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IT業25大秘密:Facebook開發耗時僅一周(組圖)

來源: Galahad 2009-07-21 00:26:2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659 bytes)
 1.AOL最初是一家點播視頻遊戲服務,並於1983年推出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1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圖片:GameLine

  以下內容摘自1983年《Antic》雜誌:

  借助一項名為GameLine 的新穎服務,Atari VCS遊戲機的用戶現在已經可以 “通過電話”來玩視頻遊戲了。盡管現在支持的遊戲還非常有限,但GameLine計劃麵向數百萬遊戲機用戶推出其他幾項服務,以便用戶可以通過“My First Computer”這樣的可編程適配器來升級遊戲機。

  GameLine是Control Video Corporation的一個部門,它由 威廉-範米斯特(William von Meister)創辦。範米斯特還創辦了一家名為The Source的熱線電話數據服務公司。為了吸引用戶,GameLine為全國性視頻遊戲競賽讚助可觀的獎品。這些競賽加上相對廉價的服務,或許可以大幅改變視頻遊戲的購買習慣,並進一步拓展VCS遊戲機的使用壽命。

  要獲取GameLine的服務就必須要花50美元購買一款名為Master Module外設。這其實是一款高速調製解調器,它具備板載內存,可以自動撥打GameLine的免費電話並接收用戶所選的遊戲。GameLine已經獲得了大量熱門遊戲的授權,隨著這項服務的發展,還將增加更多的遊戲。

  除了Master Module之外,玩家還必須花15美元成為GameLine的會員。每款遊戲的下載費用為1美元,每次下載後都可以玩5到10次。這就讓遊戲玩家可以在真正購買遊戲帶前首先對其進行測試,而且,這種方式產生的花費也比遊戲廳要低。

  如今,範米斯特的公司早已改名為AOL。

  2.《紐約時報》1983年開始對在線內容收費,每月12美元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1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圖片:Viewtron訂閱界麵

  以下內容摘自科技博客ValleyWag:

  1983年,報業集團Knight Ridder與AT&T合作推出電視文字服務Viewtron。隻要擁有一部專用終端、一條電話線而且每月交納12美元的費用,就可以獲得來自《邁阿密先驅報》和《紐約時報》的新聞,並享受在線服務、在線銀行和網上訂餐等服務。配套的調製解調器速度為300波特。Viewtron副總裁諾曼-莫裏森(Norman Morrison)說:“我們處於家庭信息技術的初期。我們正在曆史舞台上光著身子跳舞。”1984年,Knight Ridder為Viewtron項目計入1600萬美元的虧損。在Knight Ridder集團1986年決定關閉Viewtron服務之前,該服務的訂閱用戶達到3100人。令人驚奇的是,所有的設備成本僅為600美元至900美元之間。

  3、斯蒂夫-凱斯(Steve Case)並非AOL創始人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1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圖片:斯蒂夫-凱斯

  以下內容摘自《名利場》:

  在1983年的消費電子展(CES)上,當時在投資銀行Hambrecht &Quist工作的凱斯的兄弟丹向凱斯介紹了The Source創始人範米斯特。威廉-範米斯特是當時享有盛譽的投資家和企業家,他還運營著Control Video Corporation,該公司出品的一款名為GameLine的服務允許注冊用戶將視頻遊戲下載到Atari 2600家用遊戲機上。在1983年的消費電子展上,範米斯特和他的首席技術官馬克-瑟利夫(Marc Seriff)訂購了數千款產品。他們還當場將時年25歲的凱斯招聘為營銷顧問。瑟利夫回憶道:“他沒有什麽資曆。”但凱斯卻富有激情、非常陽光且樂觀向上,更重要的是,他哥哥丹所在的公司當時已經投資了Control Video。

  4.《紐約時報》最早叫《紐約每日時報》(New-York Daily Times)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2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圖片:《紐約每日時報》

  以下內容摘自1851年9月18日出版的《紐約每日時報》自述文件:

  我們今天將出版第一份《紐約每日時報》,該報計劃每早發行(周日除外),永不關閉。

  如果沒有對困難的充分考慮以及所獲得的鼓勵,我們無法完成在這個城市創建一份新報紙的任務。我們非常清楚,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付出需要巨大的資金、巨大的努力和巨大的耐心,即便如此,我們也不會失敗。

  5.1978年8月10日至11月5日期間,《紐約時報》停印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2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圖片:《非紐約時報》

  以下內容摘自《紐約時報》:

  諷刺新聞的現代化標準是在1978年10月訂立的,當時出版了一期,也是唯一一期《非紐約時報》(Not The New York Times)。這是一份惟妙惟肖的複製品。那時,由於罷工,真正的《紐約時報》並未出版,而且互聯網也沒有誕生。

  由於正牌《紐約時報》長時間沒能出版,人們開始閱讀《非紐約時報》,這份報紙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跟《紐約時報》極其相似。

 6.《紐約時報》的印刷成本相當於為每位訂閱者免費贈送兩部Kindle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2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圖片:《紐約時報》與Kindle

  以下內容摘自科技博客Silicon Alley Insider:

  根據紐約時報公司的Q308 10-Q文件,該公司每個季度的原材料成本為6300萬美元,工資和福利成本為1.48億美元。據說,編輯部的工資和福利成本每年為2億美元。

  將每季度成本乘以4,再減去2億美元,就可以估算出《紐約時報》每月的投遞成本約為6.44億美元。

  Kindle的零售價為356美元。而《紐約時報》發言人凱瑟琳-馬茜絲(Catherine Mathis)最近寫道:“我們擁有83萬忠實讀者,他們訂閱《紐約時報》的時間都超過2年。”將訂閱人數乘以359美元得出2.97億美元,不到6.44億美元的一半。

  還有消息人士透露,真實的投遞成本遠高於上麵的估算。那麽《紐約時報》是否會強迫所有的訂閱用戶使用Kindle或其他電子書閱讀器呢?不會,因為這樣會掐斷廣告收入來源,而且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Kindle。

  7.Facebook開發耗時一周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3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Facebook耗時一周建成

  以下摘自2004年2月9日的哈佛大學校刊《哈佛紅》(Harvard Crimson)網絡版:

  在經過了1周的編碼後,紮克伯格於上周三下午發布了thefacebook.com。這個網站將標準的校友錄元素與一些額外的功能整合到一起,讓學生們可以搜索自己所修課程的其他同學、社交組織以及宿舍。

  8.Facebook最初隻是為了彌補Facemash的不足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3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Facebook創始人兼CEO馬克-紮克伯格

  以下摘自2004年2月9日的哈佛大學校刊《哈佛紅》(Harvard Crimson)網絡版:

  紮克伯格說,它希望這個網站的隱私選項可以幫助他恢複聲譽。此前,他於去年秋天創辦的facemash.com曾引起了同學們的不滿。

  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Facemash從哈佛大學本科生中隨機抽取兩個人的照片並讓用戶評判他們的外貌和吸引力。這一做法引發了學生的不滿,校方也持同樣的態度,迫於壓力,紮克伯格在該網站發布後的幾天便將其關閉。

  9.紮克伯格創辦Facebook並無營利計劃

  摘自:2004年1月9日《Harvard Crimson》網絡版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3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馬克·紮克伯格

  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稱,Facebook.com將在周末前推出多項新功能,他同時表示,創辦Facebook時並不打算獲取收入。紮克伯格表示:“ 我不會出售任何人的電子郵件地址。我一度曾打算將Facebook作為用戶上傳簡曆的網站,並向在此網站搜索哈佛求職者的企業收費。但我不想那樣做,那將使一切變得過於嚴肅而缺乏樂趣。”

  10.Twitter是其創始人的副產品

  摘自:How Stuff Works網站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3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埃文·威廉姆斯

  Twitter的曆史與其它幾個網絡企業密切相關。Twitter創始人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比茲·斯通(Biz Stone)和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在Twitter誕生前幾年,威廉姆斯創辦了博客網站Blogger,該網站後來被穀歌收購,威廉姆斯也同時加盟穀歌。不久以後,他和穀歌員工斯通雙雙離職並創辦了播客(視頻分享)網站Odeo。威廉姆斯透露,他個人對播客並沒有興趣,在他的帶領下,Odeo曾一度迷失業務方向。但該網站的產品之一,即微博客服務Twitter卻恰好開始獲得關注。Twitter的意思是小鳥啾啾叫的意思,斯通用此短語形容他們推出的短消息服務。

  隨著Twitter服務成為Odeo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斯通和威廉姆斯決定成為一家將Twitter作為旗艦產品的新公司。

 11.Twitter創始人在最初創意失敗後將投資退還給投資人

  摘自:Twitter CEO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於2006年9月發表的博客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31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埃文·威廉姆斯

  我非常高興地宣布一件一直以來希望宣布的事情。Odeo已經被一家名為Obvious的新公司所收購,Obvious是我在長期搭檔比茲·斯通(Biz Stone)和Odeo其他員工幫助下所創辦的公司。

  Obvious已從投資人和其他股東手中收購了Odeo的所有資產,包括odeo.com和twitter.com,並將繼續運營原來的服務。Obvious是全部由我投資的公司,也將創辦其他的業務。

  我認為,我們所創建的Odeo和Twitter都具備極高的價值,但在原有的結構下,我們無法獲得希望的成功。新的公司將借助新的結構和新的模式建立並運營網絡產品。最後,我隻是希望創辦一家更富樂趣的公司,對我而言,工作中的樂趣意味著充分的自由、大量的創造力、與我尊敬和喜歡的人工作,並將可行的瘋狂創意變為現實。我無須討好高管或董事會、融資,擔心投資人的預期或變現。

  這可能很愚蠢,可能很天真,也可能有些自私和異想天開。坦率地講,這可能無法實現。但我所知道的是,這讓我比原來長期以來的工作更讓我感到非常興奮,而興奮和大膽的舉動常常會取得偉大的成就。

  12.雅虎最初名為“傑瑞和戴維的WWW指南”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31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雅虎最初名為“傑瑞和戴維的WWW指南”

  摘自:雅虎媒體關係網站

  雅虎最初推出的時候,是作為“傑瑞和戴維的WWW指南”麵世的,傑瑞和戴維分別是楊致遠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大衛·費羅(David Filo)的名字。楊致遠和費羅很快發現,並不是隻有他們才需要一個地方來快速找到有用的網站。雅虎於1994年秋天首次達到了日點擊量超過100萬的紀錄,相當於近10萬獨立訪問用戶。

  13.雅虎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的首字母縮寫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31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雅虎名稱的由來

  摘自:雅虎媒體關係網站

  雅虎的名字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的首字母縮寫,但楊致遠和費羅更願意使用雅虎的常用定義,即該單詞代表了“粗魯、單純、笨拙”之意。

  14.雅虎首次公開招股僅融得3380萬美元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31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和費羅

  摘自:1996年4月份CNET網站

  雅虎前10個月銷售收入為140萬美元,虧損64.3萬美元。雅虎的上市承銷商為高盛,納斯達克交易代碼為“YHOO”。該公司昨晚宣布,將以每股13美元的價格發行260萬股。作為網絡上最流行的搜索引擎,雅虎預計將通過首次公開招股融資3250萬美元。

  15.蘋果實際上有3名創始人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31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蘋果的第3名創始人

  摘自:《網絡世界》網站

  與常見的說法不同,蘋果實際上是3個人聯手創辦的,分別是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和羅納德·韋恩(Ronald Wayne)。韋恩最初與喬布斯一起在Atari工作,他起草了蘋果的首份合同、設計了蘋果的第一個Logo,同時也是Apple I的使用手冊作者。盡管開始時韋恩獲得了蘋果10%的股權,但從沒有特意提及自己是蘋果聯合創始人,因為他在收到股份後兩周就把它們賣掉了。

  16.首款蘋果電腦價格為666.66美元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31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首款蘋果電腦的廣告

  摘自:蘋果第一個廣告

  通過附加的鍵盤和顯示器,你可以擁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強大計算機係統,包括玩遊戲、開發程序或運行BASIC。這款1Mhz CPU、4KB內存、1KB顯存的電腦售價為666.66美元。

  17.美國有9個州沒有蘋果零售店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41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在蘋果零售店購物的用戶

  摘自:《網絡世界》網絡版

  蘋果在全球9個國家有240家零售店,但在美國卻並非所有州都有該公司的零售網點。截至目前為止,美國阿拉斯加、阿肯色州、愛達荷州、蒙大拿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佛蒙特州、西弗吉尼亞和懷俄明州等9個州都沒有蘋果的零售店。

  18。穀歌每年因為“手氣不錯”(I'm feeling lucky)按鍵收入減少1.1億美元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41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穀歌搜索框下方的“手氣不錯”

  摘自矽穀閑話(Valleywag)

  穀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表示,穀歌大約1%的搜索量是通過“手氣不錯”按鍵進行的。由於這個按鍵會替用戶直接打開第一個搜索結果,穀歌就不能在1%的搜索上顯示搜索廣告了。據廣告分析公司Rapt的湯姆·查維斯(Tom Chavez)預計,穀歌每年因這個而收入減少大約1.1億美元。

  19.穀歌名字來源於拚寫錯誤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41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圖為:穀歌搜索網頁截圖

  摘自矽穀閑話

  穀歌搜索引擎和穀歌公司名字的由來:是斯坦福大學學生肖恩·安德森(Sean Anderson)給穀歌創始人拉裏·佩奇(Larry Page)帶來了這個名字

  當時安德森和佩奇坐在辦公室,試圖想出一個好名字——和海量數據索引有關的名字。安德森說到了“googolplex”一詞(意思是1後麵有 10的100次方個0),而佩奇就提到了這個詞的縮略版“googol”(即1後麵100個0)。當時安德森正坐在電腦前麵,就在互聯網域名注冊數據庫裏麵搜索了一下,看看這個新想出來的名字是有沒有被注冊和使用。安德森犯了個拚寫錯誤,他在搜索中把這個詞打成了"google.com",他發現這個域名可以使用。這就是穀歌的由來。

  20.穀歌最初叫“BackRub”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41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圖為: 佩奇手的照片

  摘自矽穀閑話

  在佩奇和布林因為拚寫錯誤誕生了穀歌這個名稱之前,佩奇把他在斯坦福的這個項目稱為BackRub。Blogoscoped網站認為這個名字來源於佩奇使用的算法,他用導入鏈接來判斷一個搜索結果的相關性。我們隻是覺得這個名字有點惡,尤其是考慮到穀歌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動詞。不妨想象一下,數百萬人一天到晚都在“BackRub”——這似乎有點變態。順便說一下,這圖是佩奇多毛的左手。

  21.第一家通過穀歌自動拍賣係統購買並投放廣告的公司是一家龍蝦商店。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42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穀歌的第一家客戶為龍蝦商店

  摘自Wired網

  穀歌的廣告總是與搜索查詢有關的簡單文本條。但最初,穀歌有兩種廣告,在頁麵頂部的是傳統的廣告,由一組人員主要在紐約進行銷售。銷售人員在晚餐的時候招徠大客戶,解釋關鍵詞是什麽意思以及賣什麽價位。廣告客戶隨後按照用戶訪問量付錢,無論是否有人點擊這則廣告。在頁麵右側的是較小企業可以直接在網上購買的其他廣告。2000年,就在穀歌刊登了一份鏈接閱讀數分鍾之後,一家龍蝦商店購買了第一份此類廣告。

  22.穀歌試圖根據當天的溫度預測廣告的點擊率。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42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圖為 穀歌大門

  摘自SAI:

  穀歌曾試圖根據當天的溫度來預測哪些廣告會獲得點擊。如果你想想“滑雪靴”和“比基尼”等搜索的話,這還是有道理的。

  23.《華盛頓郵報》有自己的主題歌

  24.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 的父親開出了一張30萬美元的支票資助亞馬遜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42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圖為貝索斯

  摘自《紐約時報》

  1994年,貝索斯還是一位30歲的對衝基金分析師,擁有普林斯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電機工程學位。他想出了在網上賣書的主意。貝索斯原先打算把這個網站叫“Cadabra”,但後來意識到這個名字聽起來太像“屍首”(cadaver)。最終他選定了“亞馬遜”一詞,原因之一是他覺得這個名字能夠傳遞他計劃銷售的書籍的廣泛寬度。

  貝索斯的父親、埃克森美孚一位工程師給了他一張30萬美元的支票。貝索斯夫婦最終在華盛頓州貝爾維市開始了他們的事業。

  25.亞馬遜賣出的第一本書是《流動性理念和創造性類比:思維基本機製的電腦模式》(Fluid Concepts &Creative Analogies: Computer Models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Thought)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001/h17/img20090712481379842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圖為該書網絡截圖

  亞馬遜在1995年7月賣出了這本書。

  摘自亞馬遜

  本書作者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因《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G?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一書而聲名大噪。侯世達在發人深思的《流動性理念和創造性類比》一書中探索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這是他與密歇根大學的流動性類比研究小組 (Fluid Analogies Research Group)共同創作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