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lacolumnata.es
中文也好,英文也好,都用“鳥(bird)”來稱呼“那話兒”,有時候也有人用“小雞雞”,可有趣的是,97%的鳥類是沒有陰莖的,而雞也沒有“小雞雞”。這顯得有些吊詭,也深深困惑著演化生物學家。
大多數公鳥隻有泄殖腔,他們和母鳥交配的方式,就是對準雙方的泄殖腔再射精(所以非常需要雌性的配合),科學家稱之為“泄殖腔之吻(the cloacal kiss)”。可是,並非所有鳥都沒有“鳥”,雞雖然沒有“小雞雞”,可是雞的好朋友鴨子卻是有的,而且還是螺旋狀,長度甚至可達鴨身長的一半。
兩個雞形目(雞和鵪鶉)和兩個雁形目的雄性的陰莖解剖照片。圖中箭頭所指為雞形目退化的陰莖。圖中比例尺為1厘米。圖片來自論文原文。
為了探究鳥的陰莖為何消失,美國佛羅裏達大學的馬丁·科恩(Martin Cohn)等人,利用演化發育生物學的方法,比較了兩種沒有陰莖的雞和鵪鶉,以及三種有陰莖的鴨、鵝和鴯鶓的胚胎發育。
在發育初期,這些鳥都會長出生殖結節(genital tubercle),是尿生殖膜頭側形成的隆起。鴨、鵝和鴯鶓的生殖結節會繼續發育成正常的陰莖,但雞和鵪鶉的生殖結節不僅停止生長,還會萎縮,原因就是細胞凋亡。
電子顯微鏡掃描雄性雞和鴨的生殖器發育過程,C-D是發育早期,E-N為發育後期。雞和鴨在陰莖開始發育時類似(C和D),然後形成生殖結節(E和H)。隨後,雞的胚胎的生殖結節退化(I、K和M),但鴨的胚胎的生殖結節繼續發育(J、L和N)。圖片來自論文原文。
他們進一步發現,在生殖結節生長早期,這些鳥的基因表達都差不多,可是雞和鵪鶉後來會表達一個被稱為Bmp4的基因,然後生殖結節就消失了。於是他們進一步利用Bmp4的拮抗蛋白Noggin來進行實驗,他們把泡過Noggin的微小珠子放到公雞胚胎的生殖結節上,那些細胞不僅停止了凋亡,還繼續生長。
至於Bmp4為何讓雞的小雞雞消失了,科學家還不十分清楚,僅猜測有可能是因為Bmp4在鳥類也參與了其他重要特征,如羽毛和喙的發育,而陰莖的消失是副作用;也有可能是因為少了陰莖,就不易傳染性病;還有可能是,沒了陰莖,鳥類可以減輕體重而有利飛翔。
不過,我所在的動物科學係任教的合作者曾表示,對於公鴨來說,螺旋狀的陰莖並非好事,因為在和母鴨交配時,其他吃醋的公鴨會過去啄咬正在交配的公鴨的陰莖,甚至會把整個陰莖咬掉。這樣的高種鴨陣亡率對畜產業來說是個頭痛的問題。
這項有趣的研究,在美國卻遭到了保守團體和媒體的攻擊,他們認為科學家把錢浪費在鴨的“小雞雞”上。可是,科學家卻認為,鳥類的陰莖和人類的陰莖,在發育上使用了許多相同的基因,人類也有陰莖異常的遺傳疾病,對鳥類的研究或許也能對人類的性福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