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不僅是因為在一百四十年前的那一天(11,10,1871)亨利·莫頓·史丹利在非洲坦桑尼亞的小村莊戲劇般地找到了失蹤多年的英國著名探險家、傳教士戴維·利文斯通,成為人類探險史上的一段佳話;更重要的是利文斯通的一部“密”寫的日記,塵封了整正一百四十年後,被高科技手段破譯,重見天日的這部日記就在2011年11月1日被 UCLA 數字圖書館公佈到了網絡上,引起了眾多學者和媒體的高度關注。
這部日記產生的時間、地點、寫作的方式非常特殊;而今日破譯的手段十分巧妙;最後披露出來的內容又令人驚訝。這是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遠勝於好萊塢那些胡編亂造的電影故事。
故事發生於中南部非洲,俗稱黑非洲,一個黑字道盡了當時世人對於那塊土地的無知和好奇。在我們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戴維·利文斯通踏上那塊土地之前,從喀拉哈裏到撒哈拉之間的非洲地圖幾乎是一片空白,利文斯通的探險揭開了“黑非洲”的神秘麵紗,為人們帶來了豐富、準確的地理人文資料。
利文斯通原是一個傳教士,本希望倫敦教會派遣他前往中國,使他的醫學知識技能有用武之地。誰料1839年9月鴉片戰爭爆發,和平無望,逼使他另謀發展去了非洲,看似命運無意中的一個轉變,他的人生開始了無盡的磨難,也成就了他事業的輝煌。
從1840年12月搭船離開英國前往非洲,一直到1856年12月回到英國,利文斯通在非洲度過了十六年之久。1854年在沿尚比西河探險過程中利文斯通發現了維多利亞瀑布,他曾以一年又八個月時間橫跨整個非洲大陸,從大西洋來到印度洋,創造了空前未有的紀錄,他是那塊大地上許多土著部落聚居地的首位歐洲白人訪客。1857年利文斯通將他的經曆寫成《Missionary Travels and Researches in South Africa》(在南非傳教旅行和研究)一書,該書一出版便造成轟動,並翻譯成為多種語言。巴黎地理學會為利文斯通頒發了獎金,倫敦地理學會也為他頒發了大獎章,並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利文斯通走上了他人生的顛峯。
圖中紅線為利文斯通在中部非洲的探險路線
成功以後的利文斯通決定退出倫敦教會,決意專心從事地理探險。為了探索尼羅河的源頭,利文斯通於1864年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非洲大陸,但這次他終於沒有再能活著走出非洲,而是把自己的“心”留在了這塊黑土地上(關於這個“心”字的含義,下文還會有交待)。利文斯通最後一次非洲探險從東非的印度洋岸邊的桑給巴爾群島出發,然後一路向西,途經今日的坦桑尼亞、讚比亞、津巴布韋、烏幹達、剛果、安哥拉等地區,他的主要探險活動就在許多中國人所熟悉的坦讚鐵路周圍和略為偏南的一塊區域。
利文斯通最後一次非洲之行一開始就遭遇了難以想象的麻煩,先是他的隨從隊員棄他而去,補給被偷,接著是他重病纏身,肺炎、霍亂、熱帶潰瘍不斷地折磨著他,1869年3月回到烏吉吉(Ujiji)營地,又發現行李被偷。但是所有的困難都無法使利文斯通屈服,這位當時已經五十多歲的老人再次向西探索,1871年3月29日,利文斯通抵達盧阿拉巴河(Lualaba)岸邊的村莊 Nyangwe(今剛果共和國境內),故事的正幕從這裏拉開。
這時與文明世界隔絕有六年之久的利文斯通孤立無援,已經到了彈盡糧缺的絕地,甚至連日常書寫的紙張、筆墨都已用盡。無奈之下,利文斯通把隨身所帶的1869年3月24日的一份英國報紙(共八張)裁成書本大小的紙張共六十四頁,並用野生的紅色草莓製成醤汁,以此寫成了一部日記,這就是今日出了名的“1871年探險日記”( The 1871 Field Diary )。日記始於1871年3月23日,也就是利文斯通到達村莊 Nyangwe 的一星期前,結束於同年八月十一日,他是七月二十日離開 Nyangwe ,並於十月二十三日回到 烏吉吉營地。
1871年利文斯通以草苺汁書寫在報紙上的日記
這部日記主要紀錄了利文斯通在 Nyangwe 三個多月的日日夜夜,這部日記的珍貴不僅是因為它承載了十九世紀一個不為人知的非洲內陸村莊的重要信息,更重要的是它紀錄下了非洲史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Nyangwe 雖然對歐洲西方人而言仍是個養在深閨未人識的一個中部非洲的內陸村莊,但是這裏已經成了阿拉伯人進行奴隸貿易和象牙貿易的商業網絡上的一個重要集結點。阿拉伯人在 Nyangwe 建立了他們駱駝商隊的補給站、倉儲中心,奴隸交易市場和軍事要塞,村莊的規模不斷擴大,居民人口已逾萬人。但由於奴隸貿易內在本質上的反人心化,必然加深了非洲土著居民與外來人員的緊張關係,多方的利益衝突逐步升級,災難的發生隻是遲早而已。
1871年7月15日,這原是這個村莊 Nyangwe 的趕集的日子,利文斯通象往常一樣去了集市,就在他準備離開的時候,槍聲刺破了平靜的天空,一些阿拉伯奴隸販子朝集市手無寸鐵的當地黑人土著開槍,集市頓時成了屠宰場,有的被當場槍殺,也有許多黑人在逃亡過程中溺死在河裏,總計有四百多人喪身,多數是婦女兒童。這就是震驚世人的 1871年 Nyangwe 屠殺案。利文斯通的這部日記成了整個屠殺事件的現場紀錄,在重要時段甚至有每隔一小時的實錄。
1871年7月15日 Nyangwe 的屠殺慘案
這場慘案深深地震驚了利文斯通,身心已是十分衰弱的他受不了如此巨大的打擊,他決定提早離開 Nyangwe 。七月二十日,慘案發生後不到一星期,利文斯通又一次走入黑非洲莽莽的原始森林中,一路由西往東向著五百多公裏之外的烏吉吉營地緩慢前進。
利文斯通消失在了不為人知的黑非洲,整整六年了,利文斯通與外界失去了聯係。他在非洲內陸發的44封信件,隻有1封到達了在桑給巴爾他的一個朋友手裏,信中說:“我現在的處境很糟糕,…我懷疑是否能活著回來見到你。”當時流傳傳著各種謠言,有說他被人捉去的,有說他失蹤了的,也有說他死了的。報紙的頭條標題是“利文斯通在哪裏?”公眾在呼喚著他們的探險英雄。
1871年,利文斯通失蹤的消息也傳到了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當時英國媒體《倫敦環球報》宣布一支由《倫敦環球報》組織的探險隊已確認著名探險家利文斯通已經去世了。而紐約的《紐約先驅報》老板卻不相信這種說法,並且想通過證明這是假新聞的方式來羞辱他的報業競爭對手《倫敦環球報》。於是,《紐約先驅報》老板就給其屬下記者亨利. 史丹利下達了一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帶領一支探險隊去非洲大陸尋找利文斯通。在當時,到“黑非洲大陸”內部探險是十分艱難的任務,但史丹利還是接受了這個挑戰。
史丹利於1871年1月6日首先到達桑給巴爾島(也就是利文斯通最後一次探險的起點)。在那裏,他組建了一支探險隊,向西進入到了非洲內陸。經過近8個月時間的旅行,他們曆經千辛萬苦走到了Malagarazi河穀,從當地人中間打聽到了一點有關利文斯通的蜘絲馬跡,知道他們日思夜盼的利文斯通很有可能就在他們前方不遠的烏吉吉村。
史丹利在他的日記中寫到:“我們快速前進著,先在一小溪停留,然後爬上一光禿禿山脊的斜坡麵,這應是最後一座我們翻越的金字塔式的山坡。我們到達山頂並翻越而過,來到其西邊,就看到烏吉吉村在我們腳下,整個村子由棕櫚樹林環繞著,距我們隻有1500英尺!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們忘記了所走過的500英裏路,忘記了翻越過的數百座山丘,忘記了穿越過的眾多森林,忘記了帶給我們麻煩的灌木與荊棘,忘記了讓我們雙腳起泡的熱辣鹽地荒原,忘記了暴曬我們的烈日,也忘記了一路上的危險與困難。現在,隻有幸福的感覺圍繞著我們。在我們凝視棕櫚樹叢中的村莊並試圖分辨出哪一座茅草棚或房屋裏住著我們在Malagarazi聽說的那位灰胡子白人時,我們的心跳 ...”
“當我們離烏吉吉村隻有900英尺時,我周圍的人群越來越多 。... 我推開眾人,從後麵穿越過去,在人牆中走過。直到我走近一群阿拉伯人圍成的半圓圈前,在這群人中,站著一位留著灰白胡子的白人。隨著我慢慢走近他,我注意到他臉色蒼白,看上去很疲憊,胡子灰白,帶著一頂帶褪色金帶子的淺藍色帽子,穿著一件紅袖馬夾和一條灰色粗花呢褲子。... 我刻意地走近他,摘下我的帽子,說道:“你是利文斯通博士,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
“你是利文斯通博士,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 利文斯通與斯坦利曆史性會麵,圖中右立者為利文斯通。
“你是利文斯通博士,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的問候非常著名。大英百科全書和牛津國家傳記辭典都記載了這句名言。在這樣激動人心的時刻,仍舊維護英國紳士應有的風度和幽默感,實在也難為了這位史丹利先生了。更為重要,更為有意義的是他們的相見改變了曆史的軌跡。歐洲人因此知道了1871年七月十五日 Nyangwe 屠殺慘案的真相,使世界注意到非洲奴隸販賣的殘酷,喚醒了人類的良知,最終能在十九世紀結束前將英國議會於1833年8月28日通過的廢除奴隸製(the Slavery Abolition Act 1833)法令在日不落帝國的各殖民地政府嚴格實施,終結了與人類文明長期共存的奴隸製度。
盡管史丹利極力勸說利文斯通離開非洲盡早回國,但是開弓哪有回頭箭,在尼羅河的源頭之謎沒有破解之前利文斯通是絕不會離開非洲的。利文斯通繼續探索盧阿拉巴河,然而還是無法找到與尼羅河的連結;利文斯通回到班韋烏盧湖,繼續探尋其它可能往北的支流。一息尚存,探索不止,這就是一個探險家的生命追求,這難道不應是我們每個平常人的榜樣嗎?
1873年5月4日的早晨,在讚比亞班韋烏盧湖的南岸,人們發現利文斯通跪著禱告時過世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他死於痢疾所造成的內出血和瘧疾。利文斯通先前的探險中收養教化的兩個仆人朱瑪和蘇西(Chuma and Susi)深知他們的主人的心應該永遠留在非洲,他們將利文斯通的心髒挖出埋在附近的一棵樹下,將他的屍體曬幹成"木乃伊"。他們帶著這具幹屍連同他的日記,跋涉一千多英裏,經過九個月最終抵達桑給巴爾。屍體和日記交給了當地的英國教會,並最終得以運回英國。沒有他們倆的盡忠努力,就沒有那部日記存留於世,也就沒有了這個正在講述的故事,這二位普通的非洲人值得我們永遠的尊敬和記念,試問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又有幾個能與他倆相比?
1874年4月18日利文斯通的遺體葬於倫敦西敏寺。在維多利亞瀑布旁的紀念像下寫著:“基督教、通商、文明”(Christianity, Commerce and Civilization)。
要不是那部“密”寫的日記,要不是那倆個忠誠能幹的非洲仆人千裏護屍送日記,我們的故事應該在這裏可以結束了,但這部日記卻告訴世人,對利文斯通可以蓋棺卻不能論定,我們的故事還得繼續下去。
利文斯通照片和他在格拉哥斯市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