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韓春雨的成果?韓春雨回應論文遭質疑:我們實驗室已重複很多次


饒毅: 實驗科學的最後結論不取決於雄辯,而在於事實。他舉了自己曾遭遇的一次
爭議為例子:1999年,饒毅發表論文闡述Slit蛋白質的功能;2001年,哈佛醫學院等機
構研究人員發表論文,否定饒毅的結論;饒毅於是做了更多實驗,在2003年發表新論文
,證明了自己的結論正確。在這次事件中,最終起決定因素的是進一步的實驗。

怎麽看科學

這次論文事件引發巨大關注,與多種因素有關。一方麵,基因編輯是當前熱門領域,具
有很大的科學價值和商業價值;另一方麵,韓春雨沒有出國留學經曆,在河北科技大學
工作,憑借上述論文,一鳴驚人;而如今遭受國際同行的質疑,也引發人們擔心,劇情
會否反轉。從論文發表至今,媒體對韓春雨緊追不舍,那應該怎樣客觀看待相關報道呢?

與此次爭議無關的美國喬治城大學神經科學係教授吳建永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可以理解“媒體需要熱點,大眾需要追星”這類行為,但科研事件往往要在多年後才能
做出最終結論,因為許多科研成果的影響因素複雜,需要時間才能辨別真偽。而現在處
於未決階段,一些媒體的報道容易引起有各種傾向性的猜測。

吳建永為此寫了題為《木桌子效應》的科普文章,回顧曆史上著名科學家費米當年用中
子引發核裂變,別人卻不能重複的故事。費米後來發現原因是他用木桌子,木材中的氫
原子有減慢中子的作用,而其他人用大理石桌麵,所以不能重複。費米由此進一步總結
出慢中子理論,發明了核反應堆。吳建永說:“未知因素影響實驗結果,造成實驗不能
重複,是科研中的普遍現象,應該學會以平常心看待新聞中處於萌芽狀態的新發現。”

當然,科學界也有實驗確有問題而最後真相大白的例子。比如轟動一時的日本小保方晴
子案例,她2014年1月在《自然》上發表關於一種“萬能細胞”的論文,在同行無法重
複並提出質疑後,她自己無法在有監督的條件下重複實驗。最終她供職的日本理化學研
究所在當年12月宣布否定其論文結果。

費米和小保方晴子的兩個案例說明,在一個新實驗暫時不能被他人重複時,各種可能都
有。在韓春雨論文的爭議中,各方雖然觀點不一,但都強調要以實驗結果為立論基礎。
因此,最後的結論也要看更多的實驗,而這需要時間。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