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論)的科學依據和結構類型 6.24.08
張 洞 生 E-mail:ZhangDS12@hotmail.com 新修改
“越是簡單的東西越難明白”. “純粹的謬誤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混有真理的謬誤”.
內容提要: 我們宇宙中最多的物質是氫原子。它也是最簡單的元素。簡單就意味著穩定。所以氫是宇宙中最
簡單最多最穩定最長壽命的元素。
根據近代科學和粒子理論, 其它的化學元素都是由氫原子在恆星和超新星爆炸中合成出來。一般恆星最
多可將氫和氦融合成鐵和鎳那樣重的元素, 至於更重的元素則主要從超新星爆炸而來. 超新星就是大恆星的
爆炸。在超級熱的爆炸中, 藉由氦原子核互相結合成較重的原子核,然後這些較重原子核再捕捉會衰變成質
子的中子,大部分較重的元素會因此而產生。在恒星之外層和冷的宇宙空間和行星上,,氫除了稀有氣體之
外,幾乎可與所有元素結合成化合物。以氫碳為基礎的碳氫化合物形成了有機物。有機物在類地(球) 行星
的適當環境下,就有可能演變進化成生物和人類。
因此,宇宙中任何複雜的物體都是由最簡單的許多氫原子所結合成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層層結合而成.所
以複雜來源於簡單。New York Science Journal, http://www.sciencepub.org,ISSN 1554-0200
因此,由一個質子p和一個負電子(e-)所組成的氫原子H是構成我們宇宙中的任何物質、物體和事物的元件和基石。而氫原子本身就是由2對的矛盾體分2層組成的。可見,沒有一個事物是由單一的矛盾體構成的。所有事物都是有多種和多層矛盾構成的矛盾體係或矛盾係統。
因此, 宇宙中任何事物, 不管是現存的或已存在過的事,不管是個體群、體或整體,都是由相互對立而
又相互依存的矛盾體組成的。所謂 “矛盾體”或 “對立統一體”,就是其內部的各個結構部分和其間各種斥力
(如電斥力、熱斥力、輻射壓力、分離力,、恨等)與其相對應各種引力(如萬有引力、電引力、化學鍵、凝聚
力,、愛等)保持相對的對稱平衡以維持事物本身的相對穩定的結果。這就是中國古代哲學 “相反相成”的道
理。如果內部斥力大於引力,物體就會膨脹、破裂,,改變結構、解體爆炸。如果內部斥力小於引力,物體
就會縮小、擠壓、破裂,、改變結構、塌縮。因此,內部對稱與平衡度愈高的物體和事物,其穩定性就愈
高,其壽命就會愈長、中國古代佛道家所追求的得 “道”,就是要在修煉中保持身心的均衡和寧靜。以達到
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和成仙的願望。
事物本身與外界一方麵是靠斥力和引力的相對平衡,以維持其相對穩定的內部結構和運動狀態(對立統
一),,其隨時間而產生變化和消亡的過程是與外界在同時間內持續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當事物內部
的某部分或整體的斥力或引力增減至某一臨界值時,該事物的相對應部分或整體將發生結構和形態的改變
而消亡,或轉變成另外的事物。事物本身保持穩定的另一條件是該事物前後吸收和排除的能量和物質應達
到相對的平衡.。事物與外界的碰撞作用是突發性的突變,往往對二者都造成直接的損傷破裂,甚至毀滅性
的解體爆炸而消亡。
本文的新觀點和重點在於將矛盾體按照其不同的結構分為不同類型,各種不同結構類的矛盾體將有不
同的特性、運動形態和轉化結果。混淆矛盾的結構類型會導致重大的錯誤和結論。
關鍵詞: 對立統一規律(矛盾律);矛盾體結構的不同類型;矛盾和中間體組成的“三位一體”;事物運動變化過程的中間態,;氫原子的對立統一結構;事物的進化是由突變產生的不可逆過程;
【I】. 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規律) 的普遍性,氫原子的對立統一結構,宇宙中無論多麽複雜的物體和事物都是由許許多多氫原子層層迭迭結合而成。複雜來源於簡單。老子曰: “大道至簡”.
我們現在的宇宙大約共有1080氫原子。一個體重75公斤的人大約由5×1028個氫原子組成。而氫原子的質量隻有1.66×10-24克。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律)是小至氫原子大到恒星、星係和宇宙所固有的普遍規律,也是我們宇宙中現存的和過去的每一個獨立存在的事物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最根本的規律,還是我們現在的物質世界、人類社會和人類精神世界中所固有的和共有的最根本和最一般的規律。
黑格耳和以後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對對立統一規律或者說矛盾論作出了深入研究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然而,由於後者們常將研究工作過分注重服務於他們的政治目標,因而將對立統一律簡單化,而導致一些重大的錯誤結論。比如,由矛盾對立麵的轉化而得出無產階級專政。由一分為二而反對合二為一,並將一分為二絕對化,煽動仇恨和鬥爭。雖然便於奪取政權,但是在奪取政權後,仍然不斷擴大仇恨和鬥爭。這必然導致社會分裂和經濟崩潰。如果與天地人鬥爭就其樂無窮,而愛天地人並與其和諧相處就會失去快樂而悲哀無限嗎? 再者如果更進一步追問,事物真的就隻限於一分為二而不是一分為多嗎? 那麽, 多極化,多元化, 多樣化等又從何而來?
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律)其實就是每個事物內部各個物質組成部分之間及其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保持其對稱平衡的規律。隻有該事物保持其內部平衡和與外部的作用也保持平衡的情況下,該事物本身才能保持穩定,即穩定的結構、性質和運動狀態。
對立統一規律的普遍性從何而來? 就在於構成我們現今宇宙中, 最基本最大量最普遍最簡單最穩定和最長壽的物質是氫原子.。氫原子是由一個質子p和一個負電子e- 所組成.的,其內部組成和作用力(斥力和引力)的對立統一達到了最高的對稱平衡。因而達到了最高的穩定。現今宇宙中的各種元素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和生命都是由最基本的許多氫原子所組成,小至宇宙空間物質,大至行星恒星,也是由最基本的氫原子所組成。因此宇宙中所有物體中的 “矛盾”或 “對立統一”的本質就是由許多氫原子層層迭迭所組成的各種事物內部複雜結構的 “對立統一”所表現出的 引力與斥力的平衡。這就是中國古老易經哲學中的 “天地人三才合一” 思想正確性的來源。
1974年喬治(Georgi)和格拉肖(Glashow)提出了把強、弱、電三種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的SU(5)大統一理論。按照該理論,質子是不穩定的,它的壽命約為1028 ~2.5×1031年。但實際上美國、印度和日本等國的實驗尚未有確切的公認的證據證實質子有衰變的跡象。
按照近代粒子物理理論,質子核(內部) 由兩個上誇克(u)和一個下誇克(d)組成(即uud)。誇克之間的核引力(核力,色力)與誇克之間的斥力(泡利不相容原理)達到了最穩定的平衡即矛盾的統一,而使誇克長期被禁錮在質子內,無法脫離。從而使質子的壽命超過1030年。相比較而言,宇宙的年齡才不過1.37*1010年。地球和太陽的年齡約50億年(5*109年)。質子核外部是質子核內正電子(e+)和其外層運動的負電子(e-)的引力和斥力達到了平衡,即矛盾的統一而成為氫原子.的結果。因為正電子(e+)和負電子(e-)是質量和電量完全相等而有電引力的粒子。由於在質子外層運動的單身負電子(e-)較易脫離,使質子成為正離子。因而兩個質子常結合成化合物成為氫分子(H2)或與其它元素組成化合物,以滿足該化合物外層電子所需容納的飽和電子數,如鹽酸(HCl),水(H2O)等、大量質子在恒星和超新星內合成其它穩定的元素時,核內不能僅僅由質子組成。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多個質子之間在核內會產生斥力,因而質子間必須由中子(n)間隔開來以維持核內引力和斥力的平衡,從而保證該元素的核內部的穩定。所以元素核內的中子數都等於或大於質子數,如氦原子核(He)就由兩個p和兩個n所組成.
中子(n)由一個上誇克(u)和兩個下誇克 (d)組成(udd)。單獨自由的中子是不穩定的,會在約15分鍾(896秒)內會衰變為質子。這種不穩定大概是由於中子(n)內的兩個下誇克 (d)之間的斥力大於質子內兩個上誇克(u)之間斥力的緣故。但由一個中子和一個質子結合成的氘核以及兩個中子和一個質子結合成的氚核,卻都能維持其穩定。因為其核內上下誇克之間的適當的空間結合維持了內部各誇克之間的引力和斥力的平衡.
這就是說,隻要質子或者說氫原子不衰亡,我們宇宙中現有的各種有關物質結構和其運動的各種科學規律就不會改變.,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規律)也就不會改變。這就是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規律)的科學依據和物質基礎。
【II】.我們現今宇宙中的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根據近代粒子物理的研究結果表明,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有12種,包括6種誇克(上、下、奇異、粲、底、頂),3種帶電輕子(電子、繆子和陶子)和3種中微子(電子中微子,繆中微子和陶中微子)。它們都是長壽命粒子。氫原子中就包括著誇克、電子和中微子。大量氫原子的存在和在不同條件下的相互結合是進化成人類的物質基礎。而各種元素粒子之間在不同情況下同層次間和不同層次間所形成的引力和斥力的平衡是千變萬化的,它們形成了各種各樣物質千變萬化的結果性質和運動狀態,它們組成和演變成現今的千萬種物質生命和人類.。設想如果粒子之間僅僅有斥力而無引力, 或者斥力在任何地方總是大於引力,我們宇宙將是一個由無數孤立粒子組成的冷冰冰的世界。再設想如果粒子之間僅僅有引力而無斥力, 或者引力在任何地方總是大於斥力,我們宇宙將塌縮成為一個奇點,即回到宇宙大爆炸的起點----普郎克時代。
在自然界, 引力有正負電子的引力、化學鍵、分子鏈、萬有引力、核力等。斥力有同性電子的斥力、熱壓力,、輻射壓力、各種泡利不相容原理所形成的排斥力等。
在生物界----除上之外, 還有新陳代謝、酸堿平衡、生存競爭等。
在人類社會----除上之外, 還有利害矛盾、權力鬥爭、階級種族宗教文化各種矛盾等等。
在人類思想感情-----除上之外,還有感性與理性的矛盾、得失、進退、存亡、愛恨情仇等等。
我們現今世界各種各樣物質千變萬化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特別是生命和人類複雜遺傳因子DNA等等,均源於以氫原子和各種元素所帶的外層電子在不同情況下的複雜的藕合形式後的運動的表現。而這正式現代科學技術尚未完全了解和解決的問題.
【III】. 對立麵(矛盾)共存的基礎或者說基本條件必需是二者統一和依附於一個或多個“中間體.”。“中間體”將矛盾的雙方既分隔又結合而共同組成一個“三位一體”獨立的事物。“中間體”比矛盾的雙方愈強大,該事物就愈能保持長期的穩定。僅有矛盾雙方而無中間體是不能構成任何獨立存在的個體的。
一個獨立的事物是由諸多的“矛盾”的統一體(三位一體)構成的係統。所謂“矛盾”的統一體不隻是包
括矛盾的雙方,,還包括其支撐和依附的中間體而共同組成的一個統一體。隻有它們有機地共同組合在一起
才能構成一個獨立存在的事物。僅有矛盾的雙方是不可能構成一個獨立存在的事物的。僅僅一個正電子(e+)
和一個負電子(e-) 不可能組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二者碰在一起隻能湮滅成一堆能量。所以它們隻能依附在一
個原子核上才能組成一個獨立存在的氫原子,或者共存於一個原子核內組成一個中子,才能成為一個獨立
的事物.。甚至在質子核內部,矛盾的雙方也有它們支撐和依附的的中間體。
質子核由兩個上誇克(u)和一個下誇克 (d)組成(即uud)。三者有不同的顏色即色引力。它們其中的任何一個誇克即是另外兩個矛盾誇克之間的支撐和依附的的“中間體”,而任何兩個誇克之間的引力 (核力,紅蘭綠三種色力)與誇克之間的斥力 (泡利不相容原理)均達到了極好的平衡,即矛盾的統一。也許正是核內uud這種三足鼎立而又不可分割的互相平衡的結構才保證了質子核的最高的穩定性和最長的壽命.。在兩個質子組成一個氦原子時,必須至少還要兩個中子作為中間體將它們結合在一起,也可以說是將質子既分隔又結合起來.
電子和中微子內部是否也由矛盾的統一體組成? 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近代科學還不能解答這些問題。但是電子有結構和可分解是無疑問的。因為電子可以在質子內被三分到三個誇克上就是明證。
一個DNA的基本結構單元稱為核苷酸。其中除了一個堿基和一個磷酸的這一對矛盾以外,中間還必須有一個糖分子。正是這個糖分子將堿基和磷酸牢固地聯接在一起又分隔開來,才保持了核苷酸的穩定。這種大量的核苷酸的有序連結形成了DNA的極其複雜的穩定可靠遺傳作用。
隨便一男一女不可能組成一個家庭。他們必須要有財產、利益、愛慕和能滿足對方的各種需要作為條件或基礎。這些東西的存在就是中間體,即男女雙方結合成家庭所必需的粘合劑。
一個封建社會不能僅有地主和雇農佃農。還一定有大量的中農工商業的老板和雇工等。同樣,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不能僅有資本家和工人,還一定有許多大量中產階層、自由職業者、甚至還有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殘餘。所以,列寧說過: “沒有純粹的資本主義.” ,就是這個道理。
中間體的作用::比如左中右,前中後,敵友我,前線中間地帶和後方,正負數之間的許多數和0等
等。說明“中間體”的存在是矛盾雙方依附或依存的和不能相互湮滅的必要條件。也是矛盾雙方盛衰和可
能轉化的基礎。在戰爭中隻有能得到最多中間群眾擁護的一方才能戰勝敵人。中間體將矛盾的雙方既結合又隔離開來而組成一個獨立存在和活動的整體。
矛盾的雙方的既排斥又吸引的相互作用力隻有在“中間體”的介入下才能達到平衡而組成一個相對穩
定的事物。矛盾相當於毛,,中間體相當於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間體比矛盾的雙方愈強大,該矛盾
體就愈能保持長期的穩定。如氫原子核比一對正負電子重大1840倍。這是氫原子最穩定最長壽命的物質基
礎。如氦、鐵和各種元素和各種化合物甚至構成生命的物質,所有組成物質的原子核中由於中子的存在就
使各個原子核比其外圍總電子重大1840倍還多.
因此,,穩定的矛盾體(事物)是“中間體”比矛盾本身重大得多的橄欖型的矛盾體。
事物不是“一分為二”而是“一分為多”的。當事物被分解時,不僅僅分解為矛盾的雙方。總還有其它的東西被分解或者產生出來。同樣,既然所有的矛盾必需有所依附的“中間體”。那麽, 事物就不是“合二為一”,而是“合多為一”。
先從宇宙中最簡單原子氫H(質子p + e-)說起。原子氫僅能存在半秒鍾,隨後便重新結合成分子氫H2。並放出大量的熱。把原子氫氣流通向金屬表麵時,原子氫結合成分子氫的反應熱可以產生高達4273K的高溫。這就是常說的原子氫焰。但在高溫下,在電弧中,或進行低壓放電,或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氫分子能發生離解作用,得到原子氫。這就是說,無論是2個H變成H2,還是H2分解成2個H,都需要大量的能量供給或釋放,或有高能粒子的參與。另外, 氫離子H+也隻能在水中才能存在。而同時還必定有 OH-離子存在於水中才能平衡。這就是說,氫H不可任意分解成為e-和H+兩部分,而在水中的氫離子H+也隻有用電解的方法供給電子e-才能得到原子氫H。
一個中子可通過弱作用衰變為質子,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電子中微子。 質子很快就會捕捉一個e-而成為一個氫H.。如上所述,,氫H很快就會與另一個氫H合成氫分子H2。所有這些過程都必須有能量的參與。這能量就是第三者。
如前所述的核苷酸,其中除了一個堿基和一個磷酸之外,還必須有一個糖分,共有三者所結合而成。一對光棍的男女無法組成一個穩定的獨立的家庭。他們還得有其它的各種共同的財產、政治經濟利益、文化感情和家庭等等各種需要或對對方各有需求。
在封建社會, 不僅有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還有中農小手工業者。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僅有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還有大量的中產階級、自由職業者。
當中國共產黨在1957年將5%的知識分子打成資產階級右派時,受損傷的就不僅僅是這5%知識分子本人,而還包括其家庭成員及許多複雜的社會關係和對全社會的影響。這一大片“中間體”所受到的傷害造成了可怕的後果.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僅需要其生活所依賴的動植物共同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還需要將共同聚居的環境保護,以適宜共同的生存。
【IV】.對立統一體(矛盾體)的結構類型。這裏所指的類型是對立統一的物體內部的實體結構。
矛盾體存在的空間結構形式有不同類型。每種類型的矛盾有其特定的結構、性質、作用方式和變化規律。下麵隻有A型矛盾類型是基本的原生型。其它的B,C,D型都是次生的派生型。
(A)。反質型矛盾體( 相反相成型, 異性相吸引型):矛盾的任何一方不能完全脫離對方而成為獨立的事物。矛盾的雙方在這種類型中具有相反的性質, 它們同生共滅、相互需求、相互依存、不離不棄、互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條件。二者隻有與“中間體”共同(化合) 結合在一起成為“三位一體”,才能成為一個獨立存在事物。這事物的結構和特性並不等於原來矛盾雙方二者的疊加,而是質變。矛盾雙方的主次地位不能互相轉換和顛倒。這是宇宙構成任何一個獨立穩定的事物的諸多種矛盾體中必需的和最基本的原生類型。是構成其它矛盾類型事物的基石。反質型矛盾最顯著結構特點是其構造為 “對偶型”,,或 “兩極型”,或者說 “共軛型”。它們成雙成對地存在,其表現形式為異性相吸的引力和互相需要的不棄不離.。在正常情況下,二者的互相排斥是在有中間體的條件下形成的。
矛盾的吸引和排斥的相互平衡依賴其間必有一個較大的“中間體”作為穩定中心。中間體比矛盾的雙
方愈強大,矛盾就愈能保持長期的穩定.。以正負電子對組成為 “對立統一體” 或者 “矛盾體”的氫原子是構
成宇宙間各種事物的最穩定的基本物質單元,,是形成宇宙中恒星行星甚至生命物質的基本元件.
當各種元素在一定條件下能結合成化合物或複雜的物體,尤其是在地球上結合成水和碳氫化合物時,有機物就可能發展演變成生命生物,直到人類。因為每一個層麵和層次的結合(化合)都產生了質變。
一個電子隻能和一個質子才能組成一個氫原子。 氫原子就變成一個穩定物。 也就是說, 一個電子如要和一個正電子相組合,就必需找一個比自己重1840倍的核子作媒介以成為穩定中心.。這個媒介或穩定中心的性質應既不帶正電也不帶負電,它對兩極的正負電子來說是中性的。但不是絕緣的。 正負電子通過中心體而相互作用以維持一個平衡和穩定的整體,成為一個獨立的事物。一個本質上不同於原來正負電子的新事物.。同樣,兩個誇克不能組成一個質子或中子,而必須由第三個誇克作為中間環節才能組成。 既然這氫原子是宇宙中最小、最簡單、最基本的原始的物質結構的形式, 其它複雜的事物隻不過是這許許多多氫原子在不同條件下組成多層次的組合和結合的結果.。因此,在宇宙中, 一個過去的和現存的穩定的結構或事物除了兩端(極,邊)有相互對立的一對或多對較小的矛盾組合體外,中間還要有個較大的“中間體” (或中性體)作為該事物的重心和穩定部位。總體組成一個橄欖型矛盾體。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單純由一對簡單的兩極型矛盾體所組成。 如上所述, 一個正電子與一個負電子絕不能組成一個粒子,而隻能湮滅成一堆能量.。一個磁鐵的兩極間如果沒有磁鐵體也不能存在。一個隻有資本家與工人而無中間(產)階層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少量的中間階層是一個不穩定的社會。隻有中產階層占多數的社會才是穩定的。同樣, 隻有在中產階層占多數的社會在實行民主政治時,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中國大陸, 有九億農民的現況下,中國要想成為一個較高速發展的穩定的民主國家,一定得至少將5~6億農民轉變成中產階級才行。
在這種類型的矛盾體內,不可能由矛盾的一方將另一方消除而使整個矛盾消失。 比如, 由正負電子和質子所組成的各種原素、分子、化合物等等都是由許多對正負電子對平衡地組合而成。由有一個堿基、一個磷酸和一個糖分子組成的核苷酸,由地主與農民為主組成的封建社會,由資本家和職工組成的工廠或公司,由統治者(領導者)和被統治者(被領導者)所組成的政府等等,所有這些矛盾的一方不能失去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它們雙方是同時增加或減少,或者是組成其它事物時的成對參與者。比如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其它原素分子化合物時,不可能隻有正電子或負電子參加,而必須是正負電子成對地與其中間體質子一起參加。如核苷酸是DNA的一個基本結構單元,其中是一個堿基和一個磷酸的這一對矛盾。當DNA複製時,每個核苷酸中堿基、磷酸和糖分子缺一不可。
在人類社會的進步的每個階段,主要矛盾的雙方不可能一方消滅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比如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一對相互需要而又相互對立的階級,他們是同生共滅的。農民不可能消滅地主階級建立一個隻有農民的長期穩定的社會製度。因為一旦農民剝奪了地主的土地和財產,他們本身中的一部分就變成了新一代的地主統治者。 這就是農民起義幾千年來不能推翻封建製度的根本原因。當封建社會內部的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對矛盾統一體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而壯大時,地主和農民這對矛盾體就會同時逐漸縮小,而最終會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對發展壯大起來的矛盾體所取代。於是,,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同樣,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也是一對相互需要而又相互對立的階級。工人階級不可能消滅資產階級後而單獨長期存在,以建立一個 “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一旦掌握政權後的 “無產階級”在打倒資產階級後,其中少數人隻能異化為新的資產階級。因為任何暴亂和革命不可能使生產力發生質變,而產生新的生產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裏, 是資產階級專政和統治工人階級。能不能造成一個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專政的長期穩定的社會製度呢? 這就是馬列毛等共產黨錯誤理論的精髓。從以前的分析可想而知,這是一條行不通的烏托邦理論。這也是共產黨上百年革命實踐失敗的根本原因。因為當無產階級剝奪了資產階級的財產後,其中的一少部分人一定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將資產壟斷而成為新的資產階級,即官僚資產階級。 結果仍然改變不了資產階級專政的本質。而這種落後的官僚資產階級專政製度隻能被自由的資本主義製度所取代。這就是世界上共產黨國家蛻變為自由資本主義製度的原因。因此,隻有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高度發展後,在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大致消失後,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最後轉變成社會主義社會。因此,社會主義隻能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生成出來。然後發展壯大而逐步取代資本主義。而不是也不可能由工人階級直接消滅資產階級通過“無產階級專政”而建立起 “社會主義社會”。
在這種類型的矛盾體中,矛盾的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的地位是不可能逆轉的或者說轉化的。正如一個帶正電e+ 的質子p不可能直接轉變成一個帶負電的e-的質子一樣。當工人階級中少部分人有了權力以後,他們絕對不會放棄手中的權力,而甘願再當平凡的工人。他們必然會利用手中得到的權力轉換為資本而成為新的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的代理人。“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這句話是違反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曆史事實的。同樣,在曆史上農民並沒有成為地主階級的掘墓人。奴隸也並沒有成為奴隸階級掘墓人後成為統治階級。
(B)。同質型矛盾體(差異型, 同性相斥型)。矛盾的雙方或諸方是由本質和性質相同或類似的矛盾體或有差異的矛盾體所組成。雙方或諸方可以各自獨立地存在,但並不同生共滅。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互相獨立地組合在一起。它們的相互對立和排斥是因為它們同性相斥和互不相容或對某種東西有共同的需要而又相互排斥。它們的的相互吸引和並存是因為它們暫時有某些互補性或對對方各有所需或有暫時的力量平衡等。這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矛盾結構類型。
比如,在鈉Na原子核外,共有11個電子,最內層2個電子達到了飽和狀態。第二層8電子也達到了飽和狀態。第三層隻有1個電子。在內層2個電子互相之間與第二層8電子互相之間,電子與電子既是同性相斥又有共同需要互相合作組成飽和電子層狀態。
再如,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社會集團或財團之間的矛盾、人民的內部矛盾、軍閥甚至國家之間的矛盾等等。矛盾的雙方既不一定同生或同滅, 也可相互排斥又可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吸引和共存。雙方相互排斥的根源或出於對同一外部事物的需求和爭奪,或出自單方麵要對另一方麵的強占和並吞。而相互依存或吸引則或出自有共同的敵人,或力量對比的暫時平衡。矛盾的單方可以長久獨立存在壯大或縮小,而各方可保持其獨有的本性。在一定條件下,雙方或可合並,或可一方吃掉各方成為強大的一方,或保持相對獨立,或走向永久分離。與A型矛盾不同,B型矛盾的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換位置和互相轉化的。如次要方麵不被吃掉就可能會成主要矛盾方麵的附庸。 “差異就是矛盾”, 這觀念隻對同質型矛盾有效。
同質型矛盾體的性質可以是對抗性的,也可以是非對抗性的。它們可以為敵或為友,可非敵非友,可亦敵亦友,也可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同質型矛盾體之間產生對抗性矛盾的根源在於一方最終要吃掉另一方。 比如, 強國要侵略弱國,大魚吃小魚,貓吃老鼠,大星體吃掉小星體,老虎要吃人,人也要吃老虎, 細菌也能吃人,人殺人,不同宗教或種族之間的仇殺等等。
毛澤東正確地提出了社會中存在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兩種不同類型的矛盾。而矛盾的性質可分為對抗性的和非對抗性的。非對抗性矛盾是共存共榮,也可在一定的條件下轉變成你活我活。對抗性矛盾的4種結果是你活我死、或者你死我活、或者你死我也死、也可在力量平衡的條件下暫時性的你活我活。 非對抗性矛盾和對抗性矛盾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好的社會政治製度應盡可能化解集體集團或階層之間產生的對抗性矛盾。在現代社會,不同宗教或種族之間的矛盾還很難化解。往往激化成對抗性矛盾。
星星的出現,是在宇宙演化的早期,宇宙內少數地方能量物質密度稍微大於其外部環境的結果。也就是說,該地方的引力或凝聚力高於外部膨脹環境的斥力結果。換句話說, 比周圍環境更團結、更聯合、更融合、更凝聚,才是由許許多多氫原子層層結合進化成星星而後人類的必要條件。因而,現今文明進步的人類要想能在宇宙中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就隻能要更加團結,相互依存和合作。而不是像過去野蠻時代一樣,相互仇恨鬥爭和殘殺。好的先進的哲學應該是和合(諧)的哲學。與天合(和)、與地合(和)、與人合(和)。在解決矛盾中以求團結合作減少鬥爭的哲學。因為矛盾無須煽動就本已存在。鬥爭隻能造成分離分裂和分散。所以在社會的非對抗性矛盾中,鬥爭隻能是手段,團結合作才是目的。更反對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因為人類本身在宇宙中是渺小的。無節製鬥爭的結果隻能傷害人類本身。因此,“不斷革命論”是一個完全錯誤的理論。叢林法則應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而過時,它不適合現代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比如現在大陸和台灣的統獨之爭,一看就明白是屬於B型的同質型矛盾。二者可不同生不同滅,互不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條件,沒有必然的互相依存性。
多極化, 多元化,多樣化和多種經濟成分,多黨合作,多邊合作等等就是同質型矛盾體存在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表現。人類要想在地球上長期發展進步,就要與生物界共存共榮。一方麵節製人類的過度發展和過度消費,另一方麵要保護環境和生物界。
(C). 層級或層次或代級間矛盾: 事物結構的發展進化是分層級的。這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由下層到上層的逐級(階梯式)發展的過程。各個層級或層次之間既互相聯係配合、又有各自的性質狀態和特殊需要而互相製約以構成一個整體。各層是不可以脫離整體而獨立存在的。
如各個社會集團、公司、組織直到政府的組織中的上下級、上下層、領導與被領導、管理層與被管理層、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複雜原子中各電子層、硬件與軟件、人與自然等。DNA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由低層向高層發展的層次分明的結構整體。各層次之間既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又相互競爭相互製約。同樣,胚胎在母體從精卵結合到出生的成長過程也是由低層向高層發展的層次分明的發育成長,而各層次結合成一個整體。各層級不可能從整體中單獨地脫離和獨立出來,各層次之間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體。
我們宇宙從大爆炸誕生約有137億年。在大爆炸後的3分鍾內,就完成了核合成的任務,產生了最穩定最長壽命的物質--氫原子。物質在不斷地運動發展。經過一係列的逐級變化。首先,經過恒星的產生和超新星的爆炸,合成了所有的元素。原始地球形成以後的十餘億年間,地球上的無機物 (無生命的物質)產生出有機物 (碳氫化合物和以後的有生命的物質),即由無機分子生成低分子有機化合物.然後,再由低分子有機化合物生成生物大分子,由生物大分子組成分子體係,進而演變為原始生命。生命的誕生是物質不斷由混沌到有序運動層層進化的結果。這一進化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生命係統誕生之前的 “化學進化”階段,為生命的誕生準備有機材料。二是生命誕生之後,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漫長“生物進化”過程。在原始生命的進一步演變過程中,從最簡單的非細胞形態發展為細胞形態,從低等的單細胞生物漸次分化為高等的眾多的生物類型,直至出現具有自我意識的人類。因此,天地人具有同一本原。隻是在不同情況下發展到不同的層次而已。所以2500年前老子所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反映了宇宙中不同發展階段的事物所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依從法則。
在每兩個相鄰的發展層次中,下層是上層的根基並為上層服務,也製約著上層的發展、性質、方向和規模。上層是下層的發展、進步和提升,並對下層有反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製約。下層比上層簡單固實,上層比下層複雜脆弱多變而更高級,所以從下層到上層是發展進化,是有序性增加的過程。比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構成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相互製約,相互作用的。社會生產力中的主要動力決定了生產關係、生產關係的性質和發展。二者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和依附關係。隻是在不同時期,其矛盾的性質和特點不同而已。矛盾運動過程是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轉到基本適合,由此推動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 (馬克思)。社會經濟結構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現實基礎。經濟結構直接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構成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的現實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作為生產關係的總和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聯係,構成了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根據這一規律,上層建築的性質的變化發展、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決於經濟基礎的狀況。
各個社會集團、公司,、組織直到政府的組織中,都是由基層、各級中層和最高層所組成。各層之間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製約、而不能獨立存在的矛盾整體。
總結上述層級或層次間矛盾體的特性如下: (1).下層先於上層產生和存在. (2).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製約構成矛盾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整體。(3). 下層是基礎。上層比下層複雜脆弱多變,上層是下層的發展和進化。下層比上層簡單固實。下層製約上層發展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但上層對下層有反作用和相輔相成的作用,並對整個事物的發展起促進或阻礙作用。(4). 下層和上層的性質作用、地位、性質和次序不可逆轉。各層都不能脫離整體而獨立存在。(5). 從下層到上層是隨時間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而順序發展進化的過程,是有序性增加的過程。
(D)。個體與其所屬(同類)的群體(集體)之間的矛盾: 沒有個體,就沒有由個體組成的群體(集體)。因此, 個體與其所屬的群體(集體)之間的關係也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其表現為個體與群體(集體),個別與一般,個性與共性,個人與集體(組織,團體,階層,階級,國家等),樹木與森林,宏觀與微觀之間的矛盾。
當然,在同一個集體中, 一個個體與另一個個體之間的關係構成另一種矛盾體的關係。這種關係即如B型矛盾體。因此,此地的D型專用於指個體與群體(集體)之間的矛盾。
在我們現今的宇宙中,最簡單的氫原子H中隻有一個單身的負電子e-和一個正電子e+組成。所以它不穩定而有極強的結合力,結合成氫分子H2或其它的化合物。氫分子H2就由2個負電子e-和2個各帶一個正電子e+的質子組成。而鐵原子Fe外卻有26個負電子e-。在資產階級社會,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本身都是由成千上萬的個人組成。其個人和集體間矛盾就屬於此種D型。
當將一個事物與其相互作用的周圍環境一起考察時,也可以看成為 “個體與群體(集體)之間的矛盾”這種類型。
矛盾體中的個體:在無機界,每個個體與其組成的群體之間的結構形式、特性和運動是有顯著的區別的。比如一個水分子是作分子運動,而整個河水是作整體的流動。一粒鹽與整塊鹽,一粒鐵與整塊鐵的特性、作用、功能和用途都有很大的區別的。然而,在生物界,每一個生物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而與任何一個其它的同類的共性的區別就更為懸殊。但是同類之間又有共同的性質即共性。好像一個容器內一個氣體分子與容器內所有其它分子的關係一樣,在穩定時都有幾乎相同的同一的溫度,即每個分子的平均動能都相等, 這就是共性。但各個分子的動能又不完全一樣,這就是個性。正如古人雲:“人心之不同,如其麵焉”。
在自然界,如上麵提到的鐵原子Fe中,外麵有26個負電子e-,組成了 4個電子層。由內層到外層各層的電子數的順序為: 2、8、14、2。雖然負電子e-不能變成正電子e+而進入鐵原子核內,但當X射線或γ射線輻射到鐵物體上時,由於光子能量很高,能穿入物體,使原子內殼層上的被束縛電子發射出來。當一個處於內層電子被移除後,在內殼層上出現空位,而原子外殼層上高能級的電子可能躍遷到這空位上。同時釋放能量。這就是說,在外力的作用下,電子是可以在各個電子層間跳躍的。但是這種跳躍不可能改變其各個電子層的結構和整個鐵原子的屬性。
然而, 在社會裏,比如在資產階級社會,每一個資本家和工人個人都有與其它資本家和工人不同的獨特個性,也有與其本階級所共有的階級共性。但是,一個資本家和工人個人都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地位。一個工人有可能轉變成資本家, 一個資本家也有可能轉變成工人。但這種變化改變不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整體在社會中的原有的地位和性質。
個體雖然有集體的共性,也屬於集體。因此,集體與個體有主從關係,主流與支流的關係。但是在生物界中,優越的個體往往會成為該集體的主導或領導,造成優勝劣汰的發展規律。
兩種錯誤的傾向:一種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先哲都隻教導人們要獨善其身,如何對待天地君親師等。其實就是處理好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而不知道如何去對待集體和組織,用集體和組織的共同力量去改變社會。所以孔子教導要: “君子群而不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從列寧起到以後的各國共產黨為了革命和武裝鬥爭的需要,又強調 “個人一切服從組織”,使個人成為馴服的工具。這些觀念都不合時宜和現時代的要求。
4種不同矛盾體結構類型的比較
A型:反質型 B型:同質差異型 C型:上中下層(級.代) D型,個體集體整體
結構特征 異性相吸,對稱,共軛 同性相斥,各方獨立有差異 由底向上層發展,低實高華茂 個體是集體中之一員
矛盾方麵 雙方, 主次方不能變 可多方, 主次方能變 可有多層,各層地位作用不變 個體集體可多,地位可變
生存特征 同生共亡, 不同生死,可滅其它而獨存 由底向上生,由上向底亡,整體亡 各個體集體可自存亡
各方關係 雙方永結合,互引互斥 各方獨立,互斥多於互需 下層支供上層發展,各層不獨存. 個體在集體內有有限的獨立
關係例子 夫妻 兄弟各個人之間關係 父子 諸兄弟各人與所有其他人
主次地位 雙方主次不能轉換 各方主次地位變,可衰亡 各層地位不變,特性或可變 個體集體在整體地位可變
矛盾結局 雙方共存共衰亡 可獨存亡共存亡,或一方 高層可先亡,底層殘存,或 單獨個體集體可獨存亡,
消滅各方,分久必合 整體衰亡. 整體解散消亡或被消滅,
(E)。從一個鐵原子Fe的結構去認識上麵的4種矛盾類型,事物內部矛盾的複雜性:在自然界,如上麵提到的鐵原子Fe中,外麵的26個負電子e-組成4個電子層。由內層到外層各層的電子數的順序為:2、8、14、2。因此,所有26個外層負電子e-與鐵原子Fe中心的有26個正電子e+的核構成A型矛盾體。而各層電子中各個電子之間 相互構成B型矛盾體。4層中各層級之間構成C型矛盾體。最內層由2個電子組成,是基層,能級最低而最穩定。各電子層中每個電子與該層所有其它電子組成的整個電子層構成D型矛盾體。其中A型矛盾代表著鐵原子Fe的主要結構的穩定和特性。特別是2個外層電子主導著其化學性質---即與其它元素和分子的結合性能。其次是有14個電子的次外層,從鐵原子還能找出其它類型的矛盾嗎?找不到。再來看氫原子。如果將其核中的誇克看成更低一層的結構,同樣可以找出氫原子中有A,B,C,D四種矛盾類型。誇克是基本粒子,它是我們現代物理學認知的最底層,至於比原子更複雜的分子、化合物、有機物、生物以至人類隻不過是具有許多元素和化合物由低層向高層逐級發展而組成的許許多多的結構層次的事物而已。而其結構的A, B , C , D四種矛盾類型則都變得更加複雜。因此,不管宇宙中多麽複雜的事物而有多麽千姿百態的外貌和運動形態,都不過是許許多多元素和化合物的核外電子層在空間上有序地藕合後所表現出的各種不同的特性而已。
再比如,一男一女組成夫妻和家庭為例,從男女的夫妻婚姻角度來看,屬於A型矛盾。但雙方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經濟地位等各方麵的差異和矛盾則屬於B型。雙方與其子女的矛盾則屬於C型。而各個人與整個家庭的矛盾,比如利益衝突則屬於D型矛盾。
(F)。一個事物內部的某種主要矛盾體(在事物內,主要矛盾會改變)和其它所有矛盾體所組出的“中間體”的互相影響和作用是該事物變化、進步發展或者退化衰弱的內因。在一個事物的內部諸多對矛盾體中,各矛盾體之間互相為另外某矛盾體之外的“中間體”。一個簡單的氫原子和鐵原子就包含有上述4種矛盾結構類型。而且,宇宙中任何一個獨立存在的事物都比氫原子和鐵原子結構錯綜複雜得多多。必須指出的是,事物內部諸多對矛盾體中,對某一對矛盾體而言,其它的諸多矛盾體就都是該對矛盾體的“中間體”。因此,一個事物內部諸多矛盾體是互為矛盾體和中間體的,各種矛盾體之間總是互相影響和作用的。這就是事物變化或者發展進步的內因。比如,在封建社會,有地主和貧雇農之間的矛盾,有官員和老百姓之間的,也有商人老板和夥計之間的矛盾,還有官員上下級、皇帝和官員、官員和官員的矛盾等等。對地主和貧雇農之間的矛盾來說,所有其它的矛盾體都是其存在和依附的“中間體”。對商人老板和夥計之間的矛盾來說,所有其它的矛盾體都是其存在和依附的“中間體”。對一個家庭的內部矛盾來說,整個社會的各種矛盾都是其存在和依附的“中間體”。所以一個事物內部的各種矛盾之間在特定的條件下都是可以轉化的。其所以能夠互相轉化,就是各矛盾體之間互相為某矛盾體之外的“中間體”。
(G)。一個矛盾體內部各方主次地位的轉換和各矛盾體之間主次地位的轉換。
如上所述,在一個矛盾體內部各方主次地位的能否互相轉換取決於矛盾體的結構類型。對應AC型矛盾體來說,矛盾各方的主次和特定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以顛倒和轉換的。先看A型矛盾體。比如在封建社會,地主是統治階級,是矛盾的主要方麵。農民是被地主統治的階級,是矛盾的次要方麵。二者的地位和作用無法改變和倒換的。同樣,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是統治階級,是矛盾的主要方麵。工人是被資本家統治的階級,是矛盾的次要方麵。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無法改變和倒換。在任何原子中,帶正電核子的核心地位和主體作用是無法被外層的e-負電子所取代的。如果原子核變成為帶負電,那就是反物質了。它是不存在於我們這個宇宙中的東西。但是矛盾各方中的個體的地位和作用是可以改變和轉換的。比如,個別的農民可以變成地主,個別的地主也可以變成農民。個別的資本家可以變成工人,個別的工人也可以變成資本家。再來看C型 矛盾體。一個建築物的底層、中層、上層的各層的地位和作用,社會中的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一顆樹的根、樹幹、葉等等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能轉換、替代和顛倒的。
但是,BD型矛盾體則與AC型矛盾體完全不同,內部矛盾各方的地位和作用是可以轉變和互換的。先看B型矛盾體。在原子中,各層之間的電子在外界能量的刺激下是可以互換層次和位置的。在戰場、商場、情場上,勝敗興亡或鹿死誰手是隨外緣內因條件的改變而決定的。再看D型矛盾體。在一個集體或群體中,哪一派、哪一個體成為主流、主力或主導也是隨外緣內因條件的改變而決定的。在政府或組織的同級人員中,哪一群、哪一人的升降、進退、得失都是由內外條件決定的,在1億多精子中,哪一個成為受精卵,多為強者勝。在這類矛盾體中,大多服從優勝劣敗的規律。極少數會受偶然因素和突發事件的影響。
結論:混淆矛盾體的結構類型將導致重大的錯誤,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謬誤就是源於混淆矛盾類型的結果。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地主和農民都是A型矛盾體。矛盾的雙方是同生共死,主次地位和作用不可能顛倒,也不可能一方消滅對方而單獨存在。無產階級怎麽能消滅資產階級的對方後而建立單純的無產階級政權呢?再看毛澤東的人民公社組織,它是政權,也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生產關係,是上層建築,而其經濟基礎和社會的主體生產力是牛耕田加人力的農業,而毛澤東所實行的是要用上層建築主導和決定生產力的發展。怎麽能不失敗呢?
【V】. 中間態: 宇宙中任何一個事物的生長衰亡是普遍規律,它在生死之間都保持其內部主要結構的穩定性。每個事物的結構可在一定的範圍內量變而保持該事物本性和本質。但是結構的量變都有其極限和範圍,當結構量變到最高極限(高臨界點)或最低極限(低臨界點)時,該事物就產生質變,即轉變為不同結構的另外一種事物,或者結構解體為該事物的組成元件。事物結構在高低臨界點之間量變無論在內部和外在表現可呈現出複雜的許許多多的不同狀態,所有這些狀態都是中間態。
(A)。事物內部結構和外在特性的中間態。
當事物在外界的影響和作用下,在其內部主要矛盾體結構沒有被破壞、而在其下限和上限之間的量變過程中未達到臨界點的極限情況時,該事物並沒有改變其本質,即質變。該事物必然表現出的內外部表象、性質和運動狀態的量的差異。這些量的差異的總和就是其內外部變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中間態。正是事物內外部表現出的量的差異所組成的各種中間態才使人們觀測到事物的複雜性和多彩多姿。這些上下極限(兩端的臨界點)之間的中間態中各種各樣量的差異並未打破該事物內部主要矛盾體之間的平衡和結構的穩定。因而也並沒有改變事物的本質,即其內部的主要矛盾結構類型和結構形式。觀察分析事物內部矛盾體結構和形式的改變是從微觀研究事物的內部“中間態”變化。而觀測研究事物外部運動狀態、特性的差異是從宏觀觀察研究事物的外在的“中間態”變化.
老子主張“清淨無為”、“守中”,孔子主張“中庸之道”,佛家的“淨修、打坐、閉關”等,其實質就是都主張盡可能長久的保持在“中間狀態”,以便能緩慢地走到極端,就能長壽。
(B)。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要經曆生長衰亡的過程,都要在一定的條件下生死而有有限的地壽命。沒有任何一種東西是可以永恒存在的,大至我們宇宙,小至質子。這是宇宙的普遍規律。
事物的量變質變和臨界點:一個事物是由許多個對矛盾體及各自中間體所組成的“三位一體”結合而成。在外界的影響和作用變化的情況下,該事物之所以能相對穩定的存在,保持其本性和原貌,在於各對矛盾之間的引力和斥力在各自中間體的作用下保持相對的平衡,即保持內部主要結構的相對的穩定而未達到解體崩潰的程度。但這種平衡和變化有其上限(極限)和下限(極限),--即上下兩個臨界點。當事物內部結構的主要矛盾體的量變達到上下極限(臨界點)時,事物的內部主要結構即產生質變而成為另外的事物,或者產生整體性破壞毀滅。其外在的主要特性和運動狀態也會隨著內部結構的質變發生質變。當外界對該事物的作用使其內部諸矛盾結構產生質變而變成新事物新結構時,就轉變為在新條件下內部矛盾體達到新平衡的新結構而成為新事物,或者因事物受直接衝擊而局部損傷或衰退或解體滅亡。這就是一個事物壽命的終結。
一個事物從出生到走向毀滅的整個過程(壽命)中,會經曆許許多多的狀態變化,所有這些有差別的狀態都可以稱之為“中間態”。
(C)。量變、質變和突變的相對性,臨界點為尖點的突變和臨界點不成為尖點漸變。一個事物的出生和死亡當然是質變,這是臨界點為尖點的突變。但是在其生死之間也會產生許多性質很不相同的階段,或可稱之為小的質變。比如,一個人的生死是質變,即達到其生命的臨界點。但是,在其正常的壽命期間,還有性質很不相同的幼兒期、少年期、青春期、壯年期和老年期等。這各期的變化對整個人生來說,可看成量變。但各期之間相比較,也可看成為質變。這種質變的顯著特點是其間的臨界點並不突出,不成為尖點而是圓弧狀的頂點。比如,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人民公社結束了,這對人民公社來說,是質變。但是,共產黨的“一黨專政”的本質未變。因此 ,人民公社結束隻不過使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在廣大農村有所鬆動或者弱化而已,而隻是量變。
人的創造性幾乎都來源於“靈感”、“頓悟”、“醍醐灌頂”等思想的突變,即“爆發力“,而較少來源於學問的循序漸進的質變。但是,廣博的學問知識的積累是產生“靈感”的基礎。佛教所強調的“慧根“、”悟性“等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是,如果沒有博學多思為基礎和後盾,其“慧根“、”悟性“等就是有限的。成”大器“隻能靠”學而知之“,不能靠”生而知之“。但是學習要有獨創性、好方法,不能”鸚鵡學舌“、”拾人牙慧“、”跟在人後麵爬“。
突變也有相對性。對一個人來說,出生和死亡是突變。但對人體中的組織、器官、細胞而言,其各自的新生、進化、部分損壞和死亡也都是突變。但對整體的一個人而言,則是漸變。
(D)。事物的2種變化和運動:直線和循環(包括震蕩,振動)的複雜組合。
無論是事物內部結構的運動和變化或者其外部的形態的運動和變化,其過程都是直線運動和循環運動的複雜結合的運動過程。宇宙中的事物極少有單純的直線(線性)運動或者完整的圓周(循環)運動,都是二者時時刻刻互相結合著的運功,而成為非線性運動。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中國2500年以前的老子和易經中所講的陰陽八卦的基本原理就是 “陰極轉陽”和 “陽極轉陰”的道理。當事物的變化發展到極限即臨界點時,即相當於八卦中的從第一爻變化到第六爻的狀態時,該事物就會質變而走向反麵,變成另外的事物。而在未達到或者超過其極限即臨界點前後,就呈現出許多中間態.。八卦中的每一爻都代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有顯著特性的中間狀態。而一爻的 “由陰變陽”或 “由陽轉陰”或者一卦變成另外一卦都代表具有某一特性的一個中間態轉變為另一個中間態。
單純的線性運動極容易走向頂端,即臨界點而產生突變,這種臨界點是尖點。因此,其“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結果是舊事物的毀滅,或者導致某種新事物的產生。而循環運動的走向頂端,達到其臨界點時,該臨界點不是尖點,而是園弧的頂端,其“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結果不是該事物的毀滅,而是漸變轉變成的質變,或者說是小的質變。革命成功的臨界點是尖點。改良逐步成功的質變是由許許多多的漸變鏈接而成,其臨界點不是尖點,而是園弧的頂點。
事物的循環運動與代代相傳:宇宙中絕大多數物體和事物的運動和變化過程都是一環接一環或一代接一代的循環(其實是螺旋狀)的演進過程。地球圍繞太陽的周期運轉,地球的四季更替,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園缺,鍾擺運動。生物的一代接一代的生死交替,社會生產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過程的循環等等。完全相等的重複循環是絕對沒有的。因為任何事物都是時時刻刻在外界各種力的複雜影響和作用下運動和變化。僅作直線運動和變化過程的事物是極少的,是難以長期發展和進化的。而較易走到極端即其反麵的。事物隻有在許許多多的循環過程和代代相傳的長期過程中才能有機會遭遇反複的作用和刺激後而產生恰當的反應,導致突變或進化或者衰亡。事物在一個循環中的運動和變化是量變,而小的質變則往往發生在循環的始端和末端。因此, 始端和末端之間的特性和運動狀變化態就是中間態。事物進化或退化的過程是螺旋式的漸進上升或下降的過程。而任何螺旋式運動都是不同的直線運動和不同的圓周運動結合而成。
(E)。突變,進化,退化: 物體和事物內部或外表在直接遭受它物(能量,粒子或物體)的嚴重撞(衝)擊或刺激下,從而使該物體和事物受到部分破壞,甚至於整體爆炸解體而消亡。更多的情況是在較輕微的反複刺激作用下,偶然產生某種突然的進化或者退化過程。這對生物界的進化演變尤其重要。例如,癌症就是正常細胞的DNA在不良因素的反複作用和刺激下發生的突變。這種突變對人來說,就是退化過程。
所有的突變都是不可逆轉的過程。總地來說,突變所產生的的進化過程是熵減少的有序性增加的過程。而突變所產生的的退化過程是熵增加的過程。宇宙中的演化總進程是熵增加的過程。所以突變在宇宙中所產生的進化比所產生的退化要少得多。而由量變產生的質變在機機械運動、物理過程和化學反應中都是可逆轉的過程。而由量變產生的質變在生物界在許多情況下也能成為不可逆轉的進化或退化的過程。
所有生物的新物種、新事物的產生都是突變的結果,所有的突變都是不可逆轉的過程。因此,生物的所有進化都是在循環的過程中受反複較輕微的刺激產生的突變。而劇烈的突變往往造成生物的毀滅和解體。這些較輕微的刺是指小的能量、粒子、小能量的振動、溫度、微生物等。
(F)。外界對事物的影響和作用有3種。1*。外界物質物體的引力、電磁力、人為的動力機件、碰撞力使事物產生整體的空間運動或者碰撞使其毀壞或毀滅。2*。外界與事物內部的粒子、化合物、微生物等的物質交換,以改變事物的內部結構。3*。外界通過引力場、電磁場、溫度、壓力、核力、弱力、振動的頻率等與事物內部作能量交換,能使事物內部粒子改變運動速度或振動速度和頻率從而改變和破壞內部結構形式,使其變為別種結構形式新事物。在通常情況下,溫度對改變事物結構和狀態起重要作用。各種物體都有其臨界溫度。也有臨界壓力、臨界速度等。
當水到1000C時變成氣體。00C變成冰。愈是複雜高級的物體, 其可承受溫度變化的範圍愈小。如人是恒溫動物,他的體溫大約隻可承受到小於10o C的溫度變化。所有同種成份和結構的物質物體和事物在保持其原有結構和本性的情況下,均可能在有限的範圍內改變其特性和運動的狀態。除了溫度之外,使事物發生量變和質變、破壞、衰亡解體的因素還有許多種,如壓力、場引(斥)力、細菌、氧化、腐蝕、衝擊、爆炸等等。因此, 同一事物可以出現和存在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許多中間狀態和環節,其中包括許多所謂的灰色地帶(也屬於中間態)。一個物體可在同時或者過程中有許多互相排斥的不同狀態共存。比如,金屬在不同的溫度下可能有不同的熱脹冷縮,而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半導體在不同外源的激發下能發出不同頻率的電磁波。一個人可以在同時和不同時間有相互矛盾思想和行為。一棵樹可有不同顏色的花。一朵花可以有多種顏色。既然有白天和黑夜,就會有黃昏和黎明。一個人的人性中除了有善和惡的對立麵之外,更多的是有許多“善多惡少”、“亦善亦惡”的東西.。老子所言: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 “禍福無常”,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這些都表明人的生活狀況具有朝對立麵轉化的趨勢。對一個人在通常的情況下來說,是處於 “小禍小福”或者 “非禍非福”的中間狀態。 “差異就是矛盾”是“對立統一規律”對物質(物體)的性質和運動狀況的量的差異的正確解釋,如紅黃藍白黑之間,1234567之間,不同頻率的光波和不同頻率的光電磁波之間,不同溫度之間等等。這諸多量的差異都可以看作為其內部 (對立的統一)結構所容許的量的改變。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和作用就太複雜了,思想意識、政治觀點、宗教信仰、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等都可以彼此互相影響。
事物的兩重性是指事物在運動和變化中同時表現出來的相反特性。如一個人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有善也有惡,有人性也有獸性的一麵。地球有陰陽的兩麵。在空間上表現出事物同時存在許多對相反的特性。在時間上也表現出事物在運動變化的過程中有許多對相反的特性,可在不同條件下下轉化。
VI. 一些重要的結論及其分析: 根據上述許多新觀點, 我們就可以對下麵一係列的眾所周知理論或觀點重新作出分析和評價,並力求得出新的較可靠的結論.
(A).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分為二”,而是“一分為多”的,不是“合二為一”,而是“合多為一”的,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雙方和“中間體”所組成的“三位一體”。所以,研究和分析任何一個獨立事物作的內部矛盾時, 過分強調“一分為二”,並將其簡單化、絕對化,就會導致巨大的錯誤。因為事物內部不僅僅有諸多矛盾, 還有“中間體”。而且“中間體”都比矛盾的雙方還要複雜得多。事物內部諸多矛盾體(即矛盾和“中間體”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共存和它們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就是事物內部諸多矛盾的同一性或統一性。實際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分為二”,而是“一分為多”的。最簡單切西瓜,一刀除了將西瓜切成兩半外,還會流出許多水。任何元素和化合物的分解或者合成,都會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或者吸收。強調 “一分為二”、鬥爭、不斷革命等實際上是為破壞舊事物和打倒政敵的需要。根本無法創新和建立新事物。是沒有認識到舊事物內部諸多矛盾的同一性,是沒有認識到新事物是蘊藏在舊事物內部,是在舊事物內部萌芽長大的。當徹底破除和砸爛舊事物時,也就將新事物消滅在萌芽狀態了。
(B)。事物的發展規律是“推陳出新”,而不是“破舊立新或者滅舊創新”,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進步都是有繼承性的。如何判斷破壞舊事物後所建立起來的事物是 “新”還是 “更舊”呢?因為真正的新事物隻能是從原來舊事物內部諸多矛盾中最有發展力的一種發展出來的。如果它是對舊事物擇優去劣的結果,它就會比舊事物更優越,就能發展壯大而有發展前途。如果它從舊事物中繼承的缺點比優點還多,它就會是劣種或者變態或者是崎形兒,就會被淘汰。所以,認識舊事物內諸多矛盾和中間體的存在,客觀地分析和對比各自的作用和發展方向,就能從舊事物內找出萌芽的新事物。
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真正優越的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中間體”內萌芽和成長的。在奴隸社會,新興的地主-農民生產關係是在該社會中間階層的自由民中產生的,而不是從奴隸主中產生的。同樣,在封建社會,資產階級-工人的先進生產關係是在該社會中間階層的手工業中產生的,而不是從地主階級中產生的。同樣,在資本主義社會,先進的管理-被管理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在該社會中間階層的技術和管理階層中產生的,而不是從資產階級中產生的。由於社會文明的進步,法治和民主製度的逐步建立,資產階級是被迫的逐步的被動接受和實現的。
(C)。從哲學上認識孔子和亞理士多德都強調走 “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就在於認識“中間體”在每個事物中的重要性。從而清楚地認識毛澤東“一分為二”和“鬥爭哲學”等觀點的片麵性、狹隘性和偏執性的錯誤。
在1949年中共中央政府成立以後,原來中共在掌權前所倡導的發展自由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本來是符合當時的國情的。劉少奇的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而提倡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是在舊中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生產力的正確主張。所以在1950到1953年這3年期間,由於私有經濟和自由市場的存在,雖然那時有朝鮮戰爭,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都是1980年改革開放前最好的幾年。這表明發展資本主義的私有經濟和自由市場是符合和促進當時的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的。然而毛澤東卻要年搞政治運動整人,瞎折騰,年年搞“一分為二”,殺、關(進監獄)、管(群眾監督,當鬥爭靶子)、打倒戴帽子。49年50年經過土地改革消滅了舊的地主階級富農後,接著就是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打老虎、由反胡風而肅反、公私合營、反右派、反右傾,直到60年餓死約3500萬人。當年人口約6.62億,約餓死5%多。毛澤東每次搞運動,也要打倒對象群體中的5%多,美其名曰團結95%的大多數。
毛澤東“一分為二”思想的片麵性導致他思想上的絕對性。他年年改變生產關係,他認為“一大二公”就絕對好。妄想用“先進的生產關係”促進“落後的生產力”發展。然而變化從1953年的農村統購統銷開始,接踵而來的是農業合作化,公私合營到58年的大躍進,人民公社,甚至搞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的窮過渡,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妄稱:“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設橋梁”。58年毛澤東狂妄地對赫魯曉夫說過:“現在糧食吃不完,怎麽辦?”然而,事與願違,從1953到1961年,人民生活如同江河日下,而造成59到62年的大饑荒,以至於餓死數千萬人。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國民經濟跌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就清楚的表明1949年建國後直到1976年之間,生產關係的每次的 “大躍進”就造成生產力的大倒退。因為毛的這種觀點和做法完全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違反客觀規律而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毛澤東用簡單粗暴的“一分為二”思想方法將所謂整個社會主義階段歸結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和反資本主義複辟,一批一批的打倒他所不合意的所謂 “資產階級代理人”。縱觀被他打倒的劉少奇、彭德懷、鄧小平、林彪、陳伯達和想打倒而未能打倒的周恩來等都是較清廉而生活作風比較正派的。他們中誰像資產階級? 隻有一個人的生活作風更像資產階級,那就是高崗。而高崗卻與毛澤東最親近。毛還要社會廣大群眾成為他的鬥爭工具。社會經過不斷地“一分為二”地 “破”和 “分”後就變成了一個沒有廣大中間群眾的和近兩極對立的社會。因此,這就是孤立的四人幫一夕之間倒台而大快人心,甚至沒有引起社會小小騷亂的原因。
其實,很明顯的,當時在打倒地主階級和1956年公私合營後,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 “一大二公”的生產關係阻礙當時落後的生產力的發展。但這“一大二公”自毛澤東起,就成為中共的傳家寶。除了鄧小平稍較務實之外,其餘的共產黨核心領導都當成真經來念。請看現在的舉國辦奧運、舉國辦國慶、舉國辦世博等,都在搞麵子工程,都想為自己樹立長久的紀念碑。中國古人說過:“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勞民傷財的土方工程對後世能有多大的影響和作用呢?據調查,中國現在的建築的壽命隻有30年。但拿破倫的說法卻讓人永誌難忘。他說過,“我的所有戰績可以被遺忘,但這個(拿破倫法典)一定不會”.這個法典奠定了法蘭西發展的基礎.所以,隻有建立一些好的製度才是一個政治家的豐功偉績。這就是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傑弗遜永為後世所敬仰的原因。
毛的高喊階級鬥爭,反資本主義複辟和不斷革命論等隻不過是用以維護他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的走火入魔的托詞而已。毛澤東搞“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意圖並不在於解決當時的實際存在的社會矛盾,而是要逐個打倒他的政見不同者以便為他所屬意的親信接班人掃清接班的道路,以維護他身前的最高權威和身後的 “不朽英名”。結果文化大革命不僅更加破壞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反而使國民經濟達到崩潰的邊緣。同時,更加劇了廣大群眾與新暴發的掌權者的矛盾。這就導致了1976年4月5日天安門事件的發生和文化大革命的徹底失敗。
(D)。為什麽從斯大林起,共產黨內的鬥爭就如此殘酷激烈,非搞得你死我活不可? 這就是因為矛盾的類型決定了鬥爭的性質手段和結果。政治鬥爭或者說爭權奪利的矛盾是B類型,在共同敵人弱小或者已被消滅的情況下,就會轉變為你死我活的血腥的爭權奪利鬥爭,最典型的就是封建社會的王位爭奪。這是比A類型的階級矛盾殘酷激烈得多的。共產黨為了奪取政權,往往煽動仇恨,過分誇大階級間的殘酷壓迫和剝削,連黃世仁、南霸天、劉文彩的罪惡都被誇大。反觀劉少奇、彭德懷連懇求當一個普通農民都不可得。最後受盡無窮的折磨而慘死獄中。A類型矛盾中的階級之間矛盾有相互的需求和依賴性的一麵,奴隸主不會將自己的奴隸全部殺光吧。從社會發展的總的趨勢來看,地主和資本家是愈來愈走向文明了。由此可見,民主的主要目的是什麽? 其主要目的不是解決階級矛盾問題。各公司企業內部有什麽民主? 不是都照常營運的很好嗎? 所以民主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各級政府的權力鬥爭問題,就是限權、分權、限期交權和監督權,以使爭權奪利的鬥爭特別是高層的權力鬥爭限製在合法的有序的範圍內。一句話,民主的主要作用在於盡可能地阻止公共權力的私有和私用,其次是限製資本主義的惡性發展。現在國際間因為沒有有效的民主製度成為遊戲規則。所以披著華麗外衣的 “弱肉強食”的 “叢林規則”仍然起著主導作用。由此可見,B類型矛盾才是產生戰爭和對抗性矛盾的主要來源。
(E)。區分矛盾的類型,正確認識階級矛盾和社會曆史的發展規律。
在奴隸社會, 奴隸主和奴隸的矛盾屬於A型矛盾。奴隸階級不可能打倒奴隸主階級後而獨立存在和掌權。在封建社會,地主和農民是屬於A型矛盾。農民階級不可能打倒地主階級後而獨立存在和掌權。同樣,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和工人階級也是屬於A型矛盾,工人階級不可能打倒資產階級後而獨立存在並建立一個 “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這種A型矛盾的雙方是同生共滅的,其主次地位是無法顛倒的。曆史上沒有一個階級推翻其對立的另一個階級的成功革命的事實。因此,這類矛盾的解決隻能是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條件下, 一對新矛盾的發展壯大後,逐漸取代另一對衰退的矛盾,而成為社會的一對主要矛盾。從而改變生產關係和社會性質。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高度發展後, 隻有在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大致消失的情況下, 資本主義社會才能轉變為後資本主義社會或初級社會主義社會,最後轉入社會主義社會。此時, 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對矛盾體就會逐步縮小,而讓位給發展壯大起來的管理階層和被管理階層這對矛盾。這主要表現為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生產力和文明的高度發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矛盾和差別會縮小,但不會消失。孟子在2500年前說過: “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這是社會分工的鐵規律。因為在發達國家的後資本主義社會,大多數人都有多餘的財產可以買股票或投資而成為中產階級。因此,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就成為社會產生矛盾的主要來源。如各級政府首腦官員與老百姓的矛盾,公司中經理和各級管理員與職工的矛盾等。可見,社會主義隻能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生長出來,然後發展壯大。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時代,資本家對經濟的管理就是盡力加強剝削以便獲取最大的利潤。管理者和資本家或是一體或依附於資本家,而不能獨立。因此,馬列主義理論中是忽視經濟管理的社會作用的。然而,在後資本主義時代,管理者(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部門)已成為經濟獨立的社會階層。沒有他們的工作,整個社會就無法正常而有效地運轉。
(F)。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一對矛盾屬於C型。生產力是基礎,有先進與落後的區別。生產關係是上層建築。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廣大農村還主要是牛耕田的低下生產力條件下,就搞 “人民公社”這種 “一大二公”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生產關係,這是搞烏托邦。其結果必然是垮台無疑。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關係對生產力隻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問題,沒有先進與落後的區別。適合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適合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中共在1956年公私合營(實際上是以小收買的方式消滅資產階級)後,非毛派提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所謂 “先進的生產關係與落戶的生產力的矛盾”。這種無階級鬥爭的理論當然不合毛的胃口。在毛心裏,生產關係越先進,就越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毛搞大躍進遭到失敗的原因。他所提倡的 “精神變物質”中的含意大概就是 “一大二公”先進意識形態高於一切。而毛澤東則到他1976年9月死前,一直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作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並把所有不滿意他和反對他的意見人都打成資產階級的代理人,和資產階級右派。並在1957年將大批20來歲的窮學生和知識分子打成 “資產階級右派”,其中包括後來當總理的朱熔基。用思想意識來劃階級成份也算是毛澤東把馬列主義發展到頂峰了吧。這些右派在毛澤東的壓迫下,過著非人的苦力生活,許多人連糊口都難,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毛澤東本人稿費錢財幾百萬,行宮遍全國,專列全國跑,究竟誰是資產階級?
(G). 個人與集體國家的關係屬於D類型矛盾。沒有個人就沒有集體國家。私有製和集體所有製國有製的關係如前者一樣也屬於D類型矛盾。在1958年,中國在初創人民公社時,剝奪私人生產工具和幾乎所有私人財產。結果,是不到2年時間,大家就都變得一無所有。馬列主義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私有製。毛澤東在半年的時間內就做到了。當然,比起他的學生波爾布特,還是遜色得多。現在的問題在於私有製能被最終消滅嗎? 在階級社會裏,奴隸、農民和工人階級之所以受壓迫和剝削,並不是由於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有財產,而是由於奴隸貧農和工人階級沒有個人財產。因此,當大多數人有了較多的個人財產時,它們就免除了受壓迫和剝削的自由。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當大多數人有了較充裕的個人財產時,他們的個人自由、個性解放才會較真實地實現。同時, 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後, 個人分工會愈細,交換就愈頻繁,個人的成就、智慧、才能和價值就能較充分實現, 但也隻能通過自由市場的交換才能公平地體現出來。也隻有通過自由市場的交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節約資源和成本。有人用 “否定之否定”規律說明私有製最後會被消滅。他們認為從原始公社到階級社會再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過程是一個從公有製到私有製再到公有製的過程。然而,原始公社有生產工具嗎? 如果有,它們都是大家共有嗎? 當時的主要的工具其實是個人的一雙手。這能成為公共財產嗎? 當時就沒有一點私有物品或食品嗎? 一支鳥還有自己的鳥巢,何況有思想意識的原始人呢?
(H)。斯大林毛澤東式社會主義公有製和計劃經濟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社會生產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過程的循環中,從全社會的總體來說,是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和消費。但是,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刺激是巨大的。特別是對個人分配的公正與否。而個人所得到的分配應該按照其個人的才能、智慧和創造力對社會的貢獻而定。而人的才能智慧和創造力往往是在較自由的環境下有機遇時突然間爆發出來的,斯--毛式計劃經濟除了將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過程完全按計劃統籌安排固定外,卻將每個人固定在他所不情願的環境中不能動彈,以作為馴服的工具或者羅絲釘。隻有極少數人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才能登上政治金字塔的尖頂。這種計劃經濟是主觀的、往往是不計成本而低效率的。因為產品的價值和勞動的價值不能在自由交換中實現。因而是無法計劃而無競爭力的。所以隻能成為一種 “專製的和貧窮的社會主義”。貧窮是產生獨裁的最好土壤。當個體的生產單位和個人(個體,微觀)完全服從於國家計劃(整體,宏觀)時,個體的生產單位和個人就失去自由和主動性。因此,隻有以市場經濟為主宏觀調控為輔才能使國民經濟較得到高速和良性循環的發展。 現在俄羅斯,東歐國家和中國已拋棄了斯大林毛澤東式社會主義模式,因為這種社會體製中最大的矛盾是社會主義公有製和權力的私有製。這是一種無法調和的矛盾。現在俄羅斯、東歐國家和中國都已經將社會經濟轉回到了發展私有製和市場經濟,轉向較正確的發展方向,所以經濟都有較快的發展,民眾的生活水平和個人自由都已快速提高。 ----全文完----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