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女科學家屠呦呦拉獲斯克獎

ZT

首先祝賀屠呦呦先生(是女性,這裏是尊稱)拿到拉斯克獎 (Lasker award),青蒿素的研究絕對值得拿獎。在這裏姑且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首先我想科普一下拉斯克獎,拉斯克獎其實有四個獎項,最有名的是Lasker basicmedical research award(基礎醫學獎),大約50%左右的得主後來都拿了諾貝爾獎,另一個就是屠呦呦拿的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臨床醫學獎),也有一些得主後來拿了諾貝爾獎,但就少很多了,這兩個現在基本上每年都發。目前這兩個獎一共有79個得主先後拿了諾貝爾獎, 因此拉斯克獎也被稱為 “American’s nobels”。是美國生命醫學界最高獎。其餘兩個名氣小很多的叫Public Service 和 Special Achievement ,好像輪流來發,所以一般一年就發三個獎。對於獲獎人數,最近每年不超過三個,但我看到的早期很多年份是多於三個,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的規定,或者就是沒有限製。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屠呦呦

得過拉斯克獎的華人其實有好幾個,不過年代都比較遠,所以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李卓皓 (Choh Hao Li, 1962年基礎醫學獎,也是唯一一個拿基礎醫學獎的華人)。李敏求(Min Chiu Li, 1972年臨床醫學獎), 簡悅威 (Yuet-Wai Kan, 1991年臨床醫學獎), 前兩位已經去世了。屠呦呦是第四個,也是唯一一個得獎工作在中國完成的。

拉斯克獎的提名deadline也是每年2月1號(和諾貝爾獎一樣),所以說饒毅的科普宣傳幫助屠呦呦獲提名,從而獲獎真的是很牽強。姑且不談他有沒有這個能量,饒毅的文章出來的時候早過了deadline, 如果真是饒毅宣傳的結果,最快也是明年獲獎,絕對不是今年。我個人覺得饒毅要麽是湊巧,要麽是有人詢問他或者透露一點內部消息,他正好寫一篇文章幫忙造勢。饒毅牛歸牛,但大家真的不用神話他的能力。青蒿素也許讀生物的人知道的很少,但搞藥物化學的很早就知道了,我大約十年前讀化學本科的時候就聽說過了。網上也有不少介紹的文章,大家有興趣可以去google一下。

我覺得今年這個獎項有好幾個意義:1.不管青蒿素的研發中用到了多少西醫的方法,這畢竟是從傳統中草藥裏發展過來了,說明我們幾千年的中醫還是有它自己獨有的價值,現在很多人攻擊中醫是偽科學,我希望青蒿素的成功能讓這些人閉嘴。2.這是中國目前兩個真正意義上可以拿諾貝爾獎的工作之一,另外一個是治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by 饒毅)。有人可能問胰島素的合成,坦率的說,我不覺得這個工作能拿獎,多肽的合成和測序在之前就已經完成了,胰島素的合成基本上是照別人的路子做的,雖然長點,更複雜,生理意義更大一些,但沒什麽原創性,產率低,合成也很複雜,現在用的胰島素也不是用這個合成方法做的,其它的組也同時做了出來,發篇science可以,但我真看不出來哪一點值得拿獎。至於什麽集體領獎導致胰島素沒拿獎純粹謠傳。而青蒿素完全不同於其他抗瘧藥,是全新的一類藥物,更重要的是它拯救了幾百萬人的生命。3. 希望青蒿素可以給很多目前盲目追求影響因子(IF)的人一個啟示,目前國內很多研究就是追求IF。的確也發了很多CNS,但很多人都清楚這些工作的份量,青蒿素沒有發在那些高IF的雜誌上,但它的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工作也是對國內很多默默無聞做科研的人的一種鼓舞吧。

雖然屠呦呦的工作拿到拉斯克獎已經很不錯了,可以說已經不需要其它什麽證明了,我個人還是很希望屠呦呦的工作能拿到諾貝爾獎,畢竟後者的名氣更大,你給一般人解釋一個多小時可能對方都不知道什麽是拉斯克獎,但 諾貝爾獎大家都知道,而且這個工作足以拿到。青蒿素拯救了幾百萬人的生命,這一點上它對世界的貢獻不是其它很多什麽基礎研究可以代替的,現在諾貝爾醫學獎有一種生物獎的感覺,看看很多目前還沒有什麽醫學價值的成果比如oncogene都拿了獎,而這個實實在在拯救了幾百萬人的生命的如果拿不到獎,我個人覺得這是違背諾貝爾本人設立這個獎的初衷的。

最後討論一下拿獎的幾率,估計大家都很感興趣,本來我覺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曆史上拿諾貝爾獎的不多,應該說幾率比較低,不過我研究了最近幾年的頒獎,發現諾貝爾醫學獎近年來比較偏向臨床醫學獎了,03,05,08,10年的諾貝爾獎成果都是拿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的,說明諾貝爾醫學獎還是比較青睞有醫學價值的工作。當然今年估計很難,我更傾向於幾年以後,不過屠呦呦已經80了(1930年12月出生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我還是希望早點。當然如果最後拿不到,我還是那句話, 青蒿素的工作拿到拉斯克獎已經證明一切了,可以說已經不需要其它更多的什麽證明了。

最後歡迎大家指正錯誤,也歡迎大家轉載,讓我們多多宣傳中國自己的科研成果.

饒毅的"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

資料:屠呦呦 - 青蒿素研製

瘧疾傳播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全世界約數10億人口生活在瘧疾流行區,每年2億餘人患瘧疾,百餘萬人死於瘧疾。因瘧原蟲對喹啉類藥物已產生抗藥性,所以,瘧疾的防治重新成為世界各國醫藥界的研究課題。60年代以來,美、英、法、德等國化費大量人力和物力,尋找有效的新結構類型化合物,但始終沒有滿意的結果。中國是從1964年重新開始了對抗瘧新藥研究,至1967年,又組織全國7大省、市全麵開展這項工作。從中草藥中尋找抗瘧新藥一直是整個工作的主流,但是,通過對數千種中草藥的初步篩選,卻沒有任何重要發現。

就在中國外都處於困境的情況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藥抗瘧研究的艱巨任務。她首先從收集整理曆代醫籍、本草、地方藥誌的單、驗方入手,還走訪當時中醫研究院內老中醫專家,搜集建院以來的有關群眾來信,整理了一個從2000餘方藥中選編的以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方藥集,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組織鼠瘧篩選。然而,篩選的大量樣品,均無好的苗頭。不久,屠呦呦服從組織安排,到海南島瘧區實驗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後,由於種種原因工作難以開展。1971年,抗瘧隊伍再次在廣州召開專業會議,周總理對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並肩負新的任務回到北京,組織力量成立課題組,投入了新的攻關研究。

這次,在重新考慮對一些基礎比較好的藥物進行複篩時,她又係統查閱有關文獻,特別注意在曆代用藥經驗中吸取藥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線索,以尋找突破口,東晉名醫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稱,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可治“久瘧”。她細細琢磨這段記載,覺得裏麵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據這條線索,改進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將溫度控製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對鼠瘧效價有了顯著提高;接著,用低沸點溶劑提取,使鼠瘧效價更高,而且趨於穩定。

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政治衝擊一切。在這樣的環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幹擾,日以繼夜地埋頭於實驗室,反複進行抗瘧實驗研究,終於在1971年10月4日,即廣州會議後的第191次實驗(先後篩選方藥200餘種)中,獲得了青蒿抗瘧發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抑製率達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為中性和酸性兩大部分,並發現中性部分抗瘧效價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無效而毒性大。在確證中性部分為青蒿抗瘧有效部分後,又進行猴瘧實驗,取得同樣滿意的效果。此後,她又進行了深入的藥理、毒理研究,為確保用藥安全她還親自試服。在這種情況下,屠呦呦於1972年8―10月,偕同有關醫務人員攜藥赴海南昌江地區試用,從間日瘧到惡性瘧,從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瘧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試用青蒿素單體,肯定其抗瘧療效勝於優選抗瘧藥氯喹。接著在全國各地的大力協助下,進一步擴大臨床驗證,至1978年,共治療2099例(其中包括間日瘧1511例,惡性瘧588例),全部獲得臨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為一種令人矚目的新結構類型抗瘧新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