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軍事知識也能肆無忌憚地評論長津湖戰役,評下麵“李銳日記長津湖誰贏了朝鮮戰爭”
李肅在視頻中對長津湖九兵團冬裝問題有三個重點:棉衣足夠,下令拋棄棉裝,故意拖延棉裝發放。這是典型的缺乏淺顯的軍事知識,即缺少普通士兵可以具有的知識。缺少知識不奇怪,怪的是恃以無知而肆無忌憚地發表軍事評論。
1)棉衣足夠。視頻裏說,至11月,九兵團已發放十多萬棉衣、棉帽等等。不錯,是發了,在去東北之前早完成冬裝發放了,如常年一樣,每人都有棉衣棉褲棉帽和絨衣絨褲了。那是南方部隊的標配,能是去朝鮮必備的冬裝嗎?原本在東北的13兵團穿的是這樣的棉衣棉褲嗎?沒有皮衣皮毛皮棉鞋能算是關外的冬裝嗎?甚至連棉大衣都沒有?
2)下令拋棄棉裝。想出這個結論連用腳後跟多餘。不管部隊的條令是怎麽規定的,防寒訓練是怎麽進行的,當兵的沒有人不知道人會被凍傷凍死的。損失棉裝的是或許會發生,比如因為趟水,因為強體力過熱等脫去棉裝,恰在此時發生緊急情況比如突然遭遇敵情而失去了棉衣,這都是個別情況。把個案誇大成普遍對某些人已經形成習慣了。
3)故意拖延棉裝發放。沒有軍事知識或經驗的人,如果連生活經驗都沒有,把部隊服裝發放看成像幼兒園分糖果那樣簡單也不奇怪。部隊發放都要經過運輸、集中、基層領取、基層分發和尺碼調整等步驟。因為入庫出庫和運輸途中的服裝都是按類按碼困紮和計數的,每個種類還要有各個尺碼。如果不以較全的從0到4五個尺碼,起碼也要從1到3才勉強湊合。合起來一共多少捆,要花多少時間和空間才能夠發到單個士兵手裏,再在單位內甚至跨單位調整不恰當的尺碼。不可是像方便麵那樣一個紙筒,裏麵一塊麵條、兩包調料、一把叉子配套封裝,到手撕開就能用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在2020年以前就在兵壇和幾壇同時發過一個帖,如下:
背景:
九兵團自己沒有北方冬裝可發,由於入朝是緊急部署,上級後勤沒有足夠時間準備。按照通常的氣候,九兵團自帶的冬裝可以應付11月和12月前半月的朝鮮的寒冷(最低溫度0到-10度),至多需要挺一挺。可是這年11月下旬氣溫低到曆史記錄。九兵團在來不及完成事先發放北方冬裝的情況下爭取快速隱蔽入朝,按理說並沒有冒大險,有合理性。但是天不作美。
實質:
可能是為了在九兵團入朝後逐步完成發放,從東北軍區後勤部的“九兵團冬裝分發情況”裏可以看到分發的確是在入朝後開始的。從“發放情況”裏看到的各條細節都是反映後勤部的發放,就是說隻是從後勤部發出,有的還因等車沒有發出。從後勤部發出到發到部隊,是最困難的過程,似乎也最容易被忽略。
運輸工具是一個難點。九兵團自己的運輸力量至多隻運送糧食和彈藥。在作戰等級提高後,必然還不得不依靠上級增派運輸,即使沒有冬裝的運輸。運送一個兵團的冬裝的運輸量大得驚人。即使有運輸力量,由於部隊在運動中,要完成發放非常困難。根據部隊的規模,例如營、團,必須至少有一到兩整天的時間完成。可是因為部隊是隱蔽前進,後勤運輸就不能靠近部隊以免暴露。後勤運輸更不可能超前運達部隊下一個宿營地等待。所以,考慮道路和通訊,如果部隊不在一地停留5天以上,冬裝根本到不了部隊手中。按當時的部署,多數部隊不會在一處過久停留。
綜上,由於部隊作戰形式和運輸力量,把冬裝發到九兵團部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