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為人節,源於古神話:女媧開天辟地,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幾經演變,成為漢族吃七樣羮習俗。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造世上生靈萬物,第一日造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俗稱“人日子”。
作為古老節日,人日在我國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曆史。 人日的由來和習俗 人日是個古老的節日,興於漢代。據《占書》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穀。這一時期,人日節的主要活動是單一的占卜活動。 魏晉以後,人日節開始被重視,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北齊書·魏收傳》中記載:“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說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春節習俗,正月初一要把雞的畫像貼在門上,或畫在門上;正月初七則要把人像貼在帳子上,據說可保家人平安。 到了唐朝,人日節最為盛行。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唐代以後,人日節日漸衰落,但有關人日節的習俗仍有流傳。 古人在人日這天,特別強調以人為本,有多種慶祝活動和禮儀活動,如戴人勝、登高、逐鬼鳥等。《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兩漢魏晉時江南一代的人日習俗是:“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這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七這天,將七種菜合煮成羹湯,食之,可以祛病避邪。並用五彩絲絹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鬢作裝飾避邪,或剪紙花互相饋贈。因此,人日也稱“人勝節”。 人日這天另外一項比較普遍的習俗就是登高。人日登高與重陽登高的消極避禍的觀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積極祝頌祈福的內容。 ZT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