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降溫與人工控製氣候

抽水降溫與人工控製氣候

朱雨心

全球氣溫上升的問題,以及與其相關的風力發電之類所謂“綠色”能源的開發,在很大的程度上並不是科學技術的話題,而實際上是一場“政治運動”。說它是“政治運動”,因為風力發電之類所謂“綠色”能源,不但經濟上不合理,技術上對全球氣溫上升的問題也沒有什麽幫助。本來,資本主義經濟規律所產生的許多問題,是無法用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來解決的,客觀上必須用政治手段來解決。所以,理論上講,“政治運動”是必須的,無可厚非,但是實際上,“政治運動”是搞對的、搞好的,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我們到底是要做什麽,目的是什麽。是技術問題,就要把它當作技術問題來對待;是政治問題,就要把它當作政治問題來對待。不要混淆,不要自欺欺人。當然,認清什麽是技術問題、什麽是政治問題,這並不意味著:不可以用政治手段來幫助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或是用技術手段來幫助解決一些政治問題。

假設全球氣溫上升是一個真實的問題,而且確實是因為二氧化碳增加引起的,那麽最簡單、最經濟、效果也最明顯的措施,就是修建核電站,而不是什麽風力發電。以全球氣溫上升為名,發展風力發電,邏輯上是不成立的。風力發電,全靠政府補貼推動,在經濟上也是不成立的,所以,最多隻能從政治上求得其合理之處(如果確有合理之處的話),因此,風力發電之類實際上是一場“政治運動”。

那麽,從技術上講,還有什麽辦法能解決全球氣溫上升的問題?這裏我講一個抽水降溫的方法。

早就有人提出過:海水溫差發電。深海的海水大致總是攝氏 4 度,而熱帶海洋表麵的水溫可達約攝氏 30 度。利用這個溫差可以發電。海水溫差發電不需要燃料,隻需要幾乎是取之不盡的冷海水和熱海水。而且,比風力發電等等更優越之處是:海水溫差發電,不論白天還是黑夜,能常年不停地持續發電。

風力發電之類,有一陣,沒一陣的,現在因為規模小,發電量的波動由電網吸收了,這一部分費用,沒有計入風力發電的成本。等風力發電之類規模大了後,必須要建專門的削峰填穀的設施,那些都是效率很低,成本很高的東西,除非有足夠的水電站來負擔這個任務。那時,這些費用都不得不計入風力發電之類的成本。而且,那時,風多的季節,電量過剩,賣不出好價錢;風少的季節設備在那裏閑置。或是太陽能發電,白天電量過剩,賣不出好價錢,晚上設備在那裏閑置。這些都會導致發電成本上升。隨著風力發電之類的規模的擴大,風力發電之類的成本,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會上升。

然而,盡管海水溫差發電沒有這樣的,發電量波動的問題,相對而言,設備的利用率高,但是,熱機的效率取決於高溫熱源與低溫熱源的溫度差。溫度差越大,熱機的效率就越高。海水溫差不大,所以海水溫差發電的熱效率隻有 2 ~ 3% ,還不到一般火電的效率的十分之一。所以,雖然海水溫差發電不需要燃料,電站的建造成本卻非常高。簡單地說:譬如,同樣的發電量,汽輪機的規模幾乎要是一般火電的十倍那麽大。換句話說,建一座海水溫差發電站的成本,可以建十座同樣發電量的火電站。所以,除非燃料成本特別的高,海水溫差發電在經濟上是不合理的。因此,現在沒有必要搞海水溫差發電。等到以後,倘若地球上的燃料真的快燒完了,燃料成本真的變的特別高了,水溫差發電真的變得經濟上合理了,那麽,自然會有人去建水溫差發電站。所以,應該用什麽技術,要跟著經濟規律走。違背經濟規律,人為地搞什麽“綠色”能源,是不合理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某種方法(或產品)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體現了這種實現這種方法(或產品)所消耗的能源的程度。某一個方法(或產品)比另一個方法(或產品)成本低,本身就已經說明了前一個方法(或產品)比後一個方法(或產品)所需的總耗能低。所以,經濟上不合理的,往往也就不是“綠色”的;是“綠色”的,就應該是經濟上合理的。

然而,海水溫差發電需要從深海抽取冷水,其後果是:電站周圍海洋表麵水溫的降低。海洋表麵水溫不需要降低很多,隻需要輕微降低,例如,降低幾度,就會對氣候有顯著的影響。如果抽水的總規模相當地大,就能造成大範圍內海洋表麵水溫的降低,直接使大氣降溫,從而有利於解決全球氣溫上升的問題。目前風車的規模是幾十萬台(僅中國就有 20 多萬台)。赤道的周長是 4 萬公裏,以 70% 是海洋計,則是 2.8 萬公裏。以每公裏一個抽水站計,繞地球一圈,需要 2.8 萬個抽水站。若有 28 萬個抽水站,可以繞地球十圈,在赤道形成一個十公裏寬的冷水帶。若以這樣的規模抽水,足以顯著影響全球氣候。

海水溫差發電成本太高,沒有必要,但是,僅僅是從深海抽取冷水,卻是非常簡單易行,成本很低的。這裏的抽水,隻是把深海的冷水抽到表麵,並沒有靜壓差,也就是說:水頭高度是零。所以,消耗的能量是很少的。可以用大口徑、大流量、無水頭的軸流泵。當然,建造和運行這樣的抽水站是要一些花費的,但是,未必比補貼給風力發電之類所謂“綠色”能源的更多,而效果卻是非常直接、迅速,而且還會有多方麵的效益。

在深水的遠海,海洋生物相對而言是很少的,幾乎就沒有什麽魚。為什麽呢?因為海水中養分太少,換句話說,就是:海水太不肥了。海水不肥的話,海洋植物,例如海藻,就長不起來,於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海藻……,這樣的食物鏈就無法成長起來。海水中養分太少是因為水太深,海洋生物死亡後沉到海底,這一部分物質就不再加入食物鏈的循環。所以,遠離陸地的大洋之中,食物鏈循環的效率很低,隻能維持相對而言少量的海洋生物的生存。深海的水卻是比較肥的。從深海抽水的另一個後果,是把深海的營養物質帶到的海麵,從而促進了海洋生物的繁榮。海藻多了,小魚小蝦就多了;小魚小蝦多了,大魚大蝦就多了。原來沒有什麽魚的遠海,就會有魚了,人們因此能從海洋獲得更多的水產品。

海洋中的生物沉積,主要可分三類:一是碳氫化合物,二是碳酸鈣,三是矽藻土。海洋生物,主要是海洋微生物,的有機體形成碳氫化合物沉積,骨骼與細胞壁形成碳酸鈣與矽藻土的沉積。海洋生物的繁榮必然導致更多的生物沉積。而前兩類生物沉積,都是對二氧化碳的固化。所以,抽水不僅直接降低大氣的溫度,而且因抽水而導致海洋生物的繁榮,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被固化,從而有利於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遏製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增加,從而削弱溫室效應。

抽水站的結構含有一些浮體,抽水站漂浮在海上,錨固。給抽水機提供動力是個問題。對於大規模的抽水站陣列,可以專門配備一艘發電船,之間的電纜可以漂浮在海麵,或半潛在水中,然而配備發電船與敷設電纜畢竟還是不方便。最好每個抽水站有自己的動力。可以考慮三種方法。一是海水溫差動力。這與海水溫差發電是一樣的,隻是不需要用它來生產電,隻需用海水溫差來推動一個熱機來驅動抽水機就可以了。規模就小的多了。造價就不會太高。這個方法的優點是:抽水站有完全自主的動力,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天,任何時候都能抽水。缺點是不適用於中、高緯度的海域。第二個方法是每個抽水站帶太陽能電池板,再配備蓄電池,也能白天黑夜都抽水,但是,多少受天氣的影響。例如,陰雨天就可能動力不足。第三個方法是在抽水站上立個風車,用風車帶動抽水機。也可以再配發電機和蓄電池。這個方法受氣候影響最大,沒有風的時候就不能抽水了。當然,也可以用太陽能與風車混合動力。當然,也可以裝柴油機,定期派人去加油就是了。用來降低全球氣溫的抽水站,設在赤道上效果最好,但是 赤道上沒有風,不適合用風車。用來人工控製氣候的抽水站,多半是設置在信風帶上,可以用風車。但是信風隨著季節南北移動,難以全年有風。

如前所述,若在赤道形成一個冷水帶,那麽赤道的氣溫會有所降低。它對大氣環流的總的效果是:削弱大氣環流,從而帶動全球氣溫降低。

如果有選擇地在海洋上設置抽水站,從而在特定的地點和時間在海麵形成一些冷水區,就能有選擇地影響大氣環流,在一定的限度內,人工控製氣候。

季風是因為海洋與陸地的溫度差引起的。在特定的海域設置抽水站,就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內控製季風,從而在一定的限度內控製降雨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實現空中調水。

例如,如果在台風經常發生的海域設置抽水站,在台風季節抽水在海麵形成冷水區,就有可能抑製台風的發生,或削弱台風的強度。台風在夏季給中國大陸帶來大量的雨水,並給炎熱的夏天帶來涼爽,並非不好,但是,強度太大常常造成破壞。所以,理想的情況是:許多小台風。可以通過設置抽水站,在海麵形成一些冷水區的特定分布,誘導更多的小台風。這樣,氣象能量經由小台風消耗,就抑製能量積累過多,使得大台風無法形成。也可以在台風可能經過的一些海域設置抽水站,在特定的地點、時間,在海麵形成一些冷水區,從而控製台風的走向。

在靠近非洲大陸的赤道洋麵上設置抽水站,並在撒哈拉大沙漠西麵的海洋上設置抽水站,改變非洲大陸的大氣環流,誘導海風吹向撒哈拉大沙漠,能夠導致在撒哈拉大沙漠裏降雨,使撒哈拉大沙漠變得濕潤起來,成為綠洲。澳大利亞四麵環海,大小適中,特別適合用抽水的方法,人工影響氣候。因此, 澳大利亞的沙漠也許最容易治理。可以在澳大利亞周圍海域設置抽水站,誘導海風吹向澳大利亞。

朱雨心 2010 年 9 月 18 日

朱雨心的新浪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學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6464

朱雨心的凱迪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userid=5503954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南海問題的技術措施
  • 小議 “ 支那 ”
  • 與新浪網友“蜀山劍俠3”關於朝鮮問題的討論
  • 人口論(3):男優女劣的物理機製 -- 從小老婆說起(之四)
  • 氣象問題漫談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