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社會學”導論

許多人尚未敏感的意識到∶世界科學技術許多領域處於即將發生對原有基本理論實現重大科學技術創新的一場科技革命大風暴的前夕。這場科學技術革命大風暴在哪個國家首先掀起,哪個國家就首先受益;哪些大學對此能夠有足夠的敏感性,哪些大學就能有所準備且從中受益。反之,哪些大學對此沒有任何感覺,就可能落伍。”

“科技創新社會學”創立者 陳一文( cheniwan@263.net )

2003 年底以來,筆者逐步深入研究、逐步形成的跨科學研究大課題為“科技創新社會學”,其中“科技創新”包括但主要並非指一般性“科技創新”,而特別指“原始創新”。

科學探索向當代占主導地位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原始創新”

中國科學院《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2004 年第 2 期發表的《 中國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高速健康發展呼喚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成果 》,筆者對“原始創新”的實質深刻描述如下:“ 中國某些科學技術領域中挑戰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的科技創新成果,與科學技術界主流學者至今深信不疑的傳統認識和基本理論發生了實質性的衝突 ” [ [i] ]

2007 年 12 月,接受 采訪對“兩彈一星”研究過程進行曆史回顧與經驗總結時,周光召院士正確深刻地指出:“ 現在大家都在提創新,一般來說,創新分為兩種,一種是漸進性創新,一種是顛覆性創新。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是顛覆性創新。 [ [ii] ]

何謂“ 顛覆性創新 ”?“顛覆”什麽?“顛覆”相關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

筆者 2004 年 6 月在中國率先提出《中國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高速健康發展呼喚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成果》與周光召 2007 年 12 月提出“ 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是顛覆性創新 ”用詞不同但實質意義一致。

除了單學科的“原始科技創新”外,還有四種類型的“原始創新”情況:

( 1 )開創奠定了人類過去沒有缺乏認識的新學科的基礎理論,因而是“原始科技創新”,但不是 “ 顛覆性創新 ”,因為這個學科及其基本理論過去並不存在。

( 2 )突破了過去狹隘範圍單學科研究的局限性,擴展為多學科、跨學科綜合研究,獲得了新的科學發現,建立了跨學科的新的理論體係。

( 3 )過去學者的科學發現、科學實驗、科學假說,當時不同原因被否定,包括商業利益等原因被否定,和 / 或因當時科學證據不足而被否定,後來的研究者通過進一步的觀察、研究、科學實驗證明過去學者這種科學發現、科學實驗、科學假說確實正確,但是難以獲得相關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主流學者的接受。

( 4 )中華民族以及曆史悠久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文明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客觀、先進、正確的科學觀察與認識內容,因為與相關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中存在的片麵性、局限性、錯誤與糟粕發生了衝突,難以獲得相關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主流學者的接受。

“科學”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科學,廣泛意義上的“原始創新”當然包括“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原始創新”。

科學探索“原始創新”的研究者

科學探索向當代占主導地位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 “原始創新”研究群體,包括 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在職獲得國家科研支持經費的某些 專職研究者與 企業研發機構聘用的專職研究者 ,也包括某些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科技工作者,還包括相當部分已經退休但是繼續從事科學探索研究的專職科技人員(教授、研究員、工程師、教師等)。

但是, 科學探索“原始創新”的研究群體還有一支不可忽視的非常重要非常活躍的力量,即從來沒有在 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研發機構工作過的從事其他工作的 非專職研究者(業餘研究者),他們可能從來沒有獲得過任何高級職稱。 科學探索“原始創新”研究者 ,包括某些受到過高等教育以至在國外留過學的研究者,也包括某些沒有受到過高等教育,甚至高中都沒有畢業,像愛迪生、瓦特那樣的工人、農民出身的傑出“原始創新”發明家。

大量事實表明,許多科學意義極其重大的科學探索“原始創新”研究成果與發明,並不是專業學習過這樣的研究成果與發明相關學科 獲得國家科研經費被人們稱之為“官科” 的 科研院所、大專院校 專職研究者搞出來的,反而恰恰是過去沒有專業學習過這樣的研究成果與發明相關學科的沒有獲得任何政府經費支持被人們稱之為“民科”的研究者搞成功的。

科學探索“原始創新”的研究者群體的上述情況,揭示了中國與世界的單學科專業教育存在著一係列需要徹底改革的問題。

“科學社會學”與“科技創新社會學”

被學界尊稱為科學社會學創始人的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 K .默頓教授( Prof. Robert K. Merton ),從 20 世紀 30 年代發表其經典之作《 17 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以來,為科學社會學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一係列開拓性的貢獻。其 1973 年出版的《科學社會學》專著中,默頓教授係統探討了科學社會學的基本課題和研究方法,內容涉及知識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科學的規範結構、科學的獎勵係統、科學中的評價過程等諸多內容。本書凝聚了作者近半個世紀學術研究的精髓,是從事科學社會學研究者的必讀書。 [iii]

1990 年出版的何亞平教授主編的《科學社會教程》強調指出: [iv]

“科學社會學是社會學中年輕的分支學科。近年來,在我國也得到較快發展。我們欣喜地看到,科學社會學的論著已經問世,報刊上有關科學社會學的研究論文、報告日益增多。盡管其中有較大影響的相當部分是翻譯或介紹、評述國外名著、名家的,但,我國學者亦有力作。然而不足的是,可供研究生、本科生用的合適教材,至今仍是空白。這便是我們不揣冒昧編寫此教程的緣由。”

從筆者閱讀到的中國學者近年來部分科學社會學論文來看,絕大部分這樣的論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探討評論國外科學社會學著作內容的多,探討評論中國科學社會學著作內容的較少;列舉實例時,列舉世界知名的某學科學研究成果實例的多,或至多舉出中國相關學界已經獲得共識多年的個別實例,從來不列舉以至顯然回避中國科技發展中當代突出典型“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科學發現或研究成果遭遇的實例。

1978 年,美國社會學家比弗 (D. de B. Beaver) 談論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的關係時曾經寫道:“沒有科學社會學的科學史是近視的,沒有科學史的科學社會學是膚淺的” [v]

筆者強調:

沒有能力發現、認識、追蹤當代突出典型“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科學發現或研究成果實例的科學社會學研究,是缺乏現實意義的無力的研究。

但是,不敢涉及以至有意回避當代突出典型“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科學技術發現或研究成果遭遇實例的科學社會學研究,是脫離現實的喪失社會責任感的研究。

當然,不少科學社會學研究者沒有能力發現、認識、追蹤當代突出典型“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科學發現或研究成果,與中國從事科學社會學研究的學者大多來自文科專業,既缺乏自然科學理工科領域的知識,同時缺乏科技開發實驗研究與科學技術生產實踐經驗。

“科技創新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筆者強調,“科技創新社會學”指的主要是“原始科技創新”(即 “ 顛覆性創新 ” )性質的重大科學技術發現、研究及其成果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互動關係研究的社會學內容。

“原始科技創新”性質的重大科學技術發現、研究及其成果最鮮明的特征是“ 與科學技術界主流學者至今深信不疑的傳統認識和基本理論發生了實質性的衝突 ”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原始科技創新”研究成果是科學技術最有生命力、代表未來發展前沿的部分,因而“科技創新社會學”也是“科學社會學”最有現實意義代表未來發展內容的分支。

-- “科技創新社會學”研究的首位對象是科學技術不同學科的“原始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發現或研究成果實際遭遇的實例。

-- 為此,在中國從事“科技創新社會學”研究的首位問題是,上一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當代中國是否繼續出現 “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 與 “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創新研究成果”?這是在中國從事“科技創新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前提。

-- 這樣的 “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 以及 “原始科技創新”研究成果的基本內容,它們如何挑戰突破相關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

-- “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出現與獲得發展的社會背景、社會因素和社會支持性影響驅動力;

-- “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受到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及其社會背景、社會因素和社會負麵影響驅動力;

-- “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獲得發展對於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發展的積極作用,多學科廣泛“原始科技創新”發展對於全球社會生產力以及社會進步發展的革命性推動作用;

-- 教育界中這樣的“原始科技創新”受到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對於中國當代教育發展的負麵影響;

-- “原始科技創新”受到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對於全球生產力與社會發展的負麵影響與惡果:“原始科技創新”是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中最有生命力、代表未來發展最先進的部分!也正因為如此,將科學探索“原始科技創新”誣陷為“偽科學”對第一生產力造成最嚴重破壞,是貨真價實最惡劣的偽科學!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即“ 973 計劃”)等國家級、直轄市與省級、市級科技創新支持基金條例的具體規定與實施,國家級、直轄市與省級、市級科技創新成果獎項評定條例的具體規定與實施,國家級、直轄市與省級、市級科技人員職稱評定條例的具體規定與實施,在那些方麵起到優先支持 “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及其研究者的效果?又在那些方麵造成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及其研究者的效果?

-- 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的院士評定 條例的具體規定與實施,在那些方麵起到優先支持 “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及其研究者的效果?在那些方麵造成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及其研究者的效果?

-- 教育部對中學、大專院校教學大綱的設置與更新;有關教科書編纂、錄用、更新;專業、課程內容的設置;校辦圖書館藏書(包括刊物)選購的取向標準;向學生開放的學術講座取向標準;對外開放合作研究項目的審批;碩士生、博士生研究專題的確定、論文的評審、學位的授予等有關規定,及其實施, 在那些方麵起到優先支持 “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及其研究者的效果?在那些方麵造成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及其研究者的效果?

-- 學術刊物評審論文的標準、程序及其實施,出版社評審專著的標準、程序及其實施,在那些方麵起到優先支持 “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及其研究者的效果?在那些方麵造成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原始科技創新”研究與成果及其研究者的效果?

-- 減少與遏製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原始科技創新”從而名副其實推進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實行的根本性改革措施。

這些必不可少的根本性改革措施,涉及大學、中學以至小學教育的深層次改革;涉及所有使用納稅人錢的國家、省、市科技創新支持基金條例的改革;涉及科技新聞報道輿論控製指導方針的改革;涉及不同領域政府專業部門使用納稅人錢獲得的大量科技信息數據控製體係管理的改革;涉及所有使用納稅人錢支持的所有科技研究成果與論文管理的改革等等。

“科技創新社會學”還必須研究,為什麽許多 科學意義極其重大的科學探索“原始創新”研究成果與發明,並不是專業學習過這樣的研究成果與發明相關學科的專職研究者搞出來的,反而恰恰是過去沒有專業學習過這樣的研究成果與發明相關學科的被人們稱之為“民科”的研究者搞成功的?如何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多的這種類型的科學探索“原始創新”人才?

為進行普遍意義“科技創新社會學”分析研究,從事“科技創新社會學”研究時,絕對不能僅研究某一學科領域,也不能局限於研究個別幾個相關學科領域“原始科技創新”的出現與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研究中的社會學內容,而必須研究許多學科領域,特別是研究許多不相關學科領域的“原始科技創新”的這些情況。

為此,筆者涉獵的“科技創新社會學”研究學科領域涉及了地震學與地震預測科學、氣象學與天文氣象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地球科學、能源與環境、生物學、醫學、物理學、數學、熱力學、核物理學、化學、冶金學、建築學、抗震建築、汽車輪胎、燃油檢測等許多領域。

“挑戰相關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的突破性原創性科技創新”的兩種特別情況

率先從事“科技創新社會學”研究的過程中,筆者還注意到“挑戰相關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的突破性原創性科技創新”(簡稱“原始科技創新”)有兩種特別的情況:

( 1 )這樣的“原始科技創新”是近年來新近發現、開放的“原始科技創新”科學發現、研究或成果,因而並不挑戰現有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

( 2 )這樣的“原始科技創新”科學發現、研究或成果,即“挑戰相關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的突破性原創性科技創新” 的科學發現、研究或成果許多年前早已被發現,但是受到目前相關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的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

“許多年前”可能是多少年前?可能是三十多年( 20 世紀 60-70 年代)、一百多年( 19 世紀末、二十世紀處)的“原始科技創新”科學發現、研究或成果,以至可能是數千年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包含著的某些先進的、科學的、正確的思想與認識!

通過這樣的研究,使筆者揭示, 當代傳統地球科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學、氣象學學術權威們堅持的基本理論存在著一係列研究方向性的實質性錯誤,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包含的先進科學的精髓內容發生了衝突 ! [vi]

對世界科學技術當代發展總體狀況的科學論斷

在深入研究許多科學技術領域國內外諸多 “原始科技創新”(即 “ 顛覆性創新 ” )研究成果 的基礎上, 2005 年 8 月底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家論壇》期間,筆者在致《中國科學家論壇》的公開信對 世界科學技術當代發展總體狀況提出科學論斷如下 ∶

許多人尚未敏感的意識到∶世界科學技術許多領域處於即將發生對原有基本理論實現重大科學技術創新的一場科技革命大風暴的前夕。這場科學技術革命大風暴在哪個國家首先掀起,哪個國家就首先受益;哪些大學對此能夠有足夠的敏感性,哪些大學就能有所準備且從中受益。反之,哪些大學對此沒有任何感覺,就可能落伍。”

筆者在此強調的不是一般持續意義上的 “ 科學技術革命 ” ,也不是個別國家個別學科某些方麵的“科學技術革命”,而是 世界科學技術許多領域處於即將發生對原有基本理論實現重大科學技術創新的一場科技革命大風暴 導致 當代占主導地位的物理學、化學、核物理學、數學領域知識實質性的深化,引領許多相關科學領域基本理論的重大變革,教育領域這些學科基本理論教育的變革,及相關領域科學技術產業革命!

此外,筆者強調 “ 世界科學技術許多領域處於即將發生對原有基本理論實現重大科學技術創新的一場科技革命大風暴 ” ,是 “ 即將發生 ” 的一場科技革命大風暴,而不是十幾年、幾十年後才發生的一場 “ 科技革命大風暴 ” !

世界科學技術許多領域處於即將發生對原有基本理論實現重大科學技術創新的一場科技革命大風暴 ” ,必將推動所有國家以至全球人類經濟、工業、社會、教育許多方麵革命性的變革與影響。

顯而言之,“ 這場科學技術革命大風暴在哪個國家首先掀起,哪個國家就首先受益;哪些大學對此能夠有足夠的敏感性,哪些大學就能有所準備且從中受益。反之,哪些大學對此沒有任何感覺,就可能落伍。 ”

同樣道理,中國 “ 哪些大學對此能夠有足夠的敏感性 ” ,有遠見地不拘一格大膽起用不同學術領域處於科學探索研究前沿地位的國內外非主流研究者,包括中國某些傑出的民間科學家以及國外科學界還沒有認識的大師級科學家學者, “ 哪些大學就能有所準備且從中受益。反之,哪些大學對此沒有任何感覺,就可能落伍 ” 。

顯然,筆者 對 世界科學技術當代發展總體狀況提出的上述科學論斷對於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於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指導原則、方針與規劃的製定和實施細則,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不可不研究,不可不搞清楚!

科學技術革命對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

2005 年 8 月筆者致《 中國科學家論壇 》領導與參加論壇參加者的信中 對於“ 科學技術革命對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 ”提出重要論述如下: [vii]

“ 科學技術是最大的生產力 ” 。解決經濟和社會前一時期遇到的一係列 “ 重大難題 ” 的科學技術創新發展對於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在科學技術創新的推動下,經濟和社會經過相當時期更大規模的發展後,會進入遭遇一係列新的 “ 重大難題 ” 的一個階段。

這些問題之所以成為新的 “ 重大難題 ” ,首先因為經濟和社會此時的發展規模已經遠遠超過科學技術前一階段創新發展時期原先的規模發生 “ 量變到質變 ” 的變化,以至前一階段發揮過重大推動作用的原有科學技術基本理論無法再經濟、及時、有效地解決經濟與社會更大規模基礎上麵臨的這些新的 “ 重大難題 ” 。

此外,經濟與社會麵臨的許多這些 “ 重大難題 ” ,在相當程度上,也是原有科學技術基本理論存在著許多局限性甚至實質性錯誤造成的後果。

經濟和社會若要獲得進一步的重大發展,必須經濟、及時、有效地克服和解決這一係列新的 “ 重大難題 ” ,否則它們成為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 “ 瓶頸 ” 和 “ 攔路虎 ” 。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高速健康發展呼喚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成果》,因為需要 “ 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成果 ” 來經濟、及時、有效地克服和解決這一係列新的 “ 重大難題 ” ,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個更高水平的新階段。

古今中外科學技術發展史告訴我們, “ 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成果 ” 始終遭遇到科學技術界主流學者以及已經占據主導地位的企業界和市場勢力基於種種 “ 學術利益 ” 、 “ 經濟利益 ” 等 “ 既得利益 ” 的拒絕、排斥、壓製,甚至打擊,有時甚至是相當殘酷的壓製和打擊。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古今中外一直如此,沒有例外,無論人們願意還是不願意。

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某些階段,對 “ 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成果 ” 的這種拒絕、排斥、壓製、打擊對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影響不大。但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旦進入 “ 量變到質變 ” 更大規模基礎上遭遇一係列新的 “ 重大難題 ” 嚴重阻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拒絕、排斥、壓製、打擊 “ 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成果 ” ,以至打成 “ 偽科學 ” ,對於經濟與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危害極大!

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目前已經進入到這樣一個階段,首當其衝遭遇到能源短期、全方位嚴重的汙染繼續惡化尚未得到遏製;各種災害〔天災+人禍〕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嚴重,以及醫療衛生保障、教育等領域遭遇的一係列 “ 重大難題 ” 。

其實,不僅中國,整個世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目前也進入了類似的階段。不同國家遭遇的 “ 重大難題 ” 可能有所不同,在他們那裏環境汙染問題的重點也有所不同。但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首當其衝都遭遇了能源短期、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基礎上發展的所有種類燃料過量燃燒與大量汽車排氣不僅造成非常嚴重的大氣汙染問題與 “ 全球溫暖 ” 問題,而且導致對全球人類持續健康生存造成更為嚴重威脅的大氣“氧氣枯竭”問題,即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的同時,全球大氣氧氣含量在下降。 [viii]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我們強調建設 “ 創新型國家”時,強調以 “ 科學發展觀 ” 克服和解決中國當前遭遇的這一係列重大難題時,就不能僅強調一般意義上的 科技創新 ,更不能 以“造成問題的思維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而必須特別強調 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 ,特別強調我們必須依靠 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 (即周光召原始提出的“顛覆性創新”)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克服和解決中國當前遭遇的這一係列重大難題

例如,為了解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必須解決的中長期能源需求問題,不應當將基點放在加劇環境汙染、溫室氣體排放與大氣氧含量下降狀況的盡可能多獲得與開采中國與世界越來越少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的方式解決中國中長期能源需求問題,而應當大力開發能夠將盡可能多所剩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留給人類子孫後代的其他“原始創新”新型能源與燃料,特別是燃燒時既減少或不排放二氧化碳又少消耗或不消耗大氣氧氣的真正綠色燃料。

如果有人認為當代占主導地位的科學技術基本理論能夠克服和解決世界當前遭遇的這一係列重大難題時,為什麽世界科學技術界主流至今未能向世界提出地克服和解決這些 “ 重大難題 ” 的經濟、及時、有效科學技術方案呢?如果科學技術界主流能夠向世界提出地克服和解決這些 “ 重大難題 ” 的經濟、及時、有效科學技術方案,這些問題今天不會發展為 “ 重大難題 ” !

“科技創新社會學”是推動“科技革命大風暴 在中國早日來臨的“助產士”!

前邊綜述 “科技創新社會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顯然將把 一係列 科學技術許多學科 “原始科技創新”典型實例的具體內容;它們如何挑戰突破相關學科當代占主導地位基本理論;這樣“原始科技創新”受到的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及其社會背景、社會因素和社會負麵影響驅動力;它們對於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發展的積極作用;壓製扼殺“原始科技創新”是對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中最有生命力、代表未來發展的最先進部分的最大破壞對於社會生產力以及社會發展的負麵影響;以及減少遏製無視、排斥、拒絕、阻礙、壓製、扼殺“原始科技創新”推進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實行的根本性改革措施建議等,非常翔實地擺到黨政最高領導、科技界、教育界、新聞界與公眾麵前,推動中國科技進步與名副其實地建設“創新型國家”!

認識到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在中國必定繼續出現的緣由與過程

筆者 1990 年開始思考與認識這個問題的緣由與過程對中國當代青年一代、新聞界、公眾、科技界、科技管理主管領導與黨政領導有重大參考價值:

曆史上,中華民族是世界意義的一係列重大科學技術發明貢獻的世界主要多民族群體之一。筆者相信中國受過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絕大部分人對此沒有異議。

一係列偶然因素與必然的原因和條件

中華民族成為世界意義的一係列重大科學技術發明貢獻世界主要民族群體之一,一定有其一係列偶然因素與必然的原因和條件。

例如,是張三還是李四;在某個朝代此時還是另外朝代彼時;在此地還是彼地;受到什麽啟發、發現或發明了什麽,包含著許多偶然因素。

那麽,這塊土地上代待繁衍相傳的中華民族群體成為世界意義的一係列重大科學技術發明貢獻的一係列必然因素是什麽呢?

中華民族成為世界意義一係列重大科學技術發明貢獻世界主要民族群體之一的必然因素

中華多民族群體自古以來一代接一代繁衍相傳的這塊廣闊的疆域地大物博,使得中華多民族的人民與自然界多樣化的地理條件、地質條件、氣候條件、天災與疾病、植物、動物、生物等多樣化的自然界條件與自然現象獲得最廣泛接觸、認識、鬥爭、改造的機會。相對而言,疆域比較小的國家人民,無法具有像中華民族這樣的條件與機會。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對多樣化自然界條件與自然現象,以及對人類社會本身的認識及認識沉澱,曆史沒有這樣悠久的民族群體無法比擬。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教育 …… ,不同地方人才的交流 …… 。

中華民族曆朝曆代更替的過程中,掌握權力的新朝代官府可能將上一個朝代許多官員趕盡殺絕,但是每個縣的縣誌、府誌等,將指派新的官員將原先的縣誌、府誌等繼續寫下來妥善保存。現代語言稱之為“信息積累”。筆者寡聞,沒有聽說過世界任何其他民族有此種縣誌、府誌數百年、上千年接續“信息積累”的傳統。

中國漢字:切莫小看繁雜的漢字潛移默化的作用。漢字是象形文字,許多字部分示意、部分示音,也都是象形部件。中華民族代代相傳花費如此多時間學習繁雜漢字的過程,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鍛煉了中華民族兒女特有的形象思維能力。筆者調查采訪的中國許多傑出的研究者的研究中,與西方式的研究方式相比,許多中國研究者采用形象思維方法的許多原始創新研究,給筆者留下極深印象。

中華民族盤古以來承繼下來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正確科學精髓內容,其中最為重要突出典型的是傳統中醫學、蒙醫學、藏醫學等民族傳統醫學。傳統中醫學不僅是醫學,也包含著中國許多傳統文化的哲學內容。傳統中醫學將人體視為一個整體的係統,將人體許多器官的病症視為人體整體係統出現了不同類型不平衡的結果,而且將人體視為更為宏大天地生人整體係統中的一部份,受天地生多層次影響。筆者調查采訪的某些中國傑出的研究者,包括地球科學研究者,也包括生物學研究者,他們的研究顯然受到傳統中醫學許多影響與啟發。

筆者 1990 年斷定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在中國一定繼續出現

筆者直到目前接觸到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士普遍認為 ∶ 中國近代與現在發展的種種狀況造成 “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 在中國已經罕見或不再出現。甚至有學者時不時提出種種“悖論”試圖論證中國近代與現在 “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 在中國已經罕見或不再出現的種種原因。

喪失了民族創新自信心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可悲的民族。

盡管沒有看見也沒有聽到中國當代任何 “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 ,但是筆者 1990 年就不相信自己接觸到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士普遍的這種認識,深信 “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 在中國一定繼續出現,它們隻是由於筆者 1990 年尚未認識的種種原因未能脫穎而出!

1990 年時,筆者沒有看見也沒有聽到中國當代任何 “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 ,為什麽依然能夠斷定 “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 在中國一定繼續出現?

因為筆者 1990 年已經認識到: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意義一係列重大科學技術發明貢獻世界主要民族群體之一的所有這些主要的必然原因與條件,在當代中國目前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比曆史上的情況要好的多 ---- 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教育水平以及普及程度、經濟發展水平、交通與人員交流狀況、信息的積累與交流等 …… 。為此, “ 世界意義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 ” 在中國必定應當繼續不斷湧現。



[i] 陳一文,中國科學技術、經濟與社會的高速健康發展,呼喚挑戰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的科技創新成果,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2004 ( 6 ), http://cheniwan.sea3000.net/innovation/jhuhuan.php

[ii] 周光召: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氛圍太少, 南方周末, 2007-12-06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1206/xw/200712060013.asp

[iii] R. K. Merto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iv] 何亞平主編,科學社會教程,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0 年 1 月

http://jpkc.zju.edu.cn/k/438/nature/yd/36.htm

[v] P · 比弗著,宋懷時譯,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間可能的關係,科學學譯叢, 1988 ,( 4 )

[vi] 陳一文,中國科學技術、經濟與社會的高速健康發展,呼喚挑戰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的科技創新成果(修訂版), 中國科技創新精典文庫,第一卷:科教興國, p26-35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7 年 6 月〔 ISBN7-80166-737-9 〕

[vii] 陳一文, 寫這篇文章的原由與核心思路, http://cheniwan.sea3000.net/innovation/tiaozhan44_1.php

[viii] 陳一文,對人類持續安全健康生存,大氣“氧氣枯竭”造成比“全球溫室效應”更為嚴重惡果,中國人口 . 資源與環境 (J),2008 (18), 專刊

[9] 張蕾,呼喚挑戰性的科技創新成果——訪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顧問陳一文,光明日報,2004827http://cheniwan.sea3000.net/innovation/gmfangchen.php

[10] 李俠,科學共同體、科學地圖與科學的烏托邦[J],科學時報,2007316

[11] 鳳凰台 20061226錄製一虎一席談打擊偽科學是維護科學還是扼殺科學

[12] 陳一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存在嚴重缺陷[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7(4)

[13] 國務院辦公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2007224

http://www.nsfc.gov.cn/nsfc/cen/gltl/02.htm

[14] 邱四維,科學與偽科學世紀末的較量[J],中國青年,1995,(6)p24-25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陳一文顧問“科技創新社會學”研究交流論文
  • 愛在飄雪聖誕夜
  • 《半生網緣 一世真情》
  • 日語歌曲翻唱《流れ星》
  • 落葉飄零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