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自一個文學城不讓寫出名字的網站:
網聊習慣也能讀人心 “嗬嗬”顯陌生 身為網民,你知道麽?
你愛網聊嗎?別小看這些看似微小的聊天習慣,也許會暴露一個人的性格和內心。網友發帖總結道:常說“哈哈”的人一般性格豪爽,說“嗬嗬”容易讓人疏遠,愛用“……”的人心底大多比較柔軟。有人感慨: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通過冷冰冰的字符來分析和猜測一個人了?為什麽我們不能通過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交流去了解他人?[說一說我的網聊口頭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話習慣,網絡聊天也一樣。有人喜歡還沒開口先來句“嗬嗬”;有人喜歡發一堆亂七八糟的表情圖標;有人喜歡“偶”“稀飯”“內牛滿麵”等網絡語言滿天飛……你想過嗎?一些看似平常甚至微小的聊天習慣,也許會“暴露”一個人的習慣、性格、內心、狀態……有網友總結出一個《從網絡聊天習慣讀懂一個人》的“技術帖”。當然,就像網友說的,這東西自然不會是絕對準確的,但總有那麽幾句讓你看了心有戚戚焉……
可以“哈哈”,但別隨便“嗬嗬”
因為看不到對方的表情,網上聊天難免會用一些表達情緒的語氣詞,不過按照這篇帖子說的,這些看似沒有實際內容的語氣詞也是大有學問的,“喜歡把"哈"當成習慣的人大部分都比較聰明,但會與對方保持一種距離感,有時也僅僅是為了客套而裝作感興趣的樣子,常用者大部分在20-25歲的年紀,幾乎不帶有感情色彩……經常"哈哈哈……(甚至更多)"的人,要麽是真的碰上了好笑的事情;要麽就是閑得無聊,隻能用手指連續在H和A之間跳躍來掩飾自己的無所事事並假裝精神充實異常樂觀”。
常網聊的人都知道,“嗬嗬”和“哈哈”是網友們最常用的,但這兩個看似差不多的詞打出去卻有著不一樣的待遇,“喜歡把"哈哈"掛在嘴邊的人大部分都是比較豪爽開朗的人,他們在打出這個字的時候很有可能真的在屏幕後咧開嘴巴笑了起來,任何年紀的都有,基本上可以判定為這是一個樂觀的家夥……最討厭的就是"嗬嗬"的人,如果是陌生人或者工作關係倒無可厚非,但如果是你的同學或網友,還是盡量遠離他/她吧,因為他/她的心裏已經把你判定為比陌生人還陌生的人了。
有網友看到這裏立馬回帖,“以後可別隨便嗬嗬,這內涵也太深刻了”。
標點符號也別隨意亂用哦
網聊當中標點符號的使用一般比較隨意,有時候可以偷懶全篇一個標點不用,有時候回帖也可以單用一個“!”或者“?”“……”代替。不過這裏麵也是有講究的----“說話基本不加標點符號的人有許多,他們大部分都用空格來代替。這種人有點小聰明,在一些事情上會盡量走捷徑,甚至有些懶惰。比較摳門,無論是對待他人還是自己。當然,也有例外,但並不常見……標點符號異常整齊的人也大有人在,他們連一個句號都不會落下。這幫人的年紀基本上都在25歲以上,通過工作的關係可能會經常遇到,他們做事嚴謹,為人成熟,朋友很少(工作關係之外的)”。具體起來每個符號也不一樣,比如,“喜歡用"……"的人心底大多比較柔軟,沒有壞心眼,同時也會反映出他/她對待事情的優柔寡斷,大部分會有選擇恐懼症。不過兩者還是有細微差別的,前者更容易被未成年人所鍾愛,後者更經常被應用於好朋友之間的談話”。還有很多人善用(*^o^*)、O(∩_∩)O、o( ̄ヘ ̄o#)、o(╯╰)o……之類的表情,“這些大部分都是年輕女生,用來更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心境。
其實,可以不通過屏幕猜測
“我也討厭別人對我說嗬嗬”“還是有些道理的”“以後不敢隨便嗬嗬了”……盡管從實質上說與若幹個網絡上的心理測試遊戲性質所差不多,不過網友們對於這個入木三分的分析帖的回應還是頗為熱情的,紛紛對號入座而且立即學以致用去分析自己的網友。不過也有網友感慨: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通過冷冰冰的字符來分析和猜測一個人了?為什麽我們不能通過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交流去了解他人?
Web2.0的時代,電腦和手機成為我們必備的工具。網絡和通訊技術的成熟讓我們用電腦和手機隨時與互聯網親密接觸,了解資訊、娛樂、通訊,滿足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正因為這樣,你會忽略了很多身邊實在真切的東西和情感。泰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DTAC電信公司最近投放了一則TVC,這段不到2分鍾的視頻最近在網上迅速走紅並瘋傳----我們時時刻刻盯著手機,似乎在不斷與人交流,但在清風拂麵的海灘,你會忽略了身邊的女友;你會忽略了一起彈琴的朋友,忽略了一起工作的同事;甚至會忽略了一起外出的家人,忽略了身邊玩耍的孩子……通過溫情的背景音樂和片段,很多網友感歎:我們過於依賴十指操作的世界,卻忽略了很多身邊真正該珍惜的風景。在這樣的時代,誰能完全脫離開網絡和手機?十指和眼睛為它貢獻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有時候,它更像一種戒不掉的癮,將人們的世界濃縮在小小的屏幕中。你真的願意,將自己“宅”在這樣的生活中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