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共同體”及其規則無法“自拔解套”!》之61
“科技創新社會學”創立者陳一文(cheniwan@263.net)
個人網站:http://cheniwan.sea3000.net
(征求意見稿:
早期的“科學共同體”具有推動科學發展的進步作用
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曾國屏、李正風教授在《“西湖論壇
-- 科學共同體概念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英國物理化學家波朗依在與貝爾納的論戰中,抨擊了計劃科學的觀點,力主學術自由、科學自由,進而提出了科學共同體概念。他寫道:“今天的科學家不能孤立地實踐他的使命。他必須在各種體製的結構中占據一個確定的位置。……每一個人都屬於專門化了的科學家的一個特定集團。科學家的這些不同的集團共同形成了科學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意見,對於每一個科學家個人的研究過程產生很深刻的影響。大體說來,課題的選擇和研究工作的實際進行完全是個別科學家的責任;但是對於科學發現權利的承認,是在科學家整體所表現出來的科學意見的支配之下。這種科學意見主要是非正式地發揮它的力量,但也部分地使用有組織的渠道。”
[轉自劉珺,科學社會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68;171]
-- 20世紀50年代,社會學家希爾斯進一步指出:“一個科學共同體的途徑開始浮現出來——有自己的組織機構,有自己的規則,有自己的權威,這些權威通過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認與接受的標準而發生作用,並不需要強迫。”[同上]
-- 20世紀60年代,托馬斯·庫恩具有廣泛影響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使“科學共同體”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課題。70年代,庫恩對“科學共同體”作了進一步的概括:“科學共同體是由一些學有專長的實際工作者所組成。他們由他們所受教育和訓練中的共同因素結合一起,他們自認為也被認為專門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標,也包括培養自己的接班人。這種共同體具有這樣一些特點:內部交流比較充分,專業方麵的看法也比較一致。同一共同體成員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樣的文獻,引出類似的教訓。不同的共同體總是注意不同的問題,所以超出集團範圍進行業務交流就很困難,常常引起誤會,勉強進行還會造成嚴重分歧。”
[庫恩.必要的張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92]
-- 科學共同體具有以專業為基礎的分層結構。“共同體顯然可以分許多級。全體自然科學家可成為一個共同體。低一級是各個主要科學專業集團,如物理學家、化學家、天文學家、動物學家等的共同體。……這樣重要的共同體,除邊緣上的外,都很容易確定。隻要根據它的最高課題、專業團體的成員情況和所讀期刊,一般就夠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政策局學科政策處龔旭處長對“科學共同體”的認識
《科學文化評論》2004年第5期龔旭《鼓勵創新的製度基礎——關於科學的規範係統與獎勵係統的思考》指出:
http://www.ccfms.org/newsweb.asp?id=105
-- 最後但並非不重要的是,社會應當給予我國科學共同體以成長和發展的空間。無論是科學的規範係統還是獎勵係統,維護其正常運行的一大前提是,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建製,其賴以植基的社會必須承認科學自身的價值,即承認科學的存在同政治、經濟等其他的社會建製一樣,具有其自身獨立的價值,這種價值不取決於來自科學以外的權威或力量。
-- 而且,正是由於秉持科學所獨有的價值觀,才使得身處不同地域、受雇於不同機構的科學家能夠組成科學共同體。“科學共同體”的核心,就是具有共識的學術規範和公認的學術價值觀。在現代社會裏,沒有相對獨立的科學共同體的存在,科學就很難獲得其長久性發展壯大所必須的自主性,不能成為其自身“價值和利益的堡壘”,而正是這一堡壘能夠“維護科學製度所發揮的獨特的功能”(默頓,社會研究與社會政策. 林聚任等譯. 北京:三聯書店,249頁.2001)。伴隨20世紀初現代科學在中國開始的體製化進程,中國科學家逐步形成一個共同體,其孕育和成長也走過了坎坷的曆程。
-- 無論在民族存亡的關頭,抑或深陷於政治運動的漩渦,還是沉浮在經濟大潮的波穀與巔峰,中國的曆史與現實似乎都難以理直氣壯地承認科學共同體及其獨有價值的存在,因此,也很少為科學共同體的成長和發展提供足夠的社會空間。當曆史一再吹響“科學救國”、“科教興國”的號角,人們是否明白,自己手中的科學“武器”遠不夠鋒利,自己背靠的科學“堡壘”也並不牢固?當我們不得不回顧曆史來考察科學創新活動的製度基礎時,我們恐怕也應當承認,一個獨立且自律的科學共同體尚未發育成熟,應該是我國科學的規範製度缺乏和獎勵製度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作為“1993年來到基金委的,十餘年來一直在政策局工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政策局學科政策處處長,龔旭的看法,特別是“一個獨立且自律的科學共同體尚未發育成熟,應該是我國科學的規範製度缺乏和獎勵製度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吧?”的認識,對於我們了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內部對於中國“科學共同體”的認識,有特別重要意義,因此也必須給與特別的注意。
繼提出“正是由於秉持科學所獨有的價值觀,才使得身處不同地域、受雇於不同機構的科學家能夠組成科學共同體。‘科學共同體’的核心,就是具有共識的學術規範和公認的學術價值觀”之後,龔旭處長緊接著提出一項重要的結論:“在現代社會裏,沒有相對獨立的科學共同體的存在,科學就很難獲得其長久性發展壯大所必須的自主性,不能成為其自身“價值和利益的堡壘”,而正是這一堡壘能夠“維護科學製度所發揮的獨特的功能”(默頓,社會研究與社會政策. 林聚任等譯. 北京:三聯書店,249頁.2001)”
但是,如果正視而不是回避現實情況,就必須承認,無論中國或世界各國科學界,特別是美國,在中國與世界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獨立的科學共同體”過去、現在或將來永遠不可能存在,因為它必定直接或間接受到“市場經濟”不同利益集團的牽製、影響和誤導,永遠不可能獲得超越這種牽製、影響和誤導的獨立發展,因而這樣的“科學共同體”本身也不能夠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維護科學製度所發揮的獨特的功能”!
當時,這個問題不是本顧問本係列篇討論的重點,將留待下一個係列篇《“科學共同體”與“市場經濟”對世界與中國的誤導》做詳細剖析。
王忠宇與金倫吾:“科學共同體”是否“處於權威地位的科學家集團”之爭?
但是,龔旭處長提出了本係列篇無法回避必須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即“科學共同體”到底是個“純學術非利益共同體”,還是一個“特權利益共同體”?
王中宇在《科學時報》
http://tech.sina.com.cn/d/2007-01-12/20371333648.shtml
-- 研究科學史的庫恩發現:學術共同體,即處於權威地位的科學家集團,本質上是一個利益集團。一個革命性的劃時代的新範式,要想獲得這個集團的承認,首先取決於它是否符合該集團的利益,而與新範式是否正確、是否更有價值、是否比舊範式更接近於真理無關。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麽科學史上,阻礙科學進步的力量常常來自科學內部、來自科學家對於科學發現的抵製。
這種說法立即遭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哲學專家金吾倫先生的批駁。在《科學時報》
http://tech.sina.com.cn/d/2007-02-02/10531366955.shtml
-- 《冷看》最讓人惴惴不安的是,王中宇先生有關庫恩的範式與科學共同體的論述。他在文中說:“研究科學史的庫恩發現:學術共同體,即處於權威地位的科學家集團,本質上是一個利益集團。一個革命性的劃時代的新範式,要想獲得這個集團的承認,首先取決於它是否符合該集團的利益,而與新範式是否正確、是否更有價值、是否比舊範式更接近真理無關。”
-- 我不知道王先生關於範式和科學共同體的概念是從哪裏得到的。但他的這種概括是非常不確切的,我甚至認為是非常武斷的。盡管,庫恩的範式概念有許多不明確之處,但其基本含義應該說還是清楚的。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序中,一開始就說到範式。他說“我所謂的‘範式’(Paradigm)通常是指那些公認的科學成就,它們在一段時間裏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與解答”。在這裏,範式是科學成就的結晶,而根本不是任何利益集團的利益所在。在他所作該書1969年日本版的後記中(在金吾倫、胡新和譯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是第十四章),庫恩列出專節論述範式和科學共同體。他在那裏說,科學共同體就是那些科學知識的生產者和確認者的單位,而範式則是這種團體承諾的集合。其中範式有四項重要內容,第一項是“符號概括”,例如,牛頓定律是f=ma,焦耳—楞次定律是H=RI2。這是範式的精髓之所在,是其主要內容,而絕非所謂的“集團利益”。
-- 雖然庫恩把社會因素引入科學,也不認為後繼範式比其前任更接近真理,但絕沒有像王先生所說的那樣,範式和科學共同體隻是利益集團鬥爭的工具。庫恩是把範式當做科學共同體進行科學研究的工具(這正是《冷看》所引的科學史學者劉鈍文中所指的工具,而不是王中宇意義上的工具),而範式的更換則是科學革命的標誌。
-- 這裏,我們還必須指出,科學共同體的任務和目標也不是如王中宇所說的“是分配資源”,主要還是探索活動,建立並發展範式。資源是科學共同體進行研究的條件,而不是研究的目標。當然,這裏還涉及到
作為對於金吾倫的上述批駁的回應,《科學時報》
http://tech.sina.com.cn/d/2007-02-02/11071366997.shtml
-- 金老師:大作讀畢,受益匪淺。您對我的批評有道理。
-- “研究科學史的庫恩發現:學術共同體,即處於權威地位的科學家集團,本質上是一個利益集團。一個革命性的劃時代的新範式,要想獲得這個集團的承認,首先取決於它是否符合該集團的利益,而與新範式是否正確、是否更有價值、是否比舊範式更接近真理無關。”
-- 這一段話確實不當。
-- 庫恩描述了大量新舊範式轉換期間的爭辯,描述了paradigm(我手裏是李寶恒、紀樹立的譯本,他們譯作“規範”)對“常規科學”的重要意義,描述了paradigm給研究帶來的效率以及對視野的製約,描述了更換paradigm給科學共同體帶來的衝擊,描述了科學革命與政治革命的某種類似性,描述了堅持老paradigm的學者們抗拒新paradigm“是不可避免的和合法的”,描述了“一種新的科學真理並不是靠使他的反對者信服,並且使他們同情而勝利的,不如說是因為他的反對者終於死了,而在成長的新的一代是熟悉它的”。但將這一切解讀為“利益集團”確實如您所說涉嫌“曲解別人的意思”。我在這裏鄭重認錯,並感謝您的指教。
-- 至於您指出:
-- “雖然庫恩把社會因素引入科學,也不認為後繼範式比其前任更接近真理,但絕沒有像
-- 我並沒有主張“範式和科學共同體隻是利益集團鬥爭的工具”,“王中宇意義上的工具”為何物,我自己也不知道,在整個“科學共同體”一節,隻在引用劉鈍的文章中出現過“工具”一詞。
-- 我引用劉鈍的話是想說明,科學共同體內存在爭奪資源的鬥爭,這種鬥爭的成敗對具體學派的影響巨大。至於所引劉鈍文中的“工具”一詞,我理解劉鈍指的是“機器”、“探測器”之類物質工具,而非“範式”,否則“這些金錢和地盤是他們為了製造自己的工具和進行實驗所必需的”就不好理解了。“如果工具不好,自然的聲音就被壓抑住。如果工具良好,自然就會對問題給出清楚的回答。”這裏的工具我想是儀器之類,它才能探尋“自然的聲音”,而這不應是“範式”的任務。
-- 至於
-- “科學共同體的任務和目標也不是如王中宇所說的‘是分配資源’”。
-- 這也不是我的原意。我的原話是:
-- “依賴‘科學共同體’本質上是依賴權威,而權威真正能發揮作用的領域是分配資源,而非裁決學術。”
-- 這裏沒有涉及“科學共同體的任務和目標”,拙文的主題圍繞著“裁決學術”,我的本意是權威不足以裁決學術,沒打算涉及其他話題。
-- 看來,我的行文還不夠嚴謹,以致引起了誤解。雖然不斷有讀者希望我行文更通俗一些,但寫涉及科學的文章,通俗必須服從於嚴謹。這也是我應該認真吸取的教訓。
在“科學共同體”是“處於權威地位的科學家集團”問題上王忠宇無須退卻?
如上所述,王中宇先生致金吾倫的信中對於自己引用解釋庫恩上述一段話坦承“這一段話確實不當”。但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寫於約四十年以前,無論他的書當時的含義如何,他無法預測描述四十年後當代世界與中國的“科學共同體”的特征到底如何!
因此王中宇先生提出的問題,並沒有因為金吾倫批駁王中宇先生“這種概括是非常不確切的,我甚至認為是非常武斷的”,以及王中宇先生致金吾倫的信中對於自己引用解釋庫恩上述一段話坦承“這一段話確實不當”,因而否定了當代世界與中國“科學共同體”的現狀:“學術共同體,即處於權威地位的科學家集團,本質上是一個利益集團。一個革命性的劃時代的新範式,要想獲得這個集團的承認,首先取決於它是否符合該集團的利益,而與新範式是否正確、是否更有價值、是否比舊範式更接近真理無關”!為此,在這個問題上,王忠宇無須退卻?
龔旭處長:“利益衝突在各個領域凸顯出來,在科學領域的同行評議活動中也不例外。”
龔旭處長
http://www.nsfc.gov.cn/nsfc/20znzt/zhengwen_66.htm
-- 實際上,近年來集中表現在同行評議公正性方麵的問題,如:同行評議的利益衝突加劇、評議專家信譽度降低、科學不端行為影響評議活動等都與我國科技政策、科研環境、甚至社會轉型的大背景密切相關。在整個國家經濟社會製度轉軌的過程中,道德意識與行為約束機製發生很大變化,利益衝突在各個領域凸顯出來,在科學領域的同行評議活動中也不例外。
李真真:“近20年來,…科研領域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對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與殘酷”
《科技中國》2006年第8期發表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李真真《治理科研不端行為:從內化模式向製度化模式轉變》對於“科學研究的經濟維度或商業取向日益彰顯。科學的工具化和科學研究行為的趨利化,以及由此帶來並不斷發生的有違道德的科研行為等等……科研領域存在競爭並且競爭日趨激烈。科研領域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對資源的爭奪”情況更深刻的描述如下:
http://www.sinoscitech.cn/newver/browarticle.php?articleid=1189
-- 由此看來,即使對於一個大的社會係統講,違規行為雖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但社會所具有的自我調節與控製功能是可以對它實行有效控製的。這一信念在默頓的科學社會學中更加明確而堅定。默頓堅信,科學社會具有高效的自我控製和自我治理功能。科學家在科學實踐中一旦發生違規行為,必將受到科學共同體的道德譴責。實際上,這一信念曾深深地根植於科學的文化傳統之中。
--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不斷披露的一些違背誠實原則的科研行為和引人注目的“科學醜聞”,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普遍意識到,在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中,僅僅依靠對科學家的道德自律要求是遠遠不夠的,要保證和維護科學的純潔性,就必須建立起更加嚴格的行為規範,包括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識別、處理及懲罰的製度。由此,各國開始采取措施,積極推進科研道德的製度化建設,從而使製度化的科研道德建設成為現代社會中科學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
-- 這一現象根源於科學研究在其曆史進程中的改變。近代科學誕生以後,西方科學經曆了一段自由探索的曆史時期。在這段時期裏,科學帶給社會的直接利益或好處並不明顯。科學研究主要是在大學裏的工作,從事科學研究和處於支配地位的主要是那些業餘科學家和那些具有淵博知識的人。在這裏,科學社會中的精英階層成為科學的管理者或“掌門人”,他們決定著哪些是科學研究應當解決的問題,哪些人可以從事研究和哪些成果可以發表。
-- 19世紀以後,科學研究逐漸走向職業化和製度化。科學的職業化主要來源於這樣兩種事實:一是科學研究成為專業學科的研究對象;二是大學研究實驗室和工業研究實驗室的相繼出現。科學的製度化同樣被這樣兩種事實所推動:一是科學的功利價值被社會普遍意識和追求,而對其利益期望值的增長,成為了形成諸多製度化科研組織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二是科學活動中,由於實驗觀察手段的大型化,知識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科學已經超出了社會個人和共同體的承受能力。這一過程在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大公司中工業研究實驗室的出現,全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家實驗室的普遍化,其間,科學共同體式的研究雖然在大學中仍然得以某種程度上保留,但主導科學發展方向的部分卻已越來越轉向了製度化的科學研究組織。科學的製度化從根本上改變了科學研究原有的行為模式。正如貝爾納所描述的,科學發展擺脫了獨立於社會的科學家個人或科學共同體的行為模式,而被納入到科層組織內
[J. D. 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北京:商務出版社,1982年]。
-- 科學研究行為模式的轉變極大地擴展了科學研究的內涵,尤其是那些主要致力於促進科學應用的公共研究機構和以試驗發展為主要目標的工業企業研究機構的興起,極大地促進和加強了科研成果的應用,從而也改變了科學與社會的關係。
-- 20世紀後期,科學研究的促進與發展使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發生根本改變:一方麵,一個國家的基礎研究越來越成為這個國家達到經濟和政治獨立的一個重要的和最具活力的因素,另一方麵,科學也進入了一個通過對社會帶來實際利益來表達自己價值的時代。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不能不看到,科學研究的經濟維度或商業取向日益彰顯。科學的工具化和科學研究行為的趨利化,以及由此帶來並不斷發生的有違道德的科研行為等等。這些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值得認真反思的。
-- 近20年來,國際科技界在科研道德領域不斷遇到科研不端行為的挑戰。現有體製下的科學實踐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端行為或違背科研道德的行為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其根源在於,一是科研領域存在競爭並且競爭日趨激烈。科研領域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對資源的爭奪,對於任何一個專業領域,贏得更有利的資源配置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具有了發展的優勢。隨著科研人員數量的增長和科研體係內部競爭的日趨激烈,聲望和榮譽方麵的問題必然會變得日益尖銳和突出。二是科學研究的企業化運作方式對科學研究工作效率的要求,以及科學研究應嚴格遵循一定方法進行的要求,對於科研人員或機構造成的巨大壓力,不恰當的壓力可能會使科研工作走入歧途。三是科研經費的市場化運作方式,使得科研人員或機構為得到那些受委托的科學研究項目而不可避免地展開競爭,如果沒有一個公平公正的運作程序,將會對科研人員造成不良影響。
-- 上述表明,在科學研究不斷擴展與發展的今天,僅僅依靠傳統方式已經難以繼續保持科學的純潔性和科學在社會中的崇高信譽。麵對這一挑戰,國際科技界采取積極的應對姿態,推進和加強科研道德的製度化建設。
-- 由於科研領域存在著競爭,尤其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競爭日益激烈與殘酷,它使得獲取聲望和信譽方麵的問題變得尖銳化。
範良藻:“中國科學發展的前景決定於當前對學術壟斷和學術資源的壟斷,這是要害。”
鳳凰台
http://www.6rooms.com/watch/323975.html
-- 中國科學發展的前景決定於當前對學術壟斷和學術資源的壟斷,這是要害。
“當前對學術壟斷和學術資源的壟斷”的主體不是“科學共同體”還能是誰?
成思危:“現在則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觸動某些人和集團利益,包括某些學者,他們也是利益集團的一部分。”
《新浪科技》2006年4月20日 《成思危坦承國內學術腐敗嚴重 正在調查漢芯案件》:
http://tech.sina.com.cn/it/2006-04-20/1025911252.shtml
-- 據香港媒體近日報道,在香港訪問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成思危說,學術腐敗問題確實是中國當前非常嚴重的問題,由於搞市場經濟,學術界有些人追求短期效應,不惜弄虛作假以達到個人目的。對這些問題,發現一宗嚴肅處理一宗,決不姑息。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學“漢芯一號”涉嫌造假事件對倡導建立創新型國家的確影響很壞,也引起北京嚴重關注。
-- 被問到中國出現“反思質疑改革”的思潮時,成思危表示,這也是他最關心的問題,中國在現階段出現這個問題是因為改革進行多年後,進入攻堅階段。原來容易改和波動少的都改了,以前改革是大家受惠,現在則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觸動某些人和集團利益,包括某些學者,他們也是利益集團的一部分。
-- 成思危表示,反思改革如果作為學術討論沒有問題,但改革決不能停頓,“沒有改革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隻能通過總結改革經驗,充實和完善改革方案,而不是假反思去否定改革,這是唯一的出路。”
李俠教授:“這些強勢科學共同體通常演變為巨大的利益集團。”
本顧問高興地看到《科學時報》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316221059179174941.html
-- 具體說來,由於科學的特殊性,任何一個科學的從業者要想順利進入科學王國的中心領域,就必須盡早進入一個科學共同體,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踏上科學之途。由於科學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可避免地,在科學王國裏存在著許多規模、影響力各異的科學共同體,它們慢慢分化為強勢科學共同體和弱勢科學共同體。這本無可厚非,世界各國概莫能外。問題是,在缺少有效的製度約束下,這些強勢科學共同體通常演變為巨大的利益集團。它們以知識/權力共生的雙麵形態左右科技的運行軌跡,它們能夠製定標準,單方規劃學科發展方向,壟斷地對科技資源進行占有與分配,並對其他共同體進行區分與劃界,進而用一種符號權力決定其他共同體的命運。目前,從我國科學界的現狀已經能夠看到這些巨無霸的威力。這種巨無霸型科學共同體為了實現壟斷目的,還可以和其他強勢共同體形成相互換票行為,從而嚴重地破壞了科學的民主原則,助長了學術界普遍蔓延的唯權力是從的學術風格,同時導致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偏好偽裝盛行,造成了科學共同體整體創新乏力,直接掩蓋了科學界存在信任危機的現實。任何創新思想如果不能得到強勢共同體的認可很難進行下去,畢竟當下的科學是需要巨大投入的事業,而沒有強勢集團的支持是很難獲得資助的。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科學共同體”的這種社會存在決定著“科學共同體”必然具有相應的社會意識與規則!
“科學共同體”最為懼怕、最為痛恨也竭力掩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學者出來向公眾揭露“在缺少有效的製度約束下,這些強勢科學共同體通常演變為巨大的利益集團” 與“學術壟斷特權利益共同體”的鐵的事實。
這樣實質的“科學共同體”的規則的總體綜合作用,如同範良藻一針見血深刻披露的那樣,隻能是維護他們“對學術壟斷和學術資源的壟斷,這是要害”!
陳一文顧問:當代“科學共同體”是一個既“有”又“無”的“怪物”
剖析到此,必須同時指出,當代“科學共同體”是一個既“有”又“無”的“怪物”。
說它“無”,無論在中國(或在國外),“科學共同體”從來就不是一個“組織”,至少不是一個“合法的組織”,至多是個“概念”,但不是任何法律法規意義上的“概念”。“科學共同體”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其院士們或任何學術團體等,沒有任何組織上的關係。
與全國科協、眾多學術團體在民政部像那樣依法注冊不同,“科學共同體”沒有在民政部依法注冊。“科學共同體”的“成員”也沒有任何能夠證實自己確實無誤屬於“科學共同體”的“成員”的名單或證件。
但是,與某些沒有任何“合法注冊”的非法“組織”、非法“迷信團體”與“派別”一樣,“科學共同體”又確實客觀存在。“科學共同體”由具有共同學術利益、學術資源壟斷利益、社會利益、經濟利益的“心中”自認為屬於“科學共同體”的學者組成。
與科技界科技工作者總數相比,或與科學界(science community)科學研究者總數相比,自認為屬於“科學共同體”的這些學者僅占極少數,但是他們掌握的學術壟斷權力與學術資源壟斷權力以及具有的活動能量與潛在影響力不可小視。
當代絕大部分科學研究者會毫不猶豫的公開坦承自己是科學界(science community)的一員;與此相反,絕少科學研究者會公開認為自己同時屬於“科學共同體”(science establishment)的一員;更沒有任何德高望重關愛“人民科學”發展因而受到人民關愛的“人民的科學家”會認為自己是“科學共同體”(science establishment)的一員!
本來,對於“心中”堅持自己“信仰”固執地自認屬於“科學共同體”“成員”的這少部分學者,外人完全可以寬宏大量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信仰”,但前提是他們不要動不動就拉起實際上僅是他們“自我信仰”的“科學共同體”及其規則的大旗做虎皮,誤導大眾欺騙自己!
自認屬於“科學共同體”“成員”的這部分學者,如若不同意本顧問對於你們的批評,建議你們到民政部注冊自己的“科學共同體”團體與章程,正大光明地開展自己宣傳與捍衛“科學共同體”及其規則的有組織活動!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