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鳥,中國古代也稱布穀鳥,子規、杜宇等
巢寄生鳥,例如杜鵑,是一種通過將卵產在其他物種的巢中,並操縱毫無戒心的宿主孵化卵並撫養後代來進行繁殖的鳥類。杜鵑幼鳥孵化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它家的幼鳥從巢中推出摔死,將毫無戒心的寄主的辛勞全部據為己有。
巢寄生鳥的高昂成本使其成為探索野生物種進化機製的絕佳研究係統。
例如,我們過去的研究表明,在澳大利亞,壯麗細尾鷦鷯進化出了一種獨特的叫聲,當它看到杜鵑時會發出這種叫聲。當其他細尾鷦鷯聽到這種警報聲時,它們會迅速飛來攻擊杜鵑。
在早期實驗中,我們不禁注意到其他物種也會對這種鳴叫做出反應,並發出非常相似的鳴叫。此外,與遠在中國、印度和瑞典等國工作的合作者討論後發現,那裏的鳥類也會發出非常相似的鳴叫——而且也隻針對杜鵑。
世界各地的鳥類都發出相同的鳴叫
首先,我們瀏覽了在線野生動物媒體數據庫,看看是否有其他鳥類對巢寄生發出這種鳴叫的例子。我們發現有21個物種會對巢寄生發出這種鳴叫,包括杜鵑和寄生雀。其中一些鳥類親緣關係密切,彼此生活在一起,但也有一些鳥類在5000多萬年前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並且生活在不同的大陸。
由於鳴叫可以傳遞信息,我們推測這種鳴叫要麽是為了吸引同類的注意,要麽是為了吸引其他物種的注意。
為了比較這些可能性,我們使用了一個已知的全球巢寄生蟲和宿主數據庫。如果這種鳴叫確實存在於物種內部,是為了傳遞信息,我們預計發出這種鳴叫的物種應該會更加合作,因為更多的鳥類更善於保護自己的巢穴。
我們沒有發現這種鳴叫。相反,我們發現能發出這種叫聲的物種存在於巢寄生蟲和宿主較多的地區,這表明這種叫聲的存在是為了促進巢寄生蟲攻擊的不同物種之間的合作。
跨物種交流以抵禦共同威脅
為了測試這些叫聲是否僅在多個物種麵對杜鵑時才會發出,我們在澳大利亞進行了實驗。
當我們向極品細尾鷯鶯和白眉灌木鷯鶯展示一隻杜鵑標本時,它們會發出這種叫聲並試圖攻擊它。相比之下,當它們麵對其他標本模型,例如捕食者時,這種叫聲很少出現。
當我們向細尾鷯鶯和灌木鷯鶯展示這種叫聲的錄音時,它們反應強烈。這表明這兩個物種幾乎隻對杜鵑發出這種叫聲,而且當它們聽到這種叫聲時,它們的反應是可以預測的。
如果這種叫聲在鳥類中類似於巢寄生蟲的“通用詞”,那麽我們應該預期不同物種聽到它時會有相同的反應——即使它是由它們從未見過的物種發出的。我們的發現正是如此:當我們播放澳大利亞鳥類的叫聲給中國鳥類(反之亦然)時,它們的反應是相同的。
這表明世界各地的不同物種使用這種叫聲,是因為它提供了關於巢寄生鳥存在的具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