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博當選中國少先隊武漢市總隊長後,在總隊部閱讀文件。
黃藝博(中)在武漢市總隊部與同事合影。
黃藝博12歲時與爸媽春遊的合影。
本報訊(見習記者 史鳳玲)孩子如果太“天才”怎麽辦?昨日,黃宏章夫婦告訴記者:“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順其自然。”他們的兒子黃藝博目前就讀於華師一寄宿學校,小小年紀,身 上就籠罩了“全國百名優秀好少年”、“武漢市首屆‘十大孝星’”等太多光環,“更重要的是這個孩子在政史上的許多見解,甚至已超出了我們理解的範疇。”
兩三歲開始看“新聞聯播”,7歲開始堅持每天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如今,黃藝博已在全國重要報刊上發表過100多篇文章,並將其近3000元稿費和變賣廢品賺來的零花錢都用在資助與看望孤寡老人。
“這些習慣和興趣都不是我們有意培養的,孩子的天性占了主動權。”黃宏章告訴記者,黃藝博對於“民生”的關注已遠遠超過了自己,他的理想是“讓大家 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大概和他從小就接觸很多曆史故事有關吧。”媽媽馬曉麗說,從一兩歲開始,黃藝博就從自己和外婆那裏熟知了許多曆史故事,成吉思汗、 劉邦、朱元璋等,“當時隻為講著好玩,沒想到孩子自己將《上下五千年》、《資治通鑒》白話版等許多曆史書找來全看了。”
“他上網隻關注國內外新聞大事,從不玩遊戲。”黃宏章說,黃藝博有的見解,“連我們自己都覺得吃驚。”“發表文章也是,當時隻覺得他寫的《家鄉》還 可以,就試著投稿了,沒想到他一發不可收拾了。”馬曉麗告訴記者,是許多偶然性的機會觸發了黃藝博的“天性”,他們隻是順著孩子的天性提供支持。
“與其他孩子相比,黃藝博早熟而且十分清楚自己的路該怎麽走。”黃宏章說,麵對黃藝博許多令他感到吃驚的“天性”,他更想做的,是為這些“天性”提供合適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