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東:土豆做的不是視頻而是文化

來源: 數據有道 2014-05-01 17:58:2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638 bytes)


“視頻網站”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視頻,另一個是網站。傳統的“網站”隻是視頻的一種格式,是工具。“視頻”則是舞台上的內容。兩者的區別有點像文科和理科,理科生把舞台搭好,文科生唱戲。現在用戶對內容有忠誠度,但對舞台沒有忠誠度。

 

可 能有人質疑為什麽是我來擔任土豆CEO,這是件好事兒。現在互聯網已經到了跨界的時代,內容其實是沒有邊界的。它今天可能是一段視頻,明天可能是一部戲, 後天可以變成一本書、一場線下活動。按照傳統思維,這是一個視頻網站該做的事兒嗎?好像不是。但這是做文化該做的事情嗎?絕對是!你提倡一種文化時,可以 用衣服來呈現,也可以用水果來呈現,但其中的品牌哲學是相通的。

 

土豆在整個視頻行業中走的步子比較大。步子走得大有兩個後果:一是扯淡,二是先人一步。我無法保證最終土豆能有怎樣的後果,也無法保證土豆一定會先人一步。但我覺得土豆在方向上一定是正確的,視頻網站一定會走向文化、走向深度,今天我不做也一定會有人來做。而且一定會有成功者,當你的品牌和魅力到了“引爆點”就會以非常快的速度發展。到時候做什麽都是應該的,可能開個餐館都是應該的。

 

我們同樣可以這樣看待蘋果。你說蘋果是一家IT公司嗎?絕不是!蘋果一直在做小眾,六七年前大家覺得蘋果一定是小眾的。但它是“高濃度”的,到了引爆點,高濃度會一下被稀釋開,覆蓋度一下變得很高。

 

Vkoo(古 永鏘)很多事情都是想得比較透才去做。從優酷土豆的發展史能看出來,他每次都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既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再 看現在的行業,大家都在搭舞台的時候,就需要一個唱戲的人。而且戲不僅要唱在舞台上,還要唱到線下。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那個人,但是我很有興趣。我過去的創 業和在諾基亞九年的曆史至少可以說明我能把一個品牌“玩”到什麽程度。

 

做網站總是講廣度,用戶量。但做文化,我的觀點是“針眼捅破天”。所以一定不能什麽都做,一定要聚焦、垂直。 優酷作為中國最大的視頻網站,做全意味著不能做深,兩者不可兼得。這其實是土豆的機會,做任何事情別把它當工作,當成興趣和愛好做起來才有意思。2014 年4月15日,土豆九周歲生日,視頻行業發展了九年,舞台已經搭得差不多了,用戶習慣已經養成了,這時候再談流量就太單薄,一定要有品牌。

 

今 年的土豆映像節你就能看到這些變化。它更像是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嘉年華,隻不過所有的年輕人生活方式都是用視頻來呈現的。中國的年輕人對視頻的需求也已經從 1.0狀態轉化成了2.0。最早年輕人做影像是為了做導演,或者拍自己的微電影,所以我們會看到肖央和《老男孩》。但今天在優酷土豆上傳內容的年輕人根本 不想做導演,隻想用影像來表達他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做菜,我可以說脫口秀,我可以記錄生活,甚至可以教你怎麽打鞋帶、教你怎麽美容,影像隻是展現年輕人生 活的格式。所以今年土豆映像節不想變成一群想做導演的人的聚會,這些人依然會有,叫做“金映像”單元。我們還會開辟“金土豆”單元,讓影像的製作者在線下 和粉絲見麵。今年會變成這樣一種狀況,是因為我們順應這樣一種趨勢,年輕人用影像表達他們的生活方式,在線下跟他們的粉絲見麵。另外我們會請很多商業客戶 進來,看看年輕人真實的生活方式。這些絕不是視頻網站做的事情,但它是一個文化品牌要做的事情,土豆就要為年輕人提供這樣的平台。

 

有 人說土豆現在做的是視頻O2O,我以前沒往O2O概念上思考過。我創立麥特的時候是做音樂節,做的是線下的“O”。當時我沒有平台,當我擁有土豆這個平 台,上麵有過億15歲到30歲的用戶時,我就反過來思考。原來互聯網公司隻是把網站經營好,但我覺得生意絕不局限在舞台上。用戶對內容的喜好會產生一係列 消費,比如說《火影忍者》,你僅僅作為一個播放器,播完就完了,賣貼片廣告,這就是線上思維。買熱門內容,做貼片廣告,這已經是成熟的模式,今天的視頻網 站不用找牛人做CEO也可以玩得轉這些。給《火影忍者》的粉絲做玩偶、做Cosplay見麵會,請配音演員和粉絲見麵,把優質內容吃幹抹淨,這才是視頻網 站的玩法。視頻網站下一步拚什麽?我覺得真正拚文化的時候還沒有到,因為真正對文化有經驗的人還沒有進來。

 

今年外界 能逐漸感受到土豆的變化。土豆會去追求用戶的濃度、用戶的稠度以及用戶和平台的貼合度。我不會隻看VV(視頻瀏覽量)、UV(獨立訪客量),那隻是用戶, 不是粉絲。當一個新用戶貢獻一個VV,隻是土豆和他發生故事的開始。之後他會與我們互動,參與內容創作,參加線下活動,直到和土豆深度粘合到一起。土豆的 流量在視頻網站中不是最高,但以長尾效應和深度論,在互聯網裏排名非常高。一部作品,在其它網站可能瞬間播放量很高,兩三集後,如果內容不吸引人,播放量 就陡然下降。但土豆的軌跡很不一樣,無論劇集熱不熱,曲線都是慢慢上升,保持濃度,甚至下片了之後播放量的曲線下降也很緩慢,這就說明用戶是在深度看視 頻。

 

你可以說土豆是在做“粉絲經濟”。這個詞現在很熱,但我覺得很多品牌沒有資格談粉絲經濟,你沒有粉絲,哪有經 濟?粉絲絕不隻是來看你,還要愛你,對你有歸屬感,你的任何瑕疵他都會提出來。我們每天收到很多信件給土豆挑毛病,韓娛的粉絲自稱“肚兜”,因為韓國人 “土豆”的發音很像“肚兜”。這些如今還是亞文化,在天下麵的時候很多人看不到,但有一天一定會捅破天,等亞文化被所有人看到的時候,一切都已經發生過 了。

 

現在土豆“捅破天”還需要時間。這是一個過程,過去一年土豆其實是在找到大的方向之後逐漸落地。落地需要靠人和 架構,人代表生產力,架構代表生產力變現。2014年土豆的“針”已經明確了,但如果“人”還是視頻網站的思維,就不適合。應該不斷有具備文化和品牌背景 的人加入土豆,這需要一個淘換的過程。

 

在員工考核方麵,土豆已經開始建立新的指標體係,這些指標和傳統視頻網站很不一樣。土豆一個個項目組的負責人叫“製片人”,相應的考核是製片責任製,其實和電視台的製片人製度是很像的。

 

土 豆內部一直在強調:每一個做內容的人都要有傳播思維、品牌思維,不能隻埋頭做,要為你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內容品牌價值)負責。比如我們拍的任何東西,有沒有可能產生IP?這個IP能用多長時間?地點、深度有多大?別總和我講流量,沒有IP 的東西要是流量大,你就放到優酷去做吧!

 

一個集團裏邊不需要兩個同質的大而全的視頻“網站”,真的不需要了。如果我 是投資人,我一定會說集團裏已經有了特別牛的播放平台,土豆在哪裏?變成第二、第三意義不大,說實話當時Vkoo找我,如果說你來把土豆做成流量第二,我 真的不會來。哪怕你告訴我,把土豆做成流量第一我也不來。第一我不能,第二我不喜歡。我們都認為一定要開始做差異化的東西了。投資人也這麽想,我在美國見 過他們,他們嗅覺非常敏銳,也認定這個方向。所以土豆一開始就舉起了“青春”的氣質,從品牌差異化到內容差異化,再到現在模式差異化,一步步越來越實。

 

現 在土豆確定了“4+1”戰略,動漫、韓國娛樂、時尚和音樂,再加上自媒體。你會發現這四項都是有高用戶黏度的。別的東西我們會淡化,大綜藝、大電視劇、國 劇這些不能產生強粉絲的內容可能是播放平台做的事情。視頻網站的商業變現能力天然比圖文網站高,粉絲隻要來,商業模式就等著你。

 

(袁茵采訪整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