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孔子《易經八卦》與對立統一規律(矛盾律) 與物質結構的基本形式
張洞生 zhangds12@hotmail.com
【內容摘要】:作者曾在《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科學依據和結構類型》[1]一文中指出,由於構成現今宇宙中最簡單最普遍最眾多最長壽命的基本物質粒子是氫原子H,即帶一個負電e- 的質子p, ‘由一個質子p和一個負電子(e-)所組成的氫原子H是構成我們宇宙中的任何物質,物體和事物的元件和基石 ’。 ‘現今宇宙中任何複雜的物體都是由最簡單的許多氫原子所結合成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層層結合而成,所以複雜來源於簡單 ’[1]。最簡單的氫原子H的結構是一對e- 和e+所組成的對立統一體依附在巨大的中心體質子p上,構成“三位一體”,才能成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事物。氫原子H幾乎能與任何元素的強結合力和所發射的各種電磁波等特性就是其內部結構運動變化的外在表現。本文的目的就是比較和分析老子《道德經》,孔子《易經八卦》和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辯證法觀點,並與現代科學的實證觀點作比較,從其中認識宇宙物質基本結構,其外部運動狀態和表象等的基本的普遍的和相對永久的共同規律,以便人們能用較正確的辯證法觀點作指導去探討未知的領域和世界。本文的主要觀點是:老子與孔子的哲學觀雖然不同,但是並不互相排斥,而是互補的,是一個硬幣的兩麵。將老子和孔子的辯證法觀點結合起來,就相當完好地(某些方麵甚至超過了)與當代對立統一規律(矛盾律)的基本觀點(見 VI-【4】的結論)相符合,而矛盾律是辯證法的核心。因此,他們的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觀點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核心和寶貴遺產。http://www.sciencepub.net/academia/aa0201
實際上,老子和孔子才是真正的辯證法和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始組。這才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和核心,是中華文化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中華文化中,從天道到平民大眾的為人處事和口頭禪都充滿著辯證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智慧和思想,它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起著主導作用。比如,陰盛陽衰,相輔相成,物極必反,禍福相倚,相生相克,陰陽,興亡,進退,得失,趨吉避凶,應變之道等等。為什麽五胡亂華,元朝和滿清都長期地占領和統治中國,但最後還是被中國文化所同化?我想,這不是因為中國人講什麽“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的原因,而是因為中國人都太懂得和運用辯證法,太懂得能屈能伸、剛柔相濟等應變之道。為什麽古代四大文明(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中,隻有中華文化曆久不衰?為什麽印度佛教到中國後變成中國佛教?但並不是所有的“變”都是好的,所有的“不變”都是壞的。是“變”還是“不變”,是“量變”還是“質變”還是“突變”,取決於外緣和內因相結合的條件是“成熟了”還是“未成熟”。當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不合時宜的“亂變”時,就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失敗和災亂,比如:上世紀50年代的老大哥幾年之內就變成修正主義的敵人,親密戰友3年內就變成野心家陰謀家,文化大革命要7~8年搞一次,不斷革命等。中國漢奸如此之多可能就是易“變”所產生的副作用。中國近代運用辯證法的高手和讓人“歎為觀止”的範例,莫過於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豐富的內涵使人回味無窮。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孔子;易經八卦;陰陽;對立統一規律(矛盾律);宇宙觀;宇宙物質的基本結構;一對矛盾體與中間體組成的“三位一體”結構;事物運動的中間狀態:
【I】.老子和孔子的學說的起源及其關係
老子(大約571 – 471BC),和孔子(551 -- 479 BC),都大約生於2500年前的東周時代。老子隻比孔子約大20歲。他們二者的學問和智慧都來源於《易經》及其中的“陰陽”學說。可是二人的哲學觀,社會觀和人生觀等方麵卻大不相同。但兩家學說都不像西方的宗教一樣具有排他性。所以“儒”“道”兩家的的思想似乎一直就是相互滲透和借鑒的。大約在二人死後1200年的唐朝末年,正式形成了“內儒外道”的觀點,這表示兩家既是獨立的而又相容的。後來邵雍成為“內儒外道”學說的集大成者。
一九七六年大墩子遺址出土距今約6000年的原始太極圖基本構思是無極、陰儀和陽儀,圓點或圓圈為無極,處於太極的中心位置,是原始太極圖的心髒和眼睛,陰儀陽儀為太極圖的兩翼。陰儀和陽儀就是盤古開天地時的清氣和濁氣。該圖富有動感,似乎宇宙的清氣和濁氣正在旋轉運動中,清氣將要上升為天,濁氣將要下沉為地。這就是老子和孔子宇宙觀思想的共同來源。老子是用“道”以取代“無極”作為終極性的概念,並配以 “陰陽”使其“道”轉化為萬事萬物的“有”。而孔子卻另辟蹊徑,走“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路。兩人的分歧從此開始,然後各走各的路。
孔子也曾問“禮”於老子。老子當然知道易經和八卦。但是在老子的《道德經》中,除了講“陰陽”外,看不到有關《易經和八卦》的任何一點內容或詞句片段。為什麽?而孔子老來又廢寢忘食地研究易經八卦十多年,又為什麽?這些都是偶然的嗎?答曰:絕對不是。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可以看出,老子是否定和看不起八卦的,也是否定孔子的思想和作為的。請看老子是如何說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其實是老子不指明地對孔子宣揚“仁愛”,“堯舜”,“克己複禮”“修身齊家”等那一套觀念的嚴厲批判。
老子和孔子的根本分歧表現:老子主張“無為”和“出世”,認為隻要人們都按照天地間的“大道”為人處事,君王無為而治,絕聖棄智,平民少私寡欲,就能達到天下太平。而孔子主張“有為”和“入世”,認為“大道”是難知難行的。孔子:“天道遠,人道邇”。所以人人必須從自己修身齊家克己複禮開始做起。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除了表示孔子渴望“聞道”之外,其實可能還有另外更重要的一層意義,就是認為“道”是既難聞又難學的。孔子活到了古來稀的歲數,還未死,以此暗喻他一輩子尚未聞“道”,他可能以此暗指“道”之難聞。因此,他認為隻有每個人從自己修身做起,從細節做起,才有可能最終達到國治而後天下平。
老子和孔子都是當時鼎鼎大名的學者,在江湖上都是響當當地自成一派。彼此對各自的觀點應該是都有所了解的。甚至周朝的一個邊疆小吏都能久仰老子的大名,所以能在老子騎青牛過函穀關時,關令尹喜對老子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但是老子不像孔子那樣招搖過市,孔子有弟子3千,72賢人,而且還故意大搖大擺地周遊列國。老子則恰似江湖中的獨行俠,心高氣傲,獨往獨來。或者老子的“道”得不到當時知識界(士)的賞識和信仰也是可能的。老子沒有多少粉絲,即追隨者。所以最後隻落得一人落荒而走,單騎過函穀關。
老子為什麽會落得如此孤苦伶仃呢?這是與當時的時代大環境有關的。在當時的春秋時代,正是奴隸製解體後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是小農經濟生產力蓬勃發展的時代。諸侯們為了兼並擴張急需人力和謀士。使當時的“士”,即知識分子有擇主而侍以博取功名的自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在這種大環境下,有幾個“士”會甘心情願追隨老子“少私寡欲”“ 絕巧棄利”呢?所以,提倡“無言”與“希言”的老子在過關時卻不得不發憤著書立說,寫下了五千言的“思者自道”的絕世的經典,即《道德經》作為自己永世屹立的墓碑。
我想,老子心中平時就可能對自己的滿腹經綸無人接受而有些憤憤不平吧。這反映了老子的平常心態也許並不平衡。所以老子憤憤地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這樣一部有完整思想體係的偉大著作能在過函穀關的短期間就寫好嗎?我都懷疑是否老子早寫好了竹簡放在青牛的袋子裏交給關令尹喜的。不然,一個小小的關令尹喜有什麽能力財力智力和熱情去為老子傳播經典著作作無私地奉獻呢?
孔子曾問 “禮”於老子,大概也隻有一次吧。老子當然是不屑於談“禮”並可能加以尖銳的抨擊的。老子:“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孔子也有可能順便談及“道”吧。可能二人話不投機就分道揚鑣了。二人以後再也未見麵。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這是不是孔子心中也在暗指他與老子之間的關係呢。
而且,孔子是要君王去學習“堯舜”的品德和為君之道,而老子是要君王“無為而治”,回歸到上古原始時代,老子:“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但是,畢竟孔子也曾求教過老子,再加上孔子注重“禮”和修養,所以,孔子的著作中從未批評過老子。可見孔子還是尊崇老子的思想學說和人品的,隻是不認同他的觀點而已。而老子似乎對孔子就耿耿於懷而不太客氣了。
【II】.老子的宇宙觀—-“道”
宇宙中任何一個獨立存在(過)的物質實體,大至整個宇宙,小至一個原子電子,在宏觀上看都是簡單的,都是 “一”。但是從微觀上看其內部結構都是複雜的。所以複雜來源於簡單。整體是由許許多多的單個個體一層一層的組成。宏觀與微觀是相對而言的。所以“一”就是獨立存在於宇宙之間的任何一個相對穩定的物質實體。“一”是任何一個實體的整體,在宏觀上看是整體。從微觀上看是個體。所以“一”就是“有”。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所以,大“一”是由許多小“一”的諸多層次結合而成的。
“一”或者“有” 從何而來?宇宙從何而來?各種物質實體從何而來?老子認為:萬事萬物總有它的起始。老子答曰:都來源於“道,來源於“無”。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 ≠ 0,“無”不是零,也不是徹底的什麽都沒有。零本身是不能生成什麽東西的。 “道”,“ 無”必須通過零或者說與零配合才能變為“有”,才能生出“有”。所以,“道”隻是無形,不可言狀, “道”和“無”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充滿整個宇宙空間的無形幽靈。並不是0. 並不是什麽都沒有。
所以,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道”,“無”相當於充滿整個宇宙“時空”的“能量”。而0可以說就代表著“時空”。當一個實體(萬事萬物)(有,一)一旦從“道”“無”中生出來,它就開始必然占有它所需的一定的“空間”,它的生命就在它出世時的0時開始計時。因此,老子的“道生一”相當於說明我們現在的這個宇宙實體來源於“能量”和“時空”,而這是與現今的宇宙大爆炸標準模型的結論相符合的,這個模型的正確性是根據近代科學的理論和實驗以及天文觀測的準確數據而得出的。
同時,老子還認為,“道”也就是大自然的運動規律。有一個總的客觀規律在支配著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生長衰亡。在所有物種產生之前就有這個規律,這也是“道”,由“道”’產生了混沌一體的宇宙,它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必然會遵循大自然規律。違反“道”,即自然規律者,就要受到懲罰。老子:“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現今宇宙中任何複雜的物質實體都是由最簡單的許多氫原子所結合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層層結合而成。[1] 1974年喬治(Georgi)和格拉肖(Glashow)提出了把強、弱、電三種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SU(5)大統一理論,按照該理論,質子是不穩定的,它的壽命約為1028~1031年。但實際上美國,印度和日本等國的實驗尚未有確切的公認的證據證實質子有衰變的跡象。[1]而所有的質子p或者氫原子H都是在在宇宙大爆炸後的極早期由能量轉換而來的。所以現今宇宙中的一切物質實體(“有”,“一”)都是由實實在在的無數的物質基本粒子,即質子p或者氫原子H層層地結合而成。正如老子所預言:我們這個宇宙實體及其所有的物質都生於“無”,生於“道”,而“道”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不生不滅,隻是在按照“道”的規律改變結構和形態並生成萬事萬物。
【III】.老子宏觀的“變化”的宇宙觀—“道”的變化
《1》。老子的宏觀“變化”的宇宙觀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生一”表示由宇宙中的“能量”和“時空”生成了我們現在的“宇宙”實體,即“天”。“一生二”表示宇宙形成後演變成無數的恒星和星星等等實體,其中生成了我們的“地球”即“地”。所以“二”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地”。
“二生三,三生萬物”表示地球形成以後,由於各種條件的相互錯綜複雜的影響和作用而生出“三”。
“三”是什麽?“三”是完全不同於“二”,即在本質上完全不同於“地球”本身的東西,“地球”本身是沒有生命的實體。那麽,不同於“地球”本身的“三”就是有機生物和生命了。一旦產生了有機生物的“三”,“三”就會演變發展出“萬事萬物”,直到發展進化出萬物之“王”和萬物之“靈”的“人類”了。
所以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這裏的王是泛指,是指萬物之王的“人”,即人類。“人”是與“道”,“天”,“地”同樣偉大的。所以中國古代一直將“天,地,人”三者稱之為三才。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天,地,人”“三位一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來源。在這三位一體中,“地”為 “陰”, ” 人” 為“陽”,人附(負)著於地,正是陽附(負)著於陰。地擁抱著人,正如陰抱著陽。人和地之所以能和諧共處,就在於“天”作為“中間體”能夠供給“地”“人”以能量,即“衝氣以為和”。
老子進一步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一定要符合天地和大自然的規律。人類應當效法天地,將其財富和愛普施給所有的人而不求回報。人類隻能順應效法天地和大自然,不能與天地和大自然為敵,才能生存和發展。隻有這樣才合乎“道”,人類才能與天地和大自然和諧的共處。
結論:可見老子是從宏觀的現象上,從宇宙整體演變的狀態上,從事物狀態之間的“陰陽” 相互對立和依附於“中間體“的關係和作用上,去觀察宇宙演變發展成萬事萬物的生生不息的過程的。
《2》。但是老子並沒有認識到他的“道”的宇宙觀從微觀上看也是正確的
任何物體內部結構都至少要有一對“陰”和“陽”,二者相反相成,對立統一,構成矛盾的兩方麵,這兩方麵既相互聯係又相互對立(矛盾)的作用才能維持該事物成為一個獨立存在的穩定實體。這實體的內部隻有達到‘引力’與‘斥力’的平衡才能維持其結構的穩定。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內部隻有達到矛盾兩方麵的勢鈞力敵,或者說達到對立麵的統一,或者說達到陰陽的調和,才能保持該實體內部結構的穩定,才能保持該事物的本質狀態和特性的確定性。如果內部斥力大於引力, 物體就會膨脹,破裂, 改變結構,解體爆炸. 如果內部斥力小於引力, 物體就會縮小,被壓縮,破裂, ,塌縮而改變結構,這就是中國古代哲學 中“陰陽”兩方麵“相反相成”和“相輔相成”的道理。
但是陰和陽,矛盾或對立的兩方麵不是相互孤立和絕緣地存在著,而是相互聯係作用的,誰也離不開誰的,而又相互排斥和保持一定的距離的。因此,矛盾二者之間就必須有“中間體”既將二者聯係在一起,又將二者隔離開一定的距離。這個中間體就起著“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的作用。
結論:因此,一個簡單基本的獨立的實體能夠穩定的存在的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是其內部結構至少應該有一對矛盾體和一個中間體3者結合所組成的完整的“三位一體”,3者缺一不可。
僅僅一對矛盾體而無中間體不能組成任何實體。比如,一對e+ 和e-- 碰到一起不能組成任何實體,而是湮滅成一堆能量。隻有與一個重大的質子p結合在一起,以質子為中間體才能組成一個穩定的氫原子H。同樣,2個誇克不能組成1個質子,隻有與第3個誇克(uud)結合在一起時,使1個誇克互為另1對誇克的中間體,這樣才能結合成最穩定最長壽命的質子p,其壽命竟達到約為1031年。同樣,1個堿基與1個磷酸不能結合成為DNA的一個基元--核苷酸,隻有與1個大的糖分子3者一起才能結合成1個穩定的核苷酸。隻有資本家和工人階級不能形成1個資本主義社會,而必須有許多龐大的中間階層和其它的階級作為中間體。所以列寧說:“沒有純粹的資本主義”。
由此可見,所有宇宙中獨立存在的任何一個實體個體,即“一”,都是按照“道”,即大自然的規律演化而形成的,是從“無”到“有”,當它的“前身”轉變為“現身”時,二者就變成完全不同的東西,就是走向反麵,而不是1+1 = 2所形成的混合體。這就是老子“道生一”思想用於微觀上的解釋。每一個物質個體,“一”的內部結構都至少有一對矛盾體,這就是“二”,但僅僅有“二”是不能構成一個實體個體的,還必須有中間體“三”將矛盾體“二”既分開適當的距離又結合在一起,“負陰而抱陽”,並供給矛盾體活動的能量,而達到“衝氣以為和”。結合成一個實物個體。
有了這許許多多的物質個體,才會互相分別的逐層次的結合成萬事萬物。這就是從物質個體的微觀結構上解釋老子的宇宙物質的結構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一陰一陽謂之道”。由此可見,老子的“道”也應該完全適用於微觀世界,適用於事物的內部結構。適用於宇宙中每一個可以獨立存在的單元。在這裏可以講,凡是存在過的事物都是合理的,即都是合乎“陰陽”之道的,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規律)的。
【IV】. 孔子的《易經八卦》(☰,☷,☶,☵,☴,☳,☲,☱)
孔子的《易經八卦》是模擬宇宙中各個事物內部的微觀結構的萬能模型,孔子和其後的八卦學者是將八卦的靜態結構模擬為各種事物內部結構的縮寫,而將八卦內各爻和卦的變化模擬成事物內部狀態變化過程的縮寫。易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因為古人無法觀測事物內部結構的變化,所以隻能從事物外部狀態和表象的變化去推測內部結構和本質的改變。
孔子認為八卦是描述萬事萬物個體內部微觀結構的最好的方式。宇宙中任何獨立的個體之所以能夠存在變化和發展,就是因為其內部總是存在著“陰”和“陽”2爻,即矛盾的兩方麵,兩方麵既對立又聯係,既“排斥”又“吸引”的平衡狀態是該個體存在的必要條件,而能將矛盾兩方麵維係結合在一起而保持平衡狀態的是其內部具有一個強大的“中間體”,即另一個爻。這“陰”和“陽”2爻與另一爻的“中間體”的結合是事物能夠獨立存在而保持其穩定和特性的充分條件。
所以,宇宙中任何一個能夠獨立存在的實體都是由矛盾的兩方麵和其中間體“三位一體”所組成的。這就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卦必須由3爻組成的原因。反映在八卦中就是一對相反的陰“- -”爻和陽“一”爻和另一個作為“中間體”的爻構成“三位一體”。如離卦☲,坎卦☵等。3爻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獨立的單元。在這個獨立的單元內,“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就說明一個卦的3爻結構具有代表任何個體事物內部微觀結構的普遍的代表性,這就是中國上古時期的先賢先哲利用八卦以便認識事物內部結構和變化的最佳的智能工具。
卦內爻的變化用以描述相對應的事物的內部變化和其未來的發展方向。用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係列對立統一的現象的變化趨向,太極圖中的陰和陽十分對稱平衡,它提示人們,處理問題的原則應該是不偏不倚,以中為度,注意總的平衡與適度。但是在上古時期,中國的先賢先哲們是無法也無工具觀測到到事物內部的結構和變化的,而隻能憑經驗和想象用八卦的模型配合對事物外部的表象和狀態進行觀測,以求領悟和模擬到事物未來的近似的變化發展趨向。
結論:所以,八卦其實是萬事萬物的一個簡單而又有智慧的模擬的結構模型。構成這個簡單模型的3根支柱,即“陰”“陽”和“中間體”是宇宙中任何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所必須具備的。《八卦》就是將複雜的事物的內部結構及其變化規律簡化為八卦的形式和變化規則加以推演,以預測事物的變化發展趨向。而八卦的形式和變化規則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先哲們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所寫的《易經》所規定和闡述的。
《1》。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物質是有結構的。一切現象都是物質活動和變化的表現。八卦就是用爻的排列組合和變更去類比事物內部的結構形式和實質的變化的。
宇宙中一個最簡單的實體為空間實體,內部結構必須至少有3個支柱支撐,以保持其獨立存在的平衡穩定狀態。事物個體內部的結構形式分別有:
1*。一個中心2個基本點的結構形式:
這就是一個大的中間體結合1對較小的矛盾體構成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比如,氫原子H的結構就是,外圍一個負電子e- 圍繞大的質子p運動,而正電子e+ 則附著在質子p上。氘是一個e- 圍繞一個大質子p和一個中子n所組成的核心運動。氦He是外圍2e- 圍繞大的2個質子p和2個中子n所組成的核心運動。如DNA中的一個基本結構單元稱為核苷酸.。除一個堿基和一個磷酸的這一對矛盾以外,中間還必須有一個較大的糖分子.正是這個糖分子將堿基和磷酸牢固地聯接在一起又分隔開來,並且提供所需的能量,才保持了核苷酸的穩定。由這種3個核苷酸所組成的大量的密碼子的有序連結形成了DNA的極其複雜的穩定可靠的遺傳作用。又如,共價鍵的化合物:水,(H-O-H),二氧化碳(O=C=O)。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加上其它的許多龐大的中間階層;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貧雇農,加上其它階層。
所有這些結構形式都與八卦的不同結構形式相對應:☶☵☴ ☳☲☱。
2*。 3足鼎立的結構形式:3根幾乎等同的支柱中的任何1個互為另外2個的中間體。
如由3個不同顏色(紅,祿,蘭)的誇克構成的質子p。 3種不同的堿基所構成的DNA中的1個密碼子。這種結構都是異常簡單穩定和精密的。再如,宇宙的3個組成部分:能量,物質,時空;強子,誇克和電子的3個物理量:質量,電荷,自旋;空間由3維構成;黑洞的3個獨立參量:質量,角動量,電荷;一切顏色都可以由紅,黃,蘭3元色調製出來。老子3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講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經濟:個體經濟,集體經濟,國家經濟。美國霸權的3支柱:軍隊,金融,石油。人類的3種原惡:任性,懶惰,妒嫉。[7]人類的3種原欲:食欲,性欲,知欲。[7]
恩格斯:正是人的惡劣的情欲,貪欲和權勢欲成了曆史發展的杠杆。楊繼繩有一句很形象的名言是:“如果一個記者的成就是一個三角形的麵積的話,那麽,調查,讀書,思考,就是這個三角形的三個邊,三個邊越長,三角形的麵積就越大;而缺少任何一個邊,三角形的麵積就等於零。”這種3足鼎立的結構形式所對應的八卦結構形式:☰☷。
3*。層次型結構形式:
八卦中任何一卦內的3爻從下到上的疊合是有順序的,這種順序是不可以顛倒的。因此,1卦中3爻的疊合可以表示了一個完整事物結構的3個層次:下(底,基)層,中層和上層。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就是由底層向上層的發展。3層是相互聯係又相互製約而構成一個整體。例如,三才:天,地,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國家的3元素:土地,人民,政權。建築物:基層,各層樓房,屋頂。宇宙中任何事物須經曆3種狀態:出生,過渡態(中間態),死亡。當然,這3層也是由“陰陽”兩麵與其中間體“三位一體”組合成1個整體。如果用八卦的結構形式來看,相當於八卦的某1個單卦,如☲,☵等。
4*. 複合結構形式,
以上3種結構形式的多種結合或者組成1層或多層的結合而構成1個新的實體。如一個簡單的氦原子He就有多層多重矛盾體組成,外層2e-與2 e+的矛盾,質子中子內各有3誇克的矛盾,質子與中子也構成矛盾體。一個家庭內就有夫妻矛盾,代溝矛盾,經濟,思想觀念和愛好興趣等等矛盾。
5*。八卦中每一個卦內部爻的變化代表一個事物的小變,“量變”,用八卦圖的反時針運轉方向從一卦轉變為另外一卦比擬事物結構和本質的變化,即“質變”。
八卦的四象(春夏秋冬四時)以東方為蒼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或稱作,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八卦 亦稱“經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主要以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為象征,去比擬萬事萬物的現況和變化趨向,並認為“乾”(天)、“坤”(地)兩卦在“八卦”中占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易經》所說的卦,是宇宙間的現象,是我們肉眼可以看見的現象,宇宙間共有八個基本的大現象,而宇宙間的萬有、萬事、萬物,皆象征這八個現象而變化,這就是八卦法則的起源。八卦規定以反時針的運轉方向比擬一個卦朝向另外一個卦的轉變方向。比如“乾”卦內部各爻經過7次轉變後,向左轉變為“大有”卦,即表示一個事物發生了“質變”。這種卦的轉變方向代表太陽係統運行的方向,法則和原理。
《2》。宇宙中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在時空以內隨時隨地變化著的。八卦就是通過每一卦內爻的變化來描述和了解事物內部的結構(實質)變化的動因,過程和趨向。從一卦變到另一卦表示事物從一種狀態轉變到本質不同的另一種狀態。
1*。由於每一卦內“- -”爻“一”爻的位置和順序的不同,其結果代表著不同結構的事物和外在的狀態和特性。其內部每1爻的轉變,或由“- -”變為“一”,或由“一”變為“- -”,表示一個事物內部結構的小變導致外部狀態和特性發生了改變,由此人們可由其外在表現推測其內部結構的變化。比如,看見一個人突然發了大財,可以用“為富不仁和為仁不富”規律判斷此人的“心”變壞了,此人是存心用不正當的手段作了壞事。當然可以根據所了解到的他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大小環境用八卦中的某一卦對他的發展趨向(前途)加以推演,指出他的近景(小變,爻變)和遠景(大變,卦變)。
2*. 古人是從事物的外部特性表象和運動狀態的變化去了解其現狀和未來的。但是事物的表象是其本質的外在表現,是事物的內部“陰”“陽”兩方麵,即矛盾兩方麵在外界的作用下,其內部矛盾體和其中間體的成分和結構發生變化所決定的。因此,古人從觀察事物的外部現象的變化去推斷事物內部的本質和結構的變化是非常困難的。他們不僅需要對事物的存在變化發展的規律即“道”有正確的心領神會的理解,而且還要有“見微知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的豐富的經驗,抓住其主要的外在表現特性及其變化發展的方向,才能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其本質。
特別是由於事物的複雜性和多層次性,必需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豐富的經驗和足夠的智慧和悟性,隻有這種人才可能運用八卦有所成效,八卦隻是這些人觀察天時地理和人事的一種道具而已。一般而言,天賦與境界越高、經驗(指理性知識、社會閱曆等)越豐富的人,所能包容、理解的事物也越多,所能預測的對象也越廣、所預測的結果也越正確。特別與自己地位經曆和文化背景越接近的人和接觸的較多的一類人,更能相互理解、溝通的程度也越高,所預測的結果也可能越準確。
3*. 由於卦的象征意義,其內部的陰陽,矛盾當然不一定僅僅限於一對,而可以存在許多對。中間體也不一定僅僅限於一個一種,而可以有許多個許多種。這就是說,卦所代表的不一定僅僅限於一個獨立存在的基元實體,也同樣能代表獨立存在的複雜物體和事物。宇宙中任何其它獨立存在的事物都比最簡單的氫原子H的層次要多和複雜得多。中國上古時伏羲之前,隻有簡單的以3爻為1卦的八卦,但難以表示事物變化的多階段性和複雜性。
如上麵所述,一個最簡單的質子p就有2個層次的矛盾。所以後來在周文王時(約公元前1100年)將八卦改變為64卦,將每1卦由3爻變成6爻,即將原來3爻1卦的2卦疊合在一起成為1卦。將8卦變成64卦表示事物變化的複雜性,由1卦的3爻變成6爻表示了事物變化多階段性和多層次性。另一種說法是伏羲時已經將將8卦變成64卦(伏羲畫卦,由八而至六十四,一氣嗬成)。
但是在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係辭後,8卦就按照他們製定的理,象,數的原理和規則作為八卦學者們瞭解宇宙間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的依據,特別是發展成為用於推斷人們今後的“進退得失,吉凶成敗”和未來命運的工具。但是一個人是一個特別複雜的個體,他本身和與外界存在著許許多多錯綜複雜的隨時可變的矛盾。比如,他的思想意識七情六欲經曆經驗生活行為方式思想觀念和許多成見的矛盾,情感矛盾,家庭朋友團體社會矛盾,經濟政治文化矛盾等等。將一個人所有的矛盾歸納到隻有2個陰陽層次的1個卦中加以簡化的類比和推演,以推斷其發展趨向甚至於其未來的命運,這是極難做到的。而且其周圍的家庭團體社會等大小環境都在急劇的變化。“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是對八卦無能為力的最佳描述。
【V】。《道德經》與《易經八卦》;老子與孔子對事物變化觀的比較
《1》。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易經八卦的基本思想都是認為宇宙和萬物都是在變化的,是生生不息的。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與八卦中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是相通的,這也是孔子的觀點。這就是說,二者都認為宇宙來源於“混沌”,然後轉化成萬事萬物。而萬物生長衰亡的變化規律是“陰”“陽”兩方麵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接下來,老子說“二生三,三生萬物”與八卦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觀點就分道揚鑣了。
這種不相同的表現為:老子是從宏觀上看宇宙中各種事物的外在表現的狀態和特征的生生不息的變化發展,舊的事物衰亡了,新的事物不斷地從舊事物中生長出來了。所以老子所講“陰”“陽”即是事物本身的“陰陽”,也是將2個相聯係和相互作用之間的事物從外部分為“陰”“陽”。老子非常注重事物在外界的作用和影響下,產生此消彼長的轉化。
而孔子的八卦是從微觀上去看一個個事物個體內部的“陰”“陽”2方麵是如何變化和轉變的,是經過哪些階段“由盛而衰”或者“由弱而強”的。這就反映了老子的思想和孔子思想的重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二者的社會觀和人生觀方麵出現了重大的分歧。老子否定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和進步,認為當時社會已經壞得無可救藥,老子對現狀是悲觀的,所以主張回歸原始社會,主張“無為”和“出世”。一方麵要求在上位者 “無為而治”,“無為而無所不為”。另一方麵,即要求人們“少私寡欲”,“絕聖棄智”,“ 絕仁棄義”,“ 絕巧棄利”。就是說,都是社會進步惹的禍。可見,老子是想回到那個人人“無可欲”的原始社會。
孔子主張“入世”和“有為”,主張“仁和禮”。一方麵要求在上位者“實行仁政”,“一旦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同時,認為當今的亂世,是由於“禮崩樂壞”,由於“亂臣賊子”的“犯上作亂”。因此,隻要人人修身齊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就可以回到堯舜禹湯和周文王的盛世。所以孔子說:“吾從周”,孔子認為當時社會的亂象是偏離了周文王的“禮樂”的結果。所以應該積極地改變現狀。 其實,這兩種救世藥方都是無法救世的,因為他們都是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持否定的態度,都是回頭向後看,而慨歎今不如昔。
現狀隻能是向前發展,而不能後退。既不能退回到孔子所稱頌的周文王時代,更不能退回到老子所幻想的原始社會。現實使他們的理想都破滅了。使得老子孤獨的騎青牛過函穀關,向西遁隱。孔子想“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向東尋找蓬萊仙閣。這一西一東,一山一水,看似背道而馳,其實都是厭世後的無奈,殊途同歸,都想去尋找自己的天國歸宿去了。正如打敗仗後的將軍棄甲歸田。正如李白說得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2》。宏觀和微觀:老子和孔子在認識論上的分歧。
雖然老子和孔子都是認識到世界上萬物都是變化的。但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觀察事物的變化趨向的。老子和孔子當時都是從觀測事物外部現象和狀態的變化去推斷和類比事物的未來發展和結果的。
老子是注重於從宏觀的事物的外部表象和外因的作用去觀察和說明事物之間的“陰陽”變化的此消彼長,從而去解釋該事物總的變化趨向。所以老子總是從事物正反兩麵的對比而作出結論。老子:“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福與禍相伴,敗與勝相連,剛與柔互補”等等。
而孔子是注重於從微觀上去體察事物內部“陰陽”的變化而說明事物個體的變化趨向。所以孔子講“禮”,即要人們遵守綱常,從修身做起,守規矩。因此,孔子是教人們做人的行為規範。孔子:“克己複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孝弟忠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歟?”,“人無信不立”。孔子作《春秋》,使亂臣賊子懼。孔子對《易經》所作的評語和結論是:“潔靜精微”。這就是說,孔子是從微觀上去體察事物內部的本質變化的,因此,孔子注重事物的細微末節的變化。
《3》。老子更多的(或者說更注重於)看到了事物在時間上向對立麵的轉化和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老子認為事物的“質變”並不難達到。所謂‘物極必反’而向相反方向的轉變,就是指此種類型。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福與禍相伴,敗與勝相連,剛與柔互補”,“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為了不至於使事物快速地轉向反麵,達到‘物極必反’。所以老子主張“守中”;反對暴發,“物壯則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孔子則是從微觀上去看每個事物本身的本質變化和轉化的。雖然孔子從八卦上能夠察覺到有“否極泰來”這回事。但是從卦上看,這種轉化是極難完成的。孔子認為事物的“質變”很難達到。正如由乾卦轉到對麵的坤卦一樣,由否卦轉到對麵的泰卦,都要經過16卦的有順序而毫無錯亂的轉變才能達到的。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上可能認為這種“否極泰來”的內在本質(內部結構)的轉變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所以孔子說:“上智與下愚不移”;“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認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4》。由此可見,孔子雖然由研究八卦從微觀上感覺到了事物的變化,事物的本質是在變化。但是另一方麵,他把事物本質的變化看成為微小的和緩慢的量變,很難得產生走向反麵的質變。因為他沒有深刻地體會到“陰”“陽”互生互克的道理。而這正是老子思想最深刻最光輝燦爛地方。老子深刻地體會到正反兩方麵的事物是同時產生和共存的,或者說一個事物同時存在著正反兩麵,即陰陽兩麵。正反兩麵在一定的條件下是不難朝相反的方向轉化的。所以老子說:“禍福相依”;“智慧出,有大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等等。
《5》。老子還提倡“防盈戒滿”“守中”,強調事物不要過快地轉向其反麵,就能保持長久。這大概後世道學家們“清淨寡欲”以求“長生不老”的依據。記得有某科學家曾經將老鼠分為2組作實驗。一組正常喂食,另一組喂食量減少1/3,結果少食者的壽命延長了約1/3。所以,要防止(阻止)事物的迅速下滑,以防發展到頂點(臨界點)而走向反麵。因此,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在老子看來,一切事物的正反兩麵都能向互轉化。比如,有與無,生與死,福與禍,吉與凶,治與亂,真與偽,善與惡,美與醜,智與愚,勝與敗,剛與柔,難與易,等等。老子:“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以老子強調如果沒有條件,沒有外力的推動,事物就不會轉變。強調“美”和“善”隻有與其否定性的對立麵—“醜”與“惡”相比較的對立過程中,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孔子是從八卦圖上認識到萬事萬物處在一卦之第3,4爻的狀態是最壯實的狀態。事物處在第1,2爻狀態時尚顯幼弱,而發展到5爻之後,事物就開始轉向走下坡路了。所以孔子主張“中庸之道”。也就是老子的“守中”。這算是“道”與“儒”的相通之處。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所以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四平八穩,不走極端。而小人的本性就是肆無忌憚,走極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我是流氓我怕誰”。
《6》。孔子為什麽那麽熱心地廢寢忘食地研究八卦和推崇八卦呢?孔子的中心思想是講“禮”和“仁”,是製度和秩序的維護者。他認為每個人各安其位,各守其職,不犯上作亂,就天下太平了。而八卦中所允許的“小變化”是極難“朝反麵變化”的。這種格局正符合他的“禮”的治國理念和要求的。請看孔子給八卦寫的係詞的首篇,那恢弘氣魄的開篇可以說是驚天動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可見,孔子是在借八卦的形式證明:尊卑貴賤之分是合乎天道的,是不可以變更的。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所有的“綱常”“禮儀”都是不可或缺和不能變更的。而孔子所指的“變化”則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但是天地的這種“象”和“形”的變化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長時期的循環往複。因此,相對於人間的事物和社會製度來說,從總的長時期來看,這些“象”和“形”的變化也幾乎是亙古不變的。八卦中的小變漸變和緩變的顯像和暗示為孔子提供了可信的根據。因此,維持“禮”和“製度”“綱常”的長期不變性就是合乎天道的。
而老子是從自然現象中的突變來看社會和人事的巨變的。老子:“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7》。孔子從八卦中雖然認識到,宇宙中的萬物,世界上一切的人和事,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但是老子和孔子對看待“一切皆變”觀點和態度是大不一樣的。
老子是深刻地認識到,事物本身就存在著“正反”兩麵,並且與外界的某些事物也是存在著嚴重的矛盾與對立。因此,在老子看來,事物的變就是直接走向反麵,而且也不難走向反麵。所以老子既認為“禍福相依”,“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也認為“禍福無常”。萬事萬物很容易“走向反麵”。
孔子雖然從八卦上看到了“否極泰來”。但是,從八卦圖上可以看出,正如“乾”卦要變成“ 坤”一樣,一個事物從“否”卦要變成“泰”卦的“質變”,同樣要有順序地經過16道卦才能達到,而這16卦中,每一卦都要經過有順序地7次爻的變換才能完成,這是比登天還難的。所以在孔子思想上體認到的“變”幾乎都是“小變”,“緩慢地量變”或者是“循環往複的變”。孔子絕對不會承認“君子”會變成“小人”,“小人”也有可能變成“君子”。他也沒有認識到或者不承認“君子”也有“小人”的一麵,“小人”更有許多“君子”的一麵。所以孔子竭力反對“犯上作亂”,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維護“尊卑貴賤和綱常”。
孔子感歎的是天道不言,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大自然循環往複的偉大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孔子在河上曰:“逝者如斯夫”!他是在感歎人生的匆匆短暫和生命的不停頓的生死相繼和往複流逝。
《8》。結論:為什麽老子和孔子對萬事萬物的觀察會有如此重大的差異呢?
當老子看事物的外部狀態和表現的變化時。他認識到了外部力量對該事物的所起的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而孔子是用八卦來描述或者預測事物的內部變化,孔子沒有體驗到外部條件和強大的外力對事物本質轉變的推動或者破壞作用。而隻看到天地循環往複的運動帶來了一個生氣勃勃和欣欣向榮的生命世界。所以孔子當時並沒有認識到將八卦與事物所處的外部大小環境配合和聯係起來。
由此可以看出,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八卦並不流行的原因是不能深刻地解釋事物和當時社會的巨變,特別是事物朝相反方向的轉變。同時這可能也是老子對八卦視而不見知而不提的原因吧。
孔子從其中心思想“仁”出發,在人生哲學中提倡積極的入世態度。主張仁愛,正視人生和社會,“正己正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成為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所以後世有能用“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以表示對儒學治世貢獻的推崇。
然而,人類隻要有社會,有分工,有組織。就必須要有“綱常”和規章製度。問題在於,孔子將“吾從周”的周文王的製度作為理想的“複禮”楷模。這是一種“厚古薄今”“今不如昔”的複古倒退的思想。
《9》。五行,方位,天幹,地支,節氣,時辰等外部環境的作用對八卦的發展的作用
孔子的八卦隻有“陰陽”,隻是從事物本身狀態和特性的變化去體驗和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變化。而沒有將外界即外因對事物變化的強大的作用考慮引入八卦,或者說,孔子還沒有找到如何將外部作用引入八卦的方式方法。或許孔子認為起決定性作用的外因是不可違的“天命”,人隻能力所能及的順天意而為。否則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所以孔子雖然在死前廢寢忘食地研究了10多年的《易經八卦》,結果也沒有產生多麽廣大的影響。甚至在孔子死後100多年的孟子也沒有對《易經八卦》產生什麽興趣。
直到戰國的末期,鄒衍(305 ~ 240 B.C)創立了陰陽五行說。他提出了整個物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5種元素組成的。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由五行相生相克來實現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一樣符合這個規律。鄒衍和他的陰陽五行說受到了當時整個知識界和朝野的極大歡迎和追捧,他周遊列國時風光得很,使孔孟之道黯然失色。為什麽呢?因為事物間的相生相克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基本動因和規律,這比八卦描寫事物的變化要簡單明了而又深刻得多。
陰陽五行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運用,特別是成功地運用於中醫後,使得八卦也逐漸采用相生相克的五行學說。在采用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後來的八卦學者又逐步地發展到采用 “方位” “天幹” “地支”“ 節氣”“時辰”等等,這使得八卦能考慮到外界環境對事物變化,特別是對事物發展或者衰亡的巨大影響和作用。這就是說,當用八卦來描述或者預測事物的變化時,除了考慮該事物本身的內在條件即內因之外,必須要考慮到與外界事物的“相生”“相克”“空間(位置地位)”和“時間(時勢)”4大外因。對於一個人來說,除了要考慮自己本身的因素之外,還要考慮到“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巨大影響力。
結論:雖然八卦中加上了這許多條件,後來越加越多越複雜,其效果雖稍有改善,但是無法從根本上使八卦對事物變化發展的描述具有較準確的預測性。君不見,現在的易學家和風水學者也在與時俱進,將地球磁場和宇宙能量納入他們的學說中了。因為:第一。八卦根本的缺陷在於使用的是類比法,難量化的把握複雜事物的變化趨向。第二。八卦2層次的矛盾體組成結構很難準確的類比多層次的事物。第三。八卦中的一對“陰陽”很難類比與描述事物一個層次內的多對錯綜複雜又相互作用的矛盾體。第四。最玄虛神秘的是用抽簽卜卦的方式來確定起卦過程,即確定初始條件,這種隨意性太大了。一個錯誤的初始輸入必然會推導一個錯誤的輸出結果。
為什麽中醫是科學而八卦不科學呢?因為中醫製定初始條件是由望聞問切所得到的真實材料構成的。因此,隻要能精通醫理和較豐富的經驗,就能對病情和發展趨向作出較正確的判斷。那麽,為什麽八卦不采用中醫的方法而采用抽簽卜卦的方法呢?因為古代的人們一直是相信“天命”,認為“人之命,天注定”。連孔子都“畏天命”,並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要知道,八卦比中醫要早出現至少2000年以上,卜卦的方法已成定局。在較完整的中醫理論於西漢初出現之前,醫病也多半是靠抽簽卜卦的。後來的中醫正是為了改進八卦的抽簽卜卦的過分神秘和迷信的缺點而逐漸總結出一套較準確的望聞問切的方法的。
《10》。老子雖然很清晰地提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相反相成”和“走向反麵”的根本規律。但是並沒有提出事物轉變的條件和過程。比如,“柔弱勝剛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曲則全,枉則直”;“為無為,則無不治”等等。所有老子上述的走向反麵都不是必然會發生的,也不知道何時在何種條件下發生轉變。也未提出必須有的內部外部相配合的條件,階段和過程。
但是,孔子卻用八卦中爻由下向上的變化和卦的轉變企圖解釋事物變化趨向所可能經曆的階段和過程。這正是孔子的《易經八卦》的精髓和先進的地方。這就是孔子自鳴得意地對《易經》總結為“潔靜精微”的原由。
【VI】. 進一步的分析和推論:
《1》。老子在《道德經》中藉所闡釋的“道”作為從宏觀上認識世界的宇宙觀是相當正確的,他認識到事物的變化發展而最終走向反麵(物極必反)是由於該事物與外界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形成矛盾體(互為陰陽)而相互作用和鬥爭的結果。
孔子是藉《易經八卦》的形式從微觀上認識到事物內部存在著“陰陽”兩麵和其中的中間體構成一個事物的整體,“陰陽”兩麵此消彼長的會造成該事物的本質(結構)的變化,經過有序而複雜的變化後,該事物會走向極端,即“否極泰來”,“陰”極生“陽”,或者“陽”極生“陰”。孔子在研究《易經八卦》時,可能未深刻地認識到外界環境對事物本質變化所起的強大作用,因而未將外因引入八卦圖,或者不知道如何將外因結合進入八卦。
在孔子逝世約300年之後,後世的易學家們逐漸體念到了外界環境的強力作用,特別是事物之間的相生相克的普遍關係。因此,易學家們逐漸將五行,方位,天幹地支,節氣,時辰等等列入八卦圖中,從而推動了《易經八卦》的進一步發展。
《2》。老子從“宏觀上”看事物的狀態和表象的“走向反麵” “物極必反”與孔子從“微觀上”看事物的內部結構和本質的“走向反麵”“物極必反”還是有重大的差別的。老子注重於看到事物外部的狀態和表象的改變,所以認為事物容易改變,容易“物極必反”。孔子注重於看事物內部結構和本質的改變,所以覺得事物的本質難以改變。
比如,當“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時,在老子從宏觀上看來,聖人已經不成其為聖人,而走向反麵了。但是在孔子從微觀上看來,聖人的本質也許沒有改變,聖人還是聖人,隻不過聖人的某些做法和看法有些不妥當而已,或者“聖人以百姓為芻狗”根本就不是“不仁”,而是本應如此。同樣,當一個人由於“一念之差”而作做了壞事或惡事時,比如那些初次犯罪者,像許多校園槍擊案犯罪者,在老子看來,這些人已經由“善”變“惡”而走向反麵了。但是從孔子的觀點看來,這些人未必就在本質上已經變成十惡不赦了。
在老子看來,“樂極生悲”是一種很平常的現象,在孔子看來,一個真正樂觀的人是不容易變成一個悲觀的人的。所以,君子總是坦蕩蕩的,小人是常戚戚的。同樣,在老子的觀點看來,“上智”與“下愚”並沒有什麽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在孔子看來,“上智”和“下愚”是有本質的不同的,所以“上智與下愚不移”;“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聖賢”“君子”“小人”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孔子認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學而無知”,“不學無術”都是天生的本質所決定的,無法改變的。這就是孔子八卦中由“否”卦變到“泰”卦比登天還難的原因。這就是老子與孔子看問題的觀點的重大的差別。
《3》。 問題還在於為什麽老子和孔子對事物變化的的觀察會出現如此重大的差別從而使他們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呢?
第一.一個特定事物的結構或者本質會有許多種狀態和外在表現,當其中某一種或幾種狀態“走向反麵”時,其內部結構也許隻發生微小的量變,就是說其本質未變。比如。當一個人愛占小便宜,有時小偷小摸,並不能完全證明此人已完全變壞。當此人發展到慣偷,慣竊,慣貪而欲罷不能時,才表明此人的本質已經完全變壞了。同樣,當一個壞人有時作幾件好事時,也不能證明其本質完全變好了。這就是說,當一事物的某些運動狀態和外在表現的“走向反麵”時,並不一定表示其內部結構和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質變。相反,事物內部結構和本質的改變就一定會使其外部形態和表象發射急劇的根本性的改變。這就是說,事物本身是很複雜的,有許多種矛盾,所以就要許多種的正麵和反麵,而每一對正反麵之間又有廣大的中間地帶,比如簡單地判斷一個人好壞善惡是很難的。
第二.事物的某些外在的運動狀態的急劇改變與事物的內部結構和本質幾乎無關。比如,一個人爬山,爬到山頂後就下山返回,這是“物極必反”的必然結果。但是這似乎並沒有改變該人的身體結構,生理心理狀態和命運產生根本的改變。當然,如果發生某種事故,也許就會改變此人今後的命運了。
第三.比如當一個人的行為發展到成為慣偷,慣盜,慣貪,一慣作惡而不能自拔,而上癮時,他就變態了,就是從心理結構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質變,就是徹底的“走向反麵”。這與該事物運動狀態的急劇改變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因為他的這種質變是無法靠自身的力量來調整和回複為較正常的狀態的。
因此,看問題的正確方法應該是將老子和孔子的觀點和方法有機的結合起來,既要從宏觀上看得到和分析事物狀態和表象的哪些變化是其本質變化的表現,看到內外矛盾的相互作用,外因如何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也要從微觀上體察出事物結構和本質的變化,做到“由表及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便看清楚事物的本質變化和發展趨向。以便推測當事物發展到極點時,事物產生質變而走向反麵。
《3》。由於老子和孔子的哲學思想和觀點都是來源於他們對世界和事物變化的觀察。在2500年之前,他們是沒有什麽觀測工具的。因此,孔子對事物內部微觀結構的變化隻能從其外部狀態和表象的改變去推測。他借用八卦這種‘萬能模型’去類比推測宇宙中事物內部的結構和本質是如何變化的。他廢寢忘食的花了他最後十多年的時間去研究八卦,企圖從八卦的變化中尋找出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一些基本規律作為比擬事物的本質的變化的模型。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觀點上看,《易經八卦》是具有相當的正確性與積極性的。
但是,由於孔子政治思想的局限性,他借用天尊地卑以影喻他的“尊卑,貴賤,綱常”等思想的正確性,這就使八卦本身變成為規範人們的行為符合現有秩序的工具。同時,八卦雖然較正確地認識的了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階段性,但是其內各爻的變化隻有較空泛的類比,而在量和質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因而,對爻和卦的變化可以因解釋者的主觀看法和經驗不同而得出許多種不同的解釋。因為八卦本身就是用的不準確的類比法,再加上用卜卦來確定事物的起始條件,使八卦變得詭秘難測。同時,世界上沒有兩件事物是完完全全相同的,而相似的事物卻因有許多的相似麵而有許多種。這就是所有的類比都難以準確的原因。
因此,用八卦的類比法去推測事物的變化是難得準確可靠的。再加上大部分壞的易經學者卻隻會利用八卦故弄玄虛和詭辯術從事騙人騙財的活動。所以說,“善易者不卜”。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一個好的《易經八卦》學者必須具備3個條件:第一,熟通易經理論和八卦規程。第二。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曆,並善於察言觀色和見微知著。第三。直言不諱。求卦的人都是為了“避凶趨吉”,好的易經八卦學者怎能為人卜卦呢?因此,當善於對“具體的問題作具體的分析”時,利用八卦作指導就可能會顯得畫蛇添足或者故弄玄虛了。其實,2千年來中國《易經八卦》的不求精確的類比思維正是阻礙中國科學而得不到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現代,《易經八卦》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的哲學觀和認識論還是有較大的的意義的,但作為一種形而下學的“萬能模型”去推演事物的變化趨向就不足取了。
《4》。結論:由上可見,老子和孔子的觀點是完全合乎辯證法的,沒有絲毫形而上學的味道。同時,老子和孔子的哲學觀(事物的變化發展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可以說都是互補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如果:1*,將老子注重事物宏觀的變化和孔子注重事物微觀的變化結合起來,2*,將老子注重事物變化的外因和孔子注重事物的內因結合起來,3*,將將老子注重事物變化的“質變”“突變” 和孔子注重事物變化“小變”“量變”“緩變” 結合起來,就是一套相當完好的符合對立統一規律(矛盾律)的辯證法觀點,而矛盾律是辯證法的核心。
實際上,隻要不將儒家的“入世”“有為”,和道家的“出世”“無為”絕對化,中國傳統文化就會在儒家與道家的對立與互融中互相推動著發展。事實上,每個人的思想行為總是在交替的使用著“入世”“有為”和 “出世”“無為”的。而中國文化正是延著這條路徑發展的。孔子:“危邦不入,難邦不居”。可見孔子也有“出世”的一麵。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內儒外道”思想的提出由來已久,無論在治國,為人處事,做文章和繪畫等各個方麵都有此種主張。而宋朝的邵雍則是儒道互補(或內儒外道)、天人並重、象數與義理貫通的集大成者。這就是說,“儒”“道”兩家的觀點實際上是一個銅板的兩麵,誰也離不開誰。
老子和孔子二位先哲早在2500年之前就對“對立統一規律”有了全麵而透徹的理解和描述。其哲學思想不亞於所有現今的辯證法大師們對“對立統一規律和矛盾論”的理解的綜合。老子的“物極必反”“相反相成”的觀點比“否定之否定”簡單明了而深刻。孔子從八卦的變化中已經體認到事物變化發展的階段性和由“量變到質變”而走向“否極泰來”。與西方文化中自古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相比,老子和孔子的辯證法思想就顯得更加光輝燦爛。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比當代“對立統一規律和矛盾論”的觀點的優越之處在於:他們的“陰陽“觀點已經體會到萬事萬物的的內部構成了矛盾兩方麵與“中間體”三者“三位一體”結合成該事物的整體。另一方麵,事物本身與外界環境也構成矛盾體和“中間體”相結合的“三位一體”,隻有“中間體”的存在才能將“陰陽”兩麵結合成為一個整體,“衝氣以為和”。但是直到現在,那些講“對立統一規律”的大師和學者們都還沒有認識到矛盾體內中間體的存在的巨大作用。老子和孔子的這些思想觀念已經高高的超越了所有的近代和當代的辯證法大師們。這應該是中國古老文化的經典和精華。
除了作者在2008年在《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科學依據和結構類型》[1]一文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矛盾與“中間體”構成“三位一體”的概念和作用外,其他的近代和當地的哲學家們,包括黑格爾,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等等都隻知強調“矛盾”,而忽略了“中間體”,不知道“矛盾”的兩方麵為什麽能穩定地統一在一個個體內。因此,當他們用自己的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矛盾觀處理社會政治經濟和人事問題時,發生某些重大錯誤就成為難以避免的了。那種“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鬥爭哲學觀,就是隻認為事物內部隻存在“矛”和“盾”兩個方麵。因此,一方麵要生存發展就隻有消滅對方才行。
【VII】。八卦對現代科學中物質基本結構的解釋
《1》。用八卦解釋與質子結構。
一個氫原子H有外層的一對電子e- 和e+的矛盾體,中心質子p的3個誇克組成了3足鼎立的矛盾體結構形式。如果用八卦的結構形式來看,就相當於64卦中的一個6爻卦,即由2個3爻的單卦疊合成的1個6爻卦。下麵的一個3爻卦代表了重大的中心體質子p,它由3個紅,蘭,祿不同顏色(互為矛盾)的誇克構成,誇克內部還有大量的膠子為“中間體”將3個誇克連接在一起,並供給能量,“充氣以為和”,類似於一個下掛,是氫原子H氫原子H基礎。外層就有一個e- 和一個e+的一對小的矛盾(陰陽),並以比電子重1840倍質子為中間體,以構成外層的矛盾運動。這相當於組成了一個卦中的上卦。質子p有 1031年的極長的壽命原因在於:質子p 內3誇克之間的引力與斥力在膠子的作用下達到了完美的對稱平衡,而質子p作為e-和 e+的一個極其重大的和穩固的“中間體”又使e-和 e+無法擺脫其控製而離開。
《2》。用八卦解釋DNA的結構
將八卦64卦與DNA中的64種密碼子相比較,的確印證了2者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八卦的結構確實暗中符合現代科學。八卦隻有2個不同的獨立因子:即“陰爻- -”和 “陽爻—”,每1個卦有6爻,所以共有排列各不相同卦型數:26= 64種。DNA中共有4種不同的堿基,相當於有2對獨立而不相同的陰陽爻(4堿基固定的構成2對:1對是,G—鳥嘌呤guanine與 C—胞嘧啶cytosine的結合,即G←→C; 另外1對是,A==腺嘌呤adenine 與T==胸腺嘧啶thymine的結合,即T A)。而每1個堿基與1個磷酸和1個糖分子構成一個穩定的核苷酸,3個核苷酸一起構建成1個牢固的密碼子,1個密碼子可以由3對相同或者不相同的堿基對構成。所以共有排列不同的密碼子數:43 = 64種。所以八卦的不相同的掛數 = 64 = DNA的不同的密碼子數。
構成DNA的基元單位是由1個堿基與1個磷酸和1個糖分子構成一個穩定的核苷酸。相當於一個3爻組成的一卦。1個堿基與1個磷酸相當於卦中的“陰陽”2爻,而1個糖分子作為“中間體”相當於卦中的第3爻。糖分子將堿基與磷酸牢固的連接在一起,並提供二者能量,“充氣以為和”。
DNA是一對雙螺旋結構,其中任何一個密碼子由3個堿基對有序地固定結合而成。3個堿基對構成的連接杆(堿基對構成的3連體)牢固地支撐和連接著DNA中的一個密碼子成為空間結構以保證其穩定。1個密碼子中的3支連接杆相當於構成了另外1個3爻組成的卦。與上麵核苷酸所組成的卦疊合在一起來看,就相當於組成了八卦中的一個完整的6爻卦。核苷酸為上卦,密碼子為下卦。
再進一步來看,一個密碼子或多個有序的密碼子確定一個特定的氨基酸,64種不同的密碼子決定20種人體所需氨基酸。遺傳信息就存儲在有特定順序密碼子中。有特定順序密碼子組又組成有序的多種組合而連接在一起形成DNA中一個特定順序的區段,這就是一個特定的基因。如將幾個密碼子所組成的一組當成為八卦中某一卦的下卦,則一個密碼子或者密碼子中的一個核苷酸就可以當作為上卦看。總之,八卦的一卦隻由2個3爻的單褂組成。當一個事物有許多層次時,應該按照研討事物中的重點對象的不同而安排與之相適應的某一特定卦。
《3》。與二進位製的比較 【9】 圖一:
學術界一致認為,八卦的六十四卦係統本身可以看成一種二進位製數的表示方式,表明易經中蘊含著二進製的原理如下圖。從圖一中可看出,二進位製的數瑪順序是絕對確定而無法顛倒的,但所對應的卦變成3爻以上就難以精準的確定了。二進位製是嚴密的樹枝狀結構,而八卦是圓圈形結構。所以八卦雖然與二進位製的原理相符,但是不可能也無必要成為二進位製的替代品。八卦的功用在於用類比法從事物複雜的綜合狀態和表象的變化,去推斷那些無法量化的而由許多糾纏不清的參數所作用的事物的變化趨向。這些複雜事物的變化趨向往往隻能靠人們豐富的經驗學識和悟性才有可能有些感受和認識的。
《4》。為什麽八卦的模型能與近代科學所發現的物質基元結構,如質子和DNA結構如此類似,與二進製原理又如此類似?
Einstein說:“邏輯簡單的東西,當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但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一定是邏輯上簡單的東西,也就是說,它在基礎上具有統一性。”[8]
宇宙中的物質物體的結構雖然及其錯綜複雜,它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和現象又千變萬化,使人眼花繚亂。但是,複雜來源於簡單。複雜的事物隻有由許多同樣的簡單的基元件層層組成,他才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而宇宙物質的基元件都是最簡單最穩固的一對矛盾與其“中間體”結合成的“三位一體”。
宇宙物質基元件的穩定性要求其空間結構的簡單性和基元件內的構件的對稱平衡,構件之間的對稱平衡愈好,就愈能保持基元件結構的精準性。可以試著想一想,質子有長達1031年的壽命,這表明它是極其穩定的。如果作為萬事萬物基元件的質子不是由幾乎相等的3個誇克組成的幾乎絕對對稱平衡的空間結構,而由2個或者4個誇克組成,它能達到對稱平衡和長期穩定嗎?同樣, DNA的雙螺旋空間結構的基元件,即一個密碼子如果不是由3個堿基對構成的連接杆將其牢靠地連接成一個空間結構單元,而是由2個或者4個堿基對連接,這樣的一個密碼子就不能保證其結構的精確性和穩定性,這種雙螺旋空間結構就會很快的扭曲變形而塌縮解體。這就是八卦中3爻體與物質物體基元件結構準確類似的原因。
二進位製所需要記數的基本符號隻要兩個,即0和1。與八卦中的陰爻和陽爻正好相對應。電腦可以用1表示通電,0表示斷電;或1表示磁化,0表示未磁化;或1表示凹點,0表示凸點。用電腦科學語言來稱謂,二進位製的一個數位稱為一個比特(bit),與八卦中的一個陰爻或者一個陽爻也正好相對應。8個比特稱為一個字節(Byte),與八卦中1卦的8種變化形態相對應。依此就能創造出現實世界之外的、變化萬千的另一個世界。從原則上講,八卦與電腦對事物變化的推演是相通的。但是關鍵在於:電腦的二進位製是樹杈型結構,有嚴格的順序,所以能夠精確的量化。而八卦是圓形結構,起始點和過程都有許多的隨意性和可選擇性,因此變化的結果難以確定。
由此可見,宇宙物體基元件穩定性和精準性要求結構的簡單性和對稱性,這是造成八卦的簡單結構能與之在原理上相吻合的根本原因。而2500年前中國古聖先賢所創造的八卦結構能與現代科學對物質結構的基元件認識相吻合,表明他們對事物本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觀察力和理解力是極為超前的。他們對宇宙和事物深刻的觀察和理解能力來源於對天地人“三位一體”思想的信仰。
《5》。八卦原來就是用於推演和預測人事的“得失,進退,吉凶和命運”和社會現象以及天象的。而這些現象的內外因都是非常錯綜複雜的。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雖然出現了許多新理論,如混沌理論,係統理論,蝴蝶效應等等。但科學對有許多因素相互之間有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現象,如地震,長期天氣預報還都無能為力,對國際,社會,階層,集體,經濟,政治和人事等這些複雜的宏觀現象更難以預測。“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現象仍然大量的存在。而每個人,公司,團體都希望知道自己的未來,這就是八卦,風水和占卜等仍然在現在還有一定的市場的原因。八卦作為類比推演預測事物未來的工具並沒有多麽的神秘奧妙。八卦隻是作為一個可供參考和借鑒的輔助工具或者道具而已。八卦師的學問,智慧,社會經驗,見多識廣,隨機應變和善於察言觀色甚至裝神弄鬼等等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實際上,隻有善於“對事物的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的八卦學者才可能有些成就。縱觀中國2500年曆史長河中,真正利用八卦而有所成就的,也就不超過三,五人吧。而對易經所寫的書可謂“汗牛充棟”。這說明《易經八卦》本身就可以作無數種解釋。但是,易經八卦還是有重要的意義的。在於:第一,作為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形象模型,表明任何一個宇宙中獨立存在的事物必須至少由一對矛盾體(陰陽)及其中間體“三位一體”共同組成,隻有這種結構才能保持一個事物內部的對稱平衡,使其達到穩定狀態;第二,作為表示事物從量變到質變具有某些規律和階段性,第三,作為一種較好的哲學觀和認識論。這些基本觀念可啟發和幫助人們對尚未了解的事物從事研究分析時,把握住較正確的方向。
【VIII】。最後的結論:應該用正確的哲學觀指導創新的科學研究
《1》。2500年前老子和孔子的變化發展的宇宙觀和哲學觀是與辯證法和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觀點基本上相符合的,也與近代科學的宇宙論和觀察相符合,都認為“能量”與“物質”在“時空”內的相互轉變形成了現在的宇宙和多彩多姿物質世界以及人類。
老子和孔子的“陰陽”觀點與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對物質結構的認識觀點也基本相同,都認為宇宙中獨立穩定存在的物質和物體的內部結構是由矛盾(陰陽)兩方麵和其中間體結合成“三位一體”而組成。隻有這種結構才能保持其內部的對稱平衡而達到穩定。在外因的作用下,事物“從量變到質變”是有階段性的變化發展,或者會造成“突變”,其最終結果是完全改變其內部結構和外部狀態和表象,而“走向反麵”“否極泰來”。最終變成為本質上不同的另外的事物。
這些合乎近代科學光輝的思想是人類文化的重要遺產。現代科學已開始進入到了預測了解亞原子和普郎克領域(Planck Era,即10-33cm層次)的層次,在這些層次的物質結構和運動狀態人們尚未知曉,因為現在無法用儀器探測到,也許人類永遠也無法直接觀測到。因此,在這些領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混亂和相互矛盾的觀念。
譚天榮:“數世紀以來,在物理學中也積累了大量錯誤的證明、推理的漏洞、以及稍加注意就能避免的疏忽。此外,還有一些物理學特有的失誤:對實驗事實的誤解,對數學公式的歪曲詮釋,更糟糕的是,各式各樣的概念混淆無所不在,……諸如此類。經典物理學在微觀領域受到挫折,就是這些失誤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原子世界有特殊規律’的教條,又在經典物理學的數世紀失誤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失誤,最荒唐的是那些不合邏輯的、稀奇古怪而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幻想,即所謂‘新穎觀念’,而量子力學則是這一切失誤的總匯。由於這些失誤,現代物理學成了一個巨大的藏汙納垢之所,好比希臘神話中的“奧革阿斯的牛圈。如果不對它進行一次大掃除,就不可能重建量子力學,就不可能建立普適的、統一的物理學” [6]
Einstein 指出:“在建立一個物理學理論時,基本概念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在物理學中充滿了複雜的數學公式,但是,所有的物理學理論都起源於思維與觀念,而不是公式.”[8]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下麵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的基本哲學觀點就有先天不足的問題。
Gµν= 8πGTµν+ Λgµν
Gµν是描述時空幾何特性的愛因斯坦張量. Tµν 是物質場的能量-動量張量. 愛因斯坦方程最初隻有Gµν 和8πGTµν兩項,一看就知道這2項不可能構成一個“三位一體”的矛盾的穩定統一體,因為隻有Tµν代表能量-物質的引力,Gµν 代表作為中間體的時空,而沒有斥力。所以,後來愛因斯坦為了保持我們宇宙中引力和斥力的平衡,不得不加進Λgµν,這個宇宙學項Λ被譽為具有排斥力宇宙學常數。一個沒有斥力的愛因斯坦方程無法解釋宇宙膨脹的,將它用於宇宙學就顯得先天不足。
愛因斯坦認為加進Λgµν是他一輩子中最大的錯誤。但是。由於這個具有排斥力的Λgµν是從外部加進去的,而不是與Tµν一起如影隨形的構成一對矛盾,所以現在的物理學者將所有無法確定的東西,如零點能,暗能量等都塞進Λ中去,使Λ變成為萬能的垃圾箱,也許這才是愛因斯坦應當後悔的地方。那麽,Λ所真正代表的斥力應當是什麽呢?作者認為應當是具有引力的能量-物質所同時所具有的溫度,即熱能所產生的熱壓力和輻射壓力。隻有引力Tµν和溫度Λ如影隨形地在一起,才是能量-物質所同時且永遠具有的一對矛盾,而與時空Gµν結合成為“三位一體”的矛盾體。現在從外麵加進方程中去的Λ的斥力如何能與宇宙中的每個粒子的引力相平衡呢?這就是愛因斯坦方程用於宇宙學中產生許多錯誤解釋的根本原因,比如出現“奇點”。但用愛因斯坦方程用於解決宇宙中的局部問題(在熱壓力可以忽略的情況下)還是有效的。可見正確的哲學觀對有創新的科學家來說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隻要有物質存在,就會有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和作用(矛盾),就會有物質的內部結構和外在運動狀態和表象的改變。人們現在雖然尚無法觀測和認識亞原子以下這些層次(普郎克領域,即在尺度10-33cm以下的領域)的物質結構,但最後總會有認識到的時候。在這個探索和認識的過程中,就正需要正確的哲學觀和思維模式做指導,以便有可能使科學少走彎路而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2》。 作者在過去發表的《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科學依據和結構類型》一文和此文中,提出了許多新的基本哲學觀點。現指出如下。所有作者對《矛盾律》提出的下述新觀點已經超出了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的辯證法和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範疇,當然這些觀點也是2500年前老子《道德經》和孔子《易經八卦》所無法認識到的。但是這無法掩蓋老子和孔子思想燦爛光輝。這些哲學觀點或許有助於新物理學的研究,必然對認識質子電子這個層次的物質結構和運動狀態會有裨益。
第一;作者頭一次明確地指出矛盾雙方隻有與“中間體”結合成“三位一體”才能構成一個穩定的事物。
第二;同時也頭一次提出 矛盾體的結構可分為下麵4類型:
1*。反質型矛盾。比如氫原子H中e- 與e+的矛盾,核苷酸中堿基與磷酸的矛盾,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等。
2*。同質型矛盾。比如,氫分子H2中2個e- 與e-之間的矛盾,樹林中樹木之間的矛盾,資本家之間的矛盾等。
3*。個體與整(全)體之間的矛盾,比如,個人與團體(集體)或者國家之間的矛盾,原子核中一個質子與核子之間的矛盾等。
4*。層次型矛盾體。比如,公司或者政府中上下級之間的矛盾,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等。
作者同時指出,上麵4種類型的矛盾體中,1*型的主要矛盾方麵和次要矛盾方麵是不能相互轉化的。比如,資產階級專政就無法轉變為工人階級專政。
第三;事物外在的運動狀態和表象的“中間態”。
作者在該文中還指出,當一個事物的內部結構的量變尚未達到其“臨界點”時,該事物的本質並未發生質變。但是,其外部的運動狀態和表象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的某些狀態是可以“走向反麵”而“物極必反”的。比如,一個人或者一個物體當其運動速度或者溫度達到某一最高點時,必然會反向降低其速度或者溫度,這就是事物運動狀態和表象的“物極必反”。關鍵問題在於:當事物的狀態在“走向反麵”的過程中,一般必然會連續的經過許多“中間態”,即所謂的“灰色地帶”,最後在達到最高的“極點(臨界點)”時發生質變而“走向反麵”。這樣的轉變過程幾乎都是“可逆的過程”。而“可逆的過程”一般是較難產生進化的。
第四;隻有“突變”的“不可逆過程”才是產生宇宙中事物進化的根源。宇宙中事物進化的動因是什麽?事物的“進化”來源於少數事物間的“非線性的”“非循環的”“不可逆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突變”。隻有這種“突變”才能使事物突然產生不可逆的進化或者毀滅性的衰亡。』[1]
第五;作者上述的新觀點是可以從近代的一些新科學理論的觀念中得出結論的。比如,蝴蝶效應,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理論,非線性理論,突變論,協同論等等。非線性的突變現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比如,激光;光,電和聲波的震蕩會突現混沌;混沌係統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比常規係統快而敏感。地球磁場在400萬年間,方向突變16次;健康人的電腦圖和心髒跳動是不規則的;細胞的突變為“癌細胞”;特別是人的思想觀念的突變是經常發生的,所謂的“頓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就是指的這些情況。人的新觀點和創新想法幾乎都是突然“跳出來”和“冒出來”的。並不是循序漸進的結果。每個人都曾作過從未“聽過,看過,想過”的情景的夢。人人每天都有睡覺,但是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如何睡著的。是‘漸變’還是‘突變’?以上這些都是如何發生的呢?
第六;這裏 必須著重指出的是:老子的“守中”和孔子的“中庸之道”與毛澤東的“凡有人群的地方,都分左中右”的觀念是有原則性的區別的。在老子和孔子 的思想中認為:“中間體”是最穩固的最持久的,兩極應以“中間體”為依附為依歸,兩極的變化發展應符合“中間體”的發展走向。“中間體”的發展走向決定了事物總體的發展方向和性質。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二老主張走中間路線。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384~322B.C.)也是提倡“中庸之道”的。因此可以說,“中庸之道”就是聖人之道。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是不無道理的。而毛澤東所說的的“左中右”觀點是服從於他的“一分為二”觀點的,他不是要使矛盾的兩極依從於中間體的符合現狀變化發展,而是不斷地將中間體分割,即不斷地對中間體“一分為二”,不斷地使中間體向左右兩極分化,特別是要迫使中間體投靠自己。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削弱和消滅他的對立麵,從而擴大他自己的勢力和威權。所以他認為走“中間路線”是右傾投降,是尾巴主義。所以他要搞公私合營人民公社等等。請注意,毛澤東講的是要爭取中間派,這就是要把中間派拉到自己的一邊,是要使中間派服從於自己,而不是自己應向中間派靠攏,以中間派利益和發展方向作為總體的利益和發展方向。這就是毛澤東掌權時期社會批判鬥爭打倒等運動不斷的原因。
發達國家社會穩定的基礎在於存在著廣大的中產階級,國家的利益和發展趨向最終會取決於廣大中產階級的利益和選票。這樣,貧富兩極的矛盾取決於中產階級的傾向和利益。而從前和現在的共產黨的國家則強調先鋒隊或者××代表的作用,這就不可避免地會損害中間體的利益和地位。這就是社會難得和諧的原因。
再從社會發展的曆史來看,從奴隸社會發展轉變到封建社會,不是奴隸主和奴隸這對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是中間階層中的自由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結果。同樣,由封建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不是地主和貧雇農這對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是中間階層中的手工業者發展工商業生產的結果。
《3》。現代物理科學研究要走向何處?前麵已經指出,由於構成現今宇宙中最簡單最普遍最眾多最長壽命的基本物質粒子是氫原子H,即帶一個負電e- 的質子p。我們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的萬事萬物就是由這無數的氫原子錯綜複雜和許多層次結合而成。老子孔子和對立統一規律的觀點是符合對所有事物的基本結構及其變化發展規律的描述的。在這個物質結構的各種層次中,電子的複雜的排列組合結構及其複雜的運動狀態和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起著主要的作用。
現代物理學,量子力學中的許許多多的混亂觀念和理論均可能來源於對電子及其運動認識的缺乏;現代科學既不了解電子的內部結構,也不了解他的運動狀態和規律,更不了解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發射吸收電磁波的狀況。因此,也就不知道它有多少的正常態和受激態。事物的“突變”就可能是電子們在非正常狀態下受特殊的激發作用所引起的後果。混沌係統對外界刺激的倍增反應就可能類似於電子的某稀有震動頻率所受的共振效應。
可惜,現代的科學家們幾乎全都忙於研究比電子更次級層次的“超弦”“膜論”“N維”等理論,以求建立終極理論(T.O.E),畢其功於一役,並想由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桂冠。但是跳過電子這個層級的企圖,這種跨越式的的研究很可能會走入盲區,他們的這些新理論如果無法較正確地解釋有關電子的一切結構狀態和行為,他們就難以取得成功。正電子的電荷既然能夠在質子內被3分而且有超長壽命,正電子的內部結構也很可能類似於質子的3個誇克。同樣,負電子的電荷在中子裏也可能是被3分的。而且,電子和誇克及強子一樣都有3個同樣的物理量:質量,電荷和自旋,都有極穩定極長的壽命。也許正是這種複雜的結構才可能使電子發射和吸收許許多多不同頻率的電磁波,現在宇宙中所進化成的五彩繽紛的物質世界包括人類的思維活動,都是原子中的電子在由電子鍵所組成的物質的活動的表現。為什麽現代的物理學將電子看成是簡單的點結構呢?前麵許多分析質子的有效地哲學觀點或者有助於指導對電子的研究。
《4》。哲學是世界觀的學說。因此哲學家研究和探討問題的方法主要的是歸納法,即用宏觀的抽象的概括的方法。但是哲學家們為了了解和分析某些具體的事物,也會樂於或者善於運用演繹法和分析法。而科學家們,除了少數,例如愛因斯坦,大多數的科學家們都習慣於用演繹法和分析法思維,加上西方是形而上學的故鄉,他們總想對自己所研究的對象深入再深入,細分再細分,這並不壞。但他們不太喜歡對研究的對象作宏觀的歸納,作一些哲學性的思考,以便用事物的普遍規律作指導,使具體的科學研究不至於迷失方向。現代科學中的許多錯誤皆源於迷信和偏見和維護自己和學派的權威,比如,奇點問題,狄拉克海和虛粒子對問題,暗能量問題等等。不同的學者實際上都是在自己所喜好的和慣用的思維“框框”內作研究和看世界,由此而產生某些偏見和盲目的信仰。
特別是在非自然科學領域,由於加上了利害關係,學者們的偏見和盲目的信仰更為普遍和荒謬,使得他們無法運用較正確的哲學觀導引自己的學術研究。所以圈外的學者們學子們和普通的人們都不要迷信權威,都要有獨立思考和懷疑批判的精神。
====全文完====
參考文獻:
[1]。張洞生:《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科學依據和結構類型》,
http://www.sciencepub.net/newyork/0103,http://www.sciencepub.org/academia/0102
[2]。老子:《道德經》。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7.
[3]。王嶽川:老子道德經序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7.
[4]。南懷瑾:《易經雜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1.
[5]。南懷瑾:《易經係傳別講》。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1.
[6]。譚天榮:《我的私人物理學》。Academia Arena. 1(4).http://www.sciencepub.net/academia/0104.
[7]。黎鳴:《中國人性分析報告》。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2
[8]。李學生:《Einstein的哲學觀》。Academia Arena. 1(4).http://www.sciencepub.net/academia/0104.
[9]。米阿侖:《八卦與二進位製》。人民網www.people.com.cn. 2003.09.12.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