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CarPlay:車載係統領域的開放和封閉之爭

 



編者按:本文來自“智歌科技”創始人邸爍(微博@邸爍)投稿,清華大學PhD,曾擔任美國微軟技術專家、Google美國技術總監,05年回國參與創辦Google中國,將Android手機操作係統引入中國,現在做智能車載終端。

蘋果推出CarPlay這件事,說明汽車聯網化和智能化是趨勢所在,再聯係年初Google推出OAA(Open Automotive Alliance,開放汽車聯盟)以及當前大紅大紫的Tesla那張17寸聯網大屏,巨頭們都已在密切關注這一領域。移動互聯網的最後一塊屏在汽車中控這個位置已是毋庸置疑,人類在汽車這一空間內的生活將因此而迎來變革。CarPlay的構思和它所瞄準的方向,我覺得可以認真分析一下。

從安全角度出發,CarPlay從“聽”這一角度入手應該比較容易打開局麵。CarPlay的三種交互:語音、觸控和方向盤控製鍵。把語音放在最前麵,這點很明智,如果做的好的話可以既達到易用也兼顧安全。但是,在手機上體驗尚且差強人意的Siri能否在汽車裏擔負起這一重任,尚有待檢驗。

而徹底摒棄實體按鍵和旋鈕的設計,這一點我是不認可的,道理很簡單,實體按鍵能帶來明確的觸覺反饋,這使得很多操作可以單憑手感完成。如今取消實體按鍵則意味著交互過程中必須用到雙眼來確定操作的精準性,這似乎與行車環境中安全二字相悖。其實Tesla也有同樣的問題,全觸控是很酷,但有些華而不實。當然將Siri和方控鍵打通還是值得肯定的,這使得易用性大大提升。

此外,在語音識別方麵,實際上我更看好Google。Google語音識別是全世界公認做的最好的,其團隊有很多人是從Nuance挖來的,這些人中很多都是全球頂尖的語音識別科學家。此外,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的背後是大數據,Google因為做搜索積累了全世界最大的數據,從這一點看Google無疑更勝一籌。

如今的汽車裏都有CAN總線和OBD,可以理解為車的“中樞神經”和“運動神經”,通過它們可以從汽車的很多部件讀取信息並對其進行控製,比如車窗、座椅、雨刷、空調等。這點Tesla做得很好,因為整個車都是自己做的。但蘋果要想做好可不那麽容易,以我的理解,車廠不會那麽輕易地把這些東西全開放給蘋果,這可是他們的命根子,未來雙方的合作可能還會有不少博弈和曲折。

例如硬件方麵,CarPlay居然還保留了光驅。以往的數據表明,光驅是最容易導致故障和不穩定的。從這點推斷,光驅的保留很可能是一種妥協的結果。但從長遠來看,從互聯網獲取高品質的數字內容才是大勢所趨。

總的說來,蘋果這款產品並不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車載係統”,而隻是一個接口和協議。連線iPhone後,“CarPlay”也並非“Play your car”,而是“Play your iPhone in the car”。在蘋果的構想中,“ 讓用戶在駕駛汽車時能做到分心最小的去使用 iPhone ” 或許才是CarPlay 使命必達的關鍵所在。

另外,此次和蘋果合作的車廠們,他們的地圖原本是很弱的。如今換上了蘋果的地圖,導航方麵的體驗恐怕也難以出彩,畢竟蘋果自家地圖遭人詬病已久。蘋果此前曾透露,要在2018年占領車載市場50%的份額,從戰略意義上看,我猜蘋果此舉還意在借機推廣其在手機上未能真正成功的地圖跟Siri

最後說說Google,OAA雖說推出較晚,但其係統級的開放性,給專業第三方中控廠商留下了很大空間。Google係統廠商可以用Andriod做自己想要的設備,而恰恰是設備廠商的參與促成了Android在手機領域的成功。

在這個產品跨界的時代,創新的引領者往往是那些有前瞻性的優秀企業。作為一名前Google員工,我還是期待看到開放戰勝封閉,看到安卓和iOS並舉,就像曾經在智能手機領域裏發生過的那樣。


來自 36kr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