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址:http://cheniwan.sea3000.net/jietao/23.php
--《“科學共同體”及其規則無法“自拔解套”!》(係列64篇之22)
1.1.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評審分預審、初評和綜合評審有關規定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網》
http://973.epri.ac.cn/html/management/103.html
第十五條 重點規劃項目評審分預審、初評和綜合評審三個步驟進行。 1.預審:根據申報項目的情況,預審分若幹個小組分別進行。預審可采用會議評審或與函評結合的方式進行。聯合辦公室遴選對每組項目所涉及的科學問題及其應用背景有深入了解的同行專家若幹人組成相應的預審專家組,負責相關項目的預審。 2.初評:初評一般采用會議形式,分若幹小組分別進行。初評專家組由聯合辦公室負責組建,其成員應是熟悉相關工作的高水平同行專家,必要時可聘請部分管理專家參加。初評專家組審議申報項目建議書,聽取項目建議人的報告和答辯,進行民主評議後,對建議項目的重要性、科學性、可行性、學術帶頭人及研究集體的情況等提出科學、客觀、公正的初評意見,通過記名投票方式確定項目的排序,並由聯合辦公室匯總、整理後形成初評報告,提交專家顧問組審定。 3.綜合評審:綜合評審專家委員會由專家顧問組成員和參加初評的專家代表等人員組成。綜合評審會議由專家顧問組主持,在聽取初評報告和申報項目建議人答辯並征求有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通過集體討論及記名投票方式對項目進行綜合評價,提出項目評審意見和優先立項順序。重點規劃項目的立項評審工作實行回避製度。 第十六條 專家顧問組對綜合評審結果進行審查和討論,提出重點規劃項目立項建議,經科技部部務會審定後立項。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網》
http://973.epri.ac.cn/html/management/176.html
第十九條 重大項目立項評審一般需要經過初評、複評和綜合評審三個步驟,以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 初評是同行評議,相關研究方向的同行專家依據項目申請書進行書麵評審,從項目是否體現國家戰略需求與科學前沿的結合、學術思路的創新性、研究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研究隊伍的水平和研究工作基礎等方麵進行評審。 複評是領域評審,本領域同行專家組成評審組進行答辯評審,根據領域發展需求和布局,從項目的重要性、科學性和創新性、研究隊伍的水平、研究工作基礎等方麵進行評審。 綜合評審是專家顧問組主持的戰略谘詢。所有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組進行答辯評審,從國家戰略需求、項目的創新性及研究隊伍的創新能力等方麵進行評審。專家顧問組根據評審結果向科技部提出立項建議。 第二十條 研究專項立項評審一般需要經過初評和複評兩個步驟。科技部組建研究專項專家組,加強研究專項的總體設計和學術谘詢。研究專項的立項程序是:研究專項專家組提出組織實施方案的建議,科技部審定組織實施方案並發布申報指南;科技部可委托專家組或相關專業機構對研究專項項目進行評審,提出立項建議。 第二十一條 涉及國家安全、重大突發性事件等需要國家特殊或緊急部署的有關項目,科技部委托專家顧問組進行學術谘詢,專家顧問組向科技部提出立項谘詢意見。 第二十二條 科技部根據專家評審結果和專家顧問組提出的立項建議,審議確定立項項目,聘任項目首席科學家,按規定程序批複項目計劃任務書。 |
1.2. 某些學科出現挑戰該領域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重大原始科技創新研究的情況下,如果單純依靠或主要依靠“同行專家票決製”決定申報項目的預審、初評和複審,將使這樣的項目無法進入“所有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組進行答辯評審”的最終“綜合評審”,必然造成對挑戰相關學科領域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重大原始科技創新研究申報項目的壓製扼殺!
-- 聯合辦公室遴選對每組項目所涉及的科學問題及其應用背景有深入了解的同行專家若幹人組成相應的預審專家組,負責相關項目的預審;
-- 初評專家組由聯合辦公室負責組建,其成員應是熟悉相關工作的高水平同行專家,必要時可聘請部分管理專家參加;
-- 綜合評審 綜合評審專家委員會由專家顧問組成員和參加初評的專家代表等人員組成。
-- 初評是同行評議,相關研究方向的同行專家依據項目申請書進行書麵評審,從項目是否體現國家戰略需求與科學前沿的結合、學術思路的創新性、研究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研究隊伍的水平和研究工作基礎等方麵進行評審。
-- 複評是領域評審,本領域同行專家組成評審組進行答辯評審,根據領域發展需求和布局,從項目的重要性、科學性和創新性、研究隊伍的水平、研究工作基礎等方麵進行評審。
-- 綜合評審是專家顧問組主持的戰略谘詢。所有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組進行答辯評審,從國家戰略需求、項目的創新性及研究隊伍的創新能力等方麵進行評審。專家顧問組根據評審結果向科技部提出立項建議。
與此相比,《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申報項目的最終的“綜合評審”由“專家顧問組成員和參加初評的專家代表等人員組成綜合評審專家委員會”進行,而《管理辦法》規定申報項目的最終的“綜合評審”由“所有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組進行答辯評審”進行。
顯然,假如某些學科內部存在嚴重學術爭論情況下,很顯然《管理辦法》規定最終的“綜合評審”由“所有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組進行答辯評審”進行,將比《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最終的“綜合評審”由“專家顧問組成員和參加初評的專家代表等人員組成綜合評審專家委員會”進行更為公平。
但是,即便如此,無論在
因此,在某些學科內部存在嚴重學術爭論情況下,如果申報項目代表著這些學科內少數學者讚同的學術觀點,即這些學科多數學者不讚同的學術觀點,那麽這樣的申報項目較難通過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由“同行專家”來進行的“預審”、“初評”、“複審”,因而很難進入最終的“綜合評審”!
特別是某些學科內部已經出現挑戰相關領域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重大原始科技創新的研究以至成果的情況下,如果申報項目代表著這些學科內個別學者讚同的這樣挑戰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重大原始科技創新的學術觀點,即這些學科絕大多數學者不讚同的學術觀點,那麽這樣的申報項目將無法通過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由“同行專家”來進行的“預審”、“初評”、“複審”,因而無法進入最終的“綜合評審”,從而造成對這樣挑戰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重大原始科技創新申報項目的壓製扼殺!
甲方(挑戰相關領域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重大原始科技創新研究申報項目的申請者)明明白白向乙方(相關領域“同行專家”、學術權威、學術領頭人、院士〕堅持的基本理論進行挑戰的科研項目,甲方反到必須獲得乙方〔該領域的“同行專家”、學術權威、學術領頭人、院士〕的讚同後,才有可能獲取973計劃的基金支持,豈不笑話!973計劃這樣的“規則”偏向保護誰和什麽?壓製誰和什麽?打擊了什麽不是很清楚嗎?這樣的決策也算是科學的決策,民主的決策,依法的決策嗎?它符合科學的發展觀嗎?這樣的決策能夠促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嗎?
1.3. 973計劃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由“同行專家”“預審”、“初評”、“複審”,多數情況下也不適用於交叉學科科技創新研究申報項目
科技部973計劃“專家庫”中的絕大多數“專家”,是知識麵相對狹窄的各學科單學科“專家”。
究其原因:幾十年來越來越精細的分科教育、分科研究的結果,造成中國所有學科絕大多數“專家”,特別是所有學科主流“專家”都是知識麵相對狹窄的單學科“專家”,或至多某些特定相關多學科“專家”,使當代中國無法再教育、培養、產生出像李四光、翁文波、錢學森那樣的大跨度交叉學科大師級科學家。
這個問題涉及到中國與世界當代教育係統,特別是中國與世界當代大學教育係統存在的問題,限於本文的主題與篇幅,在此不能就此擴展討論。
但是,地球上出現的需要進行科學的任何重大問題從來不是分學科的“單學科問題”,而永遠是交叉學科的複雜問題,甚者多數情況下是開放式交叉學科的複雜巨係統問題。因而,采取分學科“單學科問題”研究方式必然造成嚴重的片麵性研究結果,甚至在地震學、氣象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科學等某些學科研究領域造成普遍性的錯誤研究方向的一係列實質性錯誤。
這種情況下,從這樣的“專家庫”抽選出一批知識麵相對狹窄的單學科“專家”來評審完全超出他們的知識麵以至他們基本不懂的交叉學科科技創新研究申報項目,確實難為這些“專家”。
但是,還存在著更深層次的更嚴重的問題,即對於涉及國計民生的交叉學科重大原始科技創新研究的有意壓製扼殺。
2000年1月香山科學會議期間,葉淑華院士、王湧泉教授、郭增建教授(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主任,原西北地震研究所所長)聯名向科技部基礎司建議開展災害鏈研究。當時人民日報記者認為重要,立即讓王湧泉教授擬稿上報中央領導同誌。
國家領導人對
“科技部973計劃聯合辦公室”(科學技術部基礎司—代章)
您 973計劃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預測機理研究十分重視,“十五”期間將“災害機理與預測、預報研究”列入重要支持方向,並資助了“我國南方致洪暴雨監測與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活動地塊邊界帶的動力過程與強震預測”等項目。根據973計劃管理辦法,項目的遴選實行專家評審製度,即所有申報項目均應通過同行專家評議,由科技部根據專家評審結果確定立項項目。歡迎您明年按照973計劃立項程序申報項目,有關申報指南和申報要求請登陸973網站(www.973.gov.cn)查詢。 感謝您對973計劃工作的關注和支持。 |
也就是說,2006年申報的《重大災害鏈的演變過程、預測方法及對策研究》項目是“科技部973計劃聯合辦公室”(科學技術部基礎司—代章)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王湧泉顧問2007年6月致科技部萬鋼部長的信:
萬鋼同誌: 請接受一個80歲老科學工作者對您榮膺科技部長新職的祝賀!我是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一個普 您在同濟有“以學科鏈帶動產業鏈”的認識,我們有共同認識。抓住事物間固有的有序性鏈式和網式結構,在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可以開辟許多新天地,於國於民大有益。 我寫這封信的目的是,請科技部“973”辦公室準許我們申報的《災害鏈機理及城市減災綜合研究》項目(國土資源部、中國地震局推薦)參加終審。 從2000年1月香山科學會議期間,葉淑華院士、我、 這不僅是地球科學中一項重要基礎課題,中國科學的整體觀可能由此做出獨特的貢獻,而且它和國家社會穩定、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印尼大地震後,這兩年西太平洋地震帶上,俄羅斯堪察加、日本千島群島、中國台灣南部領海,菲律賓都有7-8級地震頻繁發生,巴基斯坦也有7.8級強烈地震發生,可以說中國大陸已經處於周圍地震群發包圍中。 …… 災害鏈、學科鏈、經濟鏈,民生鏈,站在基礎科學高度,我們應該重視,長三角、珠三角、黃淮海,尤其京津城鄉應該確保安全。 問好!待複。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 顧問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 王湧泉上 |
結果,在2000年開始推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06年向973計劃申報的《重大災害鏈的演變過程、預測方法及對策研究》項目,以及2007年向973計劃申報的《災害鏈機理及城市減災綜合研究》項目遭到連續兩年被否決扼殺的下場,成為973計劃“同行專家評議”規則壓製扼殺31個專業66名學者群體跨學科原始科技創新研究的經典實例!
(注:如欲了解關於上述“經典事例”的詳細情況,請閱讀陳一文顧問的專題論文:科技部2007年度973計劃“同行專家評議”規則再次否定《災害鏈機理和城市防災綜合研究》申報項目是壓製扼殺跨學科原始科技創新研究經典實例!-- 與科技部主管973計劃的程津培副部長商榷)
(2009年注:上述項目基礎上第三次提出申請的項目2008年第三次依舊遭到973計劃的否定!)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