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數目的差異是猿進化成人的鴻溝 (3)

來源: 藍山雀 2015-09-26 11:27:3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657 bytes)
 
 

 

三.24對染色體的他們到哪裏去了?

 

通過上麵的分析得出這樣的概率:如果在200萬年中,總保持有200萬個古猿人,就有可能因驟變產生一對23條染色體的“科學亞當和科學夏娃”。那麽,(1)那些沒有產生驟變的古猿人他們是什麽樣子?(2)他們到哪裏去了呢?

 

為了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必須來看產生驟變假說的根源――羅伯遜易位染色體疾病。羅伯遜易位基本都是發生在“近端著絲粒染色體”上,“近端著絲粒染色體”的短臂特別短,被丟失的短臂部分包含的基因很少,因此,患羅伯遜易位染色體疾病的病人,除了存在生殖功能障礙外,大都和正常人沒有什麽區別。如果丟失的基因太多,胚胎就不會存活。

 

驟變假說的研究認為,人類2號染色體也是由兩條古猿人的染色體,2A、2B,融合而成。由此推論,沒有發生驟變的24對染色體的古猿人(或者說是24對染色體的古人)和驟變後產生的23對染色體的人,也就是驟變前的父母和驟變後的子女,在外形上,不應該差別很大。不可能在2個染色體融合成一個染色體的瞬間,在其他染色體上同時發生很大的變化,並且產生了一些新的基因,將一個渾身是毛的猿人驟變成我們這樣的現代人。沒有驟變的他們的父母,一定和驟變後產生的子女――“科學亞當和科學夏娃”差別不大,也一定和今天的我們差別不大。因為驟變前、後的兩代,有著相同的其它21對常染色體、X染色體、Y染色體。

 

這裏就帶出了第二個問題:這些具有24對染色體、和我們(我們和“科學亞當和科學夏娃”的DNA差別應該在千分之0.5左右)相似的古猿人,他們到哪裏去了?他們決不會是目前存在的猩猩們。讓我們對比一下未驟變的古猿人和“科學亞當和科學夏娃”,在數量上存在的概率。結合前麵“生成概率計算”,在200萬年中,如果古猿人的平均壽命是40年,那麽200萬年中,就出生了5萬代 。平均每40年更新一代,每代要保持有200萬個古猿人,總共要出生5萬×200萬等於1000億個古猿人。他們對應的,僅僅是“科學亞當和科學夏娃”兩個人。

 

能夠想象這樣的結果嗎:在25萬年前左右,驟變出來的“科學亞當和科學夏娃”,從他們兩個人繁衍出了全世界的70億人,而他們這些24對染色體的古猿人(或古人)卻消失了,這真是不可思議、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想象,如果當時在非洲尼羅河的兩岸,同時生活著兩百萬的古人猿、兩百萬的黑猩猩、兩百萬的紅毛猩猩和兩個“科學亞當和科學夏娃”,古人猿和“科學亞當和科學夏娃”DNA最接近,遠比猩猩們有更強的生命力,他們到哪裏去了?為什麽僅僅是他們消失了?

 

從全世界人身上的3個標記:789個碼的第一標記、729個碼的Y染色體亞當標記、16569個碼的線粒體夏娃原始碼標記,可以看到人類沒有發生任何進化。人類自誕生以來,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樣子,這是從DNA解碼中所看到的。如果當時有大量24對染色體的古人,他們的外貌必定和科學亞當、科學夏娃一樣,也和我們一樣。也一定會有大量的他們存留在現今世界上,和我們繼續生活在一起。

 

另外,如果現代人的2號染色體是隨機融合而來,這個隨機融合也必然會發生在其它的染色體上,其類型應該有28種或更多。然而至今,隻是說“發現了2號染色體融合”,那麽,其它的那些類型的人又到哪裏去了呢?

 

四.22對染色體的人會取代23對染色體的人們嗎?

 

1.現代人中有22對染色體的人嗎?

 

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在世界上的確存在著22對染色體的人們。

 

(1)來自中國的報告:

2010年,在中國中部,一位25歲男子的妻子產下一個患腦癱的男嬰,男嬰在6個月的年齡時死亡。經檢測,發現此男嬰是一位染色體羅伯遜易位病的患者,隻有45條染色體,因此檢查了男嬰父母和祖父母的染色體核型[注釋2]。

 

經檢查,發現男嬰的母親是正常的23對染色體的女子,男嬰的父親“表型正常”(normal  phenotype),染色體核型為:44,XY,der(14;15)(q10;q10),der(14;15)(q10;q10)。“表型正常”的意思是他看起來完全是一位正常人,正因為如此,他和一位正常女人結了婚。而染色體核型表明,他的14號染色體和15號染色體融合為了一對染色體,因此他是一個隻有22對(44條)染色體的男人。男嬰祖父、母係表兄妹結婚,他們都是45條染色體的人。

中國22對染色體實例

 

圖7-6   22對染色體人的染色體照片

 

中國科學院院士、醫學細胞遺傳學家夏家輝教授確認,此男士為中國發現的首個22對染色體的人,有醫學專家將此病態人稱其為人類的“新品種”。

 

(2) 9個22對染色體人的報告:

法國生物學家Iain D O’Neill博士2010年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羅伯遜易位同型結合體的調查”(Homozygosity for constitutional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reference to origin, ascertainment and phenotype)[注釋3]他搜索了1970年到2009年期間的、包含世界各主要醫學類的資料庫,共發現了9個22對染色體人的報道,其中包含5男4女。

 

從融合衍生的染色體來看,有3個男子和3個女子是13號染色體和14號染色體的融合為一對染色體。其他兩個男子,一個是14號染色體和21號染色體的融合;一個是14號染色體和22號染色體的融合。另外的一個女子是14號染色體和21號染色體的融合。

 

這9個人的外觀和行為與普通人沒有區別,即“表型正常”。他們的父母大都有親緣關係,並且都是45條染色體的人。

 

這9個人中,有3個人是一家人,幾位醫學專家特別對他們做了研究,並發表了一篇報告:“45條染色體的父母和他們3個22對染色體的孩子們(意譯)”(Homozygosity for a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13q14q) in three offspring of heterozygous parents.)[注釋4]

這1個女兒、2個兒子,都是13號染色體和14號染色體的融合。他們的父母是表親(cousinsa),而且都是45條染色體的羅伯遜易位“t(13,14)”的患者。其中一個女子與一個23對染色體的正常男子結婚,生育了一個兒子,是45條染色體的羅伯遜易位“t(13,14)”的患者。

 

至今,從全世界的文獻記錄中,僅僅看到了這10個22對染色體的人。可以看出,其概率是十分微小。

 

2.會形成22對染色體人的種群嗎?

 

從上麵的資料中,可以看到,世界上的確有極少的22對染色體的人存在,但他們都是第一代的22對染色體的人,還沒有發現過從22對染色體人出生的22對染色體的子女。

 

很難確定出22對染色體人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但一定是很小、很小。染色體病的檢測已經非常普遍,如果22對染色體人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不是很小,就不會有這麽少的病例報告。

 

在美國年齡大於35歲產婦必做唐氏篩查,35歲以 上產婦的比例大約有5%左右,唐氏篩查必須要確定染色體對數,因此可以發現22對染色體的人。中國城市中,產婦唐氏篩查的覆蓋率為50%左右,還要加上習慣性流產、不孕症的染色體檢查,染色體病的檢測比例一定大於50%。中國每年出生人口數為1千4百萬左右(出生率1%),城市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0%,每年至少要篩查近3百萬以上胎兒的染色體,唐氏篩查已經推廣了十年以上,但是至今僅有一例的報告。那麽中國在大約3千萬的染色體檢查中,隻發現了一例。考慮漏報,擬估計每出生2千萬個嬰兒,才會有一個22對染色體的人。按此比例推算,目前在全世界,大約有幾百個22對染色體的人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因為22對染色體的人“表型正常”,除了檢測他們染色體的辦法外,無法將他們與正常人區分出來,因此22對染色體的人,無法有意地去尋找22對染色體的伴侶,去生產22對染色體的孩子。即使偶然地產生一個第二代的22對染色體的人,他們同樣也無法在茫茫人海中,恰好遇到一位22對染色體的伴侶,並且以下各代都會有這樣的機會。總之,長期產生和保持22對染色體的人群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這是一種病態)。因此,至今仍沒有發現一個第二代的22對染色體的人,更沒有22對染色體的族群出現。
 

20幾萬年來,22對染色體的人沒有形成新人種族群。可以肯定地說,即使再過幾百萬年,也不會發生22對染色體的人,去取代了現今70億的23對染色體的人。您同意這個結論嗎?

 

3. 22對染色體的人不能算是新的人種

 

22對染色體的人隻是“表型正常”的染色體病人,他們和正常人的不同,僅僅是失去了很少量的DNA和其中包含的基因,從染色體病理學來看,他們都是病人。染色體短臂缺失會產生一些疾病,有關5號、10號、15號、18號短臂缺失的病例都有報道。中國的一篇報告指出,醫療專家發現了一位1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的嬰兒,患上了嬰兒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病例[注釋5],因此,判斷 “在15號染色體短臂上可能存在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發病有關的基因”。僅僅靠基因丟失,隻能產生病人,而不會產生新的人種,現在如此,過去也應該如此。

 

4. 23對染色體的人會取代24對染色體的猿人嗎?

 

我們再回到驟變是否能使23對染色體的人取代24對染色體的古猿人這個問題。20幾萬年以前,當然沒有辦法去檢測染色體對數了,然而,麵對的問題仍然與上麵分析的一樣。而且,驟變前的父母與驟變後的子女,在形體上不應該有大的區別。作為極少數的23對染色體新的類群,在自然交配中,隻要與大多數24對染色體的類群有個體交配發生,就會產生47條染色體的後代,這個參與交配的23對染色體人的遺傳效果就消失了。因此,即使產生少量的23對染色體的個體,也會幾代之後迅速湮滅,決不會取代大多數的群體。

 

有人會說,我們依據現在的染色體易位疾病的情況,來對比“23對染色體的人取代24對染色體的猿人”的假定適合嗎?我們並不知道那時的情況啊?

 

是的,我們不知道那時的情況。然而,做出“23對染色體的人取代24對染色體的猿人”這個假定本身,就是依據現代染色體易位疾病的狀況。顯然,提出這個假設的人們同樣不知道20幾萬年前的情況。

 

綜合上述對於驟變論產生的基礎的分析,我們完全有理由不相信“驟變論”的假說,不相信有“23對染色體的人因驟變取代了24對染色體的猿人”的可能。被廣泛傳播的“上帝的語言”一書中,認為現代人是由猿人驟變來的,完全是沒有根據的假想。

 

注釋:

1. The phenotype is "the total of everything that can be observed or inferred about an individual." ,TheodosiasDobzhansky 1962, Mankind Evolvi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 41-42.

2. Bo Wang, et al. ,Case Report: Potential Speciation in Humans Involving RobertsonianTranslocations,Biomedical Research 2013; 24 (1): 171-174

3. Iain D O’Neill,Homozygosity for constitutional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reference to origin, ascertainment and phenotype,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0,55, 559–564.

4.Martinez-Castro, et al., A. Homozygosity for a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13q14q) in three offspring of heterozygous parents. Cytogenet. 1984,Cell Genet. 38, 310–312.

5. Zuo Yingxi, et al., “15 號染色體短臂缺失性嬰兒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一例”, Chin J Pediatr,January 2004 , Vol42 , No. 1)

 

 

 
 

 

所有跟帖: 

那些認為現代人是由猿人驟變來的,是完全是沒有根據的假想。(參考資料鏈接都附上) -藍山雀- 給 藍山雀 發送悄悄話 藍山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26/2015 postreply 11:31: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