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世界上什麽地方的曆史底蘊最為濃厚,那大概率就是小吃店裏。
沒人比小吃店老板更會講故事,他們已經完成對現實世界的重構,親手打造了一個平行宇宙。
枯燥的日子壓抑不住對文學的向往,富足的內心足以擊穿任何知識圍牆。
用心體會,誰也不知道會發現什麽樣的秘密。
每個時代都有人感歎求知欲陷入低迷,可也同樣有人從未停止播撒創造力。
想在生活中找到嚴肅文學的痕跡,就要多去小吃店裏,有時隻需看一眼,即可拓展人的認知。
比如當年心急如焚的斯大林曾用春餅成功抗擊德軍,力挫希特勒的野心,春餅由此在蘇聯廣為流傳,列寧格勒就是這麽被保衛下來的。
這些老板似乎掌握無數隱藏曆史進程,擅長在飯前先送上精神食糧,確保顧客每一頓都能吃出絕對厚重的史詩感。
根據一位宗師人物所透露,世間仍存在神話時代的遺珠,雖然龍這種生物已經被夏朝人吃到滅絕,但幸運的是驢還生生不息。
李隆基為之傾倒,乾隆對它念念不忘,顯然遠古屠龍技術後繼有人,目前主要用來製作驢肉火燒。
也許正是明悟了師出有名的重要性,才會在史學層麵潛心鑽研,他們明白萬物皆有來處,想深入解構需求,就得先放下包袱,玩的都是正經超現實主義。
這就類似一種本能釋放,除了隨時把誠意擺在明處,劇情設計上的手法也不算難題,此時能影響創作激情的隻有想象力。
一旦從這種邏輯出發,很多水麵之下的秘密將主動上浮,更進一步的高手早已參透所有故事的底色,即便使用不同橋段,一樣能送上相同感受,每次出手都直擊根本。
有經驗的朋友知道,當你和那些故事相逢,就相當於進入狂野藝術風暴的核心區域,想跑已經來不及。
尤其是在看到乾隆兩個字的時候。
作為古早美食博主的領軍人物之一,乾隆在小吃宇宙中的一生堪稱傳奇,關於吃這件事,全國幾乎沒有他落下的地方。
從那些故事包含的信息來看,很難想象此人對食物的熱愛,唯一能確定的一點是,當皇上也不如探店過癮。
有人的地方就有小吃,有小吃的地方就有乾隆,乾隆在小吃界的地位,如同於謙兒的父親在相聲界的地位,都算得上功不可沒。
但凡乾隆在吃飯的時候出現,現實世界的地基就要開始鬆動了。
他曾經在觀看烙饃製作時傻了眼,吃完一張還想吃,當場把大廚請回了宮,也曾迷失在“老媽風味魚”的溫柔鄉,親自給滿漢全席加了道菜,隻是最終“老媽”從宮裏逃了出來。
可失去愛廚似乎並不影響吃飯的激情,他又到南昌學習五行生克關係,從此天天喝瓦罐湯,一直喝到八十八。
那大概才是種長情。
“回憶起有一次去嘉興玩,本地朋友帶我品嚐特色,好吃的東西很多,連桌上普普通通一碗麵都讓人記憶深刻。”
“席間朋友聊到全世界隻有這裏的南湖菱是沒有角的,我問為什麽菱角還能不長角啊,他說乾隆不讓長。”
“其實乾隆沒來,來的是幹隆”
乾隆每下一次江南,都會為民間提供數不清的素材,有時從走出宮門那一刻起,後麵的故事就寫好了。
如果真有小吃宇宙編年史,乾隆絕對是全場最佳。
沒人知道他到底對多少種小吃一見鍾情,隻能粗略判斷宮裏的夥食估計挺差的。
坊間傳言兩江總督一頓供上地方小吃共計三百六十樣,乾隆瞧了一眼,立馬進行了三百六十一次讚不絕口,多的那一次讚的是兩江總督本人。
根據野生史學專家的研究成果顯示,乾隆平生最喜歡做兩件事,一是讚不絕口,二是在農戶家迷路。
同時也經常饑渴難耐、幾乎餓死、大為感慨、拍手稱快,偶爾還會詩興大發。
某種角度上說,乾隆完美詮釋了什麽叫幹一行愛一行,相當敬業。
物理距離從來不是問題,腿能走到的都得用嘴嚐嚐,就算隻能下一次江南,他也可以同時路過廣東、陝西、黑龍江、新疆等等地方,用的肯定是傳送卷軸,效果還是隨機的。
以至於他在吃這件事上的勢力範圍直到今天仍在擴張,都有人為此撰寫連續劇了。
雖說下的是江南,但理論上鬆花江南邊也算江南,問題不大
可能有人比他們更懂美食,但沒人比他們更懂乾隆,行家做事向來全情投入,講究的就是細致。
經過長久考據,一部分朋友認為乾隆很可能是受到家族基因影響,畢竟雍正和康熙也都在小吃宇宙中有過一席之地。
“乾隆有點像個魔咒,我在廣西旅遊喝油茶,他喝過;在河南旅遊吃麻花,他吃過;在陝西吃褲帶麵,他又吃過。”
“有段時間看見這倆字都應激,直到去諸暨吃次塢打麵,十分欣慰這次終於不是乾隆,結果發現朱元璋也愛讚不絕口。”
“感覺讚不絕口這個行為傳染性極高,我自己也快忍不住了。”
乾隆下江南,朱洪武落難,諸葛亮南征,並稱地方小吃三大源流,貢獻了海量魔幻作品。
而楊貴妃聞香下馬,西太後知味停車,更是能激發無限創造力。
可以看出那些熱情似火的創作者從未局限於某個時間點,而是早把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舞台。
可供發揮的人物還有很多,打開思路才能收獲銷路,要知道能讓宋太祖趙匡胤在街頭喊出“癢!爽!暢!”的東西,大概也隻有開封羊雙腸了。
盡管頭腦起沒起風暴尚未可知,但下筆時心靈深處一定發生了某種溢出效應,誓要為一切緣起找到歸宿。
他們確認了曹操的生活情趣有多豐富,至少在飲食領域遠超競爭對手,打仗也沒耽誤自己對咖喱雞讚不絕口。
“其實曹操在雞上也吃過虧,估計不是很喜歡吃火鍋雞”
曹植顯然繼承了這樣的基因,他是才高八鬥這個詞的正主,還遠在哥倫布之前發現美洲。
在他看來寫詩太過容易,兄弟相爭也不算危險,人生沒有什麽坎兒是過不去的。
當然,前提是要吃一頓砂鍋土豆粉。
越是功底深厚,越容易完善整體世界觀,大隱隱於小吃店,真正的大師們返本開新,基本重構了曆史時間線。
他們說劉關張和曹植一樣,都是粉條狂熱愛好者,此三人聚會時愛吃重慶火鍋粉,且必須是紅薯粉,目的就是為了紀念桃園結義。
“據傳當年的粉裏專門加了特辣小尖椒,那麽這位桃園主人的真實身份就顯而易見了,應該是個掌握時間旅行技術的重慶廚師。”
在河北涿州結義,吃重慶火鍋粉,粉裏有來自美洲的紅薯和辣椒,三兄弟相當具有國際視野
關羽開發出棗糕,張飛深耕牛肉烹飪技法的同時發明板麵,諸葛亮請劉備吃過烤魚,黃月英又給劉備吃了鍋巴,碳水脂肪蛋白質完整,前菜主菜甜點齊全,堪稱蜀漢套餐。
“劉備確實是領導,什麽也沒幹,單純負責讚不絕口。”
“黃月英靈機一動發明鍋巴,讓諸葛亮給搶注了,應該叫月英鍋巴才對”
這就像是通過相反的方向切入生活,用行動填補時間與傳承的溝壑,無限拉近古今差距,在開竅和開悟之間選擇了開玩笑。
甚至有些故事已經開始反哺主人公,那些登峰造極的隱修之士,更是直接回答了屈原的天問。
當然能進入這種曠世巨著之中,本身就證明主角在民間的地位,不是誰都能成功給那些美食背書。
“值得注意的是項羽臨死前還在吃木桶飯加肉,不過吃完沒幾天就在烏江自刎了。”
“不知道為什麽項羽是主角,配圖是諸葛亮”
劇情需要豐滿,涉略範圍更要多元,在這種語境加持下,百年老店不值一提,千年老店才有資格坐上牌桌。
所以幸運的話,你還能看到秦始皇推薦麵館,大禹全家代言傷心涼粉,軒轅黃帝傳下烤燒餅秘法,可以說橫跨整個中華文明,再往上就得追溯出外星人了。
有個朋友講,從小到大吃過很多小吃,每個小吃的源頭他都記在本上,反而是味道已經記不太清。
他說小時候以為那些故事全是真的,因此曾立誌成為一名曆史學家,想看看還有什麽美食秘密等著被揭開麵紗。
如今他如願以償,自己開飯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