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的漢化及C++

來源: 撥亂反正00 2015-12-27 12:42:0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351 bytes)

英語的漢化及C++

朱雨心

 

  漢語語法與印-歐語係的所有語言的語法以及貌似相近的日語的語法相比有什麽特點呢?簡言之,最大的特點在於漢語是用語序和功能詞,如介詞,副詞等等,來實現語法功能的。漢語中不存“格”和詞尾變化。而其它語言都非常依賴於“格”和詞尾變化來實現語法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上隻有兩種語言:漢語(及其附屬分支)以及其它語言。

  有趣的是英語恐怕是漢語語係外最接近漢語語法的語言了。現代英語也是主要依賴於語序和功能詞來實現語法功能。與歐洲的其它語言相比,英語的“格”和詞尾變化少得多了。早期的英語並不是這樣。移居英倫島的Angles,Saxons和Jutes三部落本來說的是一種(或三種)德語。英語的曆史從公元600年開始。在那以前是史前時期。從公元600年至公元1100年被稱為舊英語(Old English)時期。那時的英語實際上就是德語,具有許多格和詞尾變化。譬如,數的區分包括三種,除單數,複數外,還有雙數。名詞有四種格三種性別,形容詞有五種格,動詞有十二種形態。舊英語的語序也遠較現代英語隨便。而現代英語中,名詞隻有兩種格,名詞的性別已不存在了,形容詞的格也不存在了,動詞隻有四種形態。英語的變化在舊英語時期就已開始了,而在隨後的中期英語時期更為顯著。

  從公元1100年至公元1450年被稱為中期英語(Middle English)時期。這個時期的重大事件是諾曼入侵(Norman Conquest)。說法語的征服者統治英倫達三百餘年,引起英倫上流社會一片媚法之風。使用法語成為時髦,甚至連名字都取成法式的了。這與中國人在被西洋鬼子,東洋鬼子欺侮後,一片媚外之風並無區別。然而,大量的草根百姓既無媚法的必要,也無媚法的本錢,仍然照說英語不誤。因此,盡管有三百年的法語統治,英語並未被同化成法語。法人退走後,僅留下了許多原本是法語的詞匯,而英語的語法絲毫未被法語化。然而,英語的語法在這個時期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使得英語脫離了德語的根源。變化後的英語與舊英語相比,“格”及詞尾變化大大減少了,而更多地依賴於語序及功能詞了。我們知道,法語德語都大量使用“格”及詞尾變化。英語竟能在德語法語前後包圍的曆史環境下朝著與德語法語不同的方向發展,其原因非常值得研究。但是,不論是出於什麽原因,英語的變化使得英語的語法非常接近漢語了。英語在這個時期的變化可以說是個漢化的過程。英語實際上是由德語漢化而成的。

  這個漢化的過程在隨後的早期現代英語(Early Modern English)時期(公元1400年至公元1600)進一步擴展到發音方麵。主要的變化是詞尾的“e”不再發音。譬如,現代英語中的name發[neim],而以前卻是發[neimi]。也就是說,原來的雙音節詞變成單音節詞了。而單音節正是漢字發音的特點。因此,英語發音這樣的變化也可以說是漢化。

 

  關於英語在中期英語時期的變化,西方自然不肯用漢化的說法。至於變化的原因,西方的曆史學家都含糊地歸之為受諾曼入侵的影響。關於這一點,本文已說明了,在邏輯上並不合理,因為英語的變化並不是朝著法語的方向。何況英語語法的變化在舊英語時期就已開始了。既然如此,那麽英語的實際上的漢化的過程是怎樣開始的呢?本文提出兩個假說來試圖解釋英語變化的原因。

  第一種假說是,英語的變化是在漢語的直接影響下發生的。英人的文明始於公元600年。中國那時是唐朝,正是絲綢之路交通流量的高峰時期。通過絲綢之路輸出的絕不可能僅僅是絲綢之類,必定也包括了漢語書籍,教學方法,甚至教師。而在盛唐的百餘年間,來華留學而學成回國的也必定不在少數。這類文化輸出很可能有一部份到達了英倫島,在隨後的時間裏導致了英語的漢化。若有人問,距離中國更近的德法等何以未受影響而漢化,反而在更遠的英倫發生了漢化。其原因也許與英人是一群島民有關。海島空間有限人數不多,語言的變化易於被全體島民所了解,所接受,從而形成公認的新的語言規則。因此,島民的語言易變。而要在人數眾多,地域廣闊的大陸形成公認的新的語言規則顯然困難得多,因此,語言變化相對緩慢。東方的島國日本受中華文明的影響而采用了漢字,可能也有海島地理環境作用。結果是東邊島民從中國輸入了漢字但保留了與漢語不同的語法;而西邊的島民卻從中國輸入了漢語語法而維持其文字。這兩者實在有同工異曲之妙。

  兩島民的語言都隻漢化了一半是語言演化的正常過程。語言演化必定隻能循序漸進。若情況允許,兩島民語言的漢化也許會繼續進行下去。然而產生這樣的結果的條件在曆史上並不存在。一是交通困難。東邊的島民受大海阻隔。唐朝時,鑒真發願東渡,一再失敗,直到第七次才到達日本。由此可見旅途的艱險。英倫海峽狹窄,渡海不難。但從中華至英倫,萬裏迢迢。一路上盜匪橫行,豺狼出沒,猶如《西遊記》所描寫的那樣,旅途更艱險。另一方麵是唐朝的衰敗。盛唐不過百餘年而已。從那以後,中國社會日益衰落,再也不具有對外輸出文化的能力,直至清朝。清政府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更將疆土拓展到與盛唐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程度,終於在世界進入現代社會的前夕為中華各民族留下了一個較大的生存空間,使中華文明不至於被消滅。盡管如此,中國的文化優勢卻仍未能恢複。設想盛唐能維持三百年的話,日語也許會被完全漢化。英人相距較遠,也許需要五百年的盛唐,不斷地將漢語書籍輸往英倫,才能使英語完全漢化。

  本文解釋英語漢化的另一種假說是:英語的漢化並不是受到漢語的影響而發生的,而是英語自我演化的結果。英語在那樣的曆史社會環境下,竟然會朝漢語的方向演變,隻能解釋為是由於漢語語法較之德法等語言更符合人類的思維方式,適應性好,表達能力強,效率高所致。

  不論原因是什麽,英語的漢化是個曆史事實。然而,英語語法的漢化仍不完全。現代英語仍殘留了一些舊英語的詞尾變化。本文在這裏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些殘留的舊語法所造成的表達上的困難。譬如,你聽到窗外樹上有鳥叫。你可以用漢語作這樣一個表達:“樹上有鳥。”這在漢語,是一個明確,完整的表達。可是,若用英語來表達這件事就麻煩啦。英語隻有用“There is a bird on the tree”或者“There are birds on the tree”。不論用那個說法,都必須先把樹上究竟是隻有一隻鳥還是有一隻以上的鳥弄清楚。如果這個信息對你很重要的話,那麽,不妨先去把鳥數一下然後再說話,也就罷了。可是,在絕大多數場合,我們並不關心鳥的具體數目,這類信息即使弄清楚了也沒有表達出來的必要,何況還有弄不清楚的時候。並且,如果窗外的樹不止一棵,那麽,就英語而言,除了有“There are birds on the tree”外,還有“There are birds on the trees”的可能。你想要不把話說錯,不但要把鳥數清楚,還要弄清楚這些鳥是停在同一棵樹上還是分停在不同的樹上。真累!問題的根源正在於英語中殘留的詞尾變化。由此可見漢語語法的優越。那種詞尾變化表麵上顯得有助於精確表達,而實際上,這種詞尾變化越多,語言的效率就越低。

  真是令人遺憾盛唐的時間不夠長。否則英語再多漢化幾分,那麽,上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進一步漢化後的英語將會是這樣:當我們知道樹上有鳥但是數目不詳或無意表達數目時,可用“There be bird on the tree”。當我們知道樹上隻有一隻鳥並且也想告訴他人隻有一隻鳥時,可用“There be a bird on the tree”。當我們知道樹上有一隻以上的鳥並且也想告訴他人有關鳥的數量時,可用“There be two bird on the tree”,“There be three bird on the tree”或“There be some (many etc.) bird on the tree”。將英語中與數有關的詞尾變化取消後,絲毫不妨礙英語的表達能力。可見這些詞尾的變化是不必要的,至少是弊遠大於利的。

  一般而言,英語(以及德法等語言)在作具體事物的描述時是沒有大問題的,但是在作抽象描述時非常困難。除受上例中的“數”的困擾外,也同樣受“時態”的困擾,甚至受“性”的困擾(如德法等語言)。要給一件抽象的事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態”,給一個抽象的物確定其正確的“性別”,在邏輯上都是很困難的事。由此可以推論,漢語語法有助於抽象思維。而抽象思維不但體現在科學方麵,也體現在藝術方麵。

  漢語不因數或時態等等而作詞尾變化,用C++(一種計算機語言)的概念來講,實際上就是一種重載(Overload)。重載是C++的兩大主要特點之一(另一個特點是類(Class))。所謂重載就是一個函數或算符具有一個以上的不同含義,而計算機根據執行函數或算符時的環境來確定其含義。這裏的“環境”,在C++中,包括變量的類型,個數,順序等等。在本文先前提到“樹上有鳥”的例子中,這個“有”字,當指一隻鳥時,就相當於“is”;當指許多鳥時,就相當於“are”。若再包括時態,那麽,“有”字實際上重載了4種含義,即“is”,“are”,“was”和“were”。這樣的重載的好處和C++中的重載的好處是一樣的,都使語言的適應性更強,效率更高。沒有重載的計算機語言在調用函數前,必須將變量的類型,個數一一查明以便調用所對應的函數。與此類似,未重載的英語必須先把鳥數清楚後才能造出邏輯和語法都正確的句子來。而重載的漢語不必預先數鳥就能造出正確的句子來。這正是漢語語法優越的地方。C++中的重載是狹義的,而人們的語言包含更廣義的重載,因為上麵所述的“環境”在人類語言中遠較C++中的多樣化。可以這樣認為: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地點等等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實際上就是廣義的重載。正是因為有了重載,人們的語言才顯得生動、活潑、富有內涵。

順便提一下,C++的另一特點——類,其實也正是漢語的特點。

朱雨心完成於1999年1月10日。  《華夏文摘》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九日

請評論,請宣傳,請張貼(需注明作者及出處)

朱雨心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學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16464/

朱雨心的凱迪博客http://blog.kdnet.net/boke.asp?userid=5503954

所有跟帖: 

東西方的交流很晚才發生。 -fourwaves- 給 fourwaves 發送悄悄話 (62 bytes) () 12/27/2015 postreply 14:27:57

Bullshit -Florence1- 給 Florence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28/2015 postreply 12:03:2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