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諾獎之路:張穎清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張穎清,1947年生,生物學家,山東大學教授,山東大學全息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息生物學的創始人。2004年10月20日病逝。
編輯本段人生經曆
張穎清1947年2月出生於內蒙古包頭市一個普通職員家庭。1966年高中畢業後來到大草原插隊落戶。一天,在落滿灰塵的縣圖書館裏,張穎清翻出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些奇異的現象吸引著張穎清,驅使他開始了對生物學的探索。 20世紀70年代初,張穎清決心攻克針麻原理。1973年3月,蹲在充滿刺激性氣味烘箱前的夫妻倆,終於看到了預想中的紫色氨基酸雲圖。但毒氣已經窒息了在母腹中成形的胎兒,兒子降臨幾個小時就夭折了。 1982年,張穎清全息生物學的奠基性著作《生物體結構的三定律》出版。同年,山東大學把這位隻有電大畢業文憑的青年調入,一年後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後又晉升為教授。1985年,張穎清的動物體細胞全能性理論為克隆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1990年,山東大學創建全息生物學研究所,張穎清任所長,並被批準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0年,張穎清被選為國際全息生物學會終身主席。 1995年,張穎清的生物全息學理論被何祚庥指為偽科學。1997年,克隆羊多利的研究成功正式了張穎清的理論。2000年,張穎清積怨成疾。2004年10月20日,山東大學全息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張穎清教授不幸逝世,在科學界引起強烈震動。編輯本段全息生物學
300多年前,英國科學家胡克第一次通過顯微鏡看到了植物的細胞。1985年,張穎清發現了細胞和生物個體之間的一個新的獨立功能構造單位:全息胚。全息生物學是研究全息胚生命現象的科學。 張穎清經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發現了生物體新的統一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全息胚。張穎清指出:全息胚是作為生物體組成部分的、處於某個發育階段的特化的胚胎,一個生物體是由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多重全息胚組成的。這樣就給出了一個全新的生物整體觀,使人們對生物體的認識,發生根本性的和觀念性的改變。 全息胚學說打破了生物體部分與部分之間的絕對界限,揭示了生物體不同部分之間的統一性;給出了生物體的體細胞的全能性在自然條件下最普遍最一般的表現形式;給出了相關部位在整體上的一般分布規律;對生物進化的途徑、發育和分化、癌機製等問題從新的角度作出了理論解釋。編輯本段哺乳動物體細胞全能性
在1985年,張穎清在全息生物學中提出了“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具有全能性即發育成新個體的潛在能力”的理論。這一理論在1997年被英國科學家維爾穆特著名的克隆羊實驗所證實。張穎清理論的提出比克隆羊的實驗早12年,這和科學史上關於植物體細胞全能性的研究一樣,均是理論在前,實驗在後。 眾所周知,1902年Gottlieb Haberlandt 提出了植物細胞全能性的理論。他指出,植物細胞保持著向完整植株發育的潛在能力。56年後的1958年,F. C. Steward在人工條件下用胡蘿卜根部的細胞培育出了新植株。繼而,眾多的植物可以被用體細胞繁殖。1963 年J.B.S.Haldane在題為“人類種族在未來二萬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講上采用“克隆 (Clone)”的術語。 現在,這種植物克隆已經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Haberlandt的理論,在植物克隆研究領域,具有理論優先權,在科學史中占據重要地位。 動物克隆的科學史和上述的植物克隆的科學史十分相似。張穎清在1985年首先提出了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具有發育成新個體的潛在能力,這種潛在能力在某種條件下可以完全顯現。 12年後,第一個克隆哺乳動物克隆羊多利的出現,證實了張穎清的這一理論。張穎清的支持者認為, 在哺乳動物克隆領域,張穎清的理論具有理論優先權,在科學史中將占據重要地位。而反對者認為體細胞克隆之所以被認為不可行的主要原因是去分化技術的不成熟,而並非因為沒有認識到幹細胞和體細胞的相同特性,張穎清不過是將前人已有的論斷重新用自己的非科學理論進行解釋。 特別是,在克隆羊多莉之前,全世界都把“哺乳動物的體細胞不能發育成新個體”當成是金科玉律這樣的大背景下。其支持者認為張穎清敢於突破這樣的公認觀念,這充分顯示了他在科學上勇於創新的大無畏精神。編輯本段學術著作
張穎清的主要學術著作有《全息生物學》、《全息胚及其醫學應用》、《生物全息診療法》、《新生物觀》等。他的多種論著被譯成英、德、日、俄、挪威、蒙古、塞爾維亞等文字。 張穎清關於哺乳動物體細胞全能性理論的英文專著,在克隆羊之前許多年,就可以在世界上許多圖書館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查到。編輯本段全息生物學的應用
全息生物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交叉於動物學、植物學、胚胎學、遺傳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細胞學、形態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古生物學、醫學、農學等領域,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而且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根據全息生物學原理,張穎清發明的生物全息診療法,已有30多個國家應用,全世界有近百萬人受益;發明的生物全息電圖診斷儀獲第80屆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唯一的最高獎──巴黎市長獎;發明的生物全息治療儀,為醫學提供了方便、安全、明顯有效的醫療手段,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在農業上,應用全息生物學,可以使馬鈴薯、玉米、高粱、棉花等作物增產,可以防止退化。此外全息生物學在古生物學、獸醫學、植物組織培養、園藝學、中草藥學等都有重要的應用。編輯本段成就與聲譽
全息胚學說是張穎清全息生物學的核心理論。這一理論告訴人們,一切動植物都是由全息胚組成的,包含著生物整體的全部信息。國際學術界認為,它對生命科學、醫學和農學等研究具有重大價值。正是張穎清1985年創立的全息胚學說,明確排除了學術界對動物細胞全能性的爭議,從而為12年後克隆羊技術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張穎清發明的生物全息診療法,幾年間已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使上百萬人受益。 上世紀90年代初,張穎清教授三次應邀訪問頒發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機構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等,在具有諾貝爾獎提名權的教授們的主持下,多次作學術報告。 早在1988年,全國政協委員王賢才、宋鴻釗就在提案中指出:“對於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科研工作者,應給予重點支持,像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提出的全息胚學說和應用該學說控製癌症的觀點,就是很有前途的學說。” 我駐瑞典使館科技處、教育處先後3次向國家科委和國家教委發回關於張的學術成就在瑞典獲得高度評價的報告,認為"隻要進一步做好全息生物學理論的科學論證和推廣工作,加強宣傳,這一理論的發明者張穎清教授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獲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使館科技處的同誌說,我國還沒有任何一項科技成果能夠像張穎清的成果這樣,得到諾貝爾獎評定機構科學家的如此評價。 1990年,第一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學術討論會的會議宣言中指出:“可以預言,全息胚學說的提出者張穎清教授將獲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上世紀90年代初,張穎清教授三次應邀訪問頒發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機構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等,在具有諾貝爾獎提名權的教授們的主持下,多次作學術報告。我駐瑞典使館先後3次發回關於張穎清學術成就在瑞典獲得高度評價的報告。 專門討論全息生物學的國際學術大會,已開過3屆(新加坡、挪威、美國)。 美國總統克林頓為在美國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大會發賀電高度讚揚說:“你們應該為能夠促進人類的健康貢獻力量而驕傲。你們將幾千年來人類獲得的知識與現代醫學的最新見解結合起來,已經使許多人得到同情和幫助,使他們健康幸福,正當我們努力使全球各地人民得到優良的醫療服務時,全世界醫生能夠從你們的傑出努力中得到靈感和啟示。” 全息生物學是中國人創立的原創性的基礎理論,經曆了20多年實踐檢驗的,充分顯示出創新性、超前性和正確性。 正如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全息生物學大會通過的大會宣言所指出的:“全息胚學說是生物醫學領域內的一個全新的具有根本性意義的理論。大會論文所報告的研究對該學說的科學性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大會堅信,全息胚學說對生命科學的進步具有重大貢獻,在生物學的眾多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編輯本段含冤辭世
2004年10月20日,山東大學全息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張穎清教授不幸逝世,在科技教育界引起強烈震動。 張穎清去世後,當年在國家計委主要從事科技計劃管理工作的嚴穀良及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振球等6名老科技工作者聯名寫信說: 1995年4月3日《中國科學報》發表了由一位院士推薦的“對全息生物學的質疑”的文章,此文作者是山東肥城礦務局職工醫院的一名醫生,他並不了解全息生物學的內涵,質疑文不對題。張穎清寫反駁文章,該報不給發表。學術上有不同意見本還無礙,縱有欠缺之處也應允許在實踐中去完善,但在國家科技主管部門尚未對此課題作出評議認定、科技界也未展開學術研討或證偽的情況下,1996年10月出版的由何祚庥院士主編的《偽科學曝光》一書,竟然將“對全息生物學的質疑”一文收錄其中,以極不正常的方式將全息生物學打入偽科學之列。此後,張穎清的命運急轉直下,全息生物學在學術上遭封殺,其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被取消,研究經費無人支持,申請評獎無處受理,一些大學的全息生物學課程也被停開。更讓人痛惜的是,由於學術生存權得不到保障,張穎清積怨成疾,身心俱毀,從2000年起肺肝病變,胸腔積水,久治無效,含冤病逝。 2005年10月20日,即張穎清教授去世一周年之際,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會議室內,一場題為“張穎清事件的反思”在此召開。會上,科學打假的個人方式遭到了專家的猛烈抨擊。一時間,何祚庥、方舟子等科學打假先鋒人物被拋到了風口浪尖。隨即,方舟子在自己的網站上貼出帖子予以回複,方舟子呼籲人們 “當心有人借張穎清之死為偽科學喊冤”。一場關於科學打假的爭議再次引發了媒體和網絡的熱烈討論。編輯本段特別時代的悲劇
什麽是科學?認定科學的標準是什麽?在海內外一直有著廣泛的爭議。作為張穎清的同事研究科技哲學的劉傑教授認為,判斷一種學說是不是科學,應由一個由這一學科的頂級專家組成的小團體來認定。雖然他並不讚成個人方式的科學打假,但劉傑依然表達了對何祚庥等人的支持。他認為何祚庥並沒有抹殺真正進行科學探索的人,他反對和揭露的都是諸如特異功能、“永動機”、“水 變油”等早已被廣泛證明為不可能的學說,他批評的是利用媒體炒作、包裝、宣傳等手段達到非科學目的的那類人。具體到張穎清身上,他認為張穎清的“全息胚”學說,最多隻能算是“潛科學”或者是“前科學”,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觀念。這些觀念、思辨可能正確,可能荒謬,雖然它們都對科學的發展很重要,但遠沒到證明為是科學的程度。 “凡是正常搞科學的人,都不會認為他那一套是有前途的,因為它僅僅停留在一種想法上。除非世界上主流科學家都是傻瓜,隻有邊緣化的張穎清是聰明的。”劉傑作出了這樣斷言。不過,劉傑更願意相信張穎清是個科學狂人,而不是江湖騙子,因為根據他死前的種種行為判斷,他對自己的理論依然深信不疑,這說明他主觀上沒有行騙的目的。 最後,劉教授說,張穎清隻是中國科學界特定時代的一場悲劇:媒體宣傳的作用超過了科學理性的判斷,科學研究的決策者缺乏理性的思維,缺乏科學的觀念。編輯本段中國人的諾獎之路
張穎清1985年創立全息胚學說,明確排除了學術界對動物細胞全能性的爭議,為12年後克隆羊技術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可惜的是,他的學術成果終沒有昭然於天下。在張穎清生命的最後日子,他的理論還被指為“偽科學”,這讓他衝擊諾獎的生涯徹底被阻攔。 中國人的智慧和勤奮不遜於西方人。中國人向來不缺少靈感,不缺少創造。但結果總是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理論,買西方人的原創成果,科學的最高皇冠——諾貝爾獎離中國人漸行漸遠。中國人的信心在哪裏?誰壓製了中國人的創造力?這是值得中國科學界深思的問題。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