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曆法的基本原則與自然世界曆 太原科技大學 曾一平
曆法改革的目的是要創製一個理想的曆法,代替現行的缺點很多的格裏曆(即公曆)。但是,理想曆法是什麽樣的曆法呢?這要從曆法的曆史經驗來探討。曆法從產生開始就是為了計數日子。同時也為了知道春夏秋冬四季的進程。計數日子要求簡明。描述四季進程也要求簡明。理解這兩個要求,並不困難。但實際上卻不是人人都理解的。從事曆法改革的曆法人,往往各有各的曆法基本原則。所以各人的理想曆法就不相同了。讓我們看一看一些曆法人的想法。
有些曆法人說, 描述四季進程要精確,曆法越描述四季進程精確越好。但是他們忽視了,精確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精確。自然界的日、地、月的相互運行規律是不斷的變化的。不可能有長久不變的運行關係常數。所以追求精確是沒有止境的。尤其要明白的是:精確與簡明是一對矛盾。越精確就越不簡明。反過來,越簡明就越不精確。所以,精確與簡明應當掌握在一個適當的分寸上。
舉例來說,在年首問題上我國多數曆法人主張以立春為年首。但有些人認為在一定的閏法下立春日在一個時間範圍內變化,應選定一個固定的近似日子,比如公曆2月4日,作為規範立春日,作為固定的立春年首日。這樣雖然精確度差一些,但簡明實用,搭配上簡明的閏法,年首日與天文立春日的誤差,一般不會大於一日。這對一般人的生活是不會有什麽影響的。對農事作業來說,年首差一日,也不會引起任何影響。這就是把精確和簡明掌握在一個適當的分寸上了。這樣做,年首就透明了。
可是有些曆法人卻不能接受這種觀點。他們強調精確性的重要。堅持以精確的天文立春日作年首日。普通人有誰能精確算出每年的立春日是公曆的2月幾日呢?結果年首日成為不能簡明確定的了。每年的開始日都成為不透明的了。那每年的曆表就成為不透明的了。這不是因小而失大嗎?或者說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嗎?
但是,有些曆法人雖然也承認不能過於要求精確,但實際上仍有這樣的傾向。在年首問題上就是如此。在24節氣的問題上也是如此。他們總認為規範化的節氣不夠精確,不放心。其實這對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麽影響呢?對農事活動來說,規範化的24節氣,難道能耽誤了農時嗎?規範化的24節氣能讓人輕而易舉的把24節氣刻印在腦海裏。日子過到哪天,幾月幾日天天都掛在咀邊,規範化的24節氣也就跟在腦中。四季和節氣的大致進程就都掌握在腦中,這就足夠了。何需精確的節氣日和交節時刻呢?當然,專業的科學工作者,需要精確的24節氣數據,那自有天文台來滿足他們的要求。這不是民用曆法的任務。
由此,我們得出民用曆法第一個應遵守的原則:曆法應基於天文規律,但不能泥於天文規律。具體的說,天文規律的數據應當適當近似化、規範化、簡明化。而不能泥於天文數據。
基於遵守這一原則和不遵守這一原則就導致曆法上的兩個不同後果。
在曆法上確定大小年這個重要問題上, 遵守這一原則就產生年的固定閏法。不遵守這一原則。就導致大小年的精確排定法。精確排定大小年的方法,要經過上千步公式的計算,其繁難程度是難以想象的。這隻有專業的天文工作者,利用現代的電子計算機才能進行計算。當然也有較簡單的近似算法,不過精確程度稍差,而且也不可能人人獨立進行計算來確定每個大小年。比如,以立春年首為例,隻要從天文年曆上查得某年的精確立春日的交節日和時刻a時b分c秒,那麽下年的立春日和交節時刻就能用平均回歸年長365日5小時48分46秒算出。這隻要把當年的立春日的月日和交節時刻a時b分c秒加上5小時48分46秒。如果不達到或超過24時,當年就是小年,相加所得的月日和時、分、秒數就是下年的立春交節時刻。否則,當年就是大年。相加所得月日是下年的立春日,超過24時的零頭,就是下年立春的交節時刻。這樣,一年一年地確定小年或大年。所以隨便指定某一年,其 大小年可以這樣一年一年地算出,不過就不是馬上得到,所以大小年就成為不透明的了。大小年都不透明了,整個曆法也就不透明了。這樣的曆法還能普及為全世界使用嗎?以任何其它節氣作年首,如果用這樣逐年累加法來確定大小年,都是這樣的結果,大小年不透明,曆法也不透明了。
曆法應基於天文規律,或基於天相(即現在所稱的”天象“,顏廷鈞先生建議改稱”天相“更合理)。但是對曆法說,最重要的天文規律是什麽呢?古今中外的曆史表明,最重要的天文現象是春夏秋冬四季。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也包含了年首。因此理想曆法應當遵守的第二個原則,應當是曆季符合春夏秋冬天文四季的原則,或曆季符合春夏秋冬天文四相的原則。
年首 選擇就是為了保證四曆季符合春夏秋冬天文四季。有些曆法人說年首應在最有天文特征的天文 點。有人主張冬至點。因為冬至點太陽在最南的黃經點。太陽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的日影最長。夜也最長,最容易測定。這些理由都不錯。但是,如果以冬至為年首,那麽冬季就被分割為兩半,一半在上一年,一半在下一年。這樣“今年冬季”這句話就不成立了。這是一個最不合理的地方。人們怎麽能容忍“今年冬天”這句話都不能說了的曆法呢?可見冬至作年首是不合理的。
同樣的道理,春分作年首,也導致“春季被割裂到兩年的荒謬的曆法。人們也不會容許”今年春天“也不能說了的曆法。
所以隻有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年首才能保證春夏秋冬四季不被分割到兩年。當然,也就不會被分割到兩曆季。這樣,春夏秋冬在曆法裏才能完整無缺。這樣才能保證最重要的天相,得以顯示在曆法裏。
至於四立裏選擇立春,優於其它三個。我想不必多廢口舌,多數人會同意的。
在年的分月問題上,有些曆法人認為,一年的365天,分12個月除不盡,隻能取30、31天大小月。他們的理由是曆法從來都是這樣的。如果有幾天不屬於月,那就是離經判道,就是“偷日”罪行。他們不原意看到365日減去5日,得到360日就能得到最簡明的分月框架:12個30日的月。餘下的5天作為月外日很容易處理。夏季含有遠日點,正好日行慢,長出5、6日。將此餘日作月外日放在年中,補夏長的不足。這樣的曆法框架不是更簡明嗎?他們卻硬要說把5、6天偷去了。他們不認為曆法的計日應當成為度量衡的係統。把年分割出的主要時間段作為計量單位係統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月取為等長30日,成為度量單位是一大進步。進而,周成為月的下層單位,月和周構成度量層次單位係統,是社會進步的需要,特別是社會經濟和法律進步的需要。這樣的觀點分岐,就形成又一個兩種不同的基本原則觀點。
這是理想曆法的第三個基本原則——360天分出月周計時單位係統的原則。與此原則相對立的是12個大小月原則。
太陽係的8大行星裏隻有 地球的回歸年是365.2422日。這是一個離360相當接近的一個優秀數學特性的數。整個銀河係怕也難有這樣一個屬於一個恒星的行星具有如此優秀的回歸參數。而且,這參數不是永恒的。保持這樣一個參數,而且遠日點在夏季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幾千年。人類有幸遇到這樣一個億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卻不來加以使用,為千年以內的人類服務,豈不是當代人類永遠無法挽回的過失?
怎樣利用回歸年近似常數365.2422日。那就是,將其簡化為360日,作為主體年或度量曆法年。然後采取30日分月,5日月下層次周。年餘5或6日,作為月外日置於夏季末,正好補由於遠日點當前在夏季小暑附近造成的夏季稍長5、6日的不足。這樣的曆法框架,才是當代最理想的曆法框架。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理想曆法應遵守的就三個基本原則:
基於天文,但不泥於天文原則;
曆季符合春夏秋冬天文四季的原則。
360天主體年的月周層次計時單位係統原則。即30日月,5日層次周原則。
依照這三個基本原則,就可得到理想的曆法方案——自然世界曆。
自然世界曆的年首是基於天文的立春日,但是規範立春日,公曆2月4日。
自然曆的1、4、7、10月的1號是規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
自然曆的月是等長月30日。這是由回歸年得到的主體年360日的12等分日數。
自然曆采用采用月下5日層次周,與30日月構成時間計量單位體係。月日計日與周日計日成單軌計日體係。
自然曆的年餘日是月外日,置於夏季6月末的年中,補夏長的不足,符合四季合天原則。
自然曆采用公曆的簡明閏法,使曆法年透明化,且不影響今後進一步改進閏法。
自然曆的曆日數字顯示能提供四季節氣進程的簡明信息和月日和周次的雙重信息。所以是理想曆法。
自然曆在1750年,遠日點後移黃經30度後,進行修曆(年中向後移一個月)。
(本文所講述的道理, 如有錯誤之處請不吝指出,並講述您認為的正確道理,本人萬分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