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和憂鬱,其實是一對共生關係。很多時候,很多時候幽默不過是無奈的變體,是對世界的一次溫柔的歎息。
了解李雪琴的人都知道,她曾說過一句很出名的話:“我是我媽的媽。”這聽著像個笑話,但背後是一種扭曲的責任感,一種把自己活成支柱的疲憊。
李雪琴之所以從小就養成了這種“幽默感”,其實是生活逼出來的。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從那以後,她開始害怕媽媽也會突然離開。所以,她努力讓媽媽開心,變成了媽媽的“開心果”。她的幽默,不是天生的天賦,而是一種防禦機製,是一個小女孩為了讓媽媽笑,硬生生磨出來的一種能力。
比如大家熟知的周星馳,他的童年並不幸福。父親早年離家,母親獨自撫養三個孩子,家境拮據,生活的重擔早早地壓在他的肩上。而他的電影裏,那些搞笑背後的孤獨和不被理解,其實都是真實人生的投射。
還有加拿大著名的喜劇演員吉姆·凱瑞(Jim Carrey),他在成名前,家境極其貧困。小時候,他們一家人甚至住在一輛校車改裝的卡車裏,連穩定的住處都沒有。他的父親失業後患上抑鬱症,家庭經濟一度崩潰。吉姆·凱瑞靠表演取悅身邊的人,來轉移自己和家人的痛苦。也正是在那樣的逆境中,他練就了一身“逗笑”的本事。
心理學裏有個詞叫“資源”。指的是人在麵對壓力時所依賴的一切力量:家人、朋友、同事……這些人和關係,構成我們內心的防火牆。
每天開心很重要,所以心理谘詢師常問的一句話是:“你還能笑得出來嗎?尤其是,能嘲笑自己嗎?”這不僅僅是在看幽默感,而是在探尋一個人是否還保留著一點點自我修複的能力。因為笑,是最後一道防線。是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還能為自己點亮的一點光。
而當連這點光都熄滅了,那就真的危險了。
本來想接著談一下精神健康和免疫係統的關係,太學術了,就不談了,祝大家開心快樂!