妓 女 悲 秋 ◆ 小沈陽英文二人轉

來源: 作舟 2009-10-21 14:28:2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246 bytes)





學 聽 二 人 轉




轉來轉去:

二人轉屬於曲藝中的走唱類,是廣泛流傳於東北三省及內蒙部分地區的民間歌舞演唱形式。原叫雙調、蹦蹦、對口唱、雙玩意兒、小秧歌等,1953年統一名稱" 二人轉"。深受到東北群眾、特別是農民的喜愛。它是一種有說有唱、載歌載舞、生動活潑的走唱類曲藝形式,迄今大約已有三百餘年的曆史。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生活氣息濃厚、富有地方特色。它的音樂唱腔是以東北民歌、大秧歌為基礎,吸收了東北大鼓、蓮花落、評戲、河北梆子等曲調而構成,高亢火爆,親切動聽。它的舞蹈是來自東北大秧歌,並吸收了民間舞蹈及武打成份,以及耍扇子、耍手絹等技巧。故有"大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之說。在長期流傳中形成了以黑山為代表的西路、以大石橋為中心的南路、以吉林為重點的東路和以黑龍江為重點的北路四個流派。總之,二人轉的表演特點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渾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 “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 “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二人轉有點像當代的小品,帶有濃厚的喜劇色彩,常常逗引得觀眾捧腹大笑。民諺“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形象地說明了它在東北民間文化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位。所以這種藝術表演形式已從農村步入城市,並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喜愛。有的優秀節目還登上了中央電視台的大雅之堂。

現在,二人轉已形成以遼寧黑山縣講板頭為代表的“西路”、以吉林市舞彩棒為代表的“東路”、以遼寧營口市大秧歌為代表的“南路”和以黑龍江北大荒眾民歌為代表的“北路”,它們風格各異,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被稱為四大派別。民間素有“北唱、南浪、中間兩邊晃”之說。







二人轉起源並流行於東三省,至盡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但由於清末的社會動蕩以及戰爭的緣故,文獻記載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的流傳,具體無從考證。

有記載,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懷德縣八家子老爺廟(普濟寺)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from "二人轉網"]



最另類的二人轉可能要數“搖滾二人轉”了。但是,中國的官方媒體上,包括CCTV幾乎見不到搖滾樂隊的表演,更別提搖滾二人轉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河南女孩兒被喻“糖葫蘆西施” 迷倒校園男生(組圖)
  • “ 我 愛 陳 雪 一 被 子 ! ”(7圖)
  • 黑西裝黑領帶黑墨鏡 60慶典朱熔基在默哀?(組圖)
  • 中國最荒淫的男人不是黨的幹部,是他們!(組圖)
  • 十兩銀子,當爹的把女兒賣給了*****高官
  • 所有跟帖: 

    :))) -飛飛~- 給 飛飛~ 發送悄悄話 飛飛~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2/2009 postreply 08:20:0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