的計算機功能分析相關的口腔骨骼樣本,因為你將處理生物學上所有複雜外型的骨骼結構。”
 
過去科學家們曾嚐試描繪大白鯊的撕咬力量有多大,看來人們很大程度地低估了大白鯊的撕咬能力。經計算,體型最大的大白鯊的撕咬力可達到2噸,這是非洲獅的3倍,人類的20倍。朗伊稱,大白鯊是迄今地球存活物種中撕咬力量最強的物種之一,盡管殺手鯨和大型鱷魚也具有很強的撕咬力量。和大白鯊同樣強壯的是現已滅絕的近親祖先——巨齒鯊,巨齒鯊的撕咬力量是大白鯊的6—10倍,這也足以表明它們是地球曆史上最可怕的掠食性動物。相比之下,科學家認為有“暴君蜥蜴”之稱的霸王龍並不是巨齒鯊的敵手。霸王龍最大的撕咬力量可達到3.1噸,比現今的大白鯊強一些,但卻無法與巨齒鯊相匹敵。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226;  《探索》雜誌盤點08年度100項重大科學新聞 Zt
8226;  百多條民間小驗方保健康 (轉)
8226;  New Year's EVE (圖)
8226;  雪景 (圖)
8226;  流動的色彩(組圖) ZT

加跟帖:

當前帖子已經過期歸檔,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