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麵升級核聚變裝置 性能提升100倍(圖) zt

中國新聞網

 

中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

   中新網合肥1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俗稱“人造太陽”的核聚變發電實驗裝置領域,一方麵,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ITER采購包研製進展已躍居ITER 國際合作七方的前列。另一方麵,中國自主設計、建設、成功運行了世界上首台全超導非圓截麵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

   在此基礎上,以解決人類未來戰略新能源——受控熱核聚變能為目標、長期從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正積 極開展中國下一代超導聚變堆(CFETR)的設計和相關預研,期望通過5-6年的努力,完成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設計和關鍵部件預研,具備建設世界第一個 能夠長時間發電的聚變實驗工程堆的能力,在下一個五年計劃的中後期開始中國磁約束工程實驗堆的立項和建設。

  經過30多年的合作和努力, 中國超導托卡馬克研究已經走到了國際前沿,“我們的夢想就是讓世界第一個聚變反應堆率先在中國發電”。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所長李建剛研究員說,核聚變的最大 意義就是它的資源無限,可以利用海水裏的氘,為人類提供幹淨的能源,海水裏的氘,人類可以使用一百億年以上。

  他笑言,自己還有十幾年退休,隻要國家對核聚變發電研究拿出當年“兩彈一星”十分之一的重視強度,以足夠的投入給予持續支持,“退休前實現夢想,基本完成中國聚變堆的建設還是很有可能的”。

   據介紹,中科院等離子體所1978年建所以來,先後建成並運行了三代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常規磁體托卡馬克HT-6B、HT-6M;中國第一個圓截 麵超導托卡馬克HT-7;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麵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取得一係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為世界聚變科技發展做出重大創新貢獻。

   EAST國際顧問委員會不久前在合肥召開第五次會議稱,EAST是目前國際上唯一有演示未來ITER將會遇到關鍵物理和技術問題的裝置,毫無疑問這對於 ITER及未來的聚變電站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例如,EAST在國際上首次采用高溫超導電流引線,而中國這一技術成功應用於ITER,可為ITER節省人 民幣1000萬元/年的製冷電耗,並可減少1.5億元人民幣的低溫係統建設投資。

  目前,EAST正在進行全麵升級,預計2013年底完成。其升級前實現400秒、電子溫度超過攝氏2000萬度的等離子體放電,升級後有望達到1000秒攝氏1億度目標,性能提升100倍左右。

   李建剛表示,中科院等離子體所在三代托卡馬克裝置的建設和運行以及參加ITER計劃過程中,已培養和鍛煉出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科搭配得當並已取得巨大 成績的物理研究和工程技術隊伍,為EAST升級運行、參與ITER計劃和中國下一代超導聚變堆預研,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和技術基礎。

  未 來,中科院等離子體所將繼續瞄準世界核聚變科學前沿和國家對戰略能源需求,圍繞國家核聚變能源研究發展戰略規劃,在積極開展中國下一代超導聚變堆設計和相 關預研的同時,還要將該所打造成為一個在國際核聚變領域中地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以開展先導性、前瞻性研究為主的世界先進水平的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基 地。

責任編輯:周揚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