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果為落葉小灌木,果味酸甜,可加工成果醬和釀製成酒,是我市的珍貴野生果類,果呈球形,成熟果紅色,味酸甜,營養豐富, 生食甚美。燈籠果經濟價值高,果食含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是釀酒、加工清涼飲料和製作果醬、果糖的理想原料。還適用於調味和加色等,葉含單寧,可做烤膠原料,種子可榨油,果食入藥具有解毒等功能,主治感冒。
燈籠果是茄科酸漿屬的一種植物。原產中美洲,引進非洲非常成功。果子是一個套著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裏麵有很多小籽。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的果實是亮黃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
燈籠果燈籠果原產秘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麽重要得產品。當代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1807年以前,好望角居民就已經培養燈籠果。在南非有商業果園,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蓬,也有小型果園。
好望角種活之後,燈籠果很快傳到澳大利亞,是新南威爾士州居民早期食用的水果之一。現在已經有多處大型果園,也有很多野生果樹,傳遍昆士蘭州, 維多利亞州, 南澳大利亞州, 西澳大利亞州和塔斯曼尼亞州北部。
燈籠果樹體抽生基生枝的能力強, 產量高, 定植後第2年開始結果。5月中、下旬開花, 果實南方5月底,北方6月下旬至7月開始采收,較其他果類早上市,而且耐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