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圖為中國主要地震帶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8年第6期)
中國以占世界7%的國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如果這句話不是出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韓竹君研究員之口,我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謊言。
“不是日本嗎?”我脫口而出。
“當然,更準確的說法是: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他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中國人常為“我們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這7%的國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是世界上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中國人抗震意識的薄弱,是我國和日本最大的區別。
以地質學家的專業眼光來看,這卻是毫不意外:地震是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係的。在中國,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巨大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十分發育,而這些斷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溫床。有曆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邊上。
西部地震頻度高,東部地震影響大
“都說中國發生地震多,可是我們為什麽沒有覺察呢?”我向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鄧乃恭研究員提出了這個問題。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國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級。”我仔細想了想才回答。
“不對,其實在2001年就有一場8.1級的地震——東昆侖地震。因為發生在荒無人煙的青藏高原,所以並不被大眾所知了,中國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這樣。”鄧乃恭的手指在《中國地震帶分布圖》上自北向南沿賀蘭山、六盤山、秦嶺、大涼山一線劃過:“這是南北地震帶,它把我國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區的地震在頻度和烈度上都遠遠高於東部地區。地震‘偏愛’西部,往往西部發生5、6場地震,東部才發生1場地震。原因就是我國的‘鄰居’印度板塊太‘熱情’,不斷北移,把西部地區擠得太厲害了。”
圖為北京斷裂分布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8年第6期)
華北地震區也是我國重要的地震區,它對北京、天津、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等10個省和直轄市都有影響。這一地區又是我國傳統的政治經濟中心,就像是中國的心髒,心髒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會倍受打擊。
《清史稿》中記載了(康熙)十八年北京附近發生的一次強震。
北京附近發生過如此可怕的大地震,北京還安全嗎?
“北京的問題不大。”一位地震專家講述了他的理由:“每一次地震,都是地球釋放內部能量的過程。能量釋放後,就又進入能量積蓄階段,直到發生新的地震。”
“積蓄能量的階段大概要多久呢?”我想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5級以下的地震,積蓄的時間短,大概在300年左右。8級地震需要的能量,就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大概是10萬年以上吧。”
鄧乃恭的理由和這位專家不同,他說:“北京位於地震帶上,還三麵環繞著小震群,看上去很危險,但實際上,這些小震群都是能量釋放口,在能量還沒有積蓄到可以發生大地震時,就以小地震的形式釋放出去了。就像一個水庫,如果在蓄水的過程中隔三差五放放水,就很難蓄滿了。”
韓竹君對北京地震風險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和北京有關的幾條斷裂帶,如八寶山斷裂、黃莊-高麗營斷裂南段、順義-良鄉斷裂南段,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活動性都很弱或基本不活動,這些斷裂引發大地震的可能性並不大。他最後還強調了一點:“地震最可怕的是它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給你致命一擊。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提高人們的防震意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這兩方麵工作到位,就算遭遇大地震也不會造成慘痛的後果。”
圖為中國曆史地震震中分布圖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8年第6期)
圖1由三個方麵的主體信息組成。首先,以1998年版《中國自然地理圖集》中的《中國地震帶分布圖》為藍本。其次,給出了《中國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級分類圖》,數據來源於《中國城市地震災害危險度評價》(作者:北京師範大學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徐偉、王靜愛、史培軍、周俊華)。在研究中,上述學者參照國際慣例,把以城市為中心、30公裏為半徑的範圍內發生的地震定義為城市近源地震。另外,據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鄧起東等發表的《中國活動構造與地震活動》一文中,迄今為止,有記載以來的8級巨大地震發生地。(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第6期)
中國主要地震帶及曆史震中分布圖(組圖)
所有跟帖:
• 國家地震局專家再一次嚴正公告 -老書蟲- ♂ (210 bytes) () 04/21/2010 postreply 18: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