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世界曆方案與世界曆法改革 太原科技大學 曾一平
當今世界通用曆法為“格裏曆”,我國通稱“公曆”。格裏曆的前身是儒略曆。儒略是羅馬皇帝。儒略曆是他當權時製定的,所以稱儒略曆。公元元年也是儒略曆元年。儒略曆也是平年365日,閏年366日,逢4的倍數年為閏年。所以儒略曆的平均年分365.25日。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約為365.2422日。您可以看出,儒略曆每年比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間多
365.25-365.2425=0.0075日。
所以每1000年就多7.5日。1600年就多12日。。
到了1582年時的羅馬皇帝格裏高利時的天文學家發現每年過的春分節日比公元元年前提前了12天之多。研究出這是4年一閏太多了的原故。於是格裏高利皇帝決定改革曆法。將當年的10月5日跳改為10月15日。並將閏法增加逢百倍數年減一閏年,即年數的末兩位是“00”的年不是閏年。但逢400倍數年不減閏,仍為閏年。比如最近的2000年仍為閏年。新曆法稱格裏高利曆,簡稱格裏曆。我國是1912年(辛亥革命後的第一年)開始實行格裏曆的。我國統稱公曆。
如果按照格裏曆的新閏法從1583年的格裏曆1月1日向反方向倒推1582年,就得到公元元年1月1日。而這一天的儒略曆是1月3日.即儒略曆的1月1日比格裏曆的1月1日早兩天。因為1582年改格裏曆時隻跳了十天,而當年儒略曆的春分日提前了12日,改曆隻糾正了10日。
格裏曆的優點:閏法簡明 閏法簡明包含的意思有,平年365日,閏年366日。逢4的倍數年為閏年,逢100的倍數年不閏,逢400的倍數年仍為閏年。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約為365..2422日。按上麵規定的閏法算一算,就可知道,一萬年有3652425日。隻比實際地球繞太陽的日數多3日。所以這一萬年裏每年的四季變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約三千年內的季節都不會變化一天以上,每年春天開始相差不超過一天。這叫季節穩定。
但格裏曆還有缺點:
1. 年不正 指元旦距天文春季開始日立春約早34日。
2. 季不清 指1月1日、4月1日、7 月1日、 10 月1日分別距四天文季的開始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即太陽過黃經215°,45°,135°,225°的日子分別早約三十多日。
3. 月不齊 指大小月紛亂,平年二月甚至隻有28天。月長不相等,月就不能作時間單位。因為度量衡的單位必須是相等的量。時間單位也不能例外。像物理學中時間的大小單位:時、分、秒都是相等的量。曆法中的時間單位也必須相等。
4. 周不層 指月不含整數星期,七日星期不能作月的下層單位。人們需要每天記兩個日子,一個是月日,一個是星期日次。非常麻煩。每年要印新的曆表,浪費人力物力。
這四項缺點是世界曆法改革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消除這四個缺點就成為世界曆法改革的主要目的。
西方人對天文四季概念很模糊,不認為前兩項是缺點。對此筆者另有文章加以闡述。
從20世紀初就有了改革曆法的呼聲和運動。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國際聯盟曾主持世界曆法改革的事物。曾匯集並篩選出三個方案征求各國意見。我國當時政府成立曆法研究會,由教育部召集中央研究院等有關部門,並征集各界意見,回複國際聯盟。三個方案為:世界曆方案、13月曆方案,現行公曆方案。我國多數同意的是世界曆方案。世界多數國家同意的也是世界曆方案。在國際聯盟即將宣布實行新曆時,二戰爆發,曆改遭停頓。
二戰後的193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接受印度等國的曆法改革提案。征求各國意見。我國尚未取得聯合國代表權。美國國務院發表文件,不同意聯合國進行曆法改革議題的討論。教科文組織決定作出無限期擱置曆法改革問題討論的決定。直至今天。我國當時尚未取得聯合國代表權,失去發言機會。
世界各國的曆法研究者,並未停止對曆法改革的研究工作。我國的曆法研究者提出多種改革方案。我國台灣中研院物理研究所也提出改革方案。
西方人提出的改曆方案,以世界曆和13月曆和近年出現的閏周曆為代表,都是以固定七日星期在年裏的位置為目的。都力圖保有七日星期。都沒有根本解決月相等,和月包含整周問題。沒有放棄七日星期,沒有解決月日計日和七日星期計日雙軌計日的麻煩問題。 西方的改曆方案,都沒有觸及年首改革,沒有觸及分月與天文四季配合問題。因此都不是理想的方案。
很顯然,新的世界公用曆應該是一個繼承公曆”閏法簡明“優點,革除”年不正、季不清、月不齊、周不層“四項缺點,具有“年正、季清、月齊、周層”四項優點的曆法。
要得到這樣的曆法方案並不難。我們從年這個常識出發討論。
平年365日(閏年366日的閏日另外處理)。春夏秋冬天文四季的長度簡化為整數日後為:
春91 日,夏94日,秋91日,冬90日
為了每季分為三個相等的月,隻須做一日調整就可以了。調整後為:
春90日, 夏95日 , 秋90日,冬90 日
為了分三個等長月,隻能取30日等長月。為了合天,隻能將夏季多餘5日做月外日處理,集中到夏季末,即6月後麵。這正好是年的中間。所以可稱“年中”。
為了周為月下層次,七日周必須放棄。周可選取5或6日。因人類每個手有五個手指,用十進數製,故選5作周長,便於計算,優於6作周長。
24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24節氣是把地球繞太陽一周(即春夏秋冬四季),即人們看見的太陽在天空的路徑,天文上稱黃道,分為360度。從0度起每15度一個分點,所取的24個份點的名稱。24節氣代表了太陽在四季中的位置。由每一位置人們能知道太陽照射地麵不同緯度地方的姿態。從而知道太陽給予的熱量強弱,再結合其它條件得到寒暑變化的規律。粗略掌握這樣的規律,關鍵是24節氣。所以24節氣是曆法中的重要要素。我國的夏曆裏,24節氣是其陽曆成分。我國另有24節氣曆是純粹的精確天文陽曆。24節氣的唯一缺點是不透明。即24節氣的精確節距不相等,一般人不能掌握。難於反映在曆法中。因此要讓它反映在曆法中,必須將它規範化。規範化就是近似地有規律的固定化。由於地球繞太陽的軌道是橢圓。所以24節氣點的時間間距在遠日點附近略大。可以近似地、有足夠日常應用 精確度地采取如下規範值:
春季 秋季 冬季 夏季
節氣間距 15日 15 日 15日 16日(平年大暑到立秋為15日)
按這樣的規範節氣規劃出的曆法框架稱為自然曆法。自然曆法簡述如下:
1. 年首 規範立春日(公曆2月4日,太陽黃經約315°)。
2. 曆季 1月1日、4月1 日、7月1 日、10月1 日分別為規範立春日、立夏日、立秋日、立冬日。約為公曆2月4日、5月5日、8月8日、10月7日,太陽黃經315°、45°、135°、225°。
3. 曆月 上半年 1~6月,月30日;年中,平年5日,閏年6.日;下半年7~12月,月30日。月為時間單位。
4. 曆周 月含6個5日周。月1日為周1,周1,周5假日。周為月的下層時間單位。
5. 閏法 同公曆。
以上方案筆者稱為自然世界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