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二戰後期,美軍對德國本土及其占領區發起大規模空襲,德軍的鐵路係統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使得原本依賴鐵路進行大規模物資運輸的德軍無法為前線部隊提供急需的武器彈藥、燃料和食品等物資,公路運輸量也銳減了 70%,由於運輸受阻,食物和燃料的短缺讓德軍戰鬥力也大打折扣,逃兵數量急劇增加,加速了德國的戰敗,朝鮮戰爭中,美軍又故技重施,對誌願軍展開後勤毀滅戰。

一:困難
解放軍後勤水平一直非常低下,在國內革命戰爭中,解放軍武器裝備靠繳獲,彈藥自給率不過10%,被服糧食靠征集,運輸是民工趕著大車、挑著扁擔隨軍在作戰方向部署兵站,通過兵站對部隊實施保障,解放後很多部隊都沒有後勤機構,裝卸、擔架等勤務均由民工擔任,一個後勤人員要保障6~10個士兵,400人才有一台汽車,雖然在出兵朝鮮時卻覺得出兵四大有利條件之一就是美軍補給線有萬裏之遙,我方在後勤上占優勢,但參戰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美軍的後勤異常充足,不但有充足的彈藥保障,連地夥食也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豐盛,相比之下誌願軍,幾十萬大軍的物資全部都要由國內供應,雖然參戰前總後勤部就開準備30萬套冬裝和儲備了3348萬斤糧食、80萬斤食用油、86萬斤食鹽、184萬斤幹菜和罐頭,還有1893萬斤馬料和783萬斤飼草。

入朝後半個月後勤部就向戰區運送9200多噸彈藥,5300多桶油料,1650萬斤糧食,50多萬斤食用油和食鹽,310多萬斤幹菜和罐頭食品,但還不足以保障第一次戰役,當戰役推進到離國境170公裏時彈藥和糧食供應不上了,25萬誌願軍日均需要150萬斤物資,隻得到25萬斤,第二次戰役時更嚴重了,前線糧食供應能力隻能滿足日消耗量的一半,第9兵團凍餓減員就高達3萬人,粗食供應僅能滿足最低需求的三分之一,一線部隊存糧僅能食用3-6天,每名戰士除了武器彈藥外攜帶的口糧隻能維持5天,很多二線部隊吃了上頓就沒下頓,隻能以野菜充饑,有的部隊整整3天都沒吃上飯,隻能靠挖當地百姓糧食和吞食生米,整個運動戰階段就地借糧糧就超過12萬噸,第三次戰役期間隻能得到正常需要糧食量的25%,第四次至第五次戰役也不過50%,第五次戰役因缺糧不得取消了深遠迂回的計劃。

戰前囤積的各種給養物資由於運輸力量薄弱,大量物資積壓在鴨綠江畔無法及時送到前線,誌願軍的運輸手段除火車汽車就是馬車、手推車和人背肩扛,由於美軍晝夜不停地進行肆無忌憚的轟炸掃射公路運輸線,最初投入的1300多輛汽車僅僅1個星期就損失217輛,20天後損失了600餘輛,7個半內損失達3000多輛,平均一個月損失400多輛,繳獲的數千輛美軍汽車在轟炸下十不存一,運往前線的補給品中有40%被擊毀,由於白天損失巨大,就隱蔽於鐵路、公路隧道和涵洞也躲不過火箭彈,運輸部隊被迫改為夜間運輸,又不敢開燈,還要加裝車燈燈罩,燈上塗泥,去掉尾燈,運輸效率極其低下,每夜行車不過30公裏,還由於車輛噪音司機無法提前聽到敵機聲音,當敵機投下照明彈後已來不及反應了,隻能采用開窗駕駛,不斷發生造成翻車、撞車、陷入彈坑,運輸車抵達前線後返回一樣危險。

美軍從第四次戰役開始,開始了長達近一年的“絞殺戰”,投入戰場上的飛機隻有極少一部分用於直接支援地麵部隊作戰,大部分轉向封鎖交通運輸線和破壞誌願軍的後方設施,以圖切斷誌願軍的後勤補給,美軍平均每天出動近800架次飛機,用火箭彈、航空炸彈、凝固汽油彈、定時炸彈、四爪釘、蝴蝶彈,夜間也在主要路段、交通樞紐、車站等處投擲照明彈徹夜轟炸地麵上的一人、一車、一縷炊煙,最重點的攻擊是鐵路運輸係統,美第五航空隊每個戰鬥轟炸機大隊每天要出動兩次,以32架至64架的大編隊轟炸15-30英裏長的鐵路,激烈的階段每2米鐵路落彈1枚,500-1000千克炸彈彈坑深達8米,炸起的碎石堆高達10米,這些彈坑綿延數幹米,大雨過後全是積水,一百人也很難填平,B-29轟炸機和海軍艦載航空兵也對所有鐵路橋梁進行連續轟炸。

鐵軌被炸得向上卷起呈月牙狀,每月平均隻有7天通車時間,4個月內80%的時間不能通車,僅1951年4月8日,美軍就擊毀1500噸糧食、408000件軍裝和190000雙皮靴,在朝鮮北方1200多公裏鐵路線共落彈19萬餘枚,1200多公裏鐵路中尚能維持通車的僅有290公裏,1951年7月至9月,朝鮮發生了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誌願軍90%倉庫被衝塌,損失糧食845噸。汽油1184桶、彈藥142噸,所有公路路麵全被衝壞:205座公路橋梁全部被衝垮,鐵路橋梁被衝壞94座,線路116處,鐵路中斷45天,美軍趁機出動3027架次飛機,破壞鐵路648處,橋梁53座,10月出動4128架次飛機,破壞鐵路1336處,橋梁53座,11月出動飛機8343架次,破壞鐵路1931處,橋梁77座,12月出動飛機5786架次,破壞鐵路10697處,橋梁101座,誌願軍每月約12000節車皮補給物資,實際隻獲得了6000車皮。

二:搶修
麵對如此嚴峻的局麵,誌願軍成立後方勤務部,領導所有鐵道兵、後勤、高炮公安、通信、運輸等部隊,總兵力高達22萬人,擁6個後動分部,28個大站,14個汽車團,裝備3800餘輛汽車,各軍也成立4000人以上的後勤部隊,還組建了同時具儲裝卸、防空、警衛、保管等功能的兵站,鐵道兵初期有3個師2.5萬人,後擴展到4個師6.5萬餘人,鐵路員工設照川、定州、新成川、平壤,高原5個分局,共有1.2萬餘人,加上來自11個軍不在前線作戰的部隊以及9個工兵團和3個工程大隊共10萬人和上百萬朝鮮民眾修複後方運輸線,平均每千米244人,1951年7月,清川江大橋被炸斷,92列火車物資無法過江,鐵道兵第一師第一橋梁團副連長楊連第在敵機轟炸下提前完成搶修任務,鐵道兵一個連隊在百嶺川76個天受到26次轟炸,傷亡99人,剩下40人仍完成搶修任務。

在戰鬥中鐵道兵發明了許多首創的保路戰法,如在可通車的夜晚,所有列車向同一方向單方麵發車,每列間隔不超過5分鍾,或將多組列車連為一體用兩三個車頭牽引,極大地提高運輸效率,並采取分散、縱深、梯次部署,網狀運輸線即使一處被切斷仍可依靠支線運輸,修複的橋梁如果無法承受火車的重量就用火車頭將更長和重量更輕的車皮推至另一側,再由另一節火車頭推至下一座橋,為防止轟炸白天幹脆取下Z字梁和鋼軌晚上再組裝起來,往往白天炸了晚上就修好,運往前線的物資不降反增,到1952年6月底,誌願軍動9個工兵營建成能容納1200多節車皮的石頭洞庫和能容納790多節車皮的土質洞庫,運輸線上還逐步建立指揮站、汽車加油站、車輛檢驗站、醫療救護站、茶水站、食宿站,做到“打不斷,炸不爛”。

還有數十萬官兵在上百萬民眾的協助下掀起規模驚人的公路搶修熱潮,整修公路31條,新辟公路7條,僅用了25天就修複了全部2450公裏公路,采用土石和預製支架填補彈坑,同時掃除敵機撒布的四爪釘,還新開辟了許多橫貫路、支路、預備路和迂回路和水下橋,建起東、中、西3條前後貫通的運輸幹線,沿路還構築了8000餘個汽車隱蔽部,以供汽車在遭空襲時隱蔽,司機也采用猛刹車或猛加速同敵機“兜圈子”,或點燃破布或油桶偽裝成被擊毀的汽車欺騙敵機,誌願軍於1951年下半年起推廣了一種防空哨製度,之前由於沒有可靠的空情預報,汽車部隊受到了很大損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50軍149師2個團、公安第18師2個團以及3個警衛團、2個警衛營8200名戰士在2100多公裏的運輸線上設置了1568個防空哨,反“絞殺戰”期間又增至12600餘人,設哨裏程增加至3200多千米。

防空哨由3-6人組成,平均每隔1.5-2.5千米就有一個,設於離公路100米的兩側山坡上,以2人擔任正哨、副哨一組輪流值班,配備步槍1支,手榴彈4枚,紅白指揮旗,鐵鍬、鎬頭,口哨、鐵軌、彈殼等音響工具,正哨負責維護交通秩序,盤查行人,副哨負責監視敵機和鳴槍警報,防空哨白天以望遠鏡觀察,夜晚靠聽飛機發動機聲音,發現敵機後立即嗚槍報警,槍聲傳播距離達1.25千米,再一組一組傳遞,聽到槍聲的司機立即閉燈隱蔽,飛機飛遠後防空哨就敲音響工具解除警報,司機再繼續行駛,早期哨兵缺乏經驗,無法分辨飛機和汽車聲音,造成不少虛警,鳴槍也有時過遲或過旱,司機無法做出有效反應,後來有了經驗,發現飛機聲音連續不斷由小漸大,汽車聲音則忽大忽小,而且地麵凹處、背靠電線杆處更容易聽到飛機聲音,聽到飛機聲音或鄰哨槍聲後即果斷開槍報警。

為了讓司機更容易聽到槍聲,哨兵一般需向汽車方向開槍,早期因無經驗槍囗高度過低,發生過誤傷事件,後來抬高至45度,由於哨兵怕發生差錯,打槍一直打到司機閉燈為止,導致彈藥消耗和槍械磨損報廢很嚴重,平均一個哨位每夜要打29槍,最高峰時每夜要打99槍,一個師半個月就消耗499萬發子彈,經糾正後減到20~30槍,防空哨除負責警報外,還負責防範特務、維護交通秩序,清除敵機投擲的定時炸彈和四腳釘,配合工兵搶修被破壞的道路,搶救遇險車輛,對空射擊來打擊敵機等任務,僅在1953年1-7月,防空哨共排除4953枚炸彈,填補彈坑1242個,救護5465名遇險人員,搶救汽車816輛,擊落擊傷敵機48架,運輸效率由63%提高到154%,汽車損失率從50%降到2.3%,物資損失率由13.4%下降到10.8%,讓美軍動用了8.755萬餘架次飛機的“絞殺戰”徹底破產。

三:反擊
誌願軍還先後調4個高炮師、4個高炮團、53個高炮營入朝,其中3個高炮師負責掩護修建機場,高炮營配屬各軍負責掩護前線作戰,1個高炮師在公路線上負責機動防空,隻有2個高炮團和6個獨立營負責掩護西清川江和東大同江鐵路橋梁,在1951年8月的反“絞殺戰”期間共擊落26架、擊傷24架戰鬥機,9月後,誌願軍將朝鮮北方劃分為四個防空區,抽調1個高炮團、11個獨立高炮營和6個高射機槍連進入鐵路沿線,第一防空區為平壤、順川、價川、安州,定州,由1個高炮團又4個高炮營負責,第二防空區為順川至陽德,由2個高炮營負責掩護,第三防空區為陽德至元山南的龍池院裏,由3個高炮營另3個高射機槍連負責掩護,第四防空區為平壤至沙裏院以南的物開裏地區,由2個高炮營另3個高射機槍連負責掩護,當月擊落敵機32架,擊傷233架。

10月份擊落敵機33架,擊傷238架,1月底,投入鐵路沿線進行防空作戰的高炮部隊共計3個師、4個團和11個營,占全部高炮力量的70%,11月和12月擊落敵機62架,擊傷323架,隨著作戰水平的提高,原來要消耗7000發炮彈才能擊落一架敵機到1952年降至556發就能擊落一架敵機,彈藥消耗減少了92%,在高炮部隊未進入前,美國空軍投彈命中率50%-75%,在誌願軍高炮部隊掩護下交通線,美國空軍大幅下降至4.1%-7.3%,在反“絞殺戰”期間,誌願軍高炮部隊出色地完成了掩護交通線的任務,共對空作戰3277次,擊落敵機198架,擊傷779架,地重點突擊誌願軍高炮火力的空白區,為了解決高炮力量不足的問題,高炮部隊重新劃分了3個防區,組成3個高炮群重點保衛防區內的重要目標,再以小口徑高炮執行遊動作戰,用突然又密集的火力網伏擊美軍。

在高炮部隊奮勇作戰的同時,誌願軍空軍開始以師為單位投入作戰,盡管對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力量,從陸軍抽調來的誌願軍飛行員雖然技術不熟練,但不講戰術地猛衝猛打讓半數參加過二戰的美軍飛行員極不適應,空4師從1951年9月20日起參加空戰,在9月25日的250餘架飛機大空戰中首次擊落美軍F-86戰鬥機,此後一個月內共出動508架次,空戰10餘次,擊落敵機17架,擊傷7架,自身損失14架在清川以北形成美軍飛機不敢進入的“米格走廊”,還迫使美遠東空軍的B-29轟炸機全部轉入夜間轟炸,隨後空軍第12、17、18師陸續投人作戰,飛行員的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反“絞殺戰”期間共擊落敵機123架。擊傷43架,自已被擊傷擊落49架,美第五航空隊在1951年8月至1952年4月間就損失243架戰鬥轟炸機,另有290架嚴重受傷,實力降到了最低點,已無力再攻擊。

四:結語
1951年8月至1952年4月間,美軍平均每天出動近800架次,高峰時達2400架次,共投放了69萬噸各種彈藥,轟炸密度已經遠超轟炸德國的水平,但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在1952年5月30日的漢城記者招待會上承認:"盡了一切力量也無法阻止誌願軍把物資運到前線,進入陣地戰階段後,誌願軍後勤保障大為改善,到1953年,誌願軍各軍都有8個月糧食的儲存,炮兵火力也增加了幾十倍,一場戰役13天的彈藥消耗量就相當於之前17個月的彈藥消耗量,整個戰爭中,誌願軍後勤部門共投入33個輜重團、64個運輸營、448個運輸連以及8.5萬輛畜力車、手推車、自行車,共向前線運送了1200萬噸物資,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無論是從抗美援朝到阿富汗戰爭,曆史證明,美國從來沒打贏過任何一個堅決不認輸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