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大”和“打”的區分)“勝敗都是中國人贏”。
這題目源於一則真實的故事:1983年,中國女排和美國女排小組賽上相遇,賽後中國報紙上出現了“中國隊大勝美國隊”的標題。過了幾天,決賽裏中國和美國隊又碰頭,爭奪冠軍,中國報紙的標題換成了“中國隊大敗美國隊”一名名叫Christr的美國留學生看了報紙後很高興,認為美國隊贏了,在中國同學中稱讚自己的國家隊,結果弄出了大笑話。據說,直到畢業離開中國,Christr見誰都憤憤不平地稱,中國人太奇怪了,勝敗都是中國人贏,那還比賽什麽呢?
二、“親愛的姑媽”。
在漢語中,“娘”與“媽”一樣,都是指母親。有一初到中國學漢語的英國留學生,在校園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國女生。於是他給她寫求愛信,但一時忘“娘”怎麽寫了,便自作聰明,以“媽”代“娘——“親愛的姑媽……”
三、“一起上床吧”。
“上”與“起”有時意思相同,但如果分別搭配,意思可能完全相反。如“上床”與“起床”便是兩回事情,而“上床”還有一起做愛那層意思。一美國女孩與臨時教她漢語的中國男鄰居一起應邀參加朋友PARTY,因時間太晚,又喝多了,便留宿下來。臨休息前,美國女孩給中國男鄰居遞了一張紙條——“我們一起上床吧!”她的本意是明天一道起床離開,卻害得中國男鄰居胡思亂想半宿。
四、“戴安全套”。
帽子是套在頭上的,有時外國朋友便會弄混。有一中國老師講過一個發生在他教授的在京外國留學生身上的故事——這名留學生告訴老師,他常騎摩托車外出。老師提醒他北京車太多,要小心。他接了一句,“沒關係,我會戴安全套的。”
五、“你我都不是東西”。
這則笑話南師大漢語專業的老師曾在課堂上講過——一位自稱為漢語專家的美國教授,向他的學生講授中文課,在談到準確理解“東西”的詞義時,他作如下的表述:漢語中,“東西”並不僅僅表示方向,更多的時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電視機、眼鏡,都可以稱為東西,但如果是有生命的動物就不能這樣表示——比如,你我都不是東西!”
六、“方便時候不能來”。
為對“便”字一知半解,還弄出過另一則笑話——中國人請客普遍客氣,明明很豐盛的酒席,對客人也稱是“便飯”。有一次,一名外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準備了如此便飯,豎起了大拇指,讚美道——“這是一頓大便飯!”此言一出,全桌的中國人頓時沒有了味口
七、“中國農民越來越貴了”。
此事發生在上世八十年代後期,有一名美國學生分不清“富”和“貴”的區別,在造句時寫道:“三中全會以後,中國農民越來越貴了。”
八、 “哪裏哪裏”。
“哪裏”連起說就是自謙,這是一般中國人都知道的,也常用。但初通漢語的外國人W先生不理解。一次W先生參加一對年輕華僑的婚禮,他很有禮貌地讚美新娘漂亮。一旁的新郎立即代表新娘表示感謝,“哪裏哪裏”。W先生覺得挺不好意思的,以為未說到地方,便用生硬的中國話再說——“頭發、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很漂亮!”
九、“含笑九泉”
上漢語課時,老師想了解一下近期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效果,便問,“你們能說出一句成語,來形容一個人很開心很高興的樣子嗎?”台下很快出現了“開懷大笑”、“興高采烈”、“手舞足蹈”等答案。老師接著又說,“這個成語裏最好含有數字,比如一、二、三、四……”有一位留學生反應很快——“含笑九泉”。
十、“中國很行!”
這個笑話頗討中國人喜歡,說的是一個稍懂漢語的外國友人批評中國人在改革開放後驕傲自大的故事:有一次這位友人來華做工作訪問,與中國朋友在咖啡店坐定後,聊中國的文化,他對中國人的友好、禮貌、熱情深有感觸。但也表示,雖然中國人一向謙遜,但有時也很驕傲自大,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最明顯。比如,現在大街上隨處可以見到——中國人民很行,中國建設很行、中國工商很行、中國農業很行,有的幹脆就是“中國很行”。說完往外麵不遠處一指,原來,外國友人有所指之處是一家銀行。“銀”的外形像“很”,“行”是多音字,除了行xíng,還讀háng,外國朋友未能分清,中國朋友聽罷哈哈大笑!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226; | 外國人學中文 |
8226; | 初到美國的幽默(轉) |
8226; | 隱諱笑話50則 |
8226; | 胸部鍛煉專題:高級 |
8226; | 胸部鍛煉專題:初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