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特大凍雨雪災成因分析提出的嚴峻問題不能不搞清!
陳一文(cheniwan@263.net)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委員會 顧問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 顧問
(《科學決策》2008年第4期發表)
當代氣象學預報水平:不盡如人意
李澤椿院士在《談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一文中坦承∶“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天氣預報技術水平還有差距。首先是我們天氣預報時效不夠長,夏季的可用預報時效大概是四天多一點,冬天才五到六天。”
曾慶存院士在他的著作中的中寫道∶“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際上,對2003年出現的諸多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預報預測,就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例如對我國南方的夏秋持續嚴重高溫幹旱,無論我國還是世界上的研究和預測中心都沒報好。人們可以笑罵氣象工作者的‘無能’,氣象學工作者也可無奈地自我原諒和辯解,但這畢竟是氣象工作者的恥辱,我們應該洗刷。”
氣象專家: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與國外相差10年
國家氣象中心常務副主任端義宏坦承:“目前,我國天氣預報除了利用國內現有的數值預報模式結果外,還需要參考歐洲、日本、美國的數值預報結果。然而,發達國家不會把自己的數值預報產品全部拿出來共享。歐洲中心數值預報產品的分辨率可以小於
至於今後,端義宏強調:“進一步提高預報預測水平更顯得急迫了。要抓緊開發我國自己的數值預報模式,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精細化水平。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歐洲數值預報模式,用了30多年的時間才發展成熟。我們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同時也要想方設法加快研發、完善的速度。”
在國家氣象主管部門的專家看來,除了加緊追趕“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歐洲數值預報模式”以外,幾乎毫無其他考慮。
中國非主流天文氣象研究者的預報水平:顯著優於國家主管部門主流學者
蔡爾誠(研究員,退休前任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氣象究研室主任,1999年退休後任德國天氣在線公司特邀長期預報專家)在《兩類方法的10年(1997-2006)預測旱澇效果》一文中對國家氣象主管部門采用“主流大氣科學方法”分析製作全國夏季降水預測的效果進行了評價,結果發現:國家主管部門1997-2006這十年期間的預測效果大部分“基本錯誤”!
相比之下,依據筆者2002年擔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顧問以來所掌握的情況:中國天文氣象預測實踐研究者群體每年4月份提出的全國夏季旱澇狀況預測效果,除少數情況外,這些年對於全國最突出的重大氣象災害大部分預測“基本正確”,顯著優於國家主管部門,而且預測成功狀況呈上升趨勢!而且,中國天文氣象預測實踐研究者群體在得不到國家主管部門哪怕一分錢的支持下實現上述預測成就!
現代氣象學局限性和無知的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部分科學先進的內容發生了衝突
就目前情況而言,中國氣象學界對於十天以上、月、季甚至年度天氣變化規律顯然一頭霧水,研究方向不甚清楚,無法滿足中國老百姓防災減災的巨大需要。
天文學在世界各地最初的出現與發展,首要目的是古人觀天觀地尋找天體運動現象與地球上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為農業活動和軍事活動服務。當然,限於當時的觀測條件和總體認識,古代天文學知識存在有嚴重的局限性、錯誤以及許多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迷信成份。但是,中國數千年以來的文字記載,民間口頭諺語方式一代一代在民間傳下來的許多知識表明,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並非全部糟粕,還包括有許多樸素唯物主義的科學的先進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天--地--生--人”諧和作用的動態整體觀認識,即天體運動對地球上動態的自然現象,特別是天氣變化,具有極其重大影響,以至某些天象可以用來預測天氣的突然變化。
後來獲得發展沿襲到現代的西方氣象學與天文學當然有許多科學和先進的部分,但是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思維方式的影響,存在著致命的局限性和無知的一麵。
西方氣象學與天文學傳人中國後,其局限性和無知的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部分科學先進的內容發生了衝突。在當時,崇洋迷外全盤西化成為時髦。1936年民國出版的《氣象學》斷言∶“氣象與天文常被人混為一談,實則氣象研究之對象為大氣現象,而天文研究之對象為天體。……兩者之間殊少關係。”五十年後,1987年中國出版的《氣象概論》沿襲這種認識∶觀星預測天氣“是人類文化早期的迷信活動,屬無稽之談。”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在科研上有這麽一個規矩,叫約定俗成的規矩,叫做誰主張,誰舉證”。但是,西方天文學和氣象學當初否定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中天體運動對地球自然現象有重大影響的這部分科學先進內容時,除了無知的不理解和霸道地武斷下結論外,未能舉證充分的科學證據。直到今天,現代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仍然未能做這種“舉證”。
這隻能說明當代傳統地球科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學、氣象學學術權威們堅持的基本理論存在著一係列研究方向性的實質性錯誤
南方特大凍雨雪災成因剖析揭示的嚴峻問題:不能不搞清!
民間天文氣象研究者指出:“今年我國南方大範圍的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其深層原因是影響大氣環流變異的主要因素---行星。”
“觀星測雨”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現在已經到了搶救這一“民族瑰寶”的時候了。由於氣候變化問題涉及科學、環境、能源、經濟等問題。因此研究並預測發生在百年、十年及年際、季節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化課題,對於自然災害特別嚴重的我國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天文氣象預測實踐研究者群體的目前狀況非常危急:最有成就的研究者年老體衰;氣象界權威刊物拒絕刊登他們的論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計劃)等“科技創新支持基金”拒絕支持他們的研究;即便顯然優於“主流大氣科學方法”的預測效果,即便通過“部級鑒定”,國家氣象主管部門也依然拒絕研究、拒絕鑒定、拒絕應用他們的預測方法。所有這些造成中國天文氣象預測實踐研究者群體後繼無人,而且某些年輕人即便有興趣也不敢“步他們的後塵”!
本人作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委員會顧問與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顧問,同時作為科技創新社會學研究者,以及作為一位熱愛中國的英籍華人,我不得不大聲疾呼:
中國氣象主管部門與中國氣象界主流學者可以不接受源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由中國人自主原始創新的天文氣象學,但是不能不研究,不能不鑒定,不能不搞清基於天文氣象學的多種預測方法是否顯著優於國家氣象主管部門至今采用的“主流大氣科學方法”?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