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名單約提前20天泄密

(轉自中國青年報)

  這件事情,時間是最好的邏輯。11月12日,網絡上出現了一份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的不完全名單。在這份廣泛流傳的名單中,增選院士為24人。

視頻:中國工程院新增選48位院士最小年齡41歲

來源:央視《新聞聯播》
  記住這個時間點。

  11月18日,《東方早報》報道,中科院新聞處就網上流傳的“2009年院士增選結果名單”表示,真正的名單將於下月公布,網上的名單應該是一種“猜測和推斷”,“可能有一定的命中率”。

  3天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雜誌社的任勝利博士在其博客上發布了一份詳盡的中科院新當選院士名單,共35人。

  也記住這個時間點。

  揭開謎底的日子是12月4日。這一天,中科院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該院2009年院士增選經過推薦、公示、通信評審、會議評審等環節,從296名有效候選人中最終選舉產生35名新院士。

  時間的縱坐標外,讓我們再看橫坐標。網絡版第一份名單的24人,全部在新聞發布會公布的35人之列。網絡版第二份名單的35人,與最終公布的名單完全吻合。唯一細小的差別是,排序不同,官方結果以姓氏筆畫為序。

  看來,網絡發帖者的確“很強大”,“猜測和推斷”竟這般準確無誤。小道消息“可能有一定的命中率”,結果命中10環。

  “憤怒!”一位負責平麵媒體科學版的編輯找不出第二個詞,形容當時看到官方名單的心情。

  有數學愛好者計算著:以候選人數做分母,當選人數做分子,以學部為獨立單位計算吻合概率,最終可得到泄密的P值。

  P值,100%。

  中科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屆不超過60人,增選程序分推薦、資格審查、學部評審和院士選舉4個階段。如此程序不可謂不合理,章程不可謂不嚴密。

  為了做好保密工作,中科院為院士增選專門製定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保密守則》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行為規範》等文件,嚴禁院士向候選人、親友、同事以及與增選工作無關人員談論和泄露評審、選舉過程中對候選人的討論、評價、表決等情況。

  但鎖定今年,各種消息還是不脛而走,風裏蒲公英一般飄飄灑灑,且至今無一個部門,或一個相關人士作出解釋和道歉。

  沒辦法,不明真相的群眾隻能作出種種猜測:

  猜測一,往好處想,這隻是一次單純的泄密事件。新院士增選完成在11月21日前,有人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把名單透露出去了,反正這是大喜事。

  猜測二,往深處想,如果沒等正式公布,就泄露了消息,說明評審選舉過程很容易被“走後門”,這樣就毫無公正和公信可言,也許背後有不為人知的一些內幕。

  猜測三,為什麽“網絡完全版”與“官方版”有細微差別,很大的可能是:“網絡完全版”按得票排序,而“官方版”按姓氏筆畫排序。

  猜測四,秘密在哪個階段泄出?“內鬼”是院士,還是行政工作人員?按照增選程序,最後一輪是院士不記名投票,最先知道結果的一定是參與投票的院士。可能的鏈條是:院士A告訴了B,B告訴了C,C告訴了D……末了,圈內人任博士發布,讓網友先睹為快。

  猜測五……猜測六……這可真像纏人的填字遊戲。

  中科院路院長一直表示:院士選舉是嚴肅的事情,要經得起曆史檢驗,隻有讓過程公開,才能使結果公正。

  我們比在任何領域都更渴望見到在科學界的公正選舉。因為對於公眾而言,沒有比科學的名義更天經地義的理由了。

  我們希望賦予科技塔尖的這群人“最高學術稱號”時,每一步都公平公正,不要有種種荒誕社會力量的介入和幹擾。伽利略早就說過:當科學家們被權勢嚇倒,科學就會變成一個軟骨病人。

  不難想象,當名單最後揭曉的一刻,當選者在那個瞬間喜悅、驚訝的表情,是對一場公正的選舉最好的讚賞。“一切都是秘密!”那正是諾貝爾獎長盛不衰的最大秘密之一。

  時間是最好的除臭劑。我們期待兩年後與新院士的相逢。那時,中科院62歲,能更成熟些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