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曆法框架的量尺化——自然世界曆 太原科技大學 曾一平

本帖於 2016-10-03 18:13:33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曆法改革 編輯

                                 先進曆法框架的量尺化——自然世界曆

       曆法來自天文。日月地之間的運行周期是曆法的基本依據。曆法是為了計數日子。所以一個晝夜形成的太陽日是時間的一個基本單位。雖然一個太陽日嚴格說並不是等長的,但要想測定每天的真正長度,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隻好用平均太陽日的概念做“日”的單位。

         時間段的長短,就以它包含的太陽日數來度量。但是,天文運行的周期時間段卻很難是太陽日的整數倍。因此,在曆法中都是取其近似值。更多時候,取其近似整數值,並給予名稱。

        現在世界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是格裏曆,或稱公曆。我國俗稱陽曆。其實陽曆是它的屬性,不是名稱。

        公曆的年有平年和閏年兩種,分別是365日和366日。這是回歸年365.2422日的整數化日,已是小整數,一個是大整數。所以平年和閏年都不能做日的上層時間單位。所以平年和日不能構成一個量時間的量尺。閏年和日也不能構成一把兩時間的量尺。

        用平年的日數365來分段,如果分12段,分不出相等的整數段,隻能分成不相等的30日和31日兩種段。這就是常見的“月”。因為月不等,所以也不能與日搭配構成時間量尺。

       為了與日構成時間量尺,西方有天文曆法學家想出了辦法。他們把365日減去一日。剩下年的主要部分364日。再把364日分成四等段,每段91日,稱曆季。這樣,每段就可以分成13個7日段。於是364日就成為一個時間量尺了。它的單位係統是364日、91日、7日。或者說:年、季、星期。年的主要部分剩下的那一日作為月外日,稱為“空日”,放在年末。閏日也稱“空日”放在第二季末。每個曆季分三個月,第1月31天,第2、3月各30天。這就是有名的世界曆方案。這個曆法在上個世紀30年代差一點被當時的國際聯盟通過,成為世界新曆法。隻是由於第二此世界大戰爆發,才被停止了。

         當時國際聯盟提出征求各國意見的第二方案是13月曆方案。它也是取364日為年的主要部分。分為13個28天的月,每月有4個七日星期。年剩餘的一日為“ 空日”,閏日也為“空日”。都放年末。這個方案也把曆法框架做成時間量尺了。它的單位係統是364日的年、28日的月、7日的星期。

         這兩個方案的共同點是,都取年的主要部分364日。最小時間段為七日星期。中間時間段不同。一個為91天的曆季,另一個為28天的月。

        從這兩個方案看出,要想把曆法時間量尺化,必須從365日年取主要部分。這個主要部分能分整數因子,整數因子還能再分整數因子。

        那麽,能夠再想出一個整數作365日的主要部分嗎?

        我嚐試取360日做年的主要部分。即365日減去5日,等於360日。360有很好的數學性質:

                 360=2*2*2*3*3*5=2*180=4*90=12*30=12*3*10=12*6*5

所以,360年=2*180半年=4*曆季=12*曆月=12*3*曆旬=12*6*5曆周。 這樣就得到一個非常理想的曆法量尺。可以根據需要選取層次。一般容易接受的層次為:年、月、5日周;如果需要,可以添加:季和旬。月外日當前根據遠日點位置,應放在6月後的年中。這就是筆者的自然世界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