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頭來過:從零開始重建人類文明 (ZT)

來源: viewfinder 2011-09-20 16:24:2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054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viewfinder ] 在 2011-09-20 16:37:5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原文地址:Starting over: Rebuilding civilisation from scratch

我們如今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由曆史中的許多巧合組成的。假如我們重頭開始仔細思考認真選擇會怎樣?

人類在短短的幾千年中建立了非常了不起的文明:城市,交通網絡,政府機構,巨大的由各種專業工人組成的經濟體和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然而一切都隻是隨性的作品,而非理性思考後的設計——實際上每一代人都隻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到盡量好。結果就是,回過頭來看,我們似乎被困於前人的錯誤之中。舉例來說, 有哪個明智的工程師,會故意設計出像洛杉磯這樣瘋狂擴張,低密度的大都市?

假如我們可以重新來過。想象一下文明版本1.0明天全部蒸發,然後給我們無限的人力,合作的民眾 - 當然最重要的 - 我們已經積累好的各種知識--- 怎樣行得通,怎樣行不通,以及如何避免那些無法糾正的錯誤。如果你有這個機會從零開始重建人類文明版本2.0,你會做怎樣的改變?

重新設計人類文明是一個嚴峻的工作, 而且完整的藍圖會過於龐大,就算每個人在每件事上都想法一致,也不是幾頁的雜誌就能搞定的。然而,無所畏懼地,《新科學人》著手開始探索了我們有些怎樣的選擇 ——去尋找那些對於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一切做出挑戰的激進令人激動的想法。 於是我們得到一張大改造清單 ——包括怎樣改造我們的生活,交通,怎樣組織我們的社會 - 以及重新思考我們對於宗教,民主,甚至時間的認識。想象一個新的人類文明不僅僅是一個思想實驗:這樣的思考其結論能指出哪些改變已經迫在眉睫,哪些大膽的矯正改變現在已經能夠實現。

首先來看城市。曆史上城市總是出現在當時最重要的資源周圍 - 比如港口,田地或者礦物 - 然後雜亂無章地繼續發展。比如舊金山就建立在一個極好的天然港口而且在19世紀中葉的淘金潮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而巴黎則是由塞納河上一個易守難攻的島嶼發展起來的。假設沒有這些曆史發展的限製原因,我們該怎樣設計一個城市?

從很多角度來說,城市是越大越好。大城市居住者,平均來說,比小城鎮或者鄉村的人更加環保(《新科學人》2010年11月18號刊,32頁,這個應該特指發達國家,中國肯定不是這樣)。 正如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菲研究所的傑弗裏•韋斯特和他的同事的研究所顯示,通過比較不同大小的城市,他們發現加倍城市的規 模可以使得人均能源消耗,人均道路長度,以及其他一些資源指標減少百分之十五.而且加倍城市規模同樣可以使其居住者的工資,資產, 同事人數學院 數量以及其他一些社 會福利指標有百分之十五的增長.簡單來說,大城市事半功倍.

當然,城市大小是有一定限製的.比如,傑弗裏•韋斯特指出,他的研究沒有考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幸福指數.當城市不斷變大,生產力不斷增加,的同時 也加快了 生活的節奏也加快了。犯罪率,疾病率,甚至平均的走路速度,也在城市規模加倍的同時增加了百分之十五."我想這對於個人來說並不是個好事情"他說,"不斷 追趕生活 的節奏,越來越快也許並不代表生活質量就會更越來越好。”

而且對於城市規模還有一個更加基本的限製:無論城市居住者多麽高效地利用資源,始終一個城市始終需要有辦法獲得足夠的食物,原材料和幹淨的水來養活所有人。 “水是消耗性不可再生資源裏麵問題最大的“,華盛頓特區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主席克裏斯托弗•弗萊文如是說,”我們能用可再生資源取代石油, 但是沒有什麽可以取代淡水。“

不管大城市有多少好處,新文明將需要很多不同大小的城市,每個城市的大小要符合當地資源的供應量。也就是說,不會出現像鳳凰城這樣在鳥不拉屎的亞利桑那沙漠中心建立的大城市...我們的大都市應該靠近好的淡水資源,最好還是沿海港口城市這樣可以以便利用海運這樣高效節能的運輸渠道, 而且要靠近富饒的耕地。紐約, 上海,哥本哈根都符合這樣的條件;洛杉磯,新德裏(印度首都),北京就沒那麽理想了。

也許現代城市最大的敗筆就是城郊(衛星城市,這個也是特指美國), 毫無章法地瘋狂擴張造就了遠離購物中心以及商業區的社區, 逼著人們用汽車跑來跑去。 “城市擴張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錯誤,”克裏斯托弗•弗萊文(華盛頓特區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主席)說。這已經成為北美大城市的主要擴張模式, 而且也是美國人比歐洲人多用那麽多能源的主要原因,歐洲城市都是將居住區和商業區混合讓人們可以步行到達需要去的地方。

如倫敦紐約這樣的大城市已經變相解決了汽車問題------讓你沒法開車,所以人們隻好轉而使用公共交通,或者走路、騎單車。但其實小一點的城市也可以通過合理設計解決這個問題。

城市居住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交通研究所的Mark Delucchi, 設想了同心圓式圍繞中心商業區建立的社區, 社區居民可以通過步行或者類似高爾夫球車這樣的輕型車輛到達商業區。“我們認為人們不使用這種低速輕型車輛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覺得這種車在正常的路上開太不安全了,“他說。為了避免這樣的顧慮,傳統車輛以及卡車將走在不同的車道上,或者隻在每個社區的外圍行駛。

Mark Delucchi估計:為了讓這種模式可行,居民需要住在中心區域3公裏範圍內,每個社區大概5到10萬人口,同時社區由低高度的建築組成以保 證舒適的居住環境。然後各個社區之間可以通過大規模公共交通連接,方便居民去其他區域工作或者來往其他大城市的景點。已經有些城市,如英國的米爾頓凱恩斯, 以及阿布紮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首都)中建立的理想城Masda在使用一些這樣的概念了。

一旦大尺度上的基礎結構建立完畢, 剩下對於每個社區的設計就可以交給社區內的居民和商戶完成。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以前城市如何發展的。比如,磨坊建 立在河邊以使用水利,工人的房屋就建立在步行距離內,而磨坊主把房子建在山上這樣視野更好。但是在過去的兩三幾個世紀裏,這種自然有機的發展模式已經被自 上而 下的規劃所取代,從而形成了像巴西的巴西利亞這樣單調的無序擴張的城市,以及那些房子碼得整整齊齊的城郊。

當今,在線社區網絡讓個人用戶能以前所未有全新的方式協調合作。“我會將城市以“開源”的方式建立, 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決定如何使用城市以及如何改變 它,”Carlo Ratti說------麻省理工城市規劃師,Carlo Ratti提議:“正如維基百科一樣。“ 以這樣一種群策群力的方式人們居民們自己可以建立“維基式”的鄰裏。比如一個自營業者想開個三明治店, 可以谘詢當地居民以找到最佳地點。同樣開發商和居民可以合作以決定新區域的房屋大小,地點以及康樂設施------甚至,也許,可以決定道路和小徑步行道的位置。

城市和交通革新之後,我們下一個問題就是能源。能源問題很簡單,幾乎每個人都同意使用可再生能源。“我們不好說全部都用太陽能或全部都用風能。必須兩樣都有才會更保險”,供職於科羅拉多博爾德能效源智庫---洛磯山研究中心的電力係統分析師莉娜•漢森說。這樣可以保證可靠的能源供應。而且應該以小的分布式係統比如安置於房頂的太 陽能板取代大型電廠。這種非中心式的係統可以更好的抵抗如風暴或者恐怖襲擊這樣的極端事件。

莉娜•漢森估計建立一個完全利用可再生資源的電力係統,至少以現有的科技,將會比重新建立目前的化石燃料為基礎的係統更加昂貴,但是在燃料上省下來的錢很 快就能補償多出來的部分。當然,在我們的新文明中,能源價格高一點未必是個壞事,猶他州州立大學可持續發展科學家約瑟夫•泰恩特是這樣認為的,因為能源在許多製造業是成本的一部分,能源太便宜會使得所有的東西都變得便宜。“這會誘導我們消耗更多, 生更多小孩,消耗更多其他資源,讓社會變得更複雜,“他說。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約瑟夫•泰恩特建議能源價格應該人為提高。

另一個選擇可以是讓貨物的價格如實反映他們的環境成本。如果化石燃料如實反映了全球變暖的成本(哎~俺超不buy什麽全球變暖的理論的~結果現在還整天給人拿來說事(me too, 隻要美國人少浪費電啥都出來了)),簡單的經濟效應就能讓每個人都從根本注意提高能源效率並上更加節省使用另外的替代能源。

在建立文明版本2.0當我們重新認識經濟的時候,我們大概應該改變用GDP來衡量經濟是否成功這個做法。二戰後各國主要集中在提高GDP,在當時來 說以 GDP衡量經濟這很合理,“那個時代,人們最最需要的是各種緊俏商必需品。他們需要食物,需要更好的房子,這些東西會讓人們快樂,”俄勒岡波特蘭州立大學 可持續 發展研究院的Ida Kubiszewski說,“現在時代已經改變了。人們是否快樂已經不僅僅局限在這些物品了。“

相對的,我們應該考慮擴大我們的指標範圍,包括環境質量,休閑時間,幸福程度---有些政府已經趨向於開始考慮使用這些指標。以“國內幸福總值”為導向, 人們可能更希望用生產力的進步來減少工時而不是增加工資。這樣聽起來也許很烏托邦(不切實際), 但是至少有些社會是將幸福置於物質之上 ---- 比如 不丹和北美西岸波特拉奇土著文明就會重新分配財產。“我不認為這種係統是反人性的,“羅伯特科•斯坦薩另一位波特蘭州立大學的生態經濟學家羅伯特科•斯坦 薩說道。

經濟之後,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新文明將怎樣組織政府。我們都認為某種民主製度是最好的,當然這某些細節也許值得商榷(見“終極民主“)。但是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我們需要劃分多少個國家州?這裏,不出所料,大家的想法都截然不同。

一方麵,人類是在小的部落中演變而來的,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指出:我們仍然是以較小的群體應付各種挑戰最為有效,比如150人的群體。政府單位以瑞士的行政區的大小能最好的維持效率,再大就不行了,他說。

另一方麵,流動性的增加,通訊及科技的發展 - 以及70億的人類總龐大的人口數量 - 意味著很多世界的問題已經全球化了。“假設一個報紙每十年出版一次,那它的 這個超級頭條該怎麽寫?“波士頓智庫Tellus研究院主席保羅•拉斯金問道,“這個十年一版的紐約時報將會關注真正主要的故事,而且它的頭條題目是比如 ‘曆史已經進入全球時代’這樣子。”正如幾個世紀前那些驅使中世紀的城市形成聯邦事件一樣,全球問題現在正驅使我們尋找全球化的解決方案, 他說。而且同樣這需要某種全球性的政府組織,至少能夠去設置一些個大的目標 - 比如:生物多樣性標準,全球碳排放限製 - 以這些為標準各國可以製定他們各自的解決方法。

到現在為止,我們所有的設計標準都指向一個目標--創造一個可持續的,公平的,可行的新文明。但是如果我們想要這個新社會延續下去,很多做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人都強調了另一點:注意不要將新文明設計得過於高效。

曆史上的文明比如羅馬帝國或者瑪雅文明在氣候穩定期他們有著顯著的擴張。文明的統治者們很清楚知道他們能做到什麽 - 比如一條運河可以灌溉多少田地, 又如應該留多少森林給下一代的建築者使用。這些都非常有效,文明蓬勃發展直到氣候變遷天災降臨。“結果他們最終使得的社會體係工作得非常高效,但是沒有任何緩衝空 間,一旦環境開始發生氣候變化,了他們的社會就變得建設過頭了,“澳大利亞達爾文CSIRO的環境經濟學家Scott Heckbert說,他利用計算機模擬了古代帝國和人民的衰落。

最後,盡管,沒有任何人類文明可以永久存在。每個社會都會以當時最為權宜之計解決遇到的問題,然而每當這個社會這樣做時, 就增加了它的複雜性以及脆弱性。“你永遠不可能完全估計到你做一件事所帶來的所有後果。“約瑟夫•泰恩特(猶他州州立大學可持續發展科學家)指出說,每個文明都種下播種了使它最終的毀滅的種子 - 而且無論我們多麽小心計劃我們的新文明,我們最多隻能希望延遲那不可避免的終結。

所有跟帖: 

不可能! -不明則問- 給 不明則問 發送悄悄話 不明則問 的博客首頁 (109 bytes) () 09/21/2011 postreply 14:41:22

這不是假想嘛 -viewfinder- 給 viewfinder 發送悄悄話 viewfind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21/2011 postreply 16:20:33

其實人類社會也像生物世界的進化論一樣,很多時候,我們隻能在現有的東西上 -企鵝肥肥- 給 企鵝肥肥 發送悄悄話 企鵝肥肥 的博客首頁 (115 bytes) () 09/26/2011 postreply 01:54:32

嗯。我也想看 -viewfinder- 給 viewfinder 發送悄悄話 viewfind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21/2011 postreply 18:04:54

樓上的可以自己先過把癮 -xavet- 給 xavet 發送悄悄話 (12 bytes) () 09/21/2011 postreply 19:30:1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