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有路何為徑

來源: Shixiang 2017-05-24 07:31:5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4480 bytes)

1.十善業道:生天的福德(條件)
    
    持五戒未來世可以繼續生而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為首迦
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複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上:“修習何業得生欲天?修十善業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與力行十善,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的十善業道就是十惡業道的相反,十惡業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種惡業。也就
是身惡業有三:殺、盜、淫;口惡業有四:惡口、妄語、兩舌、無義語(綺語);意惡
業有三:貪欲、瞋恚、愚癡(惡見、邪見)。

如《優婆塞戒經》卷6〈業品 第24 之1〉中雲:

身三道者,謂殺、盜、婬;口四道者:惡口、妄語、兩舌、無義語;心三道者:妒
、瞋、邪見;是十惡業,悉是一切眾罪根本。

所以,十善業就是指不造這十惡業,因為這十惡是一切眾罪的根本。經中接著說:

如是十事,三名為業,不名為道;身口七事,亦業亦道,是故名十。是十業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從是而得善惡二果,亦是眾生善惡因緣,是故智者尚不應念,況身故
作?

也就是說這十個業與道中,心的三業是我們的意識和意根所想的,還沒有身口的行
為造作出來,隻是內心中產生惡思惟而成就的惡業,但還沒有傷害到他人,因此隻是業
而不是道;但身行、口行的七個業,也是要經由意的念想決定,並且已經由身、口的行
為造作出來,對眾生有了影響,因此既是業也是道。而這十個業道不論是自己作或教他
人作,或自己和他人一起作,都會得到相應的善惡業果報;因此,有智慧的人不會去造
作十惡業,甚至連想都不應該去想了,更何況是自己故意去造作惡事呢?

這十善不僅是學佛人應該修學的,世間人行十善也會受到社會的尊敬,相反地,造
十惡之人則會被大眾所厭惡,甚至是違法而遭受刑罰,所以 佛陀說行十善的人可以增
加內、外財物及壽命,行十善不僅是未來世可以得到好的果報,今世也是利益無窮。


2.欲界天的貪欲差別與定力層次

a.貪欲越少、果報越殊勝

佛陀在《楞嚴經》中就開示過,欲界天的天人對於“男女欲”貪愛的程度,是越往
上層的欲界天,對男女欲就越淡薄,如果能夠遠離欲界的種種欲貪而證得初禪,舍壽後
就能夠脫離欲界的係縛而往生到色界天中。接著我們來看看經典中的開示,《楞嚴經》
卷8: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
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
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
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
類名須焰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
,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
,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
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
還,名為欲界。

白話解釋如下:

阿難!欲界中不同心性的各種人都不求常住之法,也還沒有能力舍棄妻妾之間的種
種恩愛。但是處於四處都有邪婬事相的欲界人間,他的心中卻不會因此便流散放逸於邪
婬之中,心地澄清瑩亮而出生了微少的光明;命終之後相鄰於日月,像這樣的一類人名
為四天王天。對於自己的妻子房室中事已經婬愛微薄,於清淨修行安居的時候不會貪求
具足行淫的所有境界;這類人命終之後超出日月光明,居住於人間之頂,像這一類人就
名為忉利天。若是逢遇配偶提出要求而履行義務暫時交合,過去了以後就不再思念及回
憶剛才的境界,住於人間的時候也是動心的時候少而靜心的時候多;這類人命終之後,
於虛空中清朗而獨自安住,日

月的光明向上照不到他,這一些人自己有光明照耀,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須焰摩天
。一切時候都是靜心不動,配偶若有與婬行相應的觸來到他身上時,他仍沒有能力違背
抵抗;這類人命終之後會上升於精細微妙境界中,不再接觸下界各種人與天的境界,像
這一類人名為兜率陀天。我的心中本無行欲之心,隻是回應你而共行婬事,於床上橫陳
行事時無心領受,所以味如嚼蠟;命終之後出生於超越欲界四天事物而能自行變化的境
界中,像這一類人名為樂變化天。沒有欲界世間之心,隻是如同世間人一般行於婬事,
於婬行的事情中互相交合時,心境是清楚而不迷戀地超越的;命終之後普遍地可以出離
及超越“能變化天”及“不能變化天”的境界,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他化自在天。阿難
!像這樣的六天有情,身形雖然出離了心動的境界,然而心的行跡仍然與婬欲或多或少
都有交錯;所以從這個他化自在天開始往人間而還,全都名為有欲的世界。此中真實的
義理,平實導師在《楞嚴經講記》第十三輯中有詳細的解說,有興趣深入了解的學人可
以詳細閱讀思惟,定能獲益廣大。

簡單地說,在人間如果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以及能行布施等十善業,舍壽後才
有因緣可以往生欲界天;而欲界天有六種不同的層次,會往生到哪一層天,其中最大的
影響因素就是跟男女欲貪減少的程度有關。

想要往生六欲天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都要修十善業,不是隻有這段經文
中所講的六種不同層次的貪欲減少的境界。……若是不修十善業,單單是寡欲清心,還
是不能往生六欲天中。

欲界天的六個層次中,最低的是四天王天,在四王天的一日是人間的五十年,三十
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享有五百年的壽命。從《楞嚴經》中的開示我們可以了
知,往生四天王天就是要行十善,不邪婬,但是“未能舍諸妻妾恩愛”,也就是對男女
的恩愛欲貪還是很強烈。在《起世因本經》和《瑜伽師地論》中提到四天王天的天人,
在行婬欲的時候也是跟人間一樣,也就是現在年輕人的流行語所說要“全壘打”的意思
,就是要男女二根交合行淫,但是欲界天不會像人間一樣“漏失不淨”,也就是他們不
會有射精等不淨物流出的現象,隻會有風氣出來就能滿足其婬欲之心了。

往上的第二層天是忉利天,又稱為三十三天,就是道教的天主玉皇上帝所統轄的那
個天;佛教說的忉利天主—釋提桓因—就是道教的玉皇上帝。譬如道教中有很多的上帝
,像玄天上帝、保生大帝或其他的各種天帝就是屬於忉利天,此天由三十三天所組成,
因此就有三十三位天主,而統領諸天位於中天的天主,是其他三十二個天王之首,也就
是天帝釋(玉皇上帝)。道教中也有些其他的天帝、老君、天尊等等不同的名稱,但本
質上並沒有超過欲界中忉利天的天人境界,此界天人就是因為過去世在人間行十善,並
且他們“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也就是他們對於男女欲貪已經很淡
薄。

 

忉利天的天人也是要二根兩兩交會才能滿足淫欲的,想要求生忉利天的人,不但是
不邪婬,而且對於自己的妻房(女眾則是對於自己的良人)“婬愛微薄”。有的人貪欲
很重,就象是一句成語說的“旦旦而伐”;意思是說,他每夜都要。能夠往生忉利天的
人,則是由於“婬愛微薄”,或者兩、三天,或者五、六天,乃至半個月、一個月才需
要一次,就是“婬愛微薄”。“淨居”是說不邪婬而清淨居家,不是指證道者的清淨性
……。“於淨居時不得全味”,不會每天都要,也不會像密宗追求初喜或第四喜那樣,
想要獲得淫觸的具足享受。……

忉利天的一天相當於人間一百年,同樣是一個月有三十天,每年有十二個月,而忉
利天人的壽命是一千歲,身高是一由旬。由於婬欲淡一點,果報就更好一點。

再往上的第三層天到第六層天的福報又更好了,壽命也更長。因為婬欲越來越淡薄
,在人間的時候心念就已經是動少靜多了,因此這第三層天的焰摩天人若起男女欲的時
候,已經不須要男女二根的交合了,隻要互相擁抱一段時間就可以滿足。第四層天的兜
率陀天人,男女欲就更輕微了,他們也不必擁抱,隻要男女互相拉著手就滿足了。兜率
陀天就是 彌勒菩薩正在弘法的地方,我們 釋迦如來的弟子,在過完這末法的一萬年,
當正法滅盡之後都是發願要追隨 月光菩薩往生到彌勒內院,親承 彌勒菩薩座下聞法修
行。因此,我們必須知道要怎麽修才能往生到那裏?

 

第四天可就很勝妙了,因為這是 彌勒菩薩正在弘法的地方,不過 彌勒菩薩住在內
院而不在外院。如何能夠生到兜率陀天呢?這類人是在一切時間裏都是安靜而不想動轉
行欲。往生第三天的人是“動少靜多”,而即將往生兜率陀天的人,每天都靜心不動,
除了行善以外,每天回到家中就是打坐不動,其他事情都沒有興趣,所以“一切時靜”。


另外,第五層天—樂變化天人—隻要男女彼此相視而笑,男女欲的熱惱就消除了,
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則隻要雙方兩眼相互交會,男女欲就獲得滿足了。這些在《起
世經》和《瑜伽師地論》中都有說明。譬如《瑜伽師地論》卷5:複次,婬欲受用者:
諸那落迦中所有有情皆無婬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長時無間多受種種極猛利苦;由此
因緣,彼諸有情若男於女不起女欲,若女於男不起男欲,何況展轉二二交會。若鬼、傍
生、人中,所有依身,苦樂相雜故有婬欲,男女展轉二二交會,不淨流出;欲界諸天,
雖行婬欲無此不淨,然於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二交會熱惱方息;
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天,唯相執手熱惱便
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熱惱便息。

也就是說,在地獄中的有情,大多數的時間都在領受著劇烈的痛苦,所以根本就沒
有機會生起婬欲之心,更何況是男女二根之交合。隻有像鬼道、畜生道以及人間,有苦
、有樂相互摻雜的狀況就會有婬欲生起,男女二根相互交合並且會有不淨流出;而欲界
天的下二天中,雖然有男女二根交合行淫但沒有不淨流出,隻在男女二根中有風氣排出
,男女欲的熱惱便得消除(四天王天的天人和忉利天的天人都是像人間一樣,有男女二
根兩兩相交,男女欲的熱惱才能消除)。但是,夜摩天則隻要擁抱就夠了,兜率陀天則
是牽手,化樂天則是相顧而笑,他化自在天連笑都不必了,隻要互相看一眼就行了。

由經論中所開示欲界六天的境界,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欲界諸天越往上層的境界婬
欲越淡薄,若是到了色界的初禪天,就說是離欲的境界(離欲界欲),色界天人根本沒
有男女的差別,當然連想看異性的念頭都不會有了,更何況會有等而下之的婬欲諸行呢
?而現今的“假藏傳佛教、西藏密宗喇嘛教”主張男女雙修可以即身成佛,從如此邪謬
的教理,就可以確定喇嘛教所傳的法絕對是欺騙眾生的!因為“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欲界六天中的上四天,就已經不會有男女二根交合的欲望了,而且連證得初禪的外道
也都遠離婬欲了,何況是已經離欲證得解脫並且又具有道種智的地上菩薩,怎麽可能還
會想要修男女雙身法!更甭說是妄想以此不入流的、欲界最粗重的,男女欲貪的婬行二
根交合之法,來誆騙世人說能夠以此而“即身成佛”!

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欲望越少福報越好,相對來說修行也越好!

b. 欲界定與未到地定

前麵我們提到,欲界天中越往上層貪欲越少,也就是說層次越往上定力也會越好。
通常欲界天人多分少分都會有些欲界定,而到了欲界頂的他化自在天(魔天),則會有
非常好的未到地定。《摩訶止觀》卷5 中說:“魔是未到地定果。”如果一個人修了很
大的世間福德,又有未到地定的功夫,那他往生後就可以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

 

當欲界定發起的時候,突然間身體被持住而不動搖了;很自然的不會動,讓身體很
輕鬆坐著,根本不必用力,它自然的就可以安住;身體就像被一層薄薄的膜(好像荔枝
、龍眼外麵粗殼剝掉以後裏麵的那一層薄皮一樣)就好像是被那種薄皮裹住一樣,讓你
的身體都不會動搖,把你的身體很輕安的維持不動;但不是想動而動不了,而是想要安
坐不動時,可以非常安定而輕鬆的坐著,你可以靠著欲界定而使身體不會搖晃;這就是
欲界定的持身法︰將你的色身持住不動。

而未到地定就是定力比欲界定更好,但是因為還沒有離欲,所以還不能到達初禪的
境界,因此稱為未到地定。有了未到地定的功夫,接著觀行斷我見的各種加行成就而實
證初果,乃至進而參禪開悟明心,都必須要有此定力,見道後才會有功德受用。《瑜伽
師地論》卷53 中說:【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
,此即名為聖所愛戒。】也就是說,若有未到地定而證得初果,那這位初果人就不會再
犯惡戒而下墮到三惡道去了;因此證初果和開悟明心的其中一項必要條件,就是要有未
到地定的定力功夫,若是沒有定力作為支撐,即使能夠完成斷我見所應有的觀行,也隻
是“幹慧”而不會有解脫的功德受用,頂多隻能算是個初果向者,而且若沒有善知識的
攝受,或是不信受善知識的教導,就很容易退轉回凡夫的常見或斷見之中。

什麽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的“定境”與“定力”之不同。定境是屬於境界相
,能讓行者有輕安的覺受,因而產生貪著係縛就會落入定境之中不肯舍離,通常於靜中
修定時較容易落入境界相中。定力則是功德力用,是一種可以拿來使用的力量、能力而
不是境界相,修行人所要得到的是定力而不是定境。而這個定力則是要在動中修鏈才容
易成就,有了動中定力才有能力看話頭,進而具備參話頭的思惟觀功夫,才能夠參禪來
找尋第八識如來藏。若是靜中修來的多是一念不生,容易落入定境,而且通常到了動中
就會失去定力。如果一個人打坐時能夠一念不生,進入澄澄湛湛的覺知裏麵,這時再把
此種覺受與了知舍掉,就會進入深的未到地定裏麵去,在定中暗無覺知,這還是未到地
定的定境,又稱為“未到地定過暗”,但並不是禪宗的“見山不是山”之境界。

一般人常常是“以定為禪”,把一念不生的定境誤認為禪宗的開悟境界,但那其實
隻是意識境界,正是禪宗說的“黑漆桶底”、“黑山鬼窟”或“無記空”,並非是第八
識如來藏的境界。因此,古時有一位臥輪禪師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
不起,菩提日日長。”他說自己能夠斷百思想(也就是能夠一念不生了),他誤以為這
樣就是開悟,但六祖慧能大師說臥輪這並不是開悟明心,那是落在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
境界中,依止這個離念靈知心隻會增加係縛。 因為,如果我們落入一念不生的定境中
,那是“冷水泡石頭”完全沒有用處,隻是在浪費時間而已;有心要參禪求悟的人,應
該要舍卻一念不生的定境,轉而修學動中的定力功夫,才能夠具備參禪所需的思惟觀能
力,再加上有正知見以及真悟善知識的教導,才有機會一念相應而開悟明心。

 


3. 往生色界與無色界的道理

行十善者舍壽後可以往生欲界天,但仍然是在欲界中,因此 佛陀會在開示得生六
欲天的道理之後,接著再為眾生說明“欲為不淨”,讓眾生能夠脫離欲界的係縛證得禪
定,命終之後就能往生到色界天中。關於“欲為不淨”的內涵,我們會說明,這裏我們
先談往生色界天與無色界天的道理。若能次第修得四禪八定,就能漸次進入色界和無色
界的境界中;修學四禪八定的過程,說穿了就是一個“舍”的過程。就像發射火箭到外
太空的道理一樣,必須一節一節的舍棄脫離,才能夠減輕負載而脫離地球引力的係縛;
修學禪定的道理也是一樣,必須舍棄了對欲界境界的貪著,才能進入色界初禪的境界,
必須舍棄了初禪的境界才能進入二禪,同理必須舍棄了色界所有的境界才能夠進入無色
界的境界中。因此四禪八定的修證,是必須依序次第進修的,不能躐等!不可能有人能
夠先得四禪再回來修三禪、二禪、初禪;也就是一定先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消除了五
蓋性障能舍離欲界的貪愛,才能證得初禪,接著再舍初禪的身樂境界而進修二禪,乃至
再次第轉進修得三禪和四禪。首先介紹往生色界初禪到四禪的道理與境界,然後再介紹
無色界。

a. 初禪

初禪天有三種境界,必須要能離欲才能往生到初禪天。

《楞嚴經》卷9 雲: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
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
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
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阿難
!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白話翻譯如下:

阿難!世間一切所在修行心地的人,不懂得假藉禪那靜思來修行而沒有智慧,他們
隻要能執持色身不造作婬欲的行為,在平常或者行路或者靜坐時,連想念婬樂的心也都
不存在了,貪愛與染汙的心性不會生起了,也不會再停留於欲界之內,這個人就在心得
決定時立即使自身成為清淨修行中的人;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梵眾天。婬欲的習性既
然修除了,離欲的心現前了,對於各種律儀也都愛樂而且都能隨順,這一類人立即能夠
廣行清淨的德行;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梵輔天。色身與覺知心勝妙而圓滿,四威儀都
沒有缺陷,也已經清淨所有禁製與戒律,並且再加上對於初禪天的境界全部明了與悟解
,這一種人立即可以統領初禪天中的清淨大眾,成為清淨天中之王,像這樣的一類人就
名為大梵天。阿難!這三種殊勝的參與者,欲界中的一切苦惱都不再能逼惱他們,雖然
這三種人並不是真正修習真實法金剛三昧境界,然而離欲清淨的覺知心中,對於欲界中
的種種有漏法已經都不動心了,所以名為初禪。

 

初禪的證得,定力不必很強;隻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成熟—未到地定的定力不退—
再加上性障的降伏,隻要有這兩個條件具足就可以得初禪了。

有很多人未到地定非常好,可以入定兩天、三天,但就是發不起初禪來;可是這種
人卻往往自以為已經證得第四禪了,成為一場大誤會,這個原因也要再來簡單說明。為
什麽他發不起初禪呢?因為他沒有“明悟”初禪,他不知道初禪境界現前的原因,他並
不知道初禪實證的道理。初禪的現起,除了需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以外,最重要的原因
是修除性障,就是修除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疑蓋、睡眠蓋,這五蓋就是性
障。所以 平實導師說,隻要把無相念佛的功夫修得很好,可以常常保持憶佛的淨念與
處理事務的妄念同時並存的雙運狀態,這個未到地定就成功了;接著再修除五蓋性障,
也就是把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疑蓋、睡眠蓋等都伏除了,初禪就會發起。初禪發
起的人,心中不會有男女欲的貪愛念頭,連想要看見異性的欲望都不存在,那就是世間
凡夫的清淨行完成了。

 

初禪的發起有三種狀況。第一種是由上而發,這種人是對男女欲還沒有完全斷除或
降伏,因此大部分都會退失;第二種是由下而發,大多數人在一段時間後會漸漸具足而
遍身發起;第三種則是一刹那間就遍身發起初禪,此時會有天眼出現能看見自己的初禪
天身。初禪遍身發時會看見自己的初禪天身中“如雲如霧”沒有內髒,而且從頭頂到腳
底,每一個毛孔都有樂觸,講話時那個樂觸也不會丟失。經論中都說初禪的境界是離語
言相的,但那是指等至位的初禪。然而,不論是在初禪的等至或等持位中,卻又都是不
妨礙言說的。

另外初禪有五支功德,也就是:一心、覺、觀、喜、樂,所以初禪叫作有覺有觀三
昧;必須要具足這五支功德才算是證得初禪,不可空口白話妄稱已得初禪,否則便成就
了大妄語業。

眾生要從欲界地到實證初禪,這段過程是最粗重、最困難的,但到達初禪後若要往
二禪邁進就比之前的舍離欲界要容易許多。接著我們繼續為大家介紹二禪的境界。

b. 二禪

二禪的修習是在有了初禪具足圓滿的修證基礎之後,再舍離初禪中發起的所有樂觸
。因為初禪是有覺有觀三昧,有覺觀才能領受身中的樂觸,所以覺知心對色、聲、觸等
三塵保持著覺與觀,仍然與這三塵相應,隻舍離了香塵與味塵。而二禪的境界是無覺無
觀三昧,也就是必須要舍離初禪身樂等的覺觀,若舍不掉胸腔的樂觸,那就隻能永遠留
在初禪的境界中了。二禪的等至位是“住一識處”。譬如《大智度論》卷17〈序品 第1
〉中說:【心入禪時,以覺觀為惱;是故除覺觀,得入一識處。內心清淨故,定生得喜
樂,得入此二禪,喜勇心大悅!】

《佛本行集經》卷46〈大迦葉因緣品 第47〉中也說:【滅於覺觀,內清淨心一處
,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所以二禪等至位中是離開五塵境界的,意識心隻安
住於定境法塵之中。

又,二禪天也有三種天人,接著我們來看《楞嚴經》卷9中所說二禪天的境界: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
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
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愁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
三摩地,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

白話翻譯如下:阿難!初禪天之後的清淨天人,統攝初禪天中所有修習清淨行的天
人,已經圓滿清淨行了;並且又把自己的定心繼續澄清,使定力更加堅定而不移動,後
來非常寂靜而澄湛無雜所以生起光明了,像這樣的一類天人名為少光天。再繼續加深定
力而使原來的光明增強,達到所有光明互相激發而能夠照耀到無止盡的遠方,映照到十
方世界普遍成為琉璃一般的明淨,象是這樣的一類天人名為無量光天。然後再吸持自己
所放出來的圓滿光明而成就了自己的法教體性;所發揚出來的教化是用不著言語來說明
的,而且這些教化也都是很清淨的,這樣以光的變化相來教導天人,而且這樣的光相變
化也是應用無盡的,象是這樣的一類天人就名為光音天。阿難!這三種殊勝的流類,是
一切憂愁所不能逼迫的天人,他們雖然還不是正確地修證真實三昧的境界,但他們的清
淨心中粗重的有漏性已經降伏了,全都名為二禪。

c. 三禪

有了二禪圓滿具足修證的基礎後,接著才可以進修三禪,而要證得三禪同樣是必須
舍棄了二禪的境界才能發起;又三禪名為離喜妙樂地,就是要把二禪的喜心給舍掉了,
才能進入三禪地。三禪天人有三種境界,因此說三禪有三天,《楞嚴經》卷9: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
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
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白話翻譯如下:

阿難!像這樣的光音天人以圓滿光明化成法音,披開各種法音而顯露勝妙的清淨法
,發起而且成就了精細的清淨行,通聯於寂滅無擾的清淨樂中,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少
淨天。清淨的空相現前之後,引發了沒有邊際的身心輕安,成就了寂滅之樂,像這樣的
一類天人名為無量淨天。世界與身心等一切全都到了圓滿清淨的地步,清淨行的功德已
經成就,殊勝的身心依托現前了,歸於寂滅的快樂中,像這樣的一類天人名為遍淨天。
阿難!這三種殊勝的天人流類,具有對於寂滅境界的大隨順功德,身與心都已安隱而獲
得無量的快樂,雖然依舊不是真正證得真實常住的三昧境界,安隱無憂的心中歡喜全都
已經具足了,名為三禪。

證得三禪者也有五支功德,第一是舍,第二是念,第三是智,第四是樂,第五是一
心。

 

d. 四禪

四禪的境界是息脈俱斷,舍、念清淨的,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宣稱自己有四禪的證
量,那他不但必須要具足圓滿修證三禪的禪定境界外,而且還要能夠進一步轉進,舍棄
對三禪境界的貪愛,在四禪前的未到地定中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這才表示他已經能夠
舍棄三禪的極微細妄念了。

如《楞嚴經》卷9 雲:

阿難!次複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
粗重相滅,淨福性生;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福生天。舍心圓融勝解清淨,
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
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
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
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
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白話翻譯如下:

阿難!接下來,三禪中的遍淨天人由於苦樂等法都已經不逼迫身心了,這時如果把
三禪天的苦因除盡了,了知三禪之樂也不是常住法,知道時間久了以後必然還是會有毀
壞的狀況出生;由於這樣的分別而有了無常的認知,於是把三禪天中的所有苦心與樂心
全都一時頓舍了,於三禪天中的粗重相便滅除了,清淨天福的自性出生了,可以生在四
禪天中,能夠在很長時間裏安住於四禪天中;乃至一個大劫過去而使世間毀壞時,那時
火災、水災、風災也都不能達到這裏,像這樣的一類人名之為福生天。繼續進修以後,
使舍離苦樂的心到達圓融的地步,對於四禪舍苦舍樂的勝解道理已經了知而得清淨,在
所獲得的清淨福德全無遮障之中得到了勝妙的隨順,可以窮盡未來際,都不會被劫災所
壞,像這樣的一類天人名為福愛天。阿難!從這個福愛天之中上進時有二條岐出的岔路
,使人無法證得菩提:如果於先前已證的福愛天定心之中發起無量的清淨光明,福德圓
滿清明修證而安住於四禪天中,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廣果天。如果於先前已證的福愛天
定心之中既厭惡苦受也厭惡樂受,精細研究舍離苦樂之心而且相續不斷,圓滿窮究一切
盡舍之道,以致色身與覺知心全都滅除,意識覺知心思慮如同死灰一般,凝固於這樣的
無知無覺境界中,經曆五百大劫;這一類人既然是以生滅法的意識作為根本因,由此緣
故不能發明不生滅的法性,初生到無想天中時經曆最初半劫以後,心想方才滅除;又於
即將舍棄無想天壽命時,再經曆半劫方始出生了心想,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無想天。阿
難!這四種殊勝流類的色界天有情,一切世間的所有苦樂境界都不能動搖他們,雖然並
不是無為法中所說的真正不動地,然而住在有所得的覺知心中,對於覺知心的功能德用
已經極為純熟了,所以名為四禪。

因此,要證得第四禪“舍、念清淨定”就必須先滅除三禪境界的粗重相。這是因為
,在三禪境界中覺知心仍有極微細的妄念生滅,所以就需要有氧氣和營養供應給大腦來
維持運作,因此就必須有心髒跳動輸送血液,也必須有呼吸攝取氧氣,這就是三禪的“
粗重相”。所以當三禪實證者懂得這個道理後,能夠徹底舍棄了三禪中的身心喜樂,那
他就不再有極微細的妄念了,成為“念清淨”,而且舍心也成就了,所以“舍清淨”,
於是安住在四禪定中,就不必再有呼吸與心跳了。

e. 四禪天中的五不還天

在色界的四禪四天之上,還有五不還天。【五不還天是具足四禪的聲聞三果人及初
地以上菩薩所到的境界。】其中最高的色究竟天,是具足四禪的初地以上菩薩才能去的。

如《楞嚴經》卷9 雲:

阿難!此中複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
於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機括獨行
,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
善見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
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
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阿難!是十八天獨行
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白話翻譯如下:

阿難!在這四禪天之中還有五不還天,對於此處以下的色界欲界中的九品粗糙習氣
已經一時全部滅盡了,苦受與樂受兩邊都已經銷亡,對於此天以下境界再也不會有安居
的時候了,以此緣故於舍離苦心樂心的四禪天眾同分之中安立自己的居處。阿難!苦心
與樂心兩種都滅除了,苦心與樂心互相交鬥的情況已經滅除了,如是一類的天人們名為
無煩天。舍心如同飛箭一樣自頭至尾獨自飛行,苦樂二心相研相交的事情已經無處可以
發生了,像這樣的一類天人名為無熱天。遠離定障與慧障故,十方世界妙眼明見圓滿澄
清,再也沒有客塵諸象等一切沉積汙垢,像這樣的一類天人名為善見天。由於精明能見
之性現前以後,已能如同陶師捏陶、金師鑄冶一般無所障礙地加以轉變示現,像這樣的
一類天人名為善現天。已經究竟所有眾生種類,也已經窮究種種物質法性的自性,能隨
意進入有色類眾生的境界中,無有邊際而無限製,像這樣的一類天人名為色究竟天。阿
難!這五種不還天的境界,那些四禪天中的四位天王都是隻能仰慕而聽聞,不能了知也
不能看見;如同今天世間曠野深山中的神聖道場地界,都是阿羅漢所住持的緣故,是世
間粗心愚昧的人們所不能看見。阿難!這色界十八天的所有天人都是獨來獨往而沒有欲
界中男女互相交往的情形,但也還沒有滅盡身形之累。從這個色究竟天往下到初禪天為
止的所有十八天境界,都名之為色界。五不還天的境界太深妙了!

f. 無色界的四空天

色界的境界再往上,就進入四空定的無色界天了!無色界天,顧名思義就是沒有物
質的世界。沒有了色身也沒有五塵,隻有第八識、意根以及意識存在的境界。而無色界
的有情都是住於四空定中。

《楞嚴經》卷9 雲: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岐路: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
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若在舍心,舍厭成就;
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
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
,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
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
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阿難!是
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提,漸次增
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
名無色界。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
各從其類。

白話翻譯如下:

複次阿難!從這個有頂天的色法邊際之中,在這裏麵還有二種分岐的解脫路:若是
於舍心中發明了智慧,智慧的光明圓滿通達時便可以出離六塵境界,成為阿羅漢,然後
轉入菩薩的法道中;象是這樣的一類四禪天人,名為回心轉入大乘法中的大阿羅漢。若
是在舍心之中,由於舍心而使他對有色天界的厭惡得以成就;是因為覺悟了知四禪天的
色身會成為解脫的障礙,於是接著銷滅色身的障礙而進入空無色身的境界,像這樣的一
類凡夫天境名為空處。種種的障礙既然已經銷亡而到達空無色處了,這時再也沒有色身
來障礙出離三界的進程,但也不是斷滅空,在這時的境界中隻留存阿賴耶識,以及完全
的末那識和半分意識微細而住,像這樣的一類天境名為識所住處。再進修以後,空處與
色法既然都銷亡了,而且又把半分意識心的作用都滅除了;這時十方寂然,完全沒有一
個想要前往安住的處所,像這樣的一類天境名為無所有處。意識的自性不運作了,以此
滅掉諸法而窮究深研;於意識無止盡之中,發明宣揚出滅盡諸法的自性,這時意識如同
存在又如同不存在,似乎是滅盡而其實並非滅盡,像這樣的一類天境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這一類天境是窮究我空,但卻不是究竟窮盡我空的真理。若是經曆了五不還天的次
第而來到第四天中,才使自己的解脫聖道窮究徹底,像這樣的一類人名為不回心的鈍根
阿羅漢。若是從無想天以及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等外道天窮究空理而不懂正確的歸
向,迷惑於有漏法中而沒有多聞的功德,便墜入凡夫眾生的輪轉路途中。阿難!至於這
一些色界天上各各不同的天人們,則是凡夫眾生基於定業果報的酬應答報,答報已盡時
就會繼續進入輪轉過程中。然而色界諸天中的天王,其實就是菩薩們遊戲於三昧境界,
逐漸依循著諸天次第而向上增進,是假藉禪定而回向諸地聖位的菩薩們所修行的道路。
阿難!這四空天眾生是把色界的身心全都滅盡,使四空定的自性現前了,以致於一時不
會有業果色現前;從這個空處天來到最後的非想非非想天,已經達到三界的最終處,名
為無色界。這些世間的形成與存在,都是由於眾生不能了達勝妙真覺光明的自心,積集
各種妄想而發生了這些世間境界,以此緣故而虛妄地示現有三界世間存在,於是眾生便
在三界中間虛妄地隨逐流轉。於是便有地獄、鬼道、畜生、人道、神仙、天道、修羅道
等七趣沉溺於生死中的有情,各自隨從於他們所應生存的種類之中存在。

有句世間人的玩笑話說:“好山、好水、好無聊!”然而無色界的境界是連好山、
好水都沒有,隻剩下意識心一念不生所安住的四空定,說來還真的是好無聊!

4. 生天之論總結

佛陀教導生天之論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先修學五戒十善,消除貪、瞋、癡等性障,
才能有往生欲界天的福德,也就是在布施和持戒的基礎之上,還要再多修集十善以及隨
分應修之定力和減少貪欲。而 佛陀接著為眾生說“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
,雖然告訴眾生若想要往生到色界天,那就要離欲證得初禪以上的禪定,乃至更往上證
得無色界的四空定,但是更告誡眾生這些都是無常、有漏、不淨的生死有為法,學人應
當不要貪著於禪定的勝妙境界,往生到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曆經長劫虛耗光陰,這樣
根本無利於邁向成佛之道。而我們如果發心當菩薩想來救護眾生成就佛道,那就絕對不
要把修行累積的福德、功德用來生天享福,因為到了天界雖然受可愛的異熟果報很快樂
,但福報用盡就得下墮了,因為隻剩下往昔所造的惡業,而下墮惡道後又要痛苦很久很
久。這些永嘉玄覺禪師在《永嘉證道歌》中早就告誡說︰“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
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所以有智慧的菩薩應該要持守五戒、廣
修十善,還要減少貪欲和修習定力,以此所得的福德回向早證菩提、早成佛道。

摘編自張善思 “次法——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