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那種假說更靠鋪: 揭開恐龍滅絕之謎:6500萬年前發生了什麽?

來源: houtou72 2011-12-10 09:02:4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487 bytes)

[有趣的“提丟斯定則” 
19 世紀初,人們發現了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事實上,小行星帶早在18 世紀就被德國人提丟斯預見到了。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一片廣闊的地帶,其間沿一定軌道環繞太陽運行著大大小小的岩石,這就是著名的“小行星帶”,是在19 世紀初被發現的。1801 年1 月1 日,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在這一地帶發現了小行星塞內斯(直徑1003 千米)。1802 年,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在這裏發現了小行星帕拉斯(直徑608 千米)。此後,在這一地帶又相繼發現了幽諾、維斯達等小行星。 
事實上,早在18 世紀,這個小行星帶就被德國人提丟斯預見到了。提丟斯是一位中學教師,每次仰望星空,他都覺得太陽係的行星排列應該是有一定規律的。他確定每個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半徑R 與該行星的序號n(從太陽係中心到外圍依次排列,例如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的序號是1,地球的序號是3)之間滿足下列公式:R = 0.4+0.3×2 (n - 2)。其中,R 的單位是天文單位,即1 個日地距離(太陽與地球之間的直線距離)。現在太陽係的大行星基本上都遵守這個法則。根據這個公式計算,在第5 條軌道上應該還有一顆行星,但天文觀測顯示,那裏隻有由成千上萬顆小行星組成的小行星帶。順便指出,提丟斯於1766 年提出他的定則,但因缺乏天文學上的依據而未引起其他天文學家的注意。頗具諷刺意義的是,這一定則在1772 年被德國天文學家波得冠上自己的名字再次發表,卻一下子引起世人的關注,稱之為“波得定則”,後來才改稱為“提丟斯-波得定則”。 
 
專家點評 
事實上,提丟斯- 波得定則是用6 顆看得見的行星總結出來的,並不是由包括冥王星在內的9 顆行星研究出來的。它對海王星已有明顯的偏離,對冥王星的偏離更大。至於它對“第11、12 號行星”適用與否,更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目前,這些行星存在與否仍是謎。就算存在,它們也隻可能存在於海王星軌道外的柯依伯帶內。柯依伯帶內的小行星軌道範圍很寬闊,它們的軌道符合提丟斯-波得定則的可能性很小。 
此外,提丟斯與波得都隻提供了數字描述,並沒有給出數學公式,數學公式是1787 年由烏爾姆給出的。 
 
“第5 號行星”破碎形成了小行星帶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曾經有過一顆行星——“第5 號行星”,但它遭受不明天體撞擊破碎,形成了現在的小行星帶。這是真的嗎?提丟斯- 波得定則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將小行星帶列入其中。但是,當人們把這個定則應用到實際的太陽係行星上時,就出現了問題:為什麽火星與木星之間沒有行星?為此,天文學家對這個區域展開調查,結果在那裏發現了小行星帶。 
從這一發現誕生了一個假說:在現在的小行星帶的位置上,原本有一顆行星,現在的小行星帶就是這顆行星遭受不明天體撞擊破碎後留下的殘骸。這顆行星就是太陽係的“第5 號行星”,俄羅斯天文學家奧爾洛夫以太陽神之子法厄同的名字命名之,另一些天文學家也認為“第5號行星”的確存在過。 

對此,有人質疑:在小行星帶中,雖然有2000 多塊巨大的岩石,10 萬多塊半徑為幾米的岩石,以及數量更多的微小岩石,但是,即使將這些大大小小的岩石全都集中起來,其總質量也不到火星的一半。如果認為小行星帶原本是一顆行星,那麽它的質量實在是太小了,它還能算作行星嗎? 
有人反駁說,現在小行星帶中的岩石未必就是“第5 號行星”的全部。“第5 號行星”遭遇嚴重碰撞,其殘骸自然飛濺四處——火星、地球、水星、月球,甚至更遠。在地球上之所以幾乎找不到其痕跡,是因為地球有厚厚的大氣層和占地表總麵積70% 的海洋,致使傾瀉到地球的大部分隕石在大氣中燃燒殆盡,餘下的落入大海,消失了蹤跡。因此,僅憑現在小行星帶的岩石,是不能正確推算過去曾在那裏的天體的大小的。 
 
專家點評 
作為一種假設,“第5 號行星”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說小行星帶就是“第5號行星”的殘骸,未免有點牽強。 ]

----以上摘自  http://www.skylook.org/info/info/info_2089.html

houtou72認為:

 第5 號行星是被一個不明天體擊毀,當該不明天體撞擊第5 號行星時,其軌跡劃過當時的木星(它此時正處於其繞太陽軌道的另一端)的軌道、再撞擊到了第5 號行星;即:是從側‘內’向側‘外’撞擊第5 號行星的,此時由於木星正處於其繞太陽軌道的另一端。所以,當撞擊第5 號行星時它的‘外’麵是土星。這使得兩者的碎片大部分飛向土星、天王星。這可以解釋為什麽土星的光環要遠大於木星、而且天、海兩星都有光環的現象。側向撞擊可以很好地解釋木、土間的小行星帶。

應對於地球上恐龍滅絕之迷的時間,撞擊應該是在6500萬年之前[*]。並且看看月麵上的月海是如此的集中,亦有可能是源於此此撞擊的碎片所致----應當是由一組群碎片所致。

所以很可能地球上恐龍滅絕之迷與月麵上的月海是同源造成。


[地球上之所以幾乎找不到其痕跡]----地球上的富銥白堊地質?

[*] 白堊紀的岩石標誌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的準確時間卻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其誤差在幾百萬年之間。在侏羅紀與白堊紀之間沒有滅絕事件或生物演化的特點,可以明確分開兩個年代。白堊紀結束的時間定的比較準,是在6550萬年前左右(近年有科學家估計為6590萬年前),那時全地球的岩石層都含大量的。一般以為,那時有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在今墨西哥猶加敦半島附近有一個大坑。這個隕石造成了大量生物滅絕,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但是這個理論現在有爭議。----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白堊紀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